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讀書心得五——「錯誤」也精彩

2021-01-15 一張紙學語文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是「一張紙學語文」。

提到西方的節日,可能我們最先想到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等,還有一些節日,你聽過嗎?

「錯誤節」、「失敗節」,為什麼要開這樣的節日呢?原因在於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

法國巴黎為了教導學齡兒童,開展了「錯誤節」的活動。讓他們意識到失敗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兒,犯錯是學習中有建設性意義的一部分,它並不代表失敗,而是代表努力,不能讓追求成功的功利性扼殺掉孩子們的創新與冒險精神。

舊金山每年會召開一次「失敗展」,研究失敗案例,科技行業的企業家和風投人士每年碰面一次,通過總結出的經驗從而調整企業戰略,進而取得成功。

成功的道路有時候不是筆直的,而是彎曲的,如愛迪生試驗了10001種材料之後,才發明了電燈,也就是說整整錯了1萬次,才找到正確的材料。

不由得,又讓我想起了諾貝爾,他為了改進炸藥,試誤的風險是要伴隨著死亡的。他的實驗室被炸得灰飛煙滅,5個助手全部壯烈犧牲,還搭上了他最小的弟弟,父親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擊而不久於人世,鄰居們更是出於恐懼,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即使如此,他還是想辦法繼續「犯錯」搞研究,終於找出易爆物質雷酸汞,發明了雷管,革新了整個工業化進程。擁有堅持不懈和堅韌不拔的品質,就可以把失敗視為有用的信息。

失敗說明有必要加倍努力,或是解放思想、嘗試不同的辦法。有人將失敗看成是道路上的轉折,而不是終點,為了達到終點,要進行刻意練習,經過數千小時專心致志地練習。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因此有了「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

本章還提到了一個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園藝師邦尼,她從一無所知到引領時尚潮流,始終對外稱自己是「迷茫的園丁」,她說「迷茫不是一件壞事,在迷茫中能把事情完成就是好事。」

時下中國最流行的網紅達人李子柒,起初就是名不見經傳的北漂姑娘,北漂的生活十分艱難,她睡過公園椅子,連續啃過兩個月饅頭。專注刻意的堅持與練習讓李子柒迅速在陌生的城市學得一技之長。2012年,李子柒奶奶重病,她回到家鄉,開始了自媒體之旅,然而這段旅程走得更是艱辛迷茫。為了拍出5分鐘的《鞦韆沙發床》,她前後累計拍攝素材2000餘條。劈木材、釘樁等粗重勞動內容屢次造成傷口,左手無名指曾被幾十斤重的木樁砸傷,然而她不顧傷口疼痛,繼續堅持,贏得了千萬粉絲的尊重與追捧。

成功的人都具備一個品質:那就是善於在迷茫中,花費時間,刻意訓練,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我們中的大多數會細細考量任務的艱巨程度,把一切看得都很複雜,導致在半路上犯個小錯誤就停了下來。讀了《認知天性》的第四章,請大家轉變一個思想,犯錯並不可怕,「錯誤」同樣精彩,只要你肯鑽研,耐堅持,相信你離成功也就會越來越近!

