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17

2020-08-28 秦伯濟

近來的神經成像研究提供了證據,證明了多樣化培訓的確會有好處。研究顯示,進行不同種類的練習會使用大腦的不同區域。

從認知的角度看,通過多樣化練習技能要比集中練習有更大的挑戰。大腦中一個學習更高級技能的區域,似乎可以通過這種難度更大的處理方式,鞏固你學到的技能。由此可見,通過難度較低、集中式學習到的,被編成一個更簡單、相對更直白地心理表徵。

相比之下,多樣化、單獨搞的練習需要耗費更多腦力,這種方式學到的會被編成更靈活的表徵,適用範圍更廣。

相關焦點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專業背景和專業作家的相互加持,讓這本書既有滿滿的心理學專業乾貨,語言上也實現了故事性和練達嚴謹的結合。
  • 《認知天性》:這本書能讓你停止「看起來很努力」的行為
    第一組學員被感覺蒙蔽了頭腦,第二組學員通過不斷精進取得成功,這就是《認知天性》這本書想要表達的一個觀點:不要去做沒有挑戰的重複性工作,要去做讓你感覺痛苦的、大腦迴避去做的正確事。比如讀書,對於一本書不要一直讀,反覆讀,正確的方式是讀一遍之後,就可以合上書,在自己腦海中想想這本書講了什麼,能畫出思維導圖效果更好,每讀一遍後在大腦裡檢索一遍內容,這樣讀書會記得又快又好。
  • 《認知天性》讀書心得五——「錯誤」也精彩
    讀了《認知天性》的第四章,請大家轉變一個思想,犯錯並不可怕,「錯誤」同樣精彩,只要你肯鑽研,耐堅持,相信你離成功也就會越來越近!
  • 《認知天性》:記憶力差學習低效?你不是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對
    《認知天性》這本書集合了11位認知心理學家在腦神經科學方面近10年的權威研究,告訴我們:智力可以通過訓練提升,你的學習沒有效果只是因為方法不對。1, 關於記憶的3個誤區1,記性好是天生的聰明記憶力好通常是評判聰明的一大標準。
  • 掌控人的天性,做最好的自己
    人類進化的起源最近讀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它讓我學到了更多未知領域的知識點,並重構了個人認知。根據作者提的觀點,再融入自己的理解,寫下這個主題,希望對在讀的你有所啟發。人為什麼焦慮?最為直接的原因:欲望大於能力。
  • 部落主義是人類天性嗎?
    攝影師:趙莉部落主義是人類天性嗎?
  • 《社交天性》導讀
    願你能細細品讀此書,了解人類神奇有趣的「社交天性」。」社交,是天性複雜而精巧的大腦,是人類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收穫的最大饋贈,在數百萬年的演化裡,每一秒時間、每一份能量都極為重要,它讓我們擁有了其他物種無法企及的智能,讓我們能從無到有地製造出奇妙的工具,構建出一個宏偉的人類社會。
  • 怎麼用社交天性激發員工熱情?
    今天,我要推薦給你的書,叫做《社交天性》,它有一個副標題「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寫在前面:作者認為,人類的社交天性是由連接、心智解讀和協調三大力量驅動形成的。連接是指人們依賴社會群體而存在,渴望融入社會;心智解讀是指準確理解、把握和預測別人的意圖,從而實現合作;協調是指認識自我、塑造自我、控制自我,由此適應社會。
  • 《認知天性》讓你輕鬆掌握學霸的學習方法
    當你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你就知道學霸為什麼比你厲害了,無非就是他們的學習方法跟你不同而已。這本書合適所有人讀,講的是如何才能把知識記得牢固,因為「萬千智慧始於記憶」,只有記憶作為基礎,你才能靈活運用你所學到的所有的知識。
  • 《天性》Human Nature
    《天性而麗拉則是個不折不扣的自然主義者,堅信事物的天性才是最珍貴的。真不知道這兩個人是怎麼走到一起的,但是人家就是成了一對愛人,還一直保持著不錯的感情。    然而有一天,一個不速之客闖進了他們的生活當中,他叫帕弗,是個被猩猩撫養長大的「泰山」,他從小就生長在叢林裡,用猩猩的方式思考,用猩猩的方式行動,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直到他被人類發現,帶到了文明世界。
  • 承認社交是人類的天性,這並不容易!
    Lieberman在他的暢銷書《社交天性》裡全做到了。《社交天性》一書儘管在趣味性上不如《怪誕行為學》輕快活潑,但在敘事邏輯上更為嚴謹,對每個實驗設計的精妙之處也寫得毫不含糊,較之暢銷書的定位,作為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的入門教材倒或許能為其贏得更高的評價。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嚴肅又親民的心理學科普讀物,值得心理學愛好者以及對社會認知神經方向做研究感興趣的同學一讀。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01認識三重大腦的進化過程,更好地理解天性和駕馭天性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擁有了「三重大腦」。第一重稱為「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管本能。本能腦的結構很簡單,只有一個原始的反射模塊。第二重稱為「情緒腦」,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有了情緒的加持,就能在惡劣的環境中趨利避害,提升生存優勢。
