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要學會思考,更要力求理解,不要一昧地死記硬背

2020-12-06 專注教育小分享

大家好,我是專注教育小分享,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成績好的學生是怎樣聽課的

一、優等生會邊聽邊思考

盧瑟福是個大科學家,一次他走進實驗室看到一個學生伏案工作,便走過去親切地問道:「這麼晚了,你還在做什麼?」學生回答:「我在工作。」盧瑟福又問:「那你白天在幹什麼呢?」學生道:「我在工作呀!」盧瑟福又進一步問:「那麼你早晨也工作嗎?」學生自豪地仰起脖子說:「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盧瑟福遲疑了一下說:「那麼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呢?」有些人看上去一天到晚很忙碌,每天急急忙忙地趕著上課,每節課下來,他也能把上課內容複述下來,可是如果問他一個比較深入的問題,他就回答不上來了。這樣的聽課效率顯然也是不高的。專心聽講是上課的根本原則,但僅僅做到專心還不夠,還要積極動腦,主動地聽課。

有的學生上課很老實,目視前方,一動不動,老師講的東西這耳朵進那耳朵出,沒過腦子。一堂課完了,他們腦子裡什麼都沒留下,只是在筆記本上工工整整地記下了幾條板書。這種被動地聽課也是學不好的,必須學會主動地聽課。老師在課堂上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老師啟發學生,學生就要開動腦筋思考。老師講概念、定義等,都要通過許多具體的例子去分析、講解。任何結論的提出都有依據,都不是憑空提出來的。

這就要求學生不能只記結論,死背板書,首要的是聽老師怎樣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弄懂每個概念的來龍去脈,理解每個例題或具體例子的含義,從這些具體的例子中理解那些難懂的、抽象的概念。注意去思考概念和含義,不要只聽其中的話語和事實。聽課的時候要不斷地反問自己,「老師講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樣講?」「怎樣按照老師講的去做?」等。這樣順著老師的講解思路,將要學的知識弄懂、弄明白、學會應用。聽課時,將重點的內容記下來,將發現的問題也記下了,以便課後複習和向老師請教。要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讀書、思考和做聯繫。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想一想,將所講的內容和實際生活的內容聯繫起來想一想,做到邊聽、邊看、邊想。

隨著老師的引導積極思維,領會知識的內在聯繫,找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每個同學在聽講過程中都應積極思考,對當堂所學知識要有初步理解,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要徹底廢除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平常背筆記,考後全忘記的落後學法。因為這種單純直接記憶現成結論的聽課方法,是無法獲取真知的。

思考比記憶珍貴。不論學習什麼知識,還是從事哪種工作,都要經常思考,找出更好的辦法,取得更大的效果,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功。要經常自言自語:「我是要創造歷史,還是死記他人創造的歷史呢?我要創造歷史!創造未來!」充分發揮你的創造力,由此促進思考,避免以惰性為藉口。

二、優等生力求理解理

查德·弗曼是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在巴西一所大學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他發現巴西的學生上課唯一要做的就是記筆記,考試時,除了背下來的東西外,什麼也不會。作為老師的弗曼一再強調,學生要通過理解來獲取知識。他最不理解的是:為什麼那麼多的人不是通過理解而學習,只是靠死記硬背,活生生把學習的樂趣變成了懲罰。

並且弗曼注意到有很多小學生在書店買物理書,巴西小孩比美國小孩更早起步學習物理,但整個巴西並沒有幾個物理學家——為什麼會這樣?那麼多孩子如此用功,卻一點成效也沒有!弗曼又看了一本公認寫得非常好的大一物理教科書,他說:「在這本書裡,從頭到尾沒有提及實驗結果。隨便把書翻開,指到那一行,我都可以證明書裡包含的不是科學,而只是生吞活剝地背誦而已。」丁肇中常說:「我認為,比考試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對某一門課程有比較深刻的了解,而不是死背。

用功學習首先要學會思考,在物理、化學等領域裡,認真想一想每一個自然現象背後的真實原因,設法解釋各種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樣,我們不但能掌握已知的科學成果,而且可能發現新的問題。」上課時要對當堂所學的知識有初步理解,這是提高學習質量,減輕學習負擔的好辦法。什麼是理解?理解就是掌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考過程,對概念的理解是上課最基本任務之一。上課時遇到新的概念,首先要弄清它的內涵和外延,它是怎樣提出來的;其次,要了解這一概念的表述方法;再次弄清怎樣使用這一概念進行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最後搞清這一概念的應用範圍和條件限制。

