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一到初二成績就下滑得厲害。學會主動思考你可以這麼做

2021-01-09 一哥生活趣談

很多家長都能感覺到,孩子進入初中後,尤其是初二後,成績一下子就掉下去了。

這是因為,到了初二後,學生學習的方式從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轉變,那麼成績必然一下子滑落。

我們知道知識的記憶稍簡單,運用卻要難得多,怎麼運用就是要思考的東西。

進入中學後,孩子要學會通過預習複習掌握課本知識,而不是單單只聽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

老師的作用更多地是答疑解惑,根本還是要靠孩子自己。

進入高中後這點更加明顯。但進入高中後我們才意識到這點是真的太遲了。

主動思考的培養從初中才開始訓練稍微有點遲,事實上,從小學階段就應該著手訓練了。

每個小學生家長熟悉的畫面

不知道大家在陪小學孩子學習時,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問題:

「爸爸,這個字怎麼念?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媽媽,這個字還可以組什麼詞?這個詞怎麼造句?」

「媽媽,這道題我看不懂,你教我。」

......

如果是剛進入一年級的頭幾周,還是很正常的,畢竟孩子剛剛接觸系統的學習,對應該怎麼學習並不是那麼熟悉。

可是如果一個學期過去了,一年級二年級過去了,還是還是碰到問題就去問家長,那麼就要注意了,孩子是不是太過依賴於家長了。

在學前教育階段,大部分的知識屬於簡單的識記,但離不開老師和家長陪同參與,孩子哪怕完全被動接受,也能掌握大部分。

而進入小學後,不僅僅是識記,還有很多知識的應用部分,知識和技能隨著年級提高層層疊進變多變難。

要知道學習本身就是需要耗費精力腦力的。

天生自律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不是沒有,但至少大部分的孩子不是,這是本能。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同時要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這樣的過程並不是那麼輕鬆愉快,反覆記憶的過程甚至還會有些枯燥。

碰到困難,人都是有惰性的,更何況是小孩子。

自己認不到的字,想不起的組詞造句,看起來好難不會做的應用題等等,我不會做,我就要問爸爸媽媽,這樣最簡單。

在學校裡,老師要考慮教學進度,通常不會在一個錯題上花費過多的時間,有時候甚至直接告訴答案了事。

孩子聽了老師的講解,一知半解,答案也只能直接按老師給的改正,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下次碰到類似的題目,依然不會,有的靠猜,猜對了猜錯了都有,還有的乾脆空著不做。

對對錯錯反反覆覆,直接表現就是成績並不穩定。

歸根究極,還是孩子還沒有脫離依賴他人,學會主動學習,擁有主動思考的習慣。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習慣呢?

1.低年級時陪伴孩子學習

在一年級時,老師通常會要求家長陪孩子學習,其實這個陪,更多的不是去教他怎麼去完成作業,更多的是監督的作用,讓他們慢慢養成一回家就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

一旦孩子可以做到後,就可以不一直陪著孩子了,否則反而會讓孩子過度依賴家長的監督。

給孩子一定的信任,孩子一定會慢慢鞏固這個習慣。

就這樣從陪到不陪,是孩子自律自主學習的開始。

此外,陪孩子學習也不是坐那裡就好,除了榜樣作用,家長還要在需要時適當地引導孩子,至少要學會簡單的發現問題到認識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是怎麼樣的。

2. 一定要有足夠的課外閱讀

孩子跟著父母能學習很多的生活常識,和做人的道理。

可是畢竟父母精力時間有限,一個人兩個人的認知見解是有限的,而書本卻是無限的。

學校裡學習的知識,打個比喻,更像是學習使用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天天的閱讀的過程,就是孩子自主學習語言,擴展識字量,擴展常識,學會文章理解,學會思考的過程。

只有充足的課外閱讀,才能打開孩子的視野,跳出身處的熟知圈,對這個世界更加好奇,因好奇而產生更多的疑問,就是思考的開始。

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孩子挑選合適的課外讀物,最好是孩子感興趣的,同時也是健康的,有趣的,種類多的。

而閱讀的過程,最好是遵循讀完一本再開始下一本的原則,如果父母有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起聊聊這本書講的內容。

