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式「引導教育法」:反諷、誘導、歸納,讓孩子主動愛學習

2021-01-14 C位老爸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採用現今的「填鴨式」教育法,令孩子變得愚鈍。而蘇格拉底開創的「引導教育法」經歷了兩千年,到今天為止依舊對孩子非常適用。

「引導教育法」讓孩子不再被動地學習,而是自主探索發現學習的奧妙,主動積極地去學習。

小希平常就是會死記硬背的孩子,無論什麼學科都以背誦為第一要務,而在實際考試的時候,只要出現了數字的變化,她就馬上不會做了。所以,無論她花了多少晚挑燈夜讀,效果一直都不好。

家長在了解她的情況後,使用「引導教育法」幫助她補習,結果小希的成績在一點點地好轉,最後竟然衝上了班級前十,還去參加了奧數班,大家都說小希變聰明了。

其實除了個別孩子天生就智力驚人外,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的智力一開始都差不多,關鍵在於學習的技巧和方法,這些才是他們智力提高的關鍵。

01

▌什麼是「引導教育法」?

引導教育法即家長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時候,不是使用強制的方法讓他接受,而是採用啟發、引導式的教育法,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獨立地思考問題,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並使孩子辯證地、全面具體地看待問題,而不是絕對地、籠統地對某個問題下結論。孩子在與家長的共同談話和探究中獲得新的知識,促進孩子智力的提升。

02

▌「引導教育法」與傳統的「填鴨式」有哪些區別?

「填鴨」的意思是指鴨子在飼養的過程中養鴨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狀飼料塞進鴨子嘴裡使其快速增肥。

「填鴨式」教育即「灌輸式」教育,只是把所有的知識一股腦兒地進行知識灌輸,孩子所接受的不過是大量的抽象的原理與公式,並不真正了解其中的意思,這樣孩子根本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只是變成會背公式的庸才。

歌德曾說過,「不用腦子去思考的人,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獲」。

而引導式教育法能真正做到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子主動地去記憶和徹底理解所學的知識,並把它們靈活運用。

鄭板橋曾道,「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無濟於事」。

沒有經過思考的學習毫無意義,只是一個會背誦的笨伯。

03

▌家長該如何引導?

家長可以從這反諷、誘導、歸納這三個步驟著手,去引導孩子,啟發思考。另外,家長要注意問題的設計的合理程度、難易程度,要清楚最終的目的是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讓他提高在學習上的悟性。

①反諷

揭露孩子觀點裡矛盾的地方,不斷提出問題,讓孩子懷疑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積極去思考和探討。家長採用對話式的方法對孩子的觀點提出質疑。

例如,家長提問:「頭髮是是可數名詞還是不可數名詞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數啊,那麼多頭髮怎麼數得清楚。」家長提出質疑:「那There is not a gray hair on his head這裡為什麼用「a」呢?」孩子就會對自己本來肯定的觀點產生疑惑,進而思考自己的知識點是不是完全正確,孩子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點。

②誘導

通過誘導幫助孩子修正錯誤的認識,通過啟發使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

家長在孩子苦於思考的時候給予一些小引導:「He has blond hair和There are a few hairs in the book,這兩個句子裡的hair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孩子通過觀察探究後就會發現,一個是作為整體,另一個是作為若干根頭髮,兩個是完全不同維度的含義,從而決定它們是否可數。

孩子在通過自己思考後得出自己總結的結論,印象會更深刻,他對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被激發,就會愛上學習,進一步去發現學習中的各種奧妙。

③歸納

從各種具體的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同本質,在個性中提取到共性,尋求到一般的規律。

家長引導孩子從一個事例中學會舉一反三,從平凡中找出特殊,從中找尋出一般規律,這樣學習的效果就會很高。

例如家長讓孩子從hair的事例中推出fruit也是一樣的用法,再推出family,team等都是一樣的用法,即使是一般作為複數而存在的名詞,在特殊的情況下它也可能是作為單數而存在。家長教育孩子不要過於肯定自己的答案,要善於觀察發現,學會多質疑,多總結,多歸納。

