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元對立的角度,解讀《人生》中高加林選擇的得與失

2021-01-08 圍雪夜讀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路遙《人生》

讀一本好書,就如品一場人生。

人生的酸甜苦辣,活著的無奈、心酸,都在這些好書裡呈現。

路遙的《人生》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講述理想與選擇,講述一個青年在人生緊要關頭的「那幾步」,甜蜜或苦澀的愛情,曲折求索的事業,理想的沉浮,命運的轉折。

每個看《人生》的人,都從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影像,自己年輕的歲月。

《人生》以改革開放之初陝北黃土高原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樸素的農村故事:高加林高考落榜做了民辦教師,卻被村支書的兒子頂替下來。回到農村心灰意冷,接受了同村姑娘劉巧珍的愛情;轉業回鄉的二叔成為當地領導幹部,高加林破格擁有城市戶口和工作,他接受了高幹子女黃亞萍的追求,拋棄了劉巧珍。正在高加林期待去更廣闊的天地發展時,他的工作被告發。高加林又被退回農村,巧珍已經和別人結婚。

《人生》奠定了路遙在當代文學史的地位,標誌著路遙的文學之路步入巔峰,發表不久即轟動全國。這部作品不僅體現了理想童話和現實悲劇的矛盾結合,也深刻體現了路遙對複雜的人性,對現實社會中人生艱難選擇的深刻思索。

難怪馬雲都說:「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而《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身懷「走出農村,做出一番事業「的理想,面對當時城鄉文化差異,他希望逃離農村,卻又無法進入城市的困境,是城市文明和鄉村的落後對立中產生的矛盾,而這種矛盾的具體化,就在高加林和劉巧珍、黃亞萍的感情糾葛中展開,如何選擇,選擇哪一個,就意味著選擇了她們身後所代表的階層和生活。

在我看來,高加林這個形象的動人之處,就在於他為「走出農村,做出一番事業」這個理想的堅持與奮鬥,無論在農村,在城市,高加林的思想從未滿足或停留於固守一處,他一直努力衝破現有環境,嚮往更廣大、更遼遠的天地,大展身手,實現自我。

01.重回農村,意味著所有理想和希望的破滅

《人生》中,「農民」這一最廣大的階層和他們的生活在這本書中有很深的體現。

高加林十幾年拼命讀書,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脫離農村。他對生活的憧憬是:幾年以後,通過考試轉正,成為真正的城裡人,然後再爭取更好的工作。

忽然有一天,他的教師名額被村支書的兒子頂替了,他不得不重回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做一個農民。

心比天高的硬核青年,回到祖輩世代耕耘的黃土高原,心裡憤懣,不甘,父親說出一條人生的殘酷真相:「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來哩……「

高加林有青年的銳氣,還不懂得農民父親用半生閱歷換來的信條。作為一個農民,他們憑藉自己多年的生活閱歷,獲得了一條生存的智慧。沒有話語權的底層小人物,身處泥淖中,還要對自己討厭的人面帶微笑,受了欺負也無法還手,人在低處,就要低頭向前走。

高加林想低頭勤勤懇懇做個農民,生養他的農村並沒有輕易接納他。

劉巧珍在他的影響下刷牙——一個再日常不過的行為,也被眾人當「西洋景」似的指點譏笑,甚至遭到了巧珍父親的辱罵,在村民眼裡,刷牙是幹部和讀書人的派勢,「土包子老百姓還講究這」。

一個骯髒的水井,村裡人喝了多少年。高加林去城裡買漂白粉淨化,引發了村裡的混亂,鄉親們無法理解為什麼這樣做,咒罵和嘲諷甚至波及了無辜的人。

頭腦無知,舉止必然愚蠢;舉止愚蠢,內心就容易恐懼。

高加林在村裡的舉動,不被人理解,受到嘲笑;而他去城裡挑糞,也被城裡人毆打羞辱。

身處農村,高加林的思想是個異類,他沒有同伴;進入城市,他的外表也是一個異類,被城裡人瞧不起。

這一切都緣於他有受過教育的城裡人的思維,卻沒有城裡人的身份,屈居於農村,進退失踞,內心的苦悶與痛苦可想而知。

這樣的外部環境,讀過書受過現代文明教育的高加林,自然急切地想要逃離,他渴望找到和自己的思想有共鳴的棲息地。

02.進入城市,在驕傲和自豪中,望到更遼遠的遠方

這個棲息地,高加林曾經以為是愛情。

《人生》中,高加林有兩段愛情,一個是農村姑娘劉巧珍,一個是城裡姑娘黃亞萍。

很多時候,每一個選擇都是一次決定命運的選擇,每一個選擇背後有著不同的人生。

衝動之下,高加林接受了巧珍的愛,過後馬上就後悔了。

劉巧珍的愛情,挽救了苦悶頹廢中的高加林,使他獲得了短暫的滿足與享受,但他清楚地看到接受巧珍的後果:重複父輩的老路,一輩子與黃土作戰,當農民,重回那個他奮力逃脫的生活。

