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難學?結合這4個大腦學習規律,提升外語學習和複習效率!

2021-01-09 騰訊網

人類的大腦不是複印機,每個人都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學過的東西慢慢會遺忘。因此,複習是學習的必要環節,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看似簡單的複習,要達到優化的複習效果,必須符合大腦學習的規律。對於大多數外語學習者,尤其是我國的外語學習者而言,由於日常生活中缺乏交流的機會,課後複習無疑變成了學好外語的重要一環。

掌握大腦的學習規律及遺忘規律

在日常學習中,無論是學習母語還是學習外語,我們往往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記憶英語單詞,我們可以一口氣背十遍,也可以先背五遍,休息一會,再背五遍。這兩種方式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區別,總的學習時間一模一樣,學習的次數也一模一樣。但是,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視角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前一種方法叫集中學習(massed learning),後一種方法叫分散學習,或間隔學習(spaced learning)。

那麼,這兩種方法除了時間分配模式不一樣以外,還有什麼不同呢?從目前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來看,這兩種學習往往具有不同的學習效果。大量的研究發現,相比於集中學習,分散學習的效果往往更好,而且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技能的學習,都是如此。這種分散學習的優勢效應在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中稱為分散學習效應(distributed-practiceeffect/spacedlearningeffect),或者簡稱為分散效應(spacingreffect)(圖1)。更為重要的是,分散學習效應具有跨物種、跨年齡、跨材料、跨人群、跨難度、跨情景的穩定性和普遍性。

圖1.分散學習效應(SL為分散學習,ML為集中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遺忘。從遺忘的時間進程來看,記憶研究的鼻祖、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Ebbinghaus)告訴我們,我們學過的東西很快會遺忘,同時,大腦的遺忘遵循先快後慢的原則。我們之所以很快會遺忘,是因為我們剛剛學過的東西往往保留在大腦的短時記憶系統裡。而短時記憶系統空間容量有限,時間容量也有限,記憶質量往往不過關,大腦並沒有形成穩定的、靠譜的神經元連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記得不牢」。既然學習會遺忘,那麼學習必然需要複習。

就複習而言,本身又有很多選擇。複習不僅涉及複習方法的選擇,還涉及複習時間的選擇。單就複習方法而言,被動的重複學習是一種複習,主動回憶,或者用專業的術語說,提取練習(retrievalpractice)也是一種複習。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發現,相比於重複學習,提取練習往往會起到更好的記憶強化效果。這種因提取練習而帶來的記憶強化現象稱為提取效應(retrievalpracticeeffect)。與此相關,內容恰當的考試與測驗,同樣能強化記憶痕跡,提高學習表現。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中把這種因為考試或測驗而帶來的記憶強化和學習提升稱為測試效應(testingeffect)。換言之,提取練習和測試有助於學習,而且它們對學習的助推作用往往比重複學習更大。

理解了大腦學習的規律,大腦遺忘的規律,我們就能夠根據大腦學習和遺忘的規律,更加合理地安排複習的時機。

語言學習依賴於記憶系統

從語言學或心理語言學的視角來看。語言學習包括兩個重要的要素,一個是詞彙的學習,另外一個是語法的學習。無論是母語學習還是外語學習,都離不開這兩個要素。心理學上將語言學習的這兩大要素,分別稱為心理詞典和心理語法。

從學習和記憶的視角來看,語言學習離不開記憶系統的參與。就記憶而言,科學家對其有不同的分類體系。比如:有些記憶屬於外顯記憶,有些記憶屬於內隱記憶;有些記憶屬於陳述性記憶,有些屬於程序性記憶等。心理學家Ullman等人所提出的「語言學習陳述性—程序性記憶模型(declarative/proceduralmodeloflanguage)」認為,語言學習依賴於記憶系統,但是語言學習的不同層面對記憶系統的依賴有所不同。他們認為,詞彙學習主要依賴於陳述性記憶系統,而語法學習則主要依賴於程序性記憶系統。

從神經影像學的視角來看,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依賴於不同的大腦皮層。陳述性記憶主要依賴於額葉和顳葉等區域,而程序性記憶則主要依賴於基底神經節等皮下核團。美國喬治敦大學的Tagarelli等人所做的有關語言學習的元分析研究也發現,詞彙學習和語法學習依賴於大腦不同的皮層及其網絡。比如,詞彙學習主要依賴於腹側的顳—頂皮層,而語法學習則主要依賴於包括尾狀核(caudate)、殼核(putamen也翻譯成豆狀核)等在內的基底神經節。