程頤說過:「致思如掘井,初有渾水,久後稍引動得清者出來。人思慮,初皆渾濁,久自明快」。

歸納的過程亦是如此,在眾多的事物中的底部摸出規律一開始是件不易的事情,但是經過深度的思考後,那些令人混亂的表象就像迷霧一樣被驅散,只留下清明的規律來。

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要急於求結果,過程的思考、摸索到總結是很珍貴的經歷,這些將是未來的財富。

家長使用「引導教育法」可以很好地引導他在枯燥的學習中發現奧妙的規律,激發他的興趣和積極性,幫助孩字提高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今日互動話題:你一般使用什麼學習教育法來幫助孩子?你了解過「引導教育法」嗎?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在育兒過程中,大家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識和經驗能夠給你們有效的建議。關愛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長不可忽略的事。

我是C位老爸,一個4歲孩子的爸爸,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經驗。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家長從此不煩惱
    上面故事裡,那個老師用的是引導式的學習方式。即蘇格拉底"助產術"精神教育法,這位老師將這種方式引入小學教育,很高效地提高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一些人聽到這裡可能會有些迷惑,什麼是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學生想知道,向其主動發問時,孔子才會啟發引導。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十分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蘇格拉底則有所不同,他可能會在大街上隨便拉一個進行辯論,他更注重知識的主動傳授。可以說孔子採用的是以學生為主導「生問師答」的方式,而蘇格拉底則是以教師為主導「師問生答」的方式。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為什麼不學習一門心理學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舒服一些?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發明家貝爾能夠成功,有賴於祖父的「喚醒教育法」,值得家長學習
    ,並沒有填鴨式的強迫貝爾學習。託爾斯泰曾表明:強制的教學不會是成功的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成功教學的關鍵。大部分父母會因孩子不愛學習而感到困擾,只能採取強硬的方式,逼迫孩子學習。貝爾祖父的「喚醒教育法」,值得各位父母好好學習。
  •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它?
    所謂「歸納」,是通過問答使對方的認識能逐步排除事物的個別的特殊的東西,揭示出事物本質的普遍的東西。從而得出事物的「定義」。這是一個從現象、個別到普遍、一般的過程。這是一種要求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互為激發,共同尋求正確答案的方法。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判斷和尋找正確答案。蘇格拉底式的探究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
  • 讀蘇菲:蘇格拉底,成天在街上晃悠聊天的哲學家
    繼續讀《蘇菲的世界》,第十二封信主要談的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生於雅典,他說「鄉野的樹木不能教我任何東西」,有生之年的大半時間是在市中心廣場與市場等地度過的。有時候他與人閒談,有時候他會連續好幾小時站著思想、發呆。
  • 「蘇格拉底法」教育理念用在孩子身上將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導讀:教育是一場關於愛與啟發的人類活動。不是灌輸和強加。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就更加要注重方式和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邯鄲學步。而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愛好、以及身體素質各方面來綜合考慮。西方先哲蘇格拉底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他擅長用「提問的」,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讓學生在思考中自己解決問題。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二、小故事蘇格拉底與學生講座有關"正義"和"非正義"的對話,蘇格拉底要求學生列出兩行,正義歸於一行,非正義歸於另一行。他首先問「虛偽」歸於哪一行?學生答,歸於非正義的一行。蘇格拉底又問,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於哪一行?學生答,歸於非正義的一行。蘇格拉底反駁道,如果將軍懲罰了敵人,奴役了敵人,戰爭中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作戰時欺騙了敵人,這些行為是否是非正義的呢?
  •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當自己慢慢長大,才明白,跟孩子講道理這件事,講好了孩子能聽進去一二,講不好,等於沒說。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維模式,不會都聽你的,更不會認為,你說的全都對,他一定會遵守。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在上文中,我們提到了讓孩子自己覺知道理,其實就是這樣,孩子自己明白了道理,比我們強硬灌輸進去的,效果要更好。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將一生獻給了「愛智「事業。一位典型的述而不作的思哲人,我們只能通過其學生(克賽諾封、柏拉圖)以及其學生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來了解他的思想。蘇格拉底以牛虻自詡,針砭時世、探索真理。但是,最終卻以「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被判死刑。
