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2021-01-12 新堂悅讀

《認知天性》[美] 彼得·C.布朗 [美]亨利·L.羅迪格三世 [美]馬克·A.麥克丹尼爾 著

認知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人們在學習一個概念的時候,花費越多的心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去重新演繹它,或者是嘗試理解這個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意義,就能越牢固地掌握這個概念。你要讓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腦子裡隨時待命,這樣你才能在以後遇到問題時,思路清晰,並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

要想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只有這樣,已經學會的內容才不會在將來被需要的時候消失。要堅持不懈地學習並記憶,終生不怠。要想從中學畢業,我們必須學好語言藝術、數學、科學,以及社會學課程;為了在工作中取得進步,我們要掌握職業技能,學會如何與不太好對付的同事相處;等到退休,我們還會產生新的興趣和愛好;到晚年,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適應澆花養草的生活。擅長學習的人會終身受益。

學習本身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依靠直覺。

我們往往無法準確判斷自己什麼時候學得好,什麼時候學得不好。如果感覺學起來又慢又難,似乎毫無進展,我們就會轉而關注那些看似更有成效的辦法,但沒意識到這些方法往往並不會帶來持久的效果。

到目前為止,不管在什麼領域,人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傾向於反覆閱讀課本,並進行集中練習,這其實是效率最低的一種方式。進行集中練習意味著我們在機械地、快速地重複一些東西,想把它們烙在自己的記憶中,也就是「熟能生巧」。一個例子就是考試前的「填鴨」。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但實際上,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會產生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

與反覆閱讀這種複習方法相比,回想事實、概念或事件會更有效。這種方法被稱為檢索式練習。抽認卡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檢索會強化記憶,並阻止遺忘。我們在閱讀過一段文字或聽過一堂課後,只需用一道簡單的小問題考考自己,就可以鞏固所學、強化記憶,而且效果要比重讀課本或複習筆記好得多。雖然大腦不像肌肉那樣,可以通過鍛鍊來加強,但負責學習的神經迴路確實是可以強化的——具體的方法就是檢索記憶,並練習所學的東西。定期練習可以防止遺忘,強化檢索路徑,而且對於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識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間隔時間,你會在中斷期間感到稍有生疏,或者在把兩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時,檢索的難度會更大,而且你會覺得收效不佳,但實際上,這樣做會讓學習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後也可以更靈活地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所有的科學理論都告訴我們,反覆檢索可以加強記憶。實證研究則證明,測驗效應是真實存在的——檢索一段記憶的活動會改變這段記憶本身,可以讓它在今後更容易被再次檢索。

作為一種學習技巧,檢索練習的普及範圍有多大呢?我們的調查顯示,多數大學生沒有意識到這種方法的效果。另一項調查則發現,只有11%的大學生稱自己使用了這種學習方法。即便是那些自測過的大學生,大多也只是表示自測可以讓自己發現尚未掌握的知識,以便更仔細地研究資料。這當然是測驗的用途之一,但學生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檢索本身還能強化記憶。

重複測驗會不會導致死記硬背呢?研究表明,測驗比重複閱讀更能將知識遷移到新背景或新問題中。而且,對於那些相關但未被測驗過的資料來說,測驗能提高一個人記憶和檢索這類資料的能力。雖說這一點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但是檢索練習似乎可以讓人在複雜的環境中更容易地獲得所需的信息。

多數人認為,一心一意學某樣東西,學習效果會更好:「練習,練習,再練習」就是要讓人牢牢記住一項技能。信奉專注的力量,在一段時間裡反覆練習一件事情,直到真正掌握。這是教師、運動員、企業培訓人員,以及學生普遍持有的一種看法。研究人員將其稱為「集中式的」練習。我們之所以相信這種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這樣做的時候能看到效果。然而,眼睛蒙蔽了我們,讓我們信錯了對象。

如果把學習定義為獲得新知識或新技能,以及能夠在以後運用這些知識與技能,那麼你獲得某項知識或技能的速度只是整個學習中的一個環節。等到需要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的時候,你還能想得起來嗎?雖說練習對於學習和記憶來說至關重要,但研究已經證明,只有當練習被分散安排在有間隔的培訓裡的時候,才更為有效。集中練習可以快速收效,這一點往往表現得很明顯,但隨後而至的快速遺忘卻不被人們注意。有間隔的練習,穿插安排其他的學習內容,加上多樣化的練習,會讓你把學到的東西掌握得更牢固,記憶得更長久,而且更為實用。但這些好處是有代價的:當練習有間隔、與其他內容有穿插且多樣化的時候,你花費的努力也就越多。你會覺得花了更多精力,但收效卻不划算。這種練習會讓你感到學習收效來得更慢了,而且以前靠集中練習獲得的快速改善以及確定感都不見了。即便研究項目的參與者通過有間隔的學習獲得了更好的成果,他們也不將其視為改善——他們相信自己用集中練習的方式可以學得更好。

