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一種以人為貴、追求實現生命自身價值的宗教,其終極理想就是要擴張人的本真之性而得道成仙。道教秉承道家自然無為、不逐外物的深邃智慧,強調人的自然特質。道家道教認為,現實中的人們在盲目地追求物質享受的過程中,誤入了難以自拔的歧途,他們忘卻了自身的真正價值,不再謀求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因此,它們勸導人們返樸歸真,過順應自然、純樸真實、恬然淡泊的生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真人」。所謂「真人」就是不斷煉養生命、存養本性而得以覺悟大道的仙人,他們「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 所以,道家道教都非常重視對人的生命問題的探究,其中生死問題又是它們首要關注的大事。
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則小故事來聊聊這個話題。
有個人去世了,他才剛剛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暫。這時,他看見地府使者手拎一個箱子向他走來。地府使者說:「好了,我們走吧。」男子說:「這麼快?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地府使者說:「很抱歉,但你的時間到了。」
男人問地府使者:「你的這箱子裡是什麼?」地府使者說:「是你的遺物。」男人疑惑地說:「我的遺物?你的意思是我的東西,衣服和錢嗎?」地府使者說:「那些東西從來就不是你的,它們屬於大地。」
男人又問:「是我的記憶嗎?」地府使者說:「不是,它們屬於時間。」男人猜測:「是我的天賦?」地府使者回答:「不是,它們屬於境遇。」男人問:「難道是我的朋友和家人?」地府使者說:「不,他們屬於你走過的旅途。」
男人追問:「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們?」地府使者說:「不,他們屬於你的心。」男人說:「那麼一定是我的軀體。」地府使者:「不,你的軀體屬於塵埃。」
最後,男人肯定地說:「那一定是我的靈魂!」地府使者一笑而過:「你完全錯了,你的靈魂屬於我。」男人眼含淚水,從地府使者手中接過並打開了箱子,裡面空空如也!
他淚流滿面,心碎地問地府使者:「難道我從來沒擁有過任何東西嗎?」地府使者:「是的,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你。」死者:「那麼,什麼是我的呢?」地府使者:「你活著時候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
一語驚醒夢中人,只是為時晚矣。
人生百年光陰,轉瞬即逝,如白駒過隙,一生的爭名奪利,死時也帶不走一絲一毫,除了臨死前的痛苦掙扎,我們能留下的還有什麼呢?
要珍惜身邊的人,不要爭執,不要鬥氣,好好說話,相互理解!因為每個世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少,最終還是要互相分離;不要消遣作踐,不要無端感嘆,不要斤斤計較。好好活著,簡簡單單過好每一天。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今生都不能夠解脫,下輩子的事情就不要幻想了。
我們來這個世界到底是為了什麼?對於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道教的生命觀起源於道家對宇宙生成、長生久視以及生死之道的深刻揭示,後經歷代祖師的崇仰和闡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命科學理論體系。
萬物之中最為靈貴的人之生命,從其誕生、成長、修煉及結束都必須遵循大道的運行法則。道教的生死觀是建立在「道生萬物」的宇宙觀上,它要求人們從「道」的高度去審視人的生死,不要局限於小我的視角。
道教認為,明白一個人的死,實際上是由明白一個人怎麼樣地生來肯定的,要善於對待自己的死,更要善於把握自己的生。
人本生於混沌的陰陽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氣絕精神散,猶如水絕而魚亡。在生命力最為旺盛的時期,道教熱情歌頌並關愛個體生命,以生為天地之大德,人生之至樂。希望人人能如道而行,以期獲得健康長壽和美滿幸福的人生。同時,又因為人生不足百年,時間短暫,所以道教要求人們珍惜生命,通過修習道法以延壽而享天年。
《老子想爾注》則說:「歸志於道,唯願長生」,並認為:「生者,道之別體也。」因此道教特別強調「攝生」、「貴生」、「自愛」和「長生久視」之道。人應像衛道一樣愛惜、煉養造化賜予自己的寶貴生命。《道德經》認為這個世界到處埋伏著危險,生命隨時隨地受到各種外物、內因的威脅和傷害,生死事大,不可掉以輕心,故應該防患於未然。「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人們只有善於「攝生」,才能「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所謂「攝生」,亦即養生,既善用大道以攝養生命。就自身而言,清靜衝虛,不為情慾所傷,此謂「內解」。「內解者,言縱入塵境,亦不為色等所傷也」(成玄英:《老子道德經義疏》);就外在而言,善待萬物,心無傷害之情。即:「以虛靜為裡,以柔弱為表,塊然如木石之無知,侗然若嬰兒之無欲,雖遇猛獸惡人,亦不能為害也。」(吳澄:《道德真經注》)