3.養成預習和複習的習慣

預習和複習恐怕貫穿著我們整個的學習生涯,哪怕工作後,也讓人受益匪淺。

預習可以讓我們初步掌握知識,消除陌生感,在老師課堂講解時,可以有充分的理解基礎和思考時間。

複習可以讓我們鞏固之前學的內容,在重複理解與記憶中,得到更多屬於我們自己知識體系的組成部分。

預習和複習的習慣養成與否,決定著孩子的自學能力的強弱。

而自學能力的強弱,甚至決定著孩子的人生走向。

4. 教孩子學會使用工具書

孩子在學習和閱讀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詞語,而這必然影響孩子對整段文字乃至整篇文章意思的理解。

每當孩子詢問時,家長們是不是習慣性直接告訴這個字怎麼念,這個詞什麼意思,甚至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什麼?

直接告訴孩子的益處是比較節約時間,壞處就是孩子會習慣直接問你們來尋求答案,而懶得自己去找答案。

教孩子學會使用工具書,比如字典就很重要了。

要學會查字典,就要先掌握漢字筆畫規律,偏旁部首分類,拼音規律等,這些對文字學習都有益。

孩子再遇到不認識的字,如果你拒絕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孩子便只能自己去翻字典,一開始可能有些笨拙,有些慢,但漸漸速度就上去了。

同時,翻讀字典還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掌握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一字多義等等,這些日積月累,很是可觀。

5. 學會寫日記

寫日記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因為寫文章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從一開始的簡單幾句話,到後來的流水帳,到最後內容豐富的當日記事、心情記錄和諸事的思考。

寫的文字越來越多,表達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思考也越來越有深度。

不說日記對日後寫作或作文的好處,寫日記的習慣養成,就是一種思考的習慣的養成。

當然,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他的日記,家長切記不要偷看,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可以讓他安靜的好好想想的淨地。

6. 碰到難題,鼓勵孩子自己解決而不是告訴他思路

孩子難免會碰到理解不進去,或者需要多重思考的問題。

當他們來尋求幫助時,不要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

而是首先要讓他們多讀題,學會畫出題目關鍵的字和數據。

然後讓他們講講他們的想法,鼓勵他們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解出答案,而答案合不合理。

如果一直沒有對的思路,才可以稍微提示一點思路,或者另換一個例子來引導。

如此直到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問題。

7. 錯題改正後讓孩子充當老師的角色來講解題目

有時候,孩子題目改正了,不是真的會了。

孩子講解得過程,是他整理題目思路,驗證他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點的好方法。

孩子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把題目講明白。

如果有地方怎麼也講不清楚,說明這個地方還沒有真正明白,需要單獨攻克。

等孩子能講明白了。

可以出一個類似的題目,讓他做完後,再講一遍。

總結語:

孩子學會主動思考的過程一般是漫長的,是需要家長配合的。

所以家長要有耐心,要多鼓勵孩子,引導為主,給孩子信心。

懶惰是會積累的,好習慣也會積累,常年累月的思考必然讓孩子終身受益。

那些發現初中後孩子成績下降的父母,只要補救得當,孩子依然還有機會。

一旦孩子好習慣養成,哪怕孩子成績還沒有趕上,也會一天天進步,終取得理想的成績。

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一起討論下,集思廣益。

大家好,我是一哥。感謝大家的閱讀和點讚,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也請點擊文章右上角關注一下我。後續我將為大家帶來更多優質原創內容。謝謝。