相關焦點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我們上學一天,老師就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美國著名的公立大學喬治梅森大學,在網站上給學生的建議:「學好某事的關鍵在於重複。複習的次數越多,永久記住它的概率就越大。」我們平常接收到的頭號學習方法都是這樣:把注意力案例放在某些想要掌握的技能上,堅持不懈地一遍遍練習,直到記住為止。我們對此深信不疑。
  • 一個情感諮詢師的讀書心得:降維打擊
    本次就來介紹下我個人的讀書心得。在正文之前這裡有一份數據,2018「全民閱讀」調查報告,大家對照下看看自己是否拖了後腿。不知道有多少人汗顏自己沒有看到那麼多了。很多人不會學以致用,有時只是因為他們看不懂書的內容,就甭提用了。這就變的很尷尬。不看之前就一個問題,看了之後又多了好幾個問題。看多了反而越來越糊塗,學習變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也是事與願違。
  • 《認知天性》:這本書能讓你停止「看起來很努力」的行為
    第一組學員被感覺蒙蔽了頭腦,第二組學員通過不斷精進取得成功,這就是《認知天性》這本書想要表達的一個觀點:不要去做沒有挑戰的重複性工作,要去做讓你感覺痛苦的、大腦迴避去做的正確事。比如讀書,對於一本書不要一直讀,反覆讀,正確的方式是讀一遍之後,就可以合上書,在自己腦海中想想這本書講了什麼,能畫出思維導圖效果更好,每讀一遍後在大腦裡檢索一遍內容,這樣讀書會記得又快又好。
  • 心得總結:認知提升八個原則
    文章根據作者這些年來的工作經驗,總結了一份提升認知的8個原則,一起來看看~昨天和帶我入行保險業的哥聊了聊關於認知提升這件事,提到了一些最近幾年的學習心得。以前的學習我是劃分了一個知識的五層金字塔,然後每個層級分配不同的精力和時間。
  • 《認知天性》:記憶力差學習低效?你不是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對
    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為什麼大佬們博聞廣識,融會貫通,而我們學習卻好像在浪費時間呢?是因為智商不夠嗎?《認知天性》這本書集合了11位認知心理學家在腦神經科學方面近10年的權威研究,告訴我們:智力可以通過訓練提升,你的學習沒有效果只是因為方法不對。
  • 讀書分享 | 一種心流湧動的幸福
    朋輩互助會本著這樣的理念舉辦了一場線上與線下兩種形式相結合的讀書分享會。 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次活動吧! 同時營造了積極的發言氛圍,參與者們紛紛結合書籍內容表達自身的心得體會。
  • 《矽谷熱》讀書心得與要點摘抄
    《矽谷熱》讀書心得與要點摘抄_譚小鴨書名:《矽谷熱》(副標題:高科技文化的成長)五、蘋果公司1976年,蘋果成立。1982年,蘋果躋身「財富500強」,標誌著歷史上首次有新公司僅用了5年時間就得以進入美國頂級企業之列。
  • 《認知天性》讓你輕鬆掌握學霸的學習方法
    當你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你就知道學霸為什麼比你厲害了,無非就是他們的學習方法跟你不同而已。這本書合適所有人讀,講的是如何才能把知識記得牢固,因為「萬千智慧始於記憶」,只有記憶作為基礎,你才能靈活運用你所學到的所有的知識。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從大腦、潛意識、元認知來給本書做鋪墊,接著結合自己的經驗來闡述怎樣提高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和情緒力,最後給出了一條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的人生五件套,是作者親身實踐、親測有效並且親力親為的有效成長方法。本書內容較為豐富,我打算分成三篇文章來做介紹。
  • 世界讀書日丨湖南岳陽邊檢站開展「悅分享」讀書活動
    紅網時刻4月23日訊(記者 陳奧男 通訊員 龍國華 胡俊寶)「每一隻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隻雀兒得有一個巢……」「時間一秒一秒過去,而一秒與一秒之間,似乎隔著永恆……」為迎接第25個世界讀書日的到來,進一步激發民警讀書熱情,4月22日,嶽陽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組織舉行了一次特殊的聚會
  • 「樊登讀書」創始人的秘訣是……丨21讀書
    作為百歲老人的作者不是科學家,他不需要建立一個學派,不需要建立一套理論體系,他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心得跟讀者分享,讓讀者有所感悟和收穫。 有建設性的書一定是在試圖幫你從痛苦的、複雜的、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當中,探索出一條好的路徑,讓你能夠看到希望,看到解決的方向。符合以下三點之一的便是具有建設性的圖書。
  • 「為孩子收藏」認知心理學家,帶你掌握學習的終極規律
