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我是「一張紙學語文」。
提到西方的節日,可能我們最先想到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等,還有一些節日,你聽過嗎?
「錯誤節」、「失敗節」,為什麼要開這樣的節日呢?原因在於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
法國巴黎為了教導學齡兒童,開展了「錯誤節」的活動。讓他們意識到失敗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兒,犯錯是學習中有建設性意義的一部分,它並不代表失敗,而是代表努力,不能讓追求成功的功利性扼殺掉孩子們的創新與冒險精神。
舊金山每年會召開一次「失敗展」,研究失敗案例,科技行業的企業家和風投人士每年碰面一次,通過總結出的經驗從而調整企業戰略,進而取得成功。
成功的道路有時候不是筆直的,而是彎曲的,如愛迪生試驗了10001種材料之後,才發明了電燈,也就是說整整錯了1萬次,才找到正確的材料。
不由得,又讓我想起了諾貝爾,他為了改進炸藥,試誤的風險是要伴隨著死亡的。他的實驗室被炸得灰飛煙滅,5個助手全部壯烈犧牲,還搭上了他最小的弟弟,父親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擊而不久於人世,鄰居們更是出於恐懼,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即使如此,他還是想辦法繼續「犯錯」搞研究,終於找出易爆物質雷酸汞,發明了雷管,革新了整個工業化進程。擁有堅持不懈和堅韌不拔的品質,就可以把失敗視為有用的信息。
失敗說明有必要加倍努力,或是解放思想、嘗試不同的辦法。有人將失敗看成是道路上的轉折,而不是終點,為了達到終點,要進行刻意練習,經過數千小時專心致志地練習。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因此有了「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
本章還提到了一個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園藝師邦尼,她從一無所知到引領時尚潮流,始終對外稱自己是「迷茫的園丁」,她說「迷茫不是一件壞事,在迷茫中能把事情完成就是好事。」
時下中國最流行的網紅達人李子柒,起初就是名不見經傳的北漂姑娘,北漂的生活十分艱難,她睡過公園椅子,連續啃過兩個月饅頭。專注刻意的堅持與練習讓李子柒迅速在陌生的城市學得一技之長。2012年,李子柒奶奶重病,她回到家鄉,開始了自媒體之旅,然而這段旅程走得更是艱辛迷茫。為了拍出5分鐘的《鞦韆沙發床》,她前後累計拍攝素材2000餘條。劈木材、釘樁等粗重勞動內容屢次造成傷口,左手無名指曾被幾十斤重的木樁砸傷,然而她不顧傷口疼痛,繼續堅持,贏得了千萬粉絲的尊重與追捧。
成功的人都具備一個品質:那就是善於在迷茫中,花費時間,刻意訓練,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我們中的大多數會細細考量任務的艱巨程度,把一切看得都很複雜,導致在半路上犯個小錯誤就停了下來。讀了《認知天性》的第四章,請大家轉變一個思想,犯錯並不可怕,「錯誤」同樣精彩,只要你肯鑽研,耐堅持,相信你離成功也就會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