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採用現今的「填鴨式」教育法,令孩子變得愚鈍。而蘇格拉底開創的「引導教育法」經歷了兩千年,到今天為止依舊對孩子非常適用。
「引導教育法」讓孩子不再被動地學習,而是自主探索發現學習的奧妙,主動積極地去學習。
小希平常就是會死記硬背的孩子,無論什麼學科都以背誦為第一要務,而在實際考試的時候,只要出現了數字的變化,她就馬上不會做了。所以,無論她花了多少晚挑燈夜讀,效果一直都不好。
家長在了解她的情況後,使用「引導教育法」幫助她補習,結果小希的成績在一點點地好轉,最後竟然衝上了班級前十,還去參加了奧數班,大家都說小希變聰明了。
其實除了個別孩子天生就智力驚人外,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的智力一開始都差不多,關鍵在於學習的技巧和方法,這些才是他們智力提高的關鍵。
01
▌什麼是「引導教育法」?
引導教育法即家長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時候,不是使用強制的方法讓他接受,而是採用啟發、引導式的教育法,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獨立地思考問題,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並使孩子辯證地、全面具體地看待問題,而不是絕對地、籠統地對某個問題下結論。孩子在與家長的共同談話和探究中獲得新的知識,促進孩子智力的提升。
02
▌「引導教育法」與傳統的「填鴨式」有哪些區別?
「填鴨」的意思是指鴨子在飼養的過程中養鴨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狀飼料塞進鴨子嘴裡使其快速增肥。
「填鴨式」教育即「灌輸式」教育,只是把所有的知識一股腦兒地進行知識灌輸,孩子所接受的不過是大量的抽象的原理與公式,並不真正了解其中的意思,這樣孩子根本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只是變成會背公式的庸才。
歌德曾說過,「不用腦子去思考的人,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獲」。
而引導式教育法能真正做到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子主動地去記憶和徹底理解所學的知識,並把它們靈活運用。
鄭板橋曾道,「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無濟於事」。
沒有經過思考的學習毫無意義,只是一個會背誦的笨伯。
03
▌家長該如何引導?
家長可以從這反諷、誘導、歸納這三個步驟著手,去引導孩子,啟發思考。另外,家長要注意問題的設計的合理程度、難易程度,要清楚最終的目的是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讓他提高在學習上的悟性。
①反諷
揭露孩子觀點裡矛盾的地方,不斷提出問題,讓孩子懷疑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積極去思考和探討。家長採用對話式的方法對孩子的觀點提出質疑。
例如,家長提問:「頭髮是是可數名詞還是不可數名詞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數啊,那麼多頭髮怎麼數得清楚。」家長提出質疑:「那There is not a gray hair on his head這裡為什麼用「a」呢?」孩子就會對自己本來肯定的觀點產生疑惑,進而思考自己的知識點是不是完全正確,孩子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點。
②誘導
通過誘導幫助孩子修正錯誤的認識,通過啟發使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
家長在孩子苦於思考的時候給予一些小引導:「He has blond hair和There are a few hairs in the book,這兩個句子裡的hair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孩子通過觀察探究後就會發現,一個是作為整體,另一個是作為若干根頭髮,兩個是完全不同維度的含義,從而決定它們是否可數。
孩子在通過自己思考後得出自己總結的結論,印象會更深刻,他對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被激發,就會愛上學習,進一步去發現學習中的各種奧妙。
③歸納
從各種具體的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同本質,在個性中提取到共性,尋求到一般的規律。
家長引導孩子從一個事例中學會舉一反三,從平凡中找出特殊,從中找尋出一般規律,這樣學習的效果就會很高。
例如家長讓孩子從hair的事例中推出fruit也是一樣的用法,再推出family,team等都是一樣的用法,即使是一般作為複數而存在的名詞,在特殊的情況下它也可能是作為單數而存在。家長教育孩子不要過於肯定自己的答案,要善於觀察發現,學會多質疑,多總結,多歸納。
程頤說過:「致思如掘井,初有渾水,久後稍引動得清者出來。人思慮,初皆渾濁,久自明快」。
歸納的過程亦是如此,在眾多的事物中的底部摸出規律一開始是件不易的事情,但是經過深度的思考後,那些令人混亂的表象就像迷霧一樣被驅散,只留下清明的規律來。
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要急於求結果,過程的思考、摸索到總結是很珍貴的經歷,這些將是未來的財富。
家長使用「引導教育法」可以很好地引導他在枯燥的學習中發現奧妙的規律,激發他的興趣和積極性,幫助孩字提高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今日互動話題:你一般使用什麼學習教育法來幫助孩子?你了解過「引導教育法」嗎?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在育兒過程中,大家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識和經驗能夠給你們有效的建議。關愛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長不可忽略的事。
我是C位老爸,一個4歲孩子的爸爸,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經驗。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