相關焦點

  • 孩子到初一下學期或初二英語成績下降是因為這個?
    孩子到初一下學期或初二英語成績下降是因為這個?有種很普遍的現象:剛升入初一的孩子們,尤其是初一上學期,學習英語的熱情高漲,英語成績很好,優秀率90%多,甚至全班平均成績接近滿分的情況都有發生。老師、家長看在眼裡,笑在心裡,對孩子們的表現非常非常地滿意!很是驕傲!經常誇讚老師教得好,認真負責,孩子刻苦聰慧,愉悅的心情難以言表。
  • 你的孩子成績很好,也許是假象,為什麼說小學成績有水分?
    前兩天,他在群裡曬了他兒子的幾張試卷,對我們得意洋洋地說:不許再叫我兒子小馬虎啦,看看成績,數學98,語文93,厲害吧,我記得我一年級考了60多分,還挺得意地回家告訴我媽及格了,然後我媽差點給了我一頓竹板炒肉,幸虧我跑得快。我們都紛紛恭喜他一番,有同學逗他說:瞧這成績,你兒子就是做大班長的料兒呀。
  • 孩子的數學成績忽然呈現斷崖式下滑怎麼辦?看完你就知道了
    家長最頭疼的問題莫過於數學成績本來很好的學生忽然呈現斷崖式下滑。這樣的情況最容易出現在小升初或者初升高的過渡階段。做為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呢?看完你就知道了。首先我們應該明確小學與中學的不同特點。在小學,只要基礎知識掌握得牢固,拿高分基本不是問題。但是到了初中就不一樣了,有的學生公式定理背的爛熟,但是一遇到解題時,就束手無策。
  • 為什麼初中容易出現初二現象?其實差距從小學就開始了
    初一不相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這是人們常說的初二現象。初二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初中所學的科目比較多,初二同時還增加了物理。所以這一年的學習任務是比較重的,大家從課本的厚度上也可以看出,初二數學是這三年中最厚的。另外有些學校為一二輪複習提供充足的時間,會先上一部分初三的內容。
  • 初二是關鍵階段,如果沒有做好這些事,容易被人拉差距
    而初中三年,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是初二。初一沒學好,初二還能補救,努力一把,依舊有機會衝擊好高中,如果等到初三才開始發力,就會有點遲。一般來講,初二會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成績好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好,成績差的學生可能就會落下許多。
  • 孩子學習過程中一個關鍵期二個轉折點,抓好了,根本不必操心成績
    不能認真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只有認真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才能吃飯、睡覺,玩耍和獲得孩子應有的家庭權益。這些乖乖娃一旦能建立起來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和道理認知,那麼未來日子裡大人們就可以擁抱幸福了。否則,天天打著罵著哄著孩子學習,你會崩潰到想瘋掉的。教不嚴,師之惰。慈母多敗兒。當今的教育甚至應該從二三歲、孩子的幼兒時期就開始了。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叫家教。
  • 課後作業+課堂理解+考試成績=學到知識,一招彌補孩子成績落差
    很多家長平時不管孩子是否學到,只要孩子每天在自己面前打卡做作業就表示孩子在認真學習。一到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怪孩子沒有認真努力學習,難道真的是孩子不知道學習重要性嗎?糾錯能力成績不理想最大原因是知識點沒有學到,也有孩子粗心照成。
  • 原來科學可以這麼有趣!一套書就能讓孩子學會思考、愛上鑽研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都對世界充滿好奇,經常會追著家長問:為什麼天空是藍的?為什麼魚生活在水裡?為什麼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孩子有好奇心、不停的提問是好事,但作為家長想要給孩子講清楚實在是太難了,更何況有些天馬行空的問題家長也不知道答案,就更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 男孩成績與年齡成正比,女孩則成反比?真實情況遠比想像得糟糕
    文|秘籍君家有上學娃,父母自然要操心孩子的學習。如果自己家孩子學習成績不咋樣,會讓父母操碎了的心。但有些孩子,一開始學習好,還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孩子」,可慢慢成績開始下滑,父母大概更操心。我表姐家孩子,剛好把這兩種操心的情況給佔完了。
  • 孩子初中成績下滑,為什麼和小學語文水平有關!
    一個初一孩子的家長跟朋友抱怨:「前幾天孩子考試,門門不及格,可愁死我了!」 像這種初中成績大幅度下滑的孩子有許多,父母為了他們也是絞盡了腦汁,可就是不知道孩子為何下滑如此快。 1 原因竟然是...
