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就是雞湯嗎?心理學實際上是為了揭示心理運作規律的一門學問。自從弗洛伊德將心理學這個概念引入到大眾的視野,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時間了。每個人時間都必須要對自己的心理以及別人的心理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夠不被表象所蒙蔽,看穿所有人類行為下的心理本質,因為任何一個人的行為,它都是有內在的心理驅動。
在《世說新語·雅量第六》有這麼一個故事,說的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小時候跟小夥伴在遊玩的時候,看到路邊有一棵李子樹,樹上的果實磊磊把樹枝都壓彎了。小夥伴紛紛去摘李子吃,只有他不為所動。有人就問他為什麼不去摘,他說長在路邊的李子樹肯定是苦的。(原文:「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果然那些摘了李子吃的小夥伴後悔不迭。因為王戎有著透過表象看穿事物本質的能力,就是認知的能力,這也是學習心理學的目的。
心理學可以說是唯心主義,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唯心主義因為其不客觀性被人所鄙薄,而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所謂的科學是極端的唯物主義,神學是極端的唯心主義,就像聖經《創世紀》裡面提到的: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
也就是說唯心主義會跟唯物主義相互轉化,如果對量子力學有所了解的人就會知道,通過電子雙縫幹涉實驗驗證光子的二元性,也就是說一個光子可以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就好比一個人他可以同時出現在上海和廣州,這跟觀測者的觀測狀態相關,當你看它的時候就會改變他們存在的狀態,這恰恰契合了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或者王陽明說:心無外物。在唯物主義者的世界觀裡,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存在。
而且在理論物理學裡面弦理論也能夠說明這種觀點,在莊子《天下篇》有這麼一個哲學問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好比說用一張一釐米的紙,每次都截取其中一半,一輩子也無法取完!我們知道當物質無限細分,可以發現構成的單元是分子、原子、電子、光子、中微子,再往下分就是所謂的弦,因為弦的不同振動頻率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
如果說桌子之所以成為桌子,在於組成桌子的物質擁有共同頻率的弦,這感覺更像是哲學問題,不像是我們認知到的物理問題,心理學正是脫胎於哲學,它是尋找人存在的價值,如果說科學是理性的,是一堆無趣冰冷的數字跟實驗,那麼哲學就是感性的,是一群激情澎湃人更熾熱的心,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年—1804年)認為要把認知的感性與知識的理性結合起來,幫助我們看清世界萬象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