愛情終歸只是高加林前進道路上的墊腳石,他的愛情選擇,總是圍繞著他的人生理想的,一旦有了靠近「進城」這個理想的其他途徑,墊腳石也就變成「絆腳石」,這個農村青年,就會無情地斬斷和絆腳石的愛情關係,堅決地奔著他的理想而去。雖然他偶爾也會感到愧疚,但從不會因此後悔。

借著二叔的「後門「,高加林得以進入縣政府做通訊幹事,他成了真正的城裡人。這時的高加林「用手指頭抹去眼角淚水,堅決地轉過身,向縣城走去了。」

《人生》的上半部是屬於農村的,彼時高加林被退回農村,重回黃土地,他的心情也是憤懣煩亂的,雖有愛情的點綴,但總難掩猶豫和權衡;《人生》的下半部是屬於城市的,進入城市的高加林,充滿了驕傲和自豪,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甚至要時常跑到沒人的曠野裡發洩一番,才能抒發他內心壓抑不住的快樂。

更為快樂的是,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愛情表白,讓高加林看到了愛情和前途聯繫在一起的可能。

在他心裡,如果當一輩子農民,自然娶了巧珍也就心滿意足了;自己已經是「公家人」了,他和亞萍的戀愛肯定更好,何況他還嚮往遠走高飛,到更大的城市發展自己的前途……他不能為了巧珍的愛情,而貽誤了整個一生的命運!

比較之下的選擇,一眼就看得到答案,棄巧珍選亞萍,自然而然。

高加林天生是個不安分的人,他的生命,註定是在不斷追求和變動中求得圓滿的,任何時候,他都不會因滿足而停滯不前。一旦過去那些幻想過的「遠大前途」真的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東西,興奮、激動過後,他就會嚮往更遠、更大的天地。

03. 堅守理想的人值得尊敬:理想是在獲得之前,首先失去

「走出農村,做出一番事業「就是高加林的理想。事實上,在理想和現實的反差中,高加林對人性的複雜性缺乏反省,對現實環境缺乏了解,對」走後門「的看法也未免過於樂觀,所以他算是跌了一跤。

高加林至少有一點是對的,就是對理想的堅守。

一個人帶著理想走入社會,最初肯定是有著堅定的信心。可是當理想遭到挫折,甚至連以

前擁有的也被迫失去,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依然能夠保持這種堅定的信念的人,更難能可貴。

不管最後成功與否,高加林都在努力向著理想的目標前行,就像小舟逆水而上,有時又會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加繆說:人一定要想像西西弗斯的快樂,因為向著高處掙扎本身,足以填滿一個人的心靈。

高加林的這段人生之所以成為悲劇,在我看來有兩方面的原因:

社會現實的因素: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城市與農村的對立,包含著地理空間和文化空間的雙重對立。

城市因為天然的資源優勢,成為未來的象徵,是農民欲望與理想的寄託;而農村是愚昧和落後的容器,在城市的陰影中鋪展。在和農村的對比中,城市無論地理空間還是文化空間,都具有農村無法比擬的優勢,自然成為有志青年嚮往的聖地。

傳統文化的影響:孔子在《論 語·裡仁》中說「仁者,愛人也「,但孔子的仁又不僅限於愛人,仁還指「成己」,成就自己,實現自己。孔子的仁是個自覺向上的道德精神,成就自己,提升自己,在成就自己、提升自己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去影響他人,關愛他人。

幾千年來,儒家 「仁」的教導,深入我們的骨髓,高加林為了求發展,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著「雖九死而不悔「的決心去努力,他勇敢地用堅持奮鬥,去對抗人生的荒謬。

《人生》中高加林的選擇,不是個人的選擇,而是一個時代的價值觀的體現。任何時候,能夠堅守理想的人,可能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的,當他堅守理想的時候,是很難被身邊的人理解的。

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生活的洗禮和折磨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

