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實驗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填空題:
1、關於科學的定義有兩種不同的理論:靜態和動態的觀點。
2、對科學存在的誤解:①將科學視為技術②將科學視為某些特定的學科。
3、關於科學研究存在幾種不實之說:①「科學研究是對已有事實的積累」②「科學研究致力於偉大的發現和突破」③「科學研究都是實驗性的」④「科學家是沒有偏見的」
4、大多數心理學家都承認,心理學研究應該是科學的,是客觀的、可控制的和可檢驗的。心理學研究的結果應該是可信的和有效的。
5、科學和常識存在的本質區別就在於系統性和控制性兩個方面。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①概念和理論結構使用的嚴謹性。②科學家系統地、實證性地驗證他們的理論和假設。③對控制性的理解。④對各種現象間內在關係的探討。⑤對觀察到的現象的解釋。
6、科學和非科學研究方法之間的主要區別
非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
一般方法 直覺的 實證性的
觀察 偶然的,非控制性的 系統的,控制性的
報告 主觀的,有偏差的 客觀的,無偏差的
概念 模糊的,含有多餘的含義 清晰的定義,可操作的
工具 不準確的,不嚴密的 準確的,嚴密的
測量 無效的,不可靠的 有效的,可靠的
假設 不可測量的 可測量的
態度 接受的,不加批評的 懷疑的,批評的
7、問卷和測驗是心理學家經常使用的測量行為的有效工具。
8、心理學家經常使用兩種類型的測量,一是物理測量,二是心理測量。測量一般必須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信度包括重測、複本、分半、同質性和評分者信度。
9、在自然科學研究中,定量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標誌之一,也是衡量科學研究水平的指標之一。
10、非實驗方法的特點:①我們不能操縱自變量。②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做出妥協。
11、①根據觀察場景的設置分自然觀察和實驗室觀察。②根據是否藉助儀器設備分直接和間接觀察。③根據觀察者的參與程度分參與性和非參與性觀察。
12、根據參與的程度,派頓把參與性觀察分為4種:①完全的參與者②作為觀察者的參與者③作為參與者的觀察者④完全的觀察者
13、調查研究的變量分為兩類:①被試的機體變量 ②被試的反應變量
14、調查問題的設計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形式:自由回答形式、填空式、量表式、表格式、排列秩序、分類型和核對細目表等。
15、調查的方式分為郵件調查、電話調查和個人訪談。
16、訪談法的主要類型:結構訪談和無結構訪談、直接訪談和間接訪談、一般訪談和特殊訪談。
17、個案研究的材料來自於自然觀察、訪談、心理測驗和檔案記錄等。
18、個案研究的優點:①揭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②為臨床改革打下基礎 ③研究非常罕見的現象 ④對某些理論假說提出質疑 ⑤對心理學理論提供初步的支持 ⑥作為探索行為規律的補充
19、個案研究的缺點:①信度和效度較差②很難得到因果關係的結論③容易出現解釋偏差④數據收集可能存在誤差⑤個案研究的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否從一個個體推廣到總體,這是個案研究受到的最多的批評。
名詞解釋:
1、科學-通常我們把科學界定為一種以有系統的實證性研究方法所獲得的有組織的知識。科學是解決「是什麼(what)」,「怎麼樣(how)」以及「為什麼(why)」的過程。
2、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數量表示的資料或信息,並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檢驗和分析,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結論的研究過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說以數位化符號為基礎去測量。
3、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實驗性的,通常採用自然情境中的資料,而且一般不用數量形式表達的研究。定性研究更強調意義、經驗(通常是口頭描述)、描述等。
4、基礎研究-是指以揭示規律,探明或建立理論為主要目的的科學研究。
5、應用研究-是指以解決實際的科學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科學研究。
6、實驗法-實驗方法可以「產生」新的現象,這些現象是在自然狀態下觀察不到的。實驗方法可以發現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實驗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
7、非實驗法-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受到許多限制,使實驗無法進行,於是只得求助於非實驗的研究方法。非實驗法一般包括觀察法、調查法、訪談法、問卷法、個案法等等。