因此,道教對生死規律進行了艱苦探求,在「道法自然」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雙重心態下,通過「以德為本」、「性命雙修」的基本途徑,來實現其孜孜以求的「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通過內修與外養的修煉途徑,來超度生活中的人們,使其擺脫世俗的物累,保持精神的安寧,以便達到心靈的恬淡,即「棄世事而形逸不勞,遺生涯而神凝不損」,從而最終進入形全精復,羽化升仙,生道合一,天人一體的長生不死的最高理想境界。「我命在我,不屬天地」鮮明地體現了道教「生道合一」、「重人貴生」的本色,儼然成了道教熱愛生命的一面大旗。
作為道教養生觀的重要綱領,它就像一股原動力,推動道教不斷去探索人體生命的奧秘,以致發展出「內丹」、「外丹」等眾多煉養生命的道法,為人類健康長壽的神聖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謳歌「生」的同時,面對不可避免的「死」,道教不是以消極迴避的態度,而是正面地提出了「安然處順」、「齊生死」和「死生一體」的豁達觀點。
道教對死亡的瀟灑體認,在《莊子》一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莊子始終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和超越,認為生死皆自然之運動,理應一視同仁。他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因此,在生死面前,人們應當採取曠達的態度,安時而處順,就如同「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
莊子曾借「真人」之口表達自己對生死的認識:「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盉,其入不距;袺袺然而往,袺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 他還借子來的事跡,生動地描述了這種安然的心態:子來病危之際,其妻泣之,子犁去看他,他對子犁說,大自然賦我形體,用「生」教我勤勞,用「老」贈我安逸,用「死」賜我安息,如果把「生」看成是一種「安善」,那麼「死」也應該是一種「安善」,降生大地的人,如能愉悅、平和、安然地面對人生,勤奮工作,一無所求,善於養生,到年老體衰時,定會毫無悔意,以閒逸而安寧的心態,坦然地面對死亡的到來,視死為一種自然回歸的人生態度。
總之,莊子志在填平生死之鴻溝,抹去人們心頭生死之界線,通過齊生死的途徑來幫助人們透徹領悟死的本質,讓人們不是懼死,而是以坦然、平靜、甚至喜悅的心態,去面對死亡、步向死亡。
道家道教之所以有如此豁達的胸襟,是因為它們是從「道」的高度來看待生死的。《莊子》云:「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他認為,人的生命是從元氣而來,死後又復歸為元氣,生死只是自然的一種變化而已,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般。我們不會為季節的更替而痛苦悲泣,那又何必為「死」而嚎啕大哭呢?
《莊子·至樂》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也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面對惠施的指責,莊子回答:「其實,當妻子剛剛去世的時候,我何嘗不難過得流淚!只是細細想來,妻子最初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也沒有氣息。在若有若無恍恍忽忽之間,那最原始的東西經過變化而產生氣息,又經過變化而產生形體,又經過變化而產生生命。如今又變化為死,又沒有了生命。這種變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樣運行不止。現在她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卻還要哭哭啼啼,這不是太不通達了嗎?所以止住了哭泣。」
總之,道教認為:只有躍出個人生死的限囿,以宇宙之胸襟,立於造物者「道」的高度來反觀人的生死問題,才能超越生死。不然的話,就會「生」時疲精費神,「死」時驚恐不安。因為,執著於小「我」人生的獲取、享受、幸福,亦必然會陷入小「我」的失缺、災難等痛苦之中,進而視「死」為純粹自我之事,由此對之產生焦慮、悲泣、恐懼等心理。
在道家道教看來,每個人都應隨順造化的安排,「死」猶如睡熟,「生」好像醒來了一樣。不為「生」喜,不以「死」悲,使生死在造化中齊一。也就是說,它們要人們擺脫從個人的視角來看確定個體的生與死,而要從「道」的立場來看生死的首尾相續和循環不已,從而悟出無生無死,生死一體的超然境界。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免費結緣《太上感應篇》抄經本!抄經功德殊勝行,十大功德!不可錯失良機!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點這裡,福生無量天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