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路遙《人生》
讀一本好書,就如品一場人生。
人生的酸甜苦辣,活著的無奈、心酸,都在這些好書裡呈現。
路遙的《人生》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講述理想與選擇,講述一個青年在人生緊要關頭的「那幾步」,甜蜜或苦澀的愛情,曲折求索的事業,理想的沉浮,命運的轉折。
每個看《人生》的人,都從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影像,自己年輕的歲月。
《人生》以改革開放之初陝北黃土高原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樸素的農村故事:高加林高考落榜做了民辦教師,卻被村支書的兒子頂替下來。回到農村心灰意冷,接受了同村姑娘劉巧珍的愛情;轉業回鄉的二叔成為當地領導幹部,高加林破格擁有城市戶口和工作,他接受了高幹子女黃亞萍的追求,拋棄了劉巧珍。正在高加林期待去更廣闊的天地發展時,他的工作被告發。高加林又被退回農村,巧珍已經和別人結婚。
《人生》奠定了路遙在當代文學史的地位,標誌著路遙的文學之路步入巔峰,發表不久即轟動全國。這部作品不僅體現了理想童話和現實悲劇的矛盾結合,也深刻體現了路遙對複雜的人性,對現實社會中人生艱難選擇的深刻思索。
難怪馬雲都說:「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而《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身懷「走出農村,做出一番事業「的理想,面對當時城鄉文化差異,他希望逃離農村,卻又無法進入城市的困境,是城市文明和鄉村的落後對立中產生的矛盾,而這種矛盾的具體化,就在高加林和劉巧珍、黃亞萍的感情糾葛中展開,如何選擇,選擇哪一個,就意味著選擇了她們身後所代表的階層和生活。
在我看來,高加林這個形象的動人之處,就在於他為「走出農村,做出一番事業」這個理想的堅持與奮鬥,無論在農村,在城市,高加林的思想從未滿足或停留於固守一處,他一直努力衝破現有環境,嚮往更廣大、更遼遠的天地,大展身手,實現自我。
01.重回農村,意味著所有理想和希望的破滅
《人生》中,「農民」這一最廣大的階層和他們的生活在這本書中有很深的體現。
高加林十幾年拼命讀書,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脫離農村。他對生活的憧憬是:幾年以後,通過考試轉正,成為真正的城裡人,然後再爭取更好的工作。
忽然有一天,他的教師名額被村支書的兒子頂替了,他不得不重回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做一個農民。
心比天高的硬核青年,回到祖輩世代耕耘的黃土高原,心裡憤懣,不甘,父親說出一條人生的殘酷真相:「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來哩……「
高加林有青年的銳氣,還不懂得農民父親用半生閱歷換來的信條。作為一個農民,他們憑藉自己多年的生活閱歷,獲得了一條生存的智慧。沒有話語權的底層小人物,身處泥淖中,還要對自己討厭的人面帶微笑,受了欺負也無法還手,人在低處,就要低頭向前走。
高加林想低頭勤勤懇懇做個農民,生養他的農村並沒有輕易接納他。
劉巧珍在他的影響下刷牙——一個再日常不過的行為,也被眾人當「西洋景」似的指點譏笑,甚至遭到了巧珍父親的辱罵,在村民眼裡,刷牙是幹部和讀書人的派勢,「土包子老百姓還講究這」。
一個骯髒的水井,村裡人喝了多少年。高加林去城裡買漂白粉淨化,引發了村裡的混亂,鄉親們無法理解為什麼這樣做,咒罵和嘲諷甚至波及了無辜的人。
頭腦無知,舉止必然愚蠢;舉止愚蠢,內心就容易恐懼。
高加林在村裡的舉動,不被人理解,受到嘲笑;而他去城裡挑糞,也被城裡人毆打羞辱。
身處農村,高加林的思想是個異類,他沒有同伴;進入城市,他的外表也是一個異類,被城裡人瞧不起。
這一切都緣於他有受過教育的城裡人的思維,卻沒有城裡人的身份,屈居於農村,進退失踞,內心的苦悶與痛苦可想而知。
這樣的外部環境,讀過書受過現代文明教育的高加林,自然急切地想要逃離,他渴望找到和自己的思想有共鳴的棲息地。
02.進入城市,在驕傲和自豪中,望到更遼遠的遠方
這個棲息地,高加林曾經以為是愛情。
《人生》中,高加林有兩段愛情,一個是農村姑娘劉巧珍,一個是城裡姑娘黃亞萍。
很多時候,每一個選擇都是一次決定命運的選擇,每一個選擇背後有著不同的人生。
衝動之下,高加林接受了巧珍的愛,過後馬上就後悔了。
