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大腦不是複印機,每個人都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學過的東西慢慢會遺忘。因此,複習是學習的必要環節,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看似簡單的複習,要達到優化的複習效果,必須符合大腦學習的規律。對於大多數外語學習者,尤其是我國的外語學習者而言,由於日常生活中缺乏交流的機會,課後複習無疑變成了學好外語的重要一環。
掌握大腦的學習規律及遺忘規律
在日常學習中,無論是學習母語還是學習外語,我們往往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記憶英語單詞,我們可以一口氣背十遍,也可以先背五遍,休息一會,再背五遍。這兩種方式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區別,總的學習時間一模一樣,學習的次數也一模一樣。但是,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視角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前一種方法叫集中學習(massed learning),後一種方法叫分散學習,或間隔學習(spaced learning)。
那麼,這兩種方法除了時間分配模式不一樣以外,還有什麼不同呢?從目前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來看,這兩種學習往往具有不同的學習效果。大量的研究發現,相比於集中學習,分散學習的效果往往更好,而且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技能的學習,都是如此。這種分散學習的優勢效應在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中稱為分散學習效應(distributed-practiceeffect/spacedlearningeffect),或者簡稱為分散效應(spacingreffect)(圖1)。更為重要的是,分散學習效應具有跨物種、跨年齡、跨材料、跨人群、跨難度、跨情景的穩定性和普遍性。
圖1.分散學習效應(SL為分散學習,ML為集中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遺忘。從遺忘的時間進程來看,記憶研究的鼻祖、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Ebbinghaus)告訴我們,我們學過的東西很快會遺忘,同時,大腦的遺忘遵循先快後慢的原則。我們之所以很快會遺忘,是因為我們剛剛學過的東西往往保留在大腦的短時記憶系統裡。而短時記憶系統空間容量有限,時間容量也有限,記憶質量往往不過關,大腦並沒有形成穩定的、靠譜的神經元連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記得不牢」。既然學習會遺忘,那麼學習必然需要複習。
就複習而言,本身又有很多選擇。複習不僅涉及複習方法的選擇,還涉及複習時間的選擇。單就複習方法而言,被動的重複學習是一種複習,主動回憶,或者用專業的術語說,提取練習(retrievalpractice)也是一種複習。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發現,相比於重複學習,提取練習往往會起到更好的記憶強化效果。這種因提取練習而帶來的記憶強化現象稱為提取效應(retrievalpracticeeffect)。與此相關,內容恰當的考試與測驗,同樣能強化記憶痕跡,提高學習表現。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中把這種因為考試或測驗而帶來的記憶強化和學習提升稱為測試效應(testingeffect)。換言之,提取練習和測試有助於學習,而且它們對學習的助推作用往往比重複學習更大。
理解了大腦學習的規律,大腦遺忘的規律,我們就能夠根據大腦學習和遺忘的規律,更加合理地安排複習的時機。
語言學習依賴於記憶系統
從語言學或心理語言學的視角來看。語言學習包括兩個重要的要素,一個是詞彙的學習,另外一個是語法的學習。無論是母語學習還是外語學習,都離不開這兩個要素。心理學上將語言學習的這兩大要素,分別稱為心理詞典和心理語法。
從學習和記憶的視角來看,語言學習離不開記憶系統的參與。就記憶而言,科學家對其有不同的分類體系。比如:有些記憶屬於外顯記憶,有些記憶屬於內隱記憶;有些記憶屬於陳述性記憶,有些屬於程序性記憶等。心理學家Ullman等人所提出的「語言學習陳述性—程序性記憶模型(declarative/proceduralmodeloflanguage)」認為,語言學習依賴於記憶系統,但是語言學習的不同層面對記憶系統的依賴有所不同。他們認為,詞彙學習主要依賴於陳述性記憶系統,而語法學習則主要依賴於程序性記憶系統。
從神經影像學的視角來看,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依賴於不同的大腦皮層。陳述性記憶主要依賴於額葉和顳葉等區域,而程序性記憶則主要依賴於基底神經節等皮下核團。美國喬治敦大學的Tagarelli等人所做的有關語言學習的元分析研究也發現,詞彙學習和語法學習依賴於大腦不同的皮層及其網絡。比如,詞彙學習主要依賴於腹側的顳—頂皮層,而語法學習則主要依賴於包括尾狀核(caudate)、殼核(putamen也翻譯成豆狀核)等在內的基底神經節。
需要說明的是,語法學習所依賴的大腦皮層依賴於語法學習的方式。當語法習得是通過外顯記憶完成時,需要陳述性記憶系統,比如海馬等區域的參與;而當語法習得是通過內隱記憶的方式完成時,則需要程序性記憶系統,比如尾狀核、殼核等區域的參與。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語法是語言表達的特定規則(rule)。而從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來看,規則的學習往往具有內隱屬性,屬於內隱學習的範疇。
就我們國家的外語語法教學而言,以英語為例,儘管不能說全部,但有相當一部分人的語法學習是通過死記硬背,也就是外顯學習的方式而獲得的。而就大腦的學習而言,其往往遵循一致性原則。當實際使用的學習方式與理應採取的學習方式不一致時,學習往往會事倍功半。這也可以部分解釋儘管很多二語學習者對外語的語法、時態記得滾瓜爛熟,但實際進行語用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
根據大腦學習規律,有效學習外語
不像母語學習,外語學習一方面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同時對於相當一部分外語學習者而言,無論是識記外語詞彙,還是掌握外語語法都是一項挑戰性的任務。那麼,如何結合大腦學習的規律,提高外語學習和複習的效率呢?
首先,大腦遺忘遵循先快後慢的原則,因此及時複習就顯得尤為必要。這一點既適合詞彙的複習,也適合語法的複習。及時複習可以重新激活已經學過的詞彙或語法的記憶表徵,加強記憶痕跡,起到強化記憶的效果。
其次,一般而言,相對於集中學習,分散學習往往會起到更好的記憶效果。重要的是,分散效應具有跨年齡、跨學科的普遍性。因此,無論是漢語母語者的外語學習,還是漢語作為二語的外語學習,無論是外語詞彙的學習,還是外語語法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儘可能使用分散學習的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優化的分散學習(複習)的效果依賴於分散學習的時間間隔。就現有的研究來看,普遍一致的結論是,相對長的分散間隔更有助於記憶的保持。
當然,目前的結論主要源自實驗室研究,而實驗室研究的時間間隔一般局限於天(比如三五天相對於一兩天)或者周(兩三周相對於一周)等比較小的時間計量單位。因此,對於特定數量的學習材料而言,最優的分散間隔有待進一步研究。
同時,測試或提取練習有助於記憶的鞏固。因此,在日常外語學習情境中,作為學習者,需要主動回憶或反省自己學過的單詞,並且在實際的語言交流情景中,儘可能地使用自己學過的單詞「組詞造句」,藉此來形成學習的「提取練習效應」或「測試效應」。
最後,語法是語言使用的特定規則。儘管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語法規則,甚至有些語言(比如英語)具有時態屬性,但是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規則的學習往往具有內隱屬性,屬於內隱學習的範疇。因此,邏輯上講,語法的學習不宜、也不應該通過死記硬背的外顯的方式來獲得,更應該藉助語用,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動化的規則意識。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8月刊第四期,原標題《結合大腦學習規律,提升外語複習效率》
作者 | 王亞鵬 /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編輯 | 邢曉鳳
設計 | 九月九
統籌 | 周彩麗
如需了解更多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