學習的過程至少可以分成三步:最開始是對短期工作記憶中信息的編碼。這時信息還沒有被鞏固成長期記憶中堅實的知識表徵。鞏固會辨識並穩定記憶線索,賦予其含義,把它們與過去的經驗以及長期記憶中已經存儲下來的其他知識聯繫起來。檢索會更新所學的東西,並讓你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總是建立在已知基礎之上。我們是通過與已知建立聯繫這種方式來解讀事件和記憶事件的。

長期記憶的容量基本上是無限的。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為新知識建立聯繫。

由於長期記憶的容量頗大,所以關鍵是要有一種能力,讓你在需要的時候鎖定並回憶已知。回憶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取決於對信息的重複使用(保持檢索路徑不會被忘卻),也取決於你是否建立起了強大的檢索線索,因為它能重新激活你的記憶。

階段性地檢索所學,有助於強化記憶間的聯繫,也能強化回憶知識的線索,同時還能弱化連通衝突記憶的路徑。檢索練習若是沒什麼難度,那就不能強化所學的知識;練習難度越大,收效才越大。

當你從短期記憶中回憶所學時,例如快速頻繁地進行練習,是不需要花什麼心思的,也不會有長期性的收效。但當你過一段時間再回憶時,當你對所學的東西有些遺忘時,你就不得不努力重建這一切。這種耗費心力的檢索既能強化記憶,又能讓所學再次具有可塑性,引發對所學知識的再鞏固。再鞏固可以用新信息更新你的記憶,同時可以將它們與最近學到的東西聯繫起來。

重複進行費力的回憶或是練習,有助於把所學的知識整合成心智模型。在心智模型中,一套彼此相關的概念或一系列運動技能被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能適應隨後的各種環境,並發揮作用。開車時的感知和操控就是一個例子。在面對弧線球時知道如何打出全壘打也是同一個道理。

練習的條件如果發生了變化,或是在檢索中穿插安排了對其他資料的練習,我們就能強化自己的辨析與歸納能力,憑藉全面發展,我們還能把所學的知識用在以後的新環境中。穿插與多樣化建立了新的聯繫,拓展並進一步深化了記憶中的知識,同時增加了檢索線索的數量。

試著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坐等別人給你答案,或是在拿到解決方案前自行嘗試解決一個問題,會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也能讓你把正確的答案或解決方案記得更持久。即便有時你會犯錯,只要有糾正性反饋就沒問題。

銷售行業有句老話,站在屋子裡打不著鹿。這同樣適用於學習:你得拿起裝備,走出門去,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要達到精通,就需要探索,在涉及複雜的概念、技能與流程時更是如此。它不是考試的學分,不是那些教練可以教授的東西,也不是光靠年齡就可以積累的品質。

接受成功智力的概念。開闊眼界,別局限在自己喜歡的那套學習風格中,要運用你的資源,發揮你的全部「智力」,把你想掌握的知識或技能練得滾瓜爛熟。說出你想要知道、做到、成就的事情,然後列出需要的能力、需要學習的東西,以及從哪裡可以找到這些知識和技能,再放手去做。

把你的專長看作處在不斷發展的狀態中,把動態測驗當作一種學習方法,用它來發現你的弱點,然後在相關領域集中精力提高自己。鞏固自己的長處是聰明的做法,但如果你還能用測驗、考驗、試錯等手段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在不足的地方加以彌補,你就能更勝任自己的工作,並成為多才多藝的人。

採取主動的學習方法,例如檢索練習、有間隔的練習和穿插練習。要有進取心,就像那些有很高成就的閱讀障礙症患者一樣,開發變通或補償型技能,彌補天賦上的不足。

不要靠感覺做事,好的飛行員會查看儀錶盤。你要用小測驗、同伴互評,以及第5章中提到的其他工具,確保能準確判斷自己知道什麼和能做什麼,確保你的方法與目標相符。

如果你感到學習很難,不要認為是自己做錯了。記住,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多,你學到的東西才越深刻、越牢固。