如果把上課積極思考並注意理解的學習類型叫做「理解型」,那麼可以說還有相當一批同學的學習是「死記型」,他們的特點是跳過自己認識事物應當經歷的艱苦的思考過程,而直接去背人家得出的現成結論。他們滿足於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後全忘記的學習狀態。這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單純直接記憶現成結論的聽課方法,是無法獲得真知的。我們應該努力爭取採用「理解型」的學習方法,認真理解課堂所講的基本知識。

發現問題,是理解的開端;解決問題,是理解的深入。在學習知識的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理解水平。對知識的理解是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規律的。優等生就是在不斷反覆的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不斷地把學習引向深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理解水平就不斷地得到了提高。記憶的東西往往靠不住,而理解東西卻不用專心去記憶。

提高理解力,要學好語文,學好語文是提高理解力的關鍵。一個語文不好的人,無論看什麼書都必然受到限制,當然也就不能廣泛地選擇世界,從而也就限制了對事物的理解力。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

相關焦點

  • 32歲爸爸星際2心得:切勿死記硬背 學會靈活多變
    刻意模仿無法再提高 要學會靈活應變我對於自己感到很氣憤,並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一名稱職的鑽石組玩家。於是,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學習戰術上。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記憶,失敗和努力,我的水平還是停滯不前。問自己,如何才能快速掌握一個戰術呢?我的戰術模仿力和執行力都很強,但是我的應對和對於遊戲的理解以及操作都不好。
  • 要學會讓自己停止過度思考
    思考本身是一件好事,是我們處理問題的利器,但我們沒必要在醒著的所有時間都拿來思考。過度思考會導致很多問題,不管是心理上的、還是身體上的。無論你想在未來取得多大的成就,也無論你在過去遭受了多大的痛苦,都要珍惜你現在還活著的當下——你沒有時間去思考,只有時間去體驗。
  • 還在死記硬背?讓專家告訴你提高記憶力的方法
    我們要去了解,到底什麼是記憶力?我們如何更好地調動大腦的能力?記憶力這三個字怎麼理解?可能有的人會說,他是我們大腦記住東西的一種能力或者是背誦的一種能力。其實如果我們把這三個字拆開來分析的話,他包含了大腦非常重要的三個能力。這三個關鍵能力不單單是指記住東西的能力。就記憶力這一個詞的三個字代表三個能力。「記」代表信息輸入大腦的能力,「憶」指提取和回憶的能力。
  • 政治聽課心得體會
    確實,作為一名教師,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總之,這次難得的機會猶如打開了一扇窗子,讓我更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對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是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樹立不斷學習、時時創新的思想。
  • 你要不要理解動量守恆的公式?
    大部分學物理的人都知道,物理中的公式不能死記硬背,如果沒有理解公式所表示的意思,那分分鐘就是入坑的節奏~比如說動量守恆的公式,是這樣的:這樣的:那麼它們動量守恆的公式就是:(也即是:碰撞前所有小球的動量之和=碰撞後所有小球的動量之和)因此,動量守恆的公式,要理解的即是:系統在變化過程中如果動量守恆,則任意時刻的總動量都是相等的。
  • 高中物理到底要怎麼學才能開竅?物理老師苦口婆心告訴你該怎麼學好
    2、學會從「定義」去尋找錯因。 打好基礎。對於基本公式,規律,概念要特別重視。「死記知識永遠學不好物理!」最聰明的學生都會從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尋找錯誤的根源,並且能夠做到從一個錯題能複習一大片知識——這是一個學生學習物理是否開竅的最重要的標誌!
  • 斯坦福教授:數學啟蒙要培養「數感」,不要總逼孩子背數學口訣
    而數學作為主要學科,在考試中非常重要,作為家長,當然要為孩子儘快打好堅實的基礎。這樣在以後的學習生涯中,他們就可以更容易地學習。因此,家長一直非常重視給孩子數學啟蒙的問題。但是!許多家長在給孩子數學啟蒙時,很容易陷入誤區。他們在教孩子學數學的時候很多都只是死記硬背。孩子們不明白這些數字的真正含義,仍然可以指著四個櫻桃說它們是六個。
  • 滬高校物理系教授歷時半年赴中學聽課 尋求改進教學方法
    教授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中學物理課程和教學標準的修改意見,新的課程和教學標準有望在一年左右出臺。  「物理學作為一門培養學生嚴謹邏輯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科,不該是現在這樣讓大多數中學生感到害怕的模樣。」上海市中學物理教育教學研究基地主任、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蔣最敏說,新高考改革改變的不僅是招考制度,更要對中學的學科教學帶來改變。
  • 培養數學思維不要死記硬背
    家長一般都喜歡教孩子數數、識字、拼音之類的小知識,鄰居家的爺爺一有空就抱著孫子教數數,孫子陽陽兩歲零10個月的時候就已經能從1數到100了。不過,孩子雖然會數數,但卻不會用,給陽陽3顆糖讓他數一數,他就直接1、2、3、4、5……只會數數卻不會數糖有幾顆。