8、觀察法-是研究者通過感官或錄音、錄像等設備,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被試的行為、語言、表情、動作等進行觀察和描述,以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9、調查法-是指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了解被試的心理活動的方法。
10、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交談,來搜集研究對象某些心理特徵和行為數據資料的一種方法。
11、個案法-是對單個被試或單一組織進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12、對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觀點-(1)純定量研究觀點。(2)質量資料可以量化。(3)可以從質量資料中擴展定量研究的成果。(4)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馬走不同的路。(5)純定性研究觀點。
簡答題:
1、 簡述科學心理學的產生。
1879 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產生。由於馮特的影響,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紛紛集中到他的心理學實驗室,接受所謂「新的」訓練。由此科學的研究方法在世界各地迅速擴散。1892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它的第一任主席是霍爾。詹姆斯於1878年授予霍爾心理學博士學位。1887年霍爾在美國創辦了第一份心理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心理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研究者至今仍然關注感覺和知覺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當代心理學家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如臨床心理學等。心理學的研究不限於實驗室的研究。也在學校以及其他非實驗室場所進行研究。
2、 簡述實驗心理學發展簡史。
實驗心理學是應用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的科學,是心理學中關於實驗方法的一個分支。
(1)赫爾姆霍茲:1821-1894,神經傳導速度的測量。
(2)韋伯:1795-1878,提出韋伯定律,把物理刺激的增加與最小可覺差聯繫起來。
(3)費希納:1801-1887,拓展了韋伯定律,發現費希納定律,並建立了心理物理學。
(4)馮特:1832-1920,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實驗心理學實驗室。
(5)艾賓浩斯:1850-1909,1885年出版《論記憶》,表明高級心理現象也可進行實驗研究。
3、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區別。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數量表示的資料或信息,並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檢驗和分析,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結論的研究過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說以數位化符號為基礎去測量。
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實驗性的,通常採用自然情境中的資料,而且一般不用數量形式表達的研究。定性研究更強調意義、經驗(通常是口頭描述)、描述等。
4、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係。
基礎研究是指以揭示規律,探明或建立理論為主要目的的科學研究。基礎研究積累起起豐富的數據和理論解釋,為將來的應用研究奠定基礎。應用研究是指以解決實際的科學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科學研究。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區別也不是絕對的,只是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對於心理學發展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基礎研究的成果指導著應用研究的進行。應用研究的設計、構想、假說的形成,以及對研究結果的分析和評價,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實際需要和應用研究是基礎研究的推動力。另一方面,應用研究的結果又會豐富已有的理論。
5、 實驗法的優點。
(1)實驗者總是帶著特定目的去進行實驗的。
(2)實驗者設置的實驗安排為他的觀察創造了最好的條件,他可以在做好去測量和記錄的充分準備時開始實驗。