  • 初二下學期物理成績突然變差,原因是什麼?期末考試前如何自救?
    很多在小學通過背誦記憶就能快速掌握的知識,到了初中,會發現作用根本不大,因為初中更重理性思維,這也是導致很多同學表示自己小學時成績不錯,但到了初中卻感覺很吃力、跟不上的原因之一。 那麼,初二年級學生成績突然大幅退步的原因是什麼?期末考試前又該如何打個翻身仗呢?
  • 中考成績好,為什麼到高中後有學生跟不上了?老師:其實早已註定
    但是,到了重點高中,也會淘汰一部分學生,為什麼中考成績好,到了高中後就跟不上了呢?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多原因,早就已經註定了。一部分學生,因為無法適應高中的生活,出現了心理問題,無法堅持學習,選擇了休學或者退休,一旦休學,再回到學校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而還有一部分學生,每天學習比較刻苦,但是成績卻是倒數。
  • 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家長從此不煩惱
    他告訴孩子,有哪些不會的字,先把他圈起來,然後查一查字典,找不到的再來問他。雯雯聽了之後很好奇,這老師不是知道孩子哪些字錯了嗎?為什麼還要孩子自己找出來,這不是浪費時間嗎。聽完雯雯的說法,我深以為然,很多家長都是這麼認為的,在孩子遇到錯誤的時候直接跟孩子指出錯誤之處,讓孩子直接去改正,既省了時間也將問題解決了。可是,事實是這樣的嗎?
  • 聽課要學會思考,更要力求理解,不要一昧地死記硬背
    大家好,我是專注教育小分享,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成績好的學生是怎樣聽課的一、優等生會邊聽邊思考盧瑟福是個大科學家,一次他走進實驗室看到一個學生伏案工作,便走過去親切地問道:「這麼晚了,你還在做什麼?」
  • 孩子又敗在審題不清上?幫孩子辨別題目含義,這些小技巧值得一試
    那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哪些方面幫助孩子了解題目的意思,做到看懂做對呢?一、家長如何讓孩子真正了解所學的知識?1.設置不同的場景很多時候,同樣的知識在不同的問題背景下答案也是不一樣的。孩子年紀比較小,思路也比較窄,所以在面對考試中的陷阱時無法分清哪個對哪個錯。家長平時要多注意孩子的學習進度,遇到相對難懂的知識時可以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指引。
  • 「為什麼冬天黑得早?」孩子提問後,老爸做了個日地月三球儀
    這天,男孩小原坐在家裡望著外面,他突然好奇地向媽媽提問:"媽媽,為什麼現在天黑得那麼早?你去學校接我的時候都得4點,天就已經黑了,幼兒園的時候天沒這麼黑呢。"聽到兒子的疑問,媽媽沒有敷衍了事,而是認真地告訴他為什麼。可說完之後,小原還是不怎麼了解,這可咋整呢?
  • 數學從小升初的90多分,初一下滑到及格邊緣,大多和這個原因有關
    數學不再是簡單的計算,還會夾雜著閱讀理解(應用題,需要列三到四個算式才能得出結果的)。等學了分數、小數之後,會容易出現丟分情況。當然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和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規則還是一樣的:先算乘除後算加減,先算括號內,後算括號外的。為了改變運算順序就得通過添加或去掉括號。一般來說無論是添、去括號都是為了實現簡單計算,否則這麼做也就沒什麼意義。
  • 蘇格拉底式「引導教育法」:反諷、誘導、歸納,讓孩子主動愛學習
    而引導式教育法能真正做到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子主動地去記憶和徹底理解所學的知識,並把它們靈活運用。鄭板橋曾道,「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無濟於事」。沒有經過思考的學習毫無意義,只是一個會背誦的笨伯。03▌家長該如何引導?家長可以從這反諷、誘導、歸納這三個步驟著手,去引導孩子,啟發思考。
  • 你的孩子真的會思考嗎?會思考的孩子的三個特點,你家孩子有嗎
    可是儘管如此,「手速極快」的網民還是用行動力取代了思考力,先搶一波再說。 羅素說:「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意思考。」為什麼9年的義務教育和7年的高等教育,仍舊沒有辦法教會我們辨別真假是非? 一、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毫無原則的改變自己的立場?
  • 班主任:小學成績很好,初中不斷下滑,刨去早戀大多是這4個原因
    老師來了西西卻不見了,在與老師的交談過程中,老師說,西西第一次測驗的成績,語文、數學還稍微好點,但外語、物理、生物、化學基本在及格線上下徘徊,這是全軍覆沒的節奏啊,難怪他躲了出去!嫂子看著面前的成績表,不解地問老師:西西小學的時候成績挺好的,上了初中怎麼會這樣呢!為啥孩子一上初中成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