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2021-01-08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過程規律,推導出的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

&nbsp&nbsp&nbsp&nbsp你是分析型、創新型,還是實踐型思維?

&nbsp&nbsp&nbsp&nbsp智力差異會影響學習效果,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智力究竟指什麼呢?如何給智力下定義,既能解釋人的智商高低,又能提供一個較為公允的指標評估人的潛能,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問題。20世紀初葉,心理學家就在嘗試把智力這個概念量化。而今天的心理學家一般認為,人至少擁有兩種智力:一種是流體智力,指推理、發現關係、抽象思維,以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頭腦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指積累的關於世界的知識,以及從過去的學習與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程序或心智模型。

&nbsp&nbsp&nbsp&nbsp從過往經驗看,智商測驗一直被用來衡量個人的邏輯與語言潛能。這類測驗會規定一個智力商數,代表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的比率,然後再乘以100得出智商值。舉例來說,一個8歲的孩子能在測驗中解決大多數10歲孩子可以解決的問題,那麼他的智商就是125(10除以8,乘以100)。過去人們認為,智商從一出生就固定了,但有關智力的傳統概念正不斷地被挑戰。

&nbsp&nbsp&nbsp&nbsp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一個相反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能力為何會千差萬別。這種假說認為人類擁有多達8種不同的智力:邏輯—數學智力:批判性思考,以及使用數字和抽象概念的能力。空間智力:三維判斷,以及在腦海中具象化的能力。語言智力:使用文字和語言的能力。肢體動覺智力:行動敏捷和控制身體的能力。音樂智力:對聲音、旋律、音色,以及音樂的敏感性。人際交往智力:「讀懂」他人,以及與人有效協作的能力。內省智力: 理解自身, 準確判斷自身知識、能力、效率的能力。自然觀察智力:區分和關聯周圍自然環境的能力。

&nbsp&nbsp&nbsp&nbsp在加德納拓展了智力概念的同時,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又精練了這個概念。斯滕伯格的模型指出人有3種智力,而非8種:分析型、創新型與實踐型智力。此外,與加德納的理論不同,斯滕伯格的理論有實證研究的支持。

&nbsp&nbsp&nbsp&nbsp斯滕伯格在肯亞鄉村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的主題就是如何評估智力。他和同事調查了孩童們掌握的有關草藥的通俗知識。肯亞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草藥。學校不會教授這類知識,也不會有相關的考試,但能夠辨認草藥且知道對症下藥與服藥劑量的孩子,比那些不具備這類知識的孩子更能適應他們的環境。在針對這種本地非正式知識的測試中,同齡人裡成績最好的孩子,在學校正式科目上的成績最差。而且,用斯滕伯格自己的話來說,如果用正式科目來考查這一類孩子,結果就是他們似乎屬於「愚笨型」。如何解釋這種矛盾呢?斯滕伯格認為,那些在本地知識上成績出色的孩子,其家庭更重視實踐型知識;而那些在正式科目上成績出色的孩子,其家庭在實踐型方面則要弱一些。那麼生活在這種並不強調理論的環境下的孩子,其理論知識就處於一個較低的層次。

&nbsp&nbsp&nbsp&nbsp這裡涉及兩個重要的觀念。第一,衡量智力的傳統方式沒有把環境差異納入考量範圍。如果那些在本地非正式知識上表現出色的孩子有合適的機會,他們在正式科目的學習上也能夠趕超同齡人。第二,對於那些處在強調本地知識的環境中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正式科目的掌握尚在開發之中。按照斯滕伯格的觀點,所有人都處於專長尚在開發的狀態,而且任何只評估我們在特定時間裡已知知識的測驗都是靜態的,只能說明我們在測驗範圍內的潛力。

&nbsp&nbsp&nbsp&nbsp斯滕伯格深入這一空白領域,推導出成功智力的三元論。分析型智力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典型的例子就是解答測驗中的問題;創新型智力是我們綜合併應用現有的知識與技能,應對那些新的特殊情況的能力;實踐型智力是我們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體環境下需要做什麼並行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街頭智慧」。不同的文化與學習場景需要不同的智力類型,而且在特定情況下為了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多是不能用標準智商測驗或天賦測驗衡量的,因為測驗會漏掉至關重要的能力。