王小波說:青年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勇氣,和他們的遠大前程。

相關焦點

  • 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二元對立
    如果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和背景,美可能變為醜,善可能變為惡。人在嬰兒時期的快樂指數是最高的,處在一個和諧,自然,本真的世界裡,長大之後有了分別心,有了黑白、對錯、好壞的區分,並把二者完全對立起來,進而產生了二元對立思維,從此就把世界人為的區分開來,就有了二元對的世界,就有了美和不美,善和不善,喜歡不喜歡等等的對立出現,人生的痛苦從此就多了起來。
  • 《門徒》:從二元對立的角度,分析黑白世界的社會生存法則
    二元對立是在批判理論上,一對相反的理論,它們通常會以階級形式出現。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人類基層思想,文化與語言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門徒》是由爾冬陞執導,陳可辛監製的犯罪劇情片,由劉德華、吳彥祖、張靜初、古天樂、袁詠儀領銜主演,於2007年2月13日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同步上映。門徒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沒有什麼過多的亮點。
  • 探究網絡評論中的二元對立框架與形象塑造
    本文採用案例分析法,試圖通過對近五年來在自媒體中熱傳的網絡評論,探究這些文章中敘事手法,並就受眾對類似話語陷阱的解讀、淡化社會誤解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 形象塑造;二元對立;情緒宣洩;階層對立 【正文】 當科學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社會生產和生活模式必定會迎來一場革命。
  • 《一日談》:生活和工作不是二元對立
    關於生活和工作二元對立的問題,一下子將我打到,提醒了我,我自己就在不斷地割裂自己的生活,每天嚮往的生活,可是我當時所嚮往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能回答我生活的意義的問題嗎?可能並不能。除了生活和工作會二元對立,甚至於學習和生活,遊戲和生活,人際交往和生活都發生了或多或少的對立。
  •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通過對克里斯多福·諾蘭當電影中的敘事文化進行剖析不難發現,在他的作品中,傳統的經典的電影敘述方式己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造。此外,再結合諾蘭創作電影的時間段(二十世紀末至今),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電影受到了後現代主義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讓其作品內容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在後現代文化的各種批判之中,如"主體一客體"的傳統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瓦解、傳統的準則與權威的難W為繼、理性至上主義的漸次瓦解和對於傳統的普遍性與統一性的質疑等。
  • 黑白分明、二元對立
    我們選擇了一處戶外區域,在那裡我們可以展示一種現代建築裝置,例如這個展亭,對Guayaquil的群眾而言,他們從未見過類似的建築。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展示公共空間強大影響力的機會。所以我們從地方政府、大學、文化機構和私營部門收集意見,設計出可以與外界結合的建築。
  • 你看曹雪芹如何通過二元對立講故事
    凡文學作品,一定是通過對生活、社會、自然和人性的思考來反映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認識。其中一定存在作者的深層思考。而曹公在《紅樓夢》中所隱深意堪稱教科書式典範。那麼面對如此一本巨作,我們不妨放開思維,大膽猜測,盡己所能測曹公萬分心血之一二。今天我們所討論的是紅樓夢人物設計中的二元性與對立性。
  • 二元對立視角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偉大而孤獨,華麗而荒誕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二元對立(一) 小說主題的二元對立表面上看,《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在講一對男女之間失敗的愛情故事。實際上,這部小說所涵蓋的主題要比這個問題大得多,也並不那麼浪漫。雖然故事僅僅發生在紐約附近的一個聚居區,時間上主要分布在1922年的幾個月,但它卻是對當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反思,表現了作者對一個物質空前繁榮、精神相當空虛的美國社會的人文關懷。
  • 《赤壁賦》|在二元對立中尋找自我的準確定位
    在《赤壁賦》中處處體現了蘇軾二元對立矛盾中的種種糾結和反思。透過這種糾結與反思,作者開始找到了自我的準確定位,從而尋求困境中的超脫。一、英雄與漁樵蘇軾初入仕途時,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所作為。但是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卻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在坐牢103天,幾次差點被砍頭後,幸虧趙匡胤定下了不殺士大夫之策。經過多方營救,他被貶黃州。
