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過程規律,推導出的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
    你是分析型、創新型,還是實踐型思維?
    智力差異會影響學習效果,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智力究竟指什麼呢?如何給智力下定義,既能解釋人的智商高低,又能提供一個較為公允的指標評估人的潛能,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問題。20世紀初葉,心理學家就在嘗試把智力這個概念量化。而今天的心理學家一般認為,人至少擁有兩種智力:一種是流體智力,指推理、發現關係、抽象思維,以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頭腦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指積累的關於世界的知識,以及從過去的學習與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程序或心智模型。
    從過往經驗看,智商測驗一直被用來衡量個人的邏輯與語言潛能。這類測驗會規定一個智力商數,代表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的比率,然後再乘以100得出智商值。舉例來說,一個8歲的孩子能在測驗中解決大多數10歲孩子可以解決的問題,那麼他的智商就是125(10除以8,乘以100)。過去人們認為,智商從一出生就固定了,但有關智力的傳統概念正不斷地被挑戰。
    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一個相反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能力為何會千差萬別。這種假說認為人類擁有多達8種不同的智力:邏輯—數學智力:批判性思考,以及使用數字和抽象概念的能力。空間智力:三維判斷,以及在腦海中具象化的能力。語言智力:使用文字和語言的能力。肢體動覺智力:行動敏捷和控制身體的能力。音樂智力:對聲音、旋律、音色,以及音樂的敏感性。人際交往智力:「讀懂」他人,以及與人有效協作的能力。內省智力: 理解自身, 準確判斷自身知識、能力、效率的能力。自然觀察智力:區分和關聯周圍自然環境的能力。
    在加德納拓展了智力概念的同時,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又精練了這個概念。斯滕伯格的模型指出人有3種智力,而非8種:分析型、創新型與實踐型智力。此外,與加德納的理論不同,斯滕伯格的理論有實證研究的支持。
    斯滕伯格在肯亞鄉村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的主題就是如何評估智力。他和同事調查了孩童們掌握的有關草藥的通俗知識。肯亞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草藥。學校不會教授這類知識,也不會有相關的考試,但能夠辨認草藥且知道對症下藥與服藥劑量的孩子,比那些不具備這類知識的孩子更能適應他們的環境。在針對這種本地非正式知識的測試中,同齡人裡成績最好的孩子,在學校正式科目上的成績最差。而且,用斯滕伯格自己的話來說,如果用正式科目來考查這一類孩子,結果就是他們似乎屬於「愚笨型」。如何解釋這種矛盾呢?斯滕伯格認為,那些在本地知識上成績出色的孩子,其家庭更重視實踐型知識;而那些在正式科目上成績出色的孩子,其家庭在實踐型方面則要弱一些。那麼生活在這種並不強調理論的環境下的孩子,其理論知識就處於一個較低的層次。
    這裡涉及兩個重要的觀念。第一,衡量智力的傳統方式沒有把環境差異納入考量範圍。如果那些在本地非正式知識上表現出色的孩子有合適的機會,他們在正式科目的學習上也能夠趕超同齡人。第二,對於那些處在強調本地知識的環境中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正式科目的掌握尚在開發之中。按照斯滕伯格的觀點,所有人都處於專長尚在開發的狀態,而且任何只評估我們在特定時間裡已知知識的測驗都是靜態的,只能說明我們在測驗範圍內的潛力。
    斯滕伯格深入這一空白領域,推導出成功智力的三元論。分析型智力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典型的例子就是解答測驗中的問題;創新型智力是我們綜合併應用現有的知識與技能,應對那些新的特殊情況的能力;實踐型智力是我們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體環境下需要做什麼並行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街頭智慧」。不同的文化與學習場景需要不同的智力類型,而且在特定情況下為了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多是不能用標準智商測驗或天賦測驗衡量的,因為測驗會漏掉至關重要的能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