&nbsp&nbsp&nbsp&nbsp11

相關焦點

  • 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認知天性》[美] 彼得·C.布朗 [美]亨利·L.羅迪格三世 [美]馬克·A.麥克丹尼爾 著認知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人們在學習一個概念的時候,花費越多的心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去重新演繹它,或者是嘗試理解這個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意義,就能越牢固地掌握這個概念。
  • 「為孩子收藏」認知心理學家,帶你掌握學習的終極規律
    本周書單:《認知天性》大家好,歡迎訂閱烏合之眾。這裡是1周1本好書的烏合讀書欄目,本周推薦的書是《認知天性》。這本書由11位認知心理學家花費10年的科研心血,首次揭露了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聯繫,透徹解讀了人類的學習過程中的普遍規律。本書案例豐富,論點權威,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認知科普讀物。
  • 題集|05 機能主義心理學及其貢獻;認知學習的特點;進化心理學的...
    評價:機能主義大大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發展道路,促進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認為學習使人的適應性得到提高;同時還推動了工業心理學的發展,特別是對工作環境中的人的因素的研究。高原現象布賴恩等人用實驗的方法揭示高原現象的存在。
  • 讓你的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4)
    知識的「滾雪球」效應為什麼那些激發人們付出更多努力、延緩學習過程的困難——有間隔的、安排穿插內容的、混合式的練習,以及其他學習方式——會有種種不便,卻也能換來更牢固、更準確、更持久的學習效果。心理學家比約克夫婦創造了一個詞,來描述那些能換來更牢固學習成果的短期麻煩,即「合意困難」。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我們平常接收到的頭號學習方法都是這樣:把注意力案例放在某些想要掌握的技能上,堅持不懈地一遍遍練習,直到記住為止。我們對此深信不疑。然後,有人說,這只是白費力氣,一遍遍重複通常記不住什麼東西。這真是讓我們大吃一驚。《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考情剖析: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於認知學習理論這一部分的內容,每年的考試類型比較固定,主要以客觀題(單、多)的形式備考。這一部分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是一知半解,出現選項都是一種找熟人的情況,其實屬於一種機械式的理解,在涉及難題的時候經常都是束手無策,所以在這一部分更應該幫助學員區分認知理論,更加深刻的理解並且靈活應變。
  • 心理學考點之認知學習理論主要人物觀點對比
    心理學考點之認知學習理論主要人物觀點對比認知學習理論流派認為:學習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的形成S—R聯結,而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學習不是通過練習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而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當有機體當前的學習依賴於他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當前的刺激情境時,學習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而不是受習慣所支配。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它源自于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一、格式塔完型學習理論產生於20世紀初的德國,是在對德國構造心理學的挑戰中產生的,後來在與行為主義的論戰中發展起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科勒、考夫卡。不認為學習是刺激反應的過程,而認為有機體通過主動積極的組織作用形成與情景一致的新的完形。強調學習是有機體內部進行複雜的認知活動而實現頓悟的過程。認為一個人學到什麼直接來源於他對問題情景的知覺。
  • 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原標題: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   ◎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物理所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教授磁共振、腦電圖、電位變化、掃描、信號分析等物理詞彙開始頻繁出現在心理學領域中,大量有物理學背景的人投身於心理學研究。   慢慢地,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發展,學習,行為主義重點人物總結
    教育心理學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主要以認知主義和人本主義為主導;美國計算機輔助教學開始研究;認知主義最低級的是信號學習,最高級的是解決問題學習。學習結果根據學習結果劃分,將學習分為五大類,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態度。
  • 《認知天性》:記憶力差學習低效?你不是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對
    為什麼大佬們博聞廣識,融會貫通,而我們學習卻好像在浪費時間呢?是因為智商不夠嗎?《認知天性》這本書集合了11位認知心理學家在腦神經科學方面近10年的權威研究,告訴我們:智力可以通過訓練提升,你的學習沒有效果只是因為方法不對。
