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能感覺到,孩子進入初中後,尤其是初二後,成績一下子就掉下去了。
這是因為,到了初二後,學生學習的方式從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轉變,那麼成績必然一下子滑落。
我們知道知識的記憶稍簡單,運用卻要難得多,怎麼運用就是要思考的東西。
進入中學後,孩子要學會通過預習複習掌握課本知識,而不是單單只聽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
老師的作用更多地是答疑解惑,根本還是要靠孩子自己。
進入高中後這點更加明顯。但進入高中後我們才意識到這點是真的太遲了。
主動思考的培養從初中才開始訓練稍微有點遲,事實上,從小學階段就應該著手訓練了。
每個小學生家長熟悉的畫面
不知道大家在陪小學孩子學習時,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問題:
「爸爸,這個字怎麼念?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媽媽,這個字還可以組什麼詞?這個詞怎麼造句?」
「媽媽,這道題我看不懂,你教我。」
......
如果是剛進入一年級的頭幾周,還是很正常的,畢竟孩子剛剛接觸系統的學習,對應該怎麼學習並不是那麼熟悉。
可是如果一個學期過去了,一年級二年級過去了,還是還是碰到問題就去問家長,那麼就要注意了,孩子是不是太過依賴於家長了。
在學前教育階段,大部分的知識屬於簡單的識記,但離不開老師和家長陪同參與,孩子哪怕完全被動接受,也能掌握大部分。
而進入小學後,不僅僅是識記,還有很多知識的應用部分,知識和技能隨著年級提高層層疊進變多變難。
要知道學習本身就是需要耗費精力腦力的。
天生自律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不是沒有,但至少大部分的孩子不是,這是本能。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同時要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這樣的過程並不是那麼輕鬆愉快,反覆記憶的過程甚至還會有些枯燥。
碰到困難,人都是有惰性的,更何況是小孩子。
自己認不到的字,想不起的組詞造句,看起來好難不會做的應用題等等,我不會做,我就要問爸爸媽媽,這樣最簡單。
在學校裡,老師要考慮教學進度,通常不會在一個錯題上花費過多的時間,有時候甚至直接告訴答案了事。
孩子聽了老師的講解,一知半解,答案也只能直接按老師給的改正,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下次碰到類似的題目,依然不會,有的靠猜,猜對了猜錯了都有,還有的乾脆空著不做。
對對錯錯反反覆覆,直接表現就是成績並不穩定。
歸根究極,還是孩子還沒有脫離依賴他人,學會主動學習,擁有主動思考的習慣。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習慣呢?
1.低年級時陪伴孩子學習
在一年級時,老師通常會要求家長陪孩子學習,其實這個陪,更多的不是去教他怎麼去完成作業,更多的是監督的作用,讓他們慢慢養成一回家就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
一旦孩子可以做到後,就可以不一直陪著孩子了,否則反而會讓孩子過度依賴家長的監督。
給孩子一定的信任,孩子一定會慢慢鞏固這個習慣。
就這樣從陪到不陪,是孩子自律自主學習的開始。
此外,陪孩子學習也不是坐那裡就好,除了榜樣作用,家長還要在需要時適當地引導孩子,至少要學會簡單的發現問題到認識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是怎麼樣的。
2. 一定要有足夠的課外閱讀
孩子跟著父母能學習很多的生活常識,和做人的道理。
可是畢竟父母精力時間有限,一個人兩個人的認知見解是有限的,而書本卻是無限的。
學校裡學習的知識,打個比喻,更像是學習使用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天天的閱讀的過程,就是孩子自主學習語言,擴展識字量,擴展常識,學會文章理解,學會思考的過程。
只有充足的課外閱讀,才能打開孩子的視野,跳出身處的熟知圈,對這個世界更加好奇,因好奇而產生更多的疑問,就是思考的開始。
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孩子挑選合適的課外讀物,最好是孩子感興趣的,同時也是健康的,有趣的,種類多的。
而閱讀的過程,最好是遵循讀完一本再開始下一本的原則,如果父母有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起聊聊這本書講的內容。
3.養成預習和複習的習慣
預習和複習恐怕貫穿著我們整個的學習生涯,哪怕工作後,也讓人受益匪淺。
預習可以讓我們初步掌握知識,消除陌生感,在老師課堂講解時,可以有充分的理解基礎和思考時間。
複習可以讓我們鞏固之前學的內容,在重複理解與記憶中,得到更多屬於我們自己知識體系的組成部分。
預習和複習的習慣養成與否,決定著孩子的自學能力的強弱。
而自學能力的強弱,甚至決定著孩子的人生走向。
4. 教孩子學會使用工具書
孩子在學習和閱讀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詞語,而這必然影響孩子對整段文字乃至整篇文章意思的理解。
每當孩子詢問時,家長們是不是習慣性直接告訴這個字怎麼念,這個詞什麼意思,甚至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什麼?
直接告訴孩子的益處是比較節約時間,壞處就是孩子會習慣直接問你們來尋求答案,而懶得自己去找答案。
教孩子學會使用工具書,比如字典就很重要了。
要學會查字典,就要先掌握漢字筆畫規律,偏旁部首分類,拼音規律等,這些對文字學習都有益。
孩子再遇到不認識的字,如果你拒絕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孩子便只能自己去翻字典,一開始可能有些笨拙,有些慢,但漸漸速度就上去了。
同時,翻讀字典還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掌握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一字多義等等,這些日積月累,很是可觀。
5. 學會寫日記
寫日記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因為寫文章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從一開始的簡單幾句話,到後來的流水帳,到最後內容豐富的當日記事、心情記錄和諸事的思考。
寫的文字越來越多,表達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思考也越來越有深度。
不說日記對日後寫作或作文的好處,寫日記的習慣養成,就是一種思考的習慣的養成。
當然,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他的日記,家長切記不要偷看,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可以讓他安靜的好好想想的淨地。
6. 碰到難題,鼓勵孩子自己解決而不是告訴他思路
孩子難免會碰到理解不進去,或者需要多重思考的問題。
當他們來尋求幫助時,不要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
而是首先要讓他們多讀題,學會畫出題目關鍵的字和數據。
然後讓他們講講他們的想法,鼓勵他們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解出答案,而答案合不合理。
如果一直沒有對的思路,才可以稍微提示一點思路,或者另換一個例子來引導。
如此直到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問題。
7. 錯題改正後讓孩子充當老師的角色來講解題目
有時候,孩子題目改正了,不是真的會了。
孩子講解得過程,是他整理題目思路,驗證他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點的好方法。
孩子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把題目講明白。
如果有地方怎麼也講不清楚,說明這個地方還沒有真正明白,需要單獨攻克。
等孩子能講明白了。
可以出一個類似的題目,讓他做完後,再講一遍。
總結語:
孩子學會主動思考的過程一般是漫長的,是需要家長配合的。
所以家長要有耐心,要多鼓勵孩子,引導為主,給孩子信心。
懶惰是會積累的,好習慣也會積累,常年累月的思考必然讓孩子終身受益。
那些發現初中後孩子成績下降的父母,只要補救得當,孩子依然還有機會。
一旦孩子好習慣養成,哪怕孩子成績還沒有趕上,也會一天天進步,終取得理想的成績。
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一起討論下,集思廣益。
大家好,我是一哥。感謝大家的閱讀和點讚,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也請點擊文章右上角關注一下我。後續我將為大家帶來更多優質原創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