需要說明的是,語法學習所依賴的大腦皮層依賴於語法學習的方式。語法習得是通過外顯記憶完成時,需要陳述性記憶系統,比如海馬等區域的參與;而當語法習得是通過內隱記憶的方式完成時,則需要程序性記憶系統,比如尾狀核、殼核等區域的參與。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語法是語言表達的特定規則(rule)。而從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來看,規則的學習往往具有內隱屬性,屬於內隱學習的範疇。

就我們國家的外語語法教學而言,以英語為例,儘管不能說全部,但有相當一部分人的語法學習是通過死記硬背,也就是外顯學習的方式而獲得的。而就大腦的學習而言,其往往遵循一致性原則。當實際使用的學習方式與理應採取的學習方式不一致時,學習往往會事倍功半。這也可以部分解釋儘管很多二語學習者對外語的語法、時態記得滾瓜爛熟,但實際進行語用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

根據大腦學習規律,有效學習外語

不像母語學習,外語學習一方面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同時對於相當一部分外語學習者而言,無論是識記外語詞彙,還是掌握外語語法都是一項挑戰性的任務。那麼,如何結合大腦學習的規律,提高外語學習和複習的效率呢?

首先,大腦遺忘遵循先快後慢的原則,因此及時複習就顯得尤為必要。這一點既適合詞彙的複習,也適合語法的複習。及時複習可以重新激活已經學過的詞彙或語法的記憶表徵,加強記憶痕跡,起到強化記憶的效果。

其次,一般而言,相對於集中學習,分散學習往往會起到更好的記憶效果。重要的是,分散效應具有跨年齡、跨學科的普遍性。因此,無論是漢語母語者的外語學習,還是漢語作為二語的外語學習,無論是外語詞彙的學習,還是外語語法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儘可能使用分散學習的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優化的分散學習(複習)的效果依賴於分散學習的時間間隔。就現有的研究來看,普遍一致的結論是,相對長的分散間隔更有助於記憶的保持。

當然,目前的結論主要源自實驗室研究,而實驗室研究的時間間隔一般局限於天(比如三五天相對於一兩天)或者周(兩三周相對於一周)等比較小的時間計量單位。因此,對於特定數量的學習材料而言,最優的分散間隔有待進一步研究。

同時,測試或提取練習有助於記憶的鞏固。因此,在日常外語學習情境中,作為學習者,需要主動回憶或反省自己學過的單詞,並且在實際的語言交流情景中,儘可能地使用自己學過的單詞「組詞造句」,藉此來形成學習的「提取練習效應」或「測試效應」。

最後,語法是語言使用的特定規則。儘管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語法規則,甚至有些語言(比如英語)具有時態屬性,但是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規則的學習往往具有內隱屬性,屬於內隱學習的範疇。因此,邏輯上講,語法的學習不宜、也不應該通過死記硬背的外顯的方式來獲得,更應該藉助語用,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動化的規則意識。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8月刊第四期,原標題《結合大腦學習規律,提升外語複習效率》