    本周書單:《認知天性》大家好,歡迎訂閱烏合之眾。這裡是1周1本好書的烏合讀書欄目,本周推薦的書是《認知天性》。這本書由11位認知心理學家花費10年的科研心血,首次揭露了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聯繫,透徹解讀了人類的學習過程中的普遍規律。本書案例豐富,論點權威,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認知科普讀物。
  • 王陽明:你要知道的讀書的這5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
    而讀書也是分層次的,讀書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只有你人清了都市的重要性,你才能更好的進步。第一重境界:讀書的價值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說明:只要書讀得多了,自然你的知識就豐富了許多。王陽明曾認為說:「人世間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之後王陽明也一直在履行自己最初的言語,成為一代聖人。讀書的價值不在於功利,也不為炫耀。
  • 部落主義是人類天性嗎?
    攝影師:趙莉部落主義是人類天性嗎?
  • 那些閱讀能力厲害的人,是怎麼讀書的?看過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簡單
    1、做好讀書分類,是為了理清自己讀書的目的對書籍種類進行分類,其實就是對於知識種類進行分類,為了讓同一類知識能夠串聯起來,加深自己讀書的效果,最終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顯擺自己讀書多。我打算製作的100張讀書卡就做了分類,有思維的、心理學的、學習力的、寫作的、表達的、認知的、行動力的、人生選擇的、社會等等方面的書籍,基本是我精心挑選的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書籍。對書籍分類後,我讀書就會挑自己感興趣的思維、心理學先讀,這樣這一類書籍知識就會在自己腦海中不斷出現,相同的知識點通過不同的書籍閱讀而加深,不同的知識點又對相同的知識點進行迭代和升華。
  • 愛讀書的女人,大多很厲害
    不論什麼場合,她的氣質都能讓她成為焦點,這份氣質,和她平時讀書有很大的關係。「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放在韓雪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還記得她在《女人有話說》裡的「五分鐘化妝」嗎?對這個時間,謝依霖和奚夢瑤無比質疑:「怎麼可能?
  • 「認知偏差」是熊孩子的誘因:愛他的最好方式,是修復認知錯誤
    家長認為豆豆做錯了事情,希望豆豆主動承認錯誤,並保證今後不會再犯。但豆豆卻是始終認為自己沒錯,妹妹是自己摔倒的,與自己無關。豆豆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問題,其實並不是他不誠實,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孩子的認知出現了錯誤,根本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孩子做錯事還不承認?
  • 讀書心得:工作中的畫龍點睛之筆——《表達力》
    比如,每次閱讀文章後要寫50字的留言,看完一本書後要寫1500字的讀書心得。如果,經營自媒體號,一篇文章要求多少閱讀,多長時間要多少粉絲,這些都是高手管理輸入質量用的方法。比如,我們演講的主題是關於讀書,就可以引用一些名言,來增加對讀書的認同感。古代: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現代:人醜就要多讀書,讀書可以遮百醜。引起共鳴=大段大段的細節。比如,講年輕的時候的不容易,可以描述住租民房。
  • 《憐憫是人的天性》教案
    黛萊絲為盧梭共生育了五個孩子,全部被盧梭送進了巴黎的育嬰堂。而盧梭只是在後來草草地尋找了一下他留了標籤的第一個孩子。盧梭曾在《懺悔錄》中如是說: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給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家庭去撫養,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給他們去教育,那必然會愈教愈壞。育嬰堂的教育,比他對孩子的危害小得多。這就是我決定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理由。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
  • 《認知天性》17
    從認知的角度看,通過多樣化練習技能要比集中練習有更大的挑戰。大腦中一個學習更高級技能的區域,似乎可以通過這種難度更大的處理方式,鞏固你學到的技能。由此可見,通過難度較低、集中式學習到的,被編成一個更簡單、相對更直白地心理表徵。相比之下,多樣化、單獨搞的練習需要耗費更多腦力,這種方式學到的會被編成更靈活的表徵,適用範圍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