(3)實驗者設定了明確的實驗條件,別人就可以重複實驗,對他的結果進行獨立的檢驗。
(4)實驗者可以控制一切條件,使之恆定,只改變某一條件,看實驗結果是否就是這個條件引起的。
6、 簡述心理學研究中的非實驗方法。
非實驗方法一般包括:(1)觀察法:是研究者通過感官或錄音、錄像等設備,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被試的行為、語言、表情、動作等進行觀察和描述,以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2)調查法:是指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了解被試的心理活動的方法。
(3)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交談,來搜集研究對象某些心理特徵和行為數據資料的一種方法。
(4)個案研究:是對單個被試或單一組織進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7、 簡述心理學規律的性質。
武德沃斯和施洛斯貝格曾指出,雖然實驗心理學注重實驗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有一些重要的變量,它們的性質是質量的而不是數量的。
心理學也有一些定量的規律,如短時記憶的容量大約為7.但心理學的規律現在和將來都是局限於一定範圍內的,其普遍性是有限的,因而它主要是定性結構的規律。
由於人的心理活動既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制約,又受人的大腦的約束,因而人的心理活動也就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過程。也許,比較而言,心理學的規律更類似於生物學的規律而不像物理學的規律。
8、 如何進行心理學研究。
心理學家一般採用實驗方法,或嚴格控制的調查、測量等方法來收集數據。
研究計劃包括以下4個重要成分:
變量
設計 研究計劃 樣本
分析
研究計劃的組成
變量(Variables):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麼?變量是一些在數量或質量上可以改變的事物,因為有這種改變,才使得我們能夠進行比較。
樣本(Samples):我們的研究對象是誰?樣本是指我們要研究的個人或群體。
設計(Design):我們如何進行研究?設計是指研究的總體結構和策略,它是一個實驗研究的核心部分。
分析(Analysis):我們將獲得何種實驗數據?如何對數據進行處理?當設計和測量變量的方法確定後,就要考慮數據收集後的統計或其他分析方法。
第二章 實驗心理學研究的變量及控制
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填空題:
1、變量就是一些在數量或質量上可以改變的事物。
2、自變量可以是刺激的量的變化,也可以是刺激的質的變化。當自變量的水平或數量有了變化而導致行為的變化,我們就說行為是處在自變量控制之下,自變量是有效的。當自變量的確造成了因變量的變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種因素造成因變量的變化,我們就說這種因變量是有效的。
3、信度指一致性,即同一被試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應該得到相近的結果,也就是指因變量在同一刺激情況下的變異程度。
4、為了獲得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結果必須能夠推論到以下三各方面:其他人群、其他環境和其他時間。
5、科學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從樣本去推論總體。總體就是被研究群體的所有成員。我們感興趣的特定總體,比如經理、學生等,就叫做目標總體,樣本就是從中抽取的部分。
6、樣本要具有代表性,這樣我們才能將從樣本中得到的結果推論總體。樣本偏差的一個更普遍的來源是因為學生樣本。
7、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儘可能地排除取樣偏差。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保證目標總體中每一個成員都有相等的機會被抽中,即等概率。用這種方法得到的樣本就叫簡單隨機樣本或完全隨機樣本。
8、隨機並非簡單地隨便或者偶然。隨機排序的嚴格意義是從前面的任何一次結果都不能預測以後的事件。隨機取樣的方式:①計算機選擇 ②隨機數字表 ③人工選擇
9、支持大樣本的論據:一般說來,樣本越大,產生抽樣偏差的可能性就越低。
10、反對大樣本的論據:①大樣本會掩蓋不適當的設計 ②大樣本會掩蓋被試變量 ③大樣本費錢又費時。
名詞解釋:
1、 主試-就是實驗者,即主持實驗的人,他發出刺激給被試,通過實驗收集心理學資料。
2、 被試-就是實驗對象,接受主試發出的刺激並做出反應。
3、 自變量-即刺激變量,它是由主試選擇、控制的變量,它決定著行為或心理的變化。主試選擇自變量的目的是用自變量來改變行為。
4、 因變量-即被試的反應變量,它是自變量造成的結果,是主試觀察或測量的行為變量。
5、 內部效度-是表示實驗所提供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因果關係的一種指標。
6、 外部效度-是指實驗結果應用到其他人群或環境的程度。