作者 | 王亞鵬 /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編輯 | 邢曉鳳

設計 | 九月九

統籌 | 周彩麗

如需了解更多歡迎訂閱

相關焦點

  • 外語設計學習,課程思政的新視域
    外語是中國高校擁有最大學習者群體的課程之一,同時外語教育又直接面對西方主流話語和意識形態,因此,外語教學是中國高校課程思政的主要陣地和重要環節。《綱要》提出之後,全國高校外語專業如火如荼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和相關理論研究。外語的教學與學習,需要結合現代科技引發的外語教學和學習的變革,來進行微觀方面的研究,從而提供指導。
  • 神奇「耳機」能刺激大腦神經,改善記憶力,外語學習能力提升13%
    來源:inverse編譯:zeroInfinity我們知道一句俗語叫做老狗難學新把戲 通過對耳朵進行細微、難以察覺的大腦刺激,科學家發現,與沒有刺激的成年人相比,成年人識別外語聲調的能力有所提高。即使終止這種刺激,這種記憶效應也持續存在。
  • 神奇「耳機」能刺激大腦神經,改善記憶力,外語學習能力提升13%
    大數據文摘出品來源:inverse編譯:zeroInfinity我們知道一句俗語叫做老狗難學新把戲。的確,多數成年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遠不如兒童,而這在語言學習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先前的研究表明,幼兒學習一種新語言要比父母甚至年長的兄弟姐妹容易得多。不過最近,一項新的研究提供了減少這一進化障礙的解決方案。
  • 學習外語,重在自己練習造句,觸發頭腦開竅
    老師、專家和家長都說:「要把文章隔行抄寫,把所有的音標、語法注出來,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從句等等,然後就把那篇文章,真正聽到500遍到800遍。」我哪裡有時間做這麼多呀?「掌握每一個語法點……每天記憶100~150新單詞……」。全天去學習外語而不用學別的科了嗎?而我就是不喜歡外語,看見外文字母就頭疼呀,怎麼辦?是呀。
  • 當外語學習用上智能語音
    語言是各國家和民族進行交流和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穩步提升,國家各行各業需要大量能熟練掌握外語的人才。口語作為語言交際的重點組成部分,是外語學習的基礎和難點。林語堂先生曾說:「凡不以口語為基礎的人,一定寫不出平易自然、純熟地道的英文。」
  • 學科不同複習計劃也不同,均衡分配複習時間,提高學習成績和效率
    > 數學這樣一個理科的科目學習,複習起來自然會比較難一些,當初筆者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也是經常的撓頭,不過,當你在學習或者是複習的時候捋清楚知識框架之後,一切可能就會更加容易很多。>在複習的時候要掌握一些答題技巧,多做一些課外的閱讀,這對成績的提升非常有幫助,尤其是作文和閱讀理解上幫助是非常的大。
  • 多年外語教師的小秘密,關於孩子外語的學習的17個重要技巧
    很多家長都很看重孩子的外語學習,甚至都非常認可,越是早期,越有助於孩子更好的掌握一門外語,但是如何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本質是什麼?語言對於我們來說,似乎在孩提時代和生活的後期就會從別人那裡吸收,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關於語言的觀念如何影響我們學習語言和教學語言的方式。換句話說,對人類的意義的某些假設(如何假設我們對世界的感覺,思考,學習,交談,發展和互動)會影響我們自己的學與教。
  • 學習外語可以防止大腦衰老嗎?
    自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就積極地討論了雙語對大腦認知發育的影響及其對衰老過程的影響。第二語言的知識是否有助於保護大腦免於衰老頹廢?有許多研究證實了雙語制在減緩智力能力下降過程中的有益作用,並對此理論提出了反駁。這是可以理解的。在這一領域進行可靠的研究需要考慮各種因素之間最複雜的相互作用,這些因素決定了幾乎每一個個體中雙語的特殊性。而且,也許只是在最近才有可能應用神經病學的最新成果談論科學上合理的研究成果。
  • 人工智慧時代還要費勁學各種外語嗎?
    最近,家長群和育兒論壇有些家長躍躍欲試,想在英語之外給孩子多學一門外語。隨著人工智慧時代到來,也有人質疑:機器翻譯是否會取代人工翻譯?如今是否還有必要費勁學好外語?面對人工智慧時代是否還需學好外語的質疑聲,上外附中校長束定芳認為,人工智慧時代應重新思考的是,為什麼要進行外語教育。即使機器可以自動翻譯相關內容,但外語教育仍不可缺少。「當機器翻譯的能力越來越強大,外語教育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種交流工具,還包括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外語教育應成為人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雙語並行」的教學模式有助於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提升思維能力。
  • 英語外語的理念和方法——章兼中教授訪談錄