  • 哲學思考是人類的天性麼?
    兒童的思辨天性如何?這個是有爭議的,皮亞傑在他的《發生認識論原理》一書中批評傳統哲學只顧到認識的某些最後結果,開始注意對兒童的哲學研究,這一點被美國的哲學家馬修斯提出了嚴肅的批評,馬修斯認為皮亞傑低估了兒童的天性,因此有了兒童哲學的一些討論。兒童哲學有兩個含義,第一是關於兒童的,一個就是兒童自身的,前者不一定認為兒童就是天生的哲學家,而後者認為兒童是有自己的哲學思維,而且是天生的哲學家。
  • 社交的天性,看到小紅點就不能自拔,解密為什麼我們要刷朋友圈?
    今天,我想要為你分享的這本書是認知心理學領域內一本有趣的科普著作《社交天性》。這本書的作者馬修·利伯曼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創始人。沒錯,獲得別人的認可,是人類的天性,網際網路則為我們提供了獲取認可的便利。但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人們為什麼希望獲得別人認可,那麼你需要進一步思考「獲得別人認可」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 心理學:《少有人走的路》5,天性懶惰是阻礙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礙
    人類懶惰的天性,是阻礙我們走向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礙。只有那些能夠首先克服懶惰的天性,然後其他的阻力才能迎刃而解,最終走向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如果我們無法克服懶惰的天性,其他條件就算完美無缺,我們也無法實現心智成熟之路。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堪比丹·布朗的小說
    出自社會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的權威之作《社交天性》,首次揭露大腦天生愛社交的神經奧秘,讓「影響力教父」西奧迪尼都讚嘆不已。  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讓我們想不通,道不明。比如:  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善於社交,而有的人總是充滿障礙?
  • 天性涼薄是什麼樣子的?
    也就是開始了「天性涼薄」。我必須要養活自己。我只能認了也忍了,除此之外,我還能怎麼辦呢?畢竟我無依無靠,也沒有什麼人脈,更沒有富一代的爹。我後來除了上班下班,很少和任何人說話。也不太參加什麼集體活動。在別人眼裡是個怪人——但是正因為如此,我勉強混了下來。現在我發現,「天性涼薄」還挺好的。
  • 蜇人是蠍子的天性,而善良是我的天性:我們不能因他人的惡而變惡
    禪師說:「蜇人是蠍子的天性,而善良是我的天性,我豈能因為它的天性而放棄了我的天性?」禪師如此,我亦如此!這樣的做法雖然看起來有點過於死板、迂腐,甚至是不分是非,拎不清好壞,不值得提倡,但禪師的這句「蜇人是蠍子的天性,而善良是我的天性,我豈能因為它的天性而放棄了我的天性」,還是讓人動容,值得我們去學習。世界大了,什麼樣的人都有。我們無法保證人人都是善良之輩,但是他人的善惡是他人的事兒,我們左右不了,卻能讓自己善良。
  • 孩子天性VS英文繪本
    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東西。出生後的嬰兒就自然知道哇哇大哭。餓了會哭,高興會笑,這些記載在人類DNA裡的行為就包含著人類遺傳的神秘天性。隨著嬰兒的慢慢長大,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開始快速地完善功能,五種感官的應用成了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途徑,尤其是視覺和聽覺。嬰兒會非常自然地使用這些感官來吸收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和信息,轉化為自己成長的養分。對於剛開始接觸英語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事物,這和嬰兒時期認識四周的新事物是一種相似的過程。
  • 《認真覺醒》:窮人越來越窮的原因,源於人類這四個天性
    這極符合人類不願動腦的天性。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動腦,享受幸福也需要動腦平衡各種微妙的關係,而承受痛苦則只需陷在那裡不動。」—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一份穩定的工作,朝九晚五的上班,最好是一種清閒養老式的狀態,得空的時候刷刷抖音看看微博,下班了三五好友一聚,回到家敷個面膜躺床上看看韓劇繼續刷抖音看朋友圈至深夜,這是很多人都嚮往的一種生活狀態,喜歡即刻、確定、簡單、舒適,這也是屬於人類天性的部分。沒有壓力不用學習,一眼望得見未來,安全又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