努力學習會改變大腦,為大腦建立新的連接,擴展你的能力。我們的智力水平並非天生已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們自己發展。對於那些嘮嘮叨叨,總是問「為什麼要費這種事」的人來說,這個事實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我們之所以努力,是因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們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了你有能力做什麼。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種成長心態,你就可以接受這個道理,終身受益。

另外,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想要精通某事或達到專業水平,完全不需要擁有超人的基因,但必須擁有自律、勇氣,以及持之以恆的精神。適度運用這些品質,如果你想成為專業人士,那麼你就有可能做到。無論你想精通什麼事情,不管是給過生日的朋友獻上一首好詩,還是明白心理學中經典條件反射的概念,抑或演奏海頓第五交響曲中第二小提琴的旋律,有意識的助記手段都能幫助你組織資料,為已經檢索到的學問添加線索。最終,通過持續、有目的的練習和反覆的應用,形成更深層的編碼與潛意識中的精通,你就已然是一名專業人士了。

相關焦點

  •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nbsp&nbsp&nbsp&nbsp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過程規律,推導出的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nbsp&nbsp&nbsp&nbsp你是分析型、創新型,還是實踐型思維?
  • 讓你的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4)
    知識的「滾雪球」效應為什麼那些激發人們付出更多努力、延緩學習過程的困難——有間隔的、安排穿插內容的、混合式的練習,以及其他學習方式——會有種種不便,卻也能換來更牢固、更準確、更持久的學習效果。心理學家比約克夫婦創造了一個詞,來描述那些能換來更牢固學習成果的短期麻煩,即「合意困難」。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墨菲定律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八篇——墨菲定律。犯了錯誤不要總想著掩蓋,在錯誤中學習,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才是關鍵。科學家史蒂芬·格雷曾經說過,他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不害怕犯錯誤,而不怕犯錯正是因為母親對他的教育方式。在他兩歲的時候,有一次去拿裝滿牛奶的瓶子,可是卻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牛奶灑了一地,可是他的媽媽卻沒有責備他,而是非常和善的說:「這麼大的牛奶水坑可不常見,在打掃之前,你要不要在裡面玩一會?」
  • 題集|05 機能主義心理學及其貢獻;認知學習的特點;進化心理學的...
    心理學流派創始人格式塔學派的創始人有韋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等,詹姆斯是機能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機能主義心理學及其貢獻代表人物:機能主義的創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安吉爾。評價:機能主義大大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發展道路,促進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認為學習使人的適應性得到提高;同時還推動了工業心理學的發展,特別是對工作環境中的人的因素的研究。高原現象布賴恩等人用實驗的方法揭示高原現象的存在。
  • 結合這4個大腦學習規律,提升外語學習和複習效率!
    掌握大腦的學習規律及遺忘規律 在日常學習中,無論是學習母語還是學習外語,我們往往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這兩種方式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區別,總的學習時間一模一樣,學習的次數也一模一樣。但是,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視角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前一種方法叫集中學習(massed learning),後一種方法叫分散學習,或間隔學習(spaced learning)。 那麼,這兩種方法除了時間分配模式不一樣以外,還有什麼不同呢?
  • 心理學考點之感覺的一般規律
    感覺的一般規律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考點,在做題時常常會混淆這裡面的一些知識點,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對比學習一下這部分的內容。1.感受性與感覺閾限感覺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任何感覺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主體的感覺能力;另一個是客觀世界的刺激。前者是感受性的問題,後者是感覺閾限的問題。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發展,學習,行為主義重點人物總結
    整篇文章的主線跟隨教育心理學和聯結派學習理論的人物來寫,內容難度適中,眼看著教招的日子就要到了,跟我一起查漏補缺吧。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學》。年中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學習的三個規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最主要的學習律];斯金納老鼠壓槓桿實驗;通過實驗得出: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
  • 教育心理學考試重點提示:第六章知識的學習
    第六章 知識的學習重點提示統觀近幾年全國各省的教師資格認證教育心理學考試,本章的考查重點是:(1)知識及知識學習的類型。(2)知識直觀和知識的概括。(3)記憶系統及其特點。(4)遺忘的理論解釋。3.知識學習的類型:(1)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根據知識的重複程度);(2)下位學習、上位學習、並列結合學習(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係)。4.知識學習的過程。知識學習主要是學生對知識的內在加工過程。這一過程包括知識獲得、知識保持、知識提取三個階段。5.知識學習的作用:是增長經驗、形成技能、發展創造力的重要前提。