  •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
    他常常愛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認識的同時,他卻否定感性認識的作用。蘇格拉底在研究學問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過問答的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他產生新思想。他善於從個別的東西中抽象出普遍的東西,他這種應用辯證方法證明真理的方法是具體的,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對歐洲的思想史有著極大的影響。由於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個接生婆,諳於產婆術。
  • 想讓孩子愉快執行我們的「指令」?家長可試試「蘇格拉底式提問」
    這個時候,父母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而去阻止他們的探索行為,甚至訓斥他們,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從而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對於孩子的這些"不聽話"的現象,你只要學會"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就可以輕鬆應對。"蘇格拉底式提問法"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呢?
  • 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訓練批判性思維
    當他們發問時,首先肯定他們「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接著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引導他們遠離那些簡單的非黑即白的問題,訓練他們能夠逐漸問出有質量和深度的問題。一旦養成勤於發問的習慣,孩子的自信就能得到鞏固,在未來的生活中才能問出更多好問題。
  • 這位老師的蘇格拉底「槓上開花」大法,絕了!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的《遊敘弗倫》,記錄了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遊敘弗倫之間發生一個故事。那天蘇格拉底被人告發褻瀆神靈,作為被告來到王宮前聽候審訊,遇見了來告狀的老朋友遊敘弗倫,當時的宗教家和預言家,兩人之間有了長長的對話。蘇格拉底問:「你來法院幹什麼,是辯論還是起訴呢?」遊敘弗倫回答:「我來控告我的父親,他犯了殺人案。」
  • 史學家簡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生平歷史
    然而,蘇格拉底是醜陋的,根據各種說法,這使他成為阿里斯託芬在他的喜劇中的一個很好的靶子。蘇格拉底是一位偉大的希臘哲學家,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聖人。他以對哲學的貢獻而聞名:簡練的語錄,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或對話方式,蘇格拉底式的反諷。關於希臘民主的討論常常集中在他生活中更悲哀的一面:他被國家強制執行。
  • 從蘇格拉底看如今教育的缺陷
    然而,如果他這樣做,他就不是蘇格拉底了。他重視自己的良心與堅持真理,更甚於生命。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雅典衛城市政廣場,蘇格拉底花費許多時間與人談話,時而與人爭辯得面紅耳赤,時而與人進行溫和的討論。蘇格拉底與人談話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無意於指導別人,而是給人的感覺是想從談話的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的良好印象。
  • 自稱「知識的產婆」的蘇格拉底
    5.公元前399年,被雅典當時政府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並被判處死刑的蘇格拉底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從維護法律的角度飲下毒酒而死,終年70歲。6.他的學生們對他的生平和思想回憶有矛盾,因為作者總愛借他的口說自己想說的話。故而,蘇格拉底很多時候還是神秘的存在。
  • 聽六年級的孩子與蘇格拉底對話
    最令人羨慕的,看來是最先站起來的那個孩子了。  閱讀:《最大的麥穗》  倪老師告訴我們,這個遊戲不但不新,還是個2500年前的老遊戲了!  每位同學手中拿到了一篇閱讀文章,題目為《最大的麥穗》。遊戲的主角,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們。
  • 用「霍桑效應」引導孩子,孩子愛學習主動性又強,媽媽快來學一招
    雖然父母其實對於認真學習的孩子十分滿意,但是在孩子面前從未流露出這種情緒。久而久之,慢慢長大的曉偉對學習再也沒有興趣,因為學習對他來說代表的就是父母的責罵。慌了神的父母意識到自己平時教育孩子上的缺失,但是想要改變曉偉的想法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 坤鵬論:蘇格拉底的探問(上)
    青年們從智者派那裡學習相對主義的思維,掌控演講的方法——哪怕是出於私利的政策也可以包裝得讓人難以察覺。智者派的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共通於所有人的絕對真理,這就是相對主義。智者派的高爾吉亞則教授青年們:「正確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人也無法知道。」他認為,「修辭學是你唯一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