  • 思想家克裡希那穆提:我們每天都在二元對立的問題中掙扎、痛苦
    我們每天都會面對二元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理論上的或是哲學上的,而是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我們每天都在二元對立的問題中掙扎、痛苦,面對著言辭、情感、理智上的問題:好的還是壞的,你的還是我的,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轉變還是維持,世俗還是脫俗等等。在對立的無盡迴廊裡,思想和感情來來回回。
  • 人生---就是一場得與失的歷程
    總結過往和看看身邊的人和事,你會感覺人生的得與失也在遵循著『能量守恆定律』,冥冥之中總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努力平衡著人世間的得與失。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做如何感想,如果有興趣的話,你不妨也來觀察一下自己和身邊的人或事,回想一下你自己走過的人生路,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 《安家》:破除二元對立思想,職場媽媽也想兼顧家庭
    這種處於二元對立的思想,叫做限制性思維。如何跳出二元對立思維後來,孫儷扮演的房中介房似錦,給了宮醫生這樣的建議:不如,把之前的房租出去,用這個租金在新買的小區租一套小居室,讓你公婆搬去住,這樣以租養租,可以和公婆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 思想史家龐樸:中國人"三分統一",非二元對立
    龐樸後來回憶,那時他什麼都不懂,就是為了餬口,「沒想到它後來一度成為我人生中洗不掉的汙點。」1949年1月,他冒著風險從國統區渡江來到解放區,然後被留在了河北省華東大學(後與山東大學合併)學習革命人生觀,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那裡,他們進行了思想改造,心地坦誠、自覺自愿地交代「骯髒」的思想,比如「我驕傲」、「我怎麼能饅頭吃不了就扔掉半個呢」。
  • 哈姆雷特的悲劇:從二元對立的文化心理結構到時代的悲劇文化性格
    兩種相互矛盾的社會思想意識,共同鑄就了「哈姆雷特」的文化心理結構,哈姆雷特的悲劇,則象徵了兩種對立的文化之間深層次的衝突。01 哈姆雷特的中世紀騎士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的二元對立《哈姆雷特》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展示了更多關於哈姆雷特悲劇的內容。
  • 失之必然,得之偶然!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也就造成了每個人的人生往往就充滿遺憾!怎麼樣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呢?我們必須抱有「失之必然,得之偶然」的心態!失之必然,得之偶然,不是讓我們止步不前,頹唐一生!既然得之偶然,何必努力爭取?非也!我們常常這樣安慰自己「越努力越幸運!」講的就是讓我們努力爭取,幸運往往就在不期而遇!失之必然,得之偶然,是讓我們放平心態,輕裝上陣!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百分之九十九就不會成功!我們在制定一個目標的時候,往往會帶著沉重的思想枷鎖!
  • 中國網絡文學的二元性
    網絡文學這種精英性與大眾性交融的獨特二元結構,與兩方面因素有關。首先,這是由商業性的綁架式寫作與作者文人情懷之間的博弈造成的。網絡寫手以賣文為生,以市場為旨歸,在此意義上,追求寫作的精英性並不討好,用大神夢入神機的話來說,「文青是種病,得治」;但另一方面,每位寫手都有一個文人夢,總希望在大眾化的內容中植入個人化的感悟與才情,用網絡寫手的話來說,這叫挾帶「私貨」。
  • 尊重自己和他人:超越二元對立
    那個跟我對立的人,沒有捧我場的人,還在那裡批評我的人,就是壞人。」真正很多為他好的人會被他認為是壞人,真正很多幫助他的人會被他瞧不起。那一種虛妄分別心起之後,你的世界、你的內心形成很醜,你把世界也形成很醜,但是當事人不知道。從自我出發去界定,就會這樣。你會把一個真正的淨土、真正美好的世界變成醜陋的世界。
  • 《小王子》:從存在主義角度解讀影片中主角的心路歷程
    看完影片,我被影片中兒童和成人世界的對立觀所震撼,同時也為苦悶、壓抑悲觀的世界中小王子、小女孩和老飛行員的積極反抗的行動所感動,然而這一切都是存在主義哲學最真實的體現。本文將從存在主義視角出發,探討影片中小王子、小女孩及飛行員與成年人荒謬世界觀的對立及其對自由意志的選擇。
  • 想尋找人生的終極答案?他們都是這樣開始的……
    了解十二星座以及星座原型,從天文學、物候、西方神話傳統中的星座形態等入手深度理解十二星座的形成,以及二元對立的表現方式5. 四軸點對應的生命周期原型,著重介紹星盤上的最高點中天落座12星座的人生之旅,並對應12名人星盤進行典型化解讀和案例分析2.
  • 從法律東方主義到東方法律主義:超越東西方二元對立
    這是不是說,中國百年來的現代化之路完全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權利化和法律化帶來的只是奴役而不是解放,或者,中國人根本就「無權」法律化和權利化?當然不是。那麼,這個法律東方主義的故事要告訴我們的究竟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