  • 心理學:學習心理學有什麼好處呢?什麼人才能學心理學?
    說到心理學,大家心裡升起一股膜拜,總覺得心理學很神秘,抱著洞察一切的心態入門,最後帶著看破紅塵的心態出世,前幾年《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火爆,也讓很多人對心理學產生了狂熱的興趣,解夢、催眠、釋放壓力、微表情測謊……這些名詞聽起來就帶感!
  • 教育心理學之學習理論重要人物考點總結
    在整個教師招聘的考試工程中,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心理部分佔據了試卷很多的版塊,而考生往往會由於人物多理論多,很多知識點容易搞錯。現在可以將教育心理學裡學習理論中相對重要的人物與理論進行總結,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
  • 招教考試心理學重難點-感受性變化的一般規律
    中公講師為大家講解招教考試心理學重難點之感受性變化的一般規律,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1)感覺適應由於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感覺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一般情況下,持續作用的強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續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掌握了這門學科,會開闊你的視野,不會迷信。心理學它有一個特點,很多人迷信偽科學的人,往往也會很關注心理學。這說明什麼呢?迷信與心理學有密切關係。如果不好好地學心理學,就容易誤解心理學,就會拿心理學為證明偽科學的武器。所以,我建議可以找一個職業的心理諮詢師去學習。
  • 學習心理學對我們的意義
    一、心理學是什麼1.心理學的內容很廣泛心理學的內容很廣泛心理學的發展於二十世紀初期,到今天大約一個世紀,它的起源是哲學,有些人認為弗洛伊德是創始人,至於是不是,這個不是很重要,重要是心理學出現了。也許你會不了解什麼是「身心一體學」,舉個例子,心理學研究發現競爭心強的人更易得冠心病,這就是屬於身心一體學內容,當然心理學的廣泛程度還遠不僅於此,就像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一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行為經濟學的創始人,他的行為經濟學就是一門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的經濟學,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學研究的廣泛性了吧 。
  • 心理學可揭示心理運作規律,任何人的行為,都有內在的心理驅動
    心理學就是雞湯嗎?心理學實際上是為了揭示心理運作規律的一門學問。自從弗洛伊德將心理學這個概念引入到大眾的視野,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時間了。因為王戎有著透過表象看穿事物本質的能力,就是認知的能力,這也是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心理學可以說是唯心主義,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唯心主義因為其不客觀性被人所鄙薄,而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所謂的科學是極端的唯物主義,神學是極端的唯心主義,就像聖經《創世紀》裡面提到的: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
  • 袁振國:教育規律與教育規律研究
    「教育者的第一門科學,雖然遠非其科學的全部,也許就是心理學。」(赫爾巴特,2015,第6頁)關於教育規律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和心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關於學習規律的研究是教育規律研究的起點,並始終是最重要的主線。因為學習是教育的基礎,沒有學習,再好的教育都是對牛彈琴。
  • 2020心理學考研:普通心理學之心理學概論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考研很重要的一部分,為了方便小夥伴們掌握書本上的基本概念,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為大家整理了關於普通心理學複習知識點,還希望各位考生將基本知識點牢記於心,掌握基本概念。先來學習第一章!
  • 書單| 專業系統學習心理學:主幹課教材
    心理學導論: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第13版)(美)庫恩(D.Coon)等著,鄭鋼 等譯讓你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入門級經典!本書設計諸多引導思考,極具趣味性與系統性,是一本讓人讀了停不下來的經典教材。因此,對於希望掌握重要的心理學知識,學會進行科學地思考、歸納、分辨爆炸式增長的信息,並點燃對於學習心理科學的熱情的你來說,本書將是不二之選。
  • 輕而易舉擊破了抑鬱症等所謂的「心理癌症」
    ,當中學習和總結出的理論。當時並不知道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與一位被稱為「心理學界的愛因斯坦」的雷丁教授的《量子力學+心理學》的方向不謀而合,他是國際最著名的貝爾實驗室、矽谷智囊團、普林斯頓大學首席心理學家,他把這個運用量子力學解決心理問題的理論歸屬為超心理學的範疇。於是當我發現後,就將我的理論前綴加上了「超心理學」。
  • 教育心理學:四大學習理論的區別
    教育心理學:四大學習理論的區別 http://zhejiang.hteacher.net 2019-03-21 10:37 浙江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考研心理學衝刺複習:西方心理學必背考點
    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規律。以便人們在已知刺激之後,就能預料將會發生怎樣的反應;或者當已知反應之後,能夠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質,從而建立起S—R公式。並由此提出學習聯結說,認為「學習即聯結,心理即人的聯結系統」,對行為主義產生巨大影響;   2、重視教育測量和智力測驗;   3、確定了教育心理學的體系,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稱為「教育心理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