7、 結構效度-是指實驗與理論之間的一致性,即實驗是否真正測量到假設(構造)的理論。
8、 統計效度-是指實驗數據確實表示自變量與因變量的因果關係,這種關係不是偶然的。
9、 高限效應-也稱天花板效應,它是指當要求被試完成的任務過於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數量)的自變量都獲得很好的結果,並且沒有什麼差別的情況。
10、低限效應-也稱地板效應,它是指當要求被試完成的任務過於困難,所有不同水平的自變量都獲得很差的結果,並且沒有什麼差別的情況。
11、無關變量-對因變量不產生影響的實驗條件叫做無關變量。
12、有關變量-凡是能夠對因變量產生影響的實驗條件叫做實驗的有關變量。
13、額外變量-在有關變量中,主試不打算研究的變量叫做額外的有關變量,簡稱額外變量。
14、控制變量-額外變量必須加以控制,所以我們也把額外變量叫做控制變量。
15、自變量混淆-如果應該控制的變量沒有控制好,那麼,它就會造成因變量的變化,這時,研究者選定的自變量與一些沒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變量的變化,這種情況就稱為自變量混淆。
16、交互作用-是指,一個實驗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變量,當一個自變量的效果在另一個自變量的每一個水平上不一樣時,我們就說存在著自變量的交互作用。
17、操作定義-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現象和方法對變量或指標做出具體的界定、說明。操作定義的最大特徵就是它的可觀測性。
簡答題:
1、 舉例說明操作定義在實驗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操作定義或多或少給了我們一些檢測假設構造的有效方法,雖然它並不能完全說明整個構造。很難想像操作定義能夠充分體現出智力豐富而又多變的含義,但是在任何研究中,我們都必須說清楚是用什麼來檢測我們感興趣的東西的。比如,幾個學生靠牆放了一把梯子,並觀察經過梯子的人的行為。在這裡,「迷信行為」的操作定義就是避免從梯子下面鑽過去。
2、 簡述被試變量的作用。
在心理學的很多實驗研究中,個體的特點並未被看作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然而我們知道,被試的年齡、性別、文化水平、職業、個性特點、家庭背景、左手和右手為利手、自我評價高或低、身體條件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實驗結果,因此,它們都可以作為自變量。對於被試特點自變量,主試只能選擇而不能改變。那麼,研究中就存在被試變量,這種變量是由個體差異引起的,並不是我們目前在實驗中所要研究的東西。由此可見,在心理學研究中被試變量是必須著重考慮的重要因素。
3、 什麼是自變量?心理學研究中經常使用哪幾類自變量?
自變量,即刺激變量,它是由主試選擇、控制的變量,它決定著行為或心理的變化。主試選擇自變量的目的是用自變量來改變行為。
自變量的種類:(1)環境自變量:進行實驗時環境的各種特點,如溫度,是否有觀眾在場,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都可以作為自變量。
(2)任務自變量:在實驗中,被試接受的實驗任務也可以作為自變量。
(3)指導語自變量:當被試來到實驗室時,他們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當主試對被試進行分組後,每一組被試接受的指導語是不同的,這時一組被試與另一組被試的差別就產生了。
4、 什麼是因變量?如何選擇和測量因變量?
因變量即被試的反應變量,它是自變量造成的結果,是主試觀察或測量的行為變量。
選擇因變量時要注意指標的有效性、指標的客觀性、指標的數量化和指標的可靠性等特點。我們經常採用的因變量主要有三種類型:生理測試,如fMRI、PET、腦電圖、瞳孔反射、血壓、血液的化學成分等;行為測試,如錯誤率、反應時間、正確回憶率等;言語報告,被試對其解決問題中思維模式的描述等。
5、 舉例說明因變量的敏感性。
自變量發生變化可以引起相應的因變量的變化,這樣的因變量是敏感的。如果自變量不能引起相應的因變量的變化,這樣的因變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變量有兩類典型的例子:高限效應和低限效應。
我們做一個運動適應性訓練的實驗。實驗共包括6組被試,每一組被試分別進行10分鐘、30分鐘和60分鐘的訓練,訓練任務的難度分為難、易兩種。自變量是訓練的時間(10分鐘、30分鐘和60分鐘)和任務難度(難、易),因變量是在訓練後進行的15分鐘測試中完成的運動適應性練習的百分數。結果如下圖:
結果表明,練習時間的效果對難、易兩種實驗條件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比較難的訓練任務中,隨著訓練時間的增加,最後測試時完成的運動適應性練習的百分數也增加,但對於比較容易的訓練任務而言,30分鐘和60分鐘訓練後,最後測試時完成的運動適應性練習的百分數沒有差異,都達到100%.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比較容易的訓練任務中出現了高限效應,它表明在此種實驗條件下因變量對訓練時間這個自變量不敏感。
6、 舉例說明什麼是自變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現自變量混淆?
