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一章,想起了去年上映的一個電影——《銀河補習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馬浩文教兒子自救的場景:馬飛跟爸爸走丟了,不巧又陷入了洪水中,洪峰即將來了,馬浩文不顧自身安全,拿著喇叭,拼盡全力向不知是否還活著的兒子喊:「馬飛,我是爸爸,如果你能聽見我說話,看看你身邊有什麼可以利用的東西,想辦法,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出來的!」馬飛的身邊有一座房子,他把木板拆下來做成船底,再找到一個手電筒,好讓安全人員一眼就可以看見他,馬上把他救了上來。
我很敬佩馬飛的爸爸,馬飛為什麼能夠順利脫險?這跟爸爸對馬飛的教育是離不開的。過去,像馬浩文教育孩子的方式,所有人都認為是偏離教育軌道,甚至是瘋狂的,不可想像的。就是這種不可想像思維,讓馬飛成為了學校最優秀的學生,在執行探月的意外中化險為夷,再次自救。
馬浩文告訴兒子「永遠不要停止思考」,爸爸不在乎馬飛是不是前十,而在乎馬飛的腦子是在睡覺還是一直在轉,在爸爸看來,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想還有方法,他說試卷的選擇題有四個選項,但是孩子未來的一生中碰到的問題,並不只會跳出四個選項,知道ABCD很重要,但是孩子能想到XYZ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疫情特殊時期讀到教研室推薦的這本書,與我想學習的馬浩文爸爸的教育方式不謀而合,幸甚至哉。雖然疫情把老師和孩子們阻隔在家裡了,但是不應該阻擋住師生思考的腳步。老師應該如何思考?又該指導學生如何思考?書中提到一個反例:考試前的「填鴨」,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但實際上,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會產生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此時,低段的網絡授課亦如此,太需要老師教授孩子們如何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用內容進行填鴨,這樣既增加了孩子們直視電子屏幕的時間,還會消磨孩子們的耐心,時間久了,必然會產生倦怠心理。這時候,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永遠不要停止思考。」當他們開始真正探索了,一切的學習都是新鮮的,有趣的,自主的,自律的。
樊登也強烈推薦這本書,他用自身的經歷闡述了重複與學習效率是無關的,樊登上學時,每學期結束,書本比臉還乾淨,最多在老師布置作業的地方打個勾。高三畢業時,全套「新書」可以都可以留作紀念,但是樊登的成績卻非常突出,原因在於什麼呢?也是在於「一直思考」。而這本書就是教你如何思考的,科學地解釋了樊登的學習方法:檢索,間隔,鞏固,細化,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