  •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布魯納
    布魯納推動了教育心理學從行為主義向認知主義的轉變,從實驗室研究向課堂研究的轉變,從學習研究向教學研究的轉變。布魯納認為學習的目的在於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更加強調的對知識的理解,明確知識之間的練習。但這種結構也有缺陷,因為有些學科的結構並不是非常清楚。
  • 科學網—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劉嘉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 ◎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物理所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教授這就使得心理學和人類智能的研究面對巨大的挑戰。」劉嘉表示,「認知神經科學發展到現在,只用心理學的方法已經不能完全解決最新的研究主題了,需要生物學、計算技術和數據挖掘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學科交叉對科學研究和進步是非常關鍵的。」 科技手段的進步,讓現代科學家已經不再需要通過開顱了解大腦,現代化設備為研究大腦神經認知作好了充足的準備。
  • 認知科學和發展心理學有什麼區別?
    當代心理學中,有不同的科學研究領域,以發展心理學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還有發展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的並舉;有臨床心理學,特別是心理諮詢中的認知行為治療;有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是目前中國急需改革的領域,大專院校關注,分工不同,導致學生學習感覺迷茫,希望學習認知方向,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
  • 教育心理學之學習理論重要人物考點總結
    在整個教師招聘的考試工程中,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心理部分佔據了試卷很多的版塊,而考生往往會由於人物多理論多,很多知識點容易搞錯。現在可以將教育心理學裡學習理論中相對重要的人物與理論進行總結,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
  • 結合這4個大腦學習規律,提升外語學習和複習效率!
    掌握大腦的學習規律及遺忘規律 在日常學習中,無論是學習母語還是學習外語,我們往往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從目前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來看,這兩種學習往往具有不同的學習效果。大量的研究發現,相比於集中學習,分散學習的效果往往更好,而且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技能的學習,都是如此。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理論?
    人人需要心理學那麼,學習好了心理學有什麼作用呢?注意,是學習「好」,而不是囫圇吞棗的亂學,那樣不如不學,反而會誤導自己也誤導別人。學習心理學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還有一個研究表明,喜歡心理學的人,會獲得更多的戀愛機會,因為他們的人緣更好。很多城市的白領都從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找到了自我,從而更好的從容面對工作、生活的困難,提升自己的價值。還有,有一種說法,心理學是最高的哲學,而高於哲學。學習心理學還可以明智,讓你看待問題多幾種角度,就不會鑽死胡同,讓自己生活的更輕鬆愉快,從而提高你的生活質量。
  • 教育心理學考試重點提示:第六章知識的學習
    第六章 知識的學習重點提示統觀近幾年全國各省的教師資格認證教育心理學考試,本章的考查重點是:(1)知識及知識學習的類型。(2)知識直觀和知識的概括。(3)記憶系統及其特點。(4)遺忘的理論解釋。3.知識學習的類型:(1)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根據知識的重複程度);(2)下位學習、上位學習、並列結合學習(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係)。4.知識學習的過程。知識學習主要是學生對知識的內在加工過程。這一過程包括知識獲得、知識保持、知識提取三個階段。5.知識學習的作用:是增長經驗、形成技能、發展創造力的重要前提。
  • 《認知天性》讓你輕鬆掌握學霸的學習方法
    當你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你就知道學霸為什麼比你厲害了,無非就是他們的學習方法跟你不同而已。這本書合適所有人讀,講的是如何才能把知識記得牢固,因為「萬千智慧始於記憶」,只有記憶作為基礎,你才能靈活運用你所學到的所有的知識。
  • 心理學可揭示心理運作規律,任何人的行為,都有內在的心理驅動
    心理學就是雞湯嗎?心理學實際上是為了揭示心理運作規律的一門學問。自從弗洛伊德將心理學這個概念引入到大眾的視野,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時間了。因為王戎有著透過表象看穿事物本質的能力,就是認知的能力,這也是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心理學可以說是唯心主義,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唯心主義因為其不客觀性被人所鄙薄,而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所謂的科學是極端的唯物主義,神學是極端的唯心主義,就像聖經《創世紀》裡面提到的: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