如果應該控制的變量沒有控制好,那麼,它就會造成因變量的變化,這時,研究者選定的自變量與一些沒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變量的變化,這種情況就稱為自變量混淆。
在一項言語學習實驗中,研究者想要比較集中學習(一次學習大量材料)和分散學習(分次學習)的效果。他選擇三組學生為被試,三組被試的學習材料相同。實驗安排如表所示。表中的數字3,表示學習時間為3小時。所有被試均進行相同的考試。
三組被試實驗程序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第一組 3 — — — 測 驗
第二組 3 3 — — 測 驗
第三組 3 3 3 — 測 驗
結果表明,第三組的考試分數最高,第二組次之,第一組最差。因此研究者得出結論:分散學習比集中學習效果好。
我們很容易看到本實驗存在著自變量混淆,即被試不僅在學習方式上存在差異,而且在學習時間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另外,三組被試學習後與測驗之間的時間間隔對測驗結果也會產生影響。第三組被試學習後只隔一天就進行測驗,因此,他們的保持效果較好,遺忘較少,測驗成績就高。總之,本實驗設計把學習方式與學習時間和間隔時間等變量混淆在一起,實驗結果出現了偏差。
在具體實驗操作時,我們可以採取消除額外變量、使額外變量保持恆定或隨機化等方法,來避免其對因變量的影響。
7、 舉例說明多於一個自變量的實驗的優越性。
心理學研究很少只用一個自變量進行實驗,常常同時選用兩個到四個自變量,這樣做的優點是:
(1)做一項多自變量的實驗比分別做多個實驗效率高。
(2)做一項實驗研究比分別做多項實驗研究易於使控制變量保持恆定。
(3)最重要的是,在幾個變量同時並存的情況下所概括的實驗結果比從幾個單獨實驗所概括的結果更有價值,更接近實際生活。
最簡單的多自變量的實驗包括兩個自變量,每個自變量有兩個水平,我們把這樣的實驗設計稱為2×2設計。
1991年哈斯等人利用2×2設計研究了跨種族之間的評價。P41頁。
8、 簡述確保代表性樣本的主要方法。
(1)分層取樣:根據實驗目的及一定的分類特徵,把全體成員劃分為數目較多並各具不同特徵的群體或類別,然後在各種類別中獨立進行簡單隨機抽樣或別的抽樣方法。
(2)配額取樣:此方法在市場調研和民意調查中比較流行。它是按各個層次中各種研究對象在總體中所佔的配額進行抽樣,但是從各個層次中如何抽取就全要看研究者的選擇了。
(3)成團取樣:在一個特定的城市裡,一個特定地理區域集中居住的是工人階級,或者是中產階層,既然如此,「成團」(可以是住宅區或者整條街道)就可以從每一個這樣的區域隨機選擇出來,這樣的取樣方法叫。
(4)雪球式取樣:主要是一種定性研究的方法。一個研究者可能找幾個關鍵的人來訪談,然後由這些人再提供一些人的名字,也就提供了一些深層次的聯繫,進而將這些人也納入樣本進行訪談。
(5)關鍵案例:有時候可以從一個特殊的案例發現一些能適用於更多一般案例的東西,這種案例就是。
(6)自選樣本:在研究中,樣本並非研究者挑選的。他們只能用那些恰好在研究時經過的人作為樣本。
(7)方便樣本:研究的被試是那些你很容易找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