    這套外語教育思想文庫構建外語教育理論與實踐框架體系的編寫指導思想:一是體現辯證唯物觀、語言哲學、心理學、語言學、教育學等理論的精髓,並遵循國家有關教育政策,深化外語課程和教學改革,創新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積極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提升教師自我選擇符合學習規律的策略與方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外語教育體系
  • 作為語言大師,季羨林的外語學習方法非常高效,推薦給同學們!
    季羨林才華橫溢,知識淵博,喜歡國學,也喜歡外語。而且季羨林的外語水平很高,讀寫能力都很強,是我國知名的語言學家,翻譯了很多外國經典著作。現在的孩子一般就學習英語一門外語,已經感到非常困難,英語四六級都難以及格,更不要說讀英文原著。有些大學生的專業是小語種,最多也是學習兩門外語,這已經是很厲害的學生了。
  • 自學外語的六個絕招
    比如在上班路上默默在腦中造幾句句子,寫個小故事,勾搭勾搭谷歌翻譯。下面我會跟大家介紹一些方法,即便你一個人還是能繼續學外語。 把語言用到生活中去學語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學活用,用得更自然自在。別老在電腦前學了。即便在這裡沒人跟你說外語,也要把外語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要寫一封工作郵件,寫完了再想想是不是可以用你學的那種外語試著寫寫。用最自然的方式運用外語,寫點你常寫的各種東西。
  • 試論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外語教學理念
    由此可以看出,語言學習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大腦的內部機制,強調學習者有意識地注重內在語言,遵從語言發展規律。語言學習有兩大派別:一派側重外在語言,屬於行為主義流派;另一個是理性主義流派,側重內在語言, 強調大腦認知、素質教育、思維,以及學習能力和自學能力。
  • 從外語核心期刊看國內英語教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 ——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和《外語界》為例
    除影響外語教學的兩大母體學科群——語言學諸分支學科(如語音學、語義學、語法學、語用學及二語習得等)和教育學諸分支學科(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學科教學論及教育統計學等)外,來自認知科學、方法論和社會學等領域的學者把外語教學置於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雙重框架」中加以審視,旨在探究外語教學的實質、總結規律及指導實踐。在此過程中,基於研究者理論和實踐範式的研究方法的價值突顯。
  • 耶魯學習感悟:雙語或多語現象非常普遍,教授也在帶孩子學外語!
    鄭老師寄語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我在新東方時教的學生:呂思淼撰寫的學習法語的隨筆感悟。這篇文章信息量比較大,不僅介紹了自己學習法語的過程,還提到了東歐國家的多語言現象。思淼談到:在全球化的社會,外語是一個人的文化資本,而當代的教育和職業精英已經是一個全球流動的群體。這點我很認同,現在以及未來的社會,掌握一門外語,已經是非常普遍的需求。
  • 外語學習的捷徑,善用考試英語
    很多人對考試英語充滿著偏見和誤解,以為都是一些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事實絕非如此。並不是說考試英語就是與交際英語完全相悖的。通過考試英語的有效學習,同樣可以學好聽力。很多人都羨慕能流利地說出一口英語的人。
  • 查明建:外語教育的人文化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
    英語專業裡面存在一個誤區,認為英語專業就是學英語的,這個跟我們長期以來對英語的認識有關係,以為外語就是一個工具,學習外語和外語專業學習混淆了,以為到外語專業學習就是學習外語而已。另外長期以來尤其是建國以後,我們對外語學習,外語教學抱有很強的功利性,實用性的態度。
  • 教學研究| 外語能力與音樂介質相關性的國際研究綜述
    Moreno et al.(2009)對32位8歲兒童實施6個月的音樂訓練之後,發現音樂對被試兒童的語言具有正遷移作用,被試兒童的閱讀能力和辨音能力都得到顯著提升。除此之外,Slevc&Miyake(2006)、Marques et al.(2007)在研究中也發現,音樂對語言的正遷移作用轉向外語學習層面,個體經歷的音樂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外語學習效果。
  • 注重英語學習的內在規律
    出現這一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大多只是停留在「外顯性知識」的層次上,沒有進行足夠的知識「內化」,使之轉變為「內隱性知識」。內隱性知識,指人們所具有的但是不能明確表達出來的知識,而外顯性知識就是那些我們能夠正式表達出來的知識。我國的英語學習者經過多年的學習,掌握了一定量的單詞,學到了不少語法規則,這些知識大都屬於外顯性知識。
  • 璐瑤媽媽通過冰雪外語大賽推動英語學習
    據悉,璐瑤媽媽創辦的大咖知識學堂聯合薩馬蘭奇體育發展基金會、新華社英文客戶端主辦「薩馬蘭奇杯國際青少年冰雪外語知識大賽」正式啟動報名了。璐瑤媽媽創辦的大咖知識學堂作為一線網際網路在線教育服務平臺,璐瑤媽媽在本次活動中積極推進4-16周歲、母語不是英語的全世界兒童及青少年報名參與「薩杯外語賽」活動並帶動更多人通過學習英語了解更多冰雪和奧運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