  • 孩子為什麼一到初二成績就下滑得厲害。學會主動思考你可以這麼做
    這是因為,到了初二後,學生學習的方式從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轉變,那麼成績必然一下子滑落。我們知道知識的記憶稍簡單,運用卻要難得多,怎麼運用就是要思考的東西。進入中學後,孩子要學會通過預習複習掌握課本知識,而不是單單只聽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老師的作用更多地是答疑解惑,根本還是要靠孩子自己。
  • 國際著名數學家張壽武來漢講學:學數學可別死記硬背
    「現代人們的生活保障比起以前好了很多,學生要想的不應該是就業問題,而應該想更廣更寬的東西。」對於想致力於從事數學學科研究的學生,張壽武建議,學好數學就要「想大問題,要對問題本身感興趣」。他認為,數學是活的,其內容本身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他把人的大腦比作一個硬碟,如果一個人覺得某個東西有用放進去,另一個東西有用也放進去,過不了多久這個硬碟就滿了。
  • 我們要善於觀察世界、學會思考,從自然領悟生命的真諦
    大河奔流的精神是什麼——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留意,沒有思考,思考書名給我什麼提示,只是簡簡單單想讀這本書。回到最初的話題,大河奔流的精神是什麼——是堅持,是堅持不懈,是一天又一天的永不停息地向東流去,匯入大海。
  • 教育授課要考慮官兵的理解能力
    原標題:教育授課要考慮官兵的理解能力「講得這麼明白,戰士們怎麼還是不懂?」近日,筆者在工作中發現,不少基層教育骨幹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教案框架清晰、條理分明、事例鮮活,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下課後,官兵對教授內容常常仍是一知半解。由此,想到國外科學家做的一個實驗:一人敲擊桌子打出樂曲節奏,另一人根據節奏猜出曲名。
  • 你是用右腦思考和學習的人麼?會用腦才能更聰明
    當你不知道答案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停下堅持慢慢去做。物理化學:學習物理化學一開始很無聊,但你學得越多,就會越感興趣。你喜歡尋找開放式問題的答案,但不喜歡使用科學方程和公式。不要忘記練習說明文來提高你的理性闡述技能。控制好你的思考範圍,不要讓它成為你的拖延症。追求藝術愛好。讓你的直覺在社交場合為你服務。利用你強大的直覺。在論文測試中進行深度思考,但不要思考太久。決定如何回答問題,儘量簡明扼要。
  • 教育部最新通知:一大波小學教材要更換!拿到新課本,家長這樣輔導更...
    應對建議1、注重古文積累;2、擴大課外閱讀範圍;3、日常積累比語文課堂更重要,家長要引導學生超越語文課堂,多看一些文學、歷史的書籍,提升理解能力,擴大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這是學好語文的基礎。應對建議對於未來有志於學文或高考改革中想要選考歷史的同學來說,歷史的學習在未來不能再只限於死記硬背。未來的考試肯定會更「活」,把對知識點的記憶變成分析思考的素材。
  • 老子《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是什麼意思?
    句解《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首先,要知道這裡的道,是大道,天道、正道,不要簡單從字面上理解成道路,同樣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不是名稱,就好像道德經的「」與現代漢語中的道德完全是兩碼事一樣。
  • 高考數學基礎知識點集合篇:知識重在理解,別再浪費時間死記硬背
    數學是一門理科,有需要記憶的基礎知識點,但是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需要在充分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就記住了。死記硬背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容易遺忘和混淆,運用起來更是費力;相反地,充分理解了知識點後,其實不需要花時間刻意去背,順水推舟就記住了,而且根深蒂固難以忘記,運用起來也得心應手。一個是費力不討好,一個是事半功倍,大家更喜歡哪一個應該不言而喻了吧?
  • 人生,學會換位思考(句句入心)
    只有人與人之間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換位思考,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理解不同,結果就不一樣,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每一件事用不同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見解!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不是單獨的個體。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社會中,都避免不了要與別人打交道。不能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事情,要懂得換一下位置看問題。心生怒氣時,不宜武斷,應靜心分析;心生怨氣時,不宜責怪,應換位思考。怒,緩一緩,不會悔恨;心,容一容無愧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