劉巧珍的愛情,挽救了苦悶頹廢中的高加林,使他獲得了短暫的滿足與享受,但他清楚地看到接受巧珍的後果:重複父輩的老路,一輩子與黃土作戰,當農民,重回那個他奮力逃脫的生活。
愛情終歸只是高加林前進道路上的墊腳石,他的愛情選擇,總是圍繞著他的人生理想的,一旦有了靠近「進城」這個理想的其他途徑,墊腳石也就變成「絆腳石」,這個農村青年,就會無情地斬斷和絆腳石的愛情關係,堅決地奔著他的理想而去。雖然他偶爾也會感到愧疚,但從不會因此後悔。
借著二叔的「後門「,高加林得以進入縣政府做通訊幹事,他成了真正的城裡人。這時的高加林「用手指頭抹去眼角淚水,堅決地轉過身,向縣城走去了。」
《人生》的上半部是屬於農村的,彼時高加林被退回農村,重回黃土地,他的心情也是憤懣煩亂的,雖有愛情的點綴,但總難掩猶豫和權衡;《人生》的下半部是屬於城市的,進入城市的高加林,充滿了驕傲和自豪,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甚至要時常跑到沒人的曠野裡發洩一番,才能抒發他內心壓抑不住的快樂。
更為快樂的是,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愛情表白,讓高加林看到了愛情和前途聯繫在一起的可能。
在他心裡,如果當一輩子農民,自然娶了巧珍也就心滿意足了;自己已經是「公家人」了,他和亞萍的戀愛肯定更好,何況他還嚮往遠走高飛,到更大的城市發展自己的前途……他不能為了巧珍的愛情,而貽誤了整個一生的命運!
比較之下的選擇,一眼就看得到答案,棄巧珍選亞萍,自然而然。
高加林天生是個不安分的人,他的生命,註定是在不斷追求和變動中求得圓滿的,任何時候,他都不會因滿足而停滯不前。一旦過去那些幻想過的「遠大前途」真的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東西,興奮、激動過後,他就會嚮往更遠、更大的天地。
03. 堅守理想的人值得尊敬:理想是在獲得之前,首先失去
「走出農村,做出一番事業「就是高加林的理想。事實上,在理想和現實的反差中,高加林對人性的複雜性缺乏反省,對現實環境缺乏了解,對」走後門「的看法也未免過於樂觀,所以他算是跌了一跤。
高加林至少有一點是對的,就是對理想的堅守。
一個人帶著理想走入社會,最初肯定是有著堅定的信心。可是當理想遭到挫折,甚至連以
前擁有的也被迫失去,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依然能夠保持這種堅定的信念的人,更難能可貴。
不管最後成功與否,高加林都在努力向著理想的目標前行,就像小舟逆水而上,有時又會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加繆說:人一定要想像西西弗斯的快樂,因為向著高處掙扎本身,足以填滿一個人的心靈。
高加林的這段人生之所以成為悲劇,在我看來有兩方面的原因:
社會現實的因素: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城市與農村的對立,包含著地理空間和文化空間的雙重對立。
城市因為天然的資源優勢,成為未來的象徵,是農民欲望與理想的寄託;而農村是愚昧和落後的容器,在城市的陰影中鋪展。在和農村的對比中,城市無論地理空間還是文化空間,都具有農村無法比擬的優勢,自然成為有志青年嚮往的聖地。
傳統文化的影響:孔子在《論 語·裡仁》中說「仁者,愛人也「,但孔子的仁又不僅限於愛人,仁還指「成己」,成就自己,實現自己。孔子的仁是個自覺向上的道德精神,成就自己,提升自己,在成就自己、提升自己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去影響他人,關愛他人。
幾千年來,儒家 「仁」的教導,深入我們的骨髓,高加林為了求發展,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著「雖九死而不悔「的決心去努力,他勇敢地用堅持奮鬥,去對抗人生的荒謬。
《人生》中高加林的選擇,不是個人的選擇,而是一個時代的價值觀的體現。任何時候,能夠堅守理想的人,可能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的,當他堅守理想的時候,是很難被身邊的人理解的。
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生活的洗禮和折磨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
王小波說:青年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勇氣,和他們的遠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