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可能沒聽過,但是其中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作為經典成語,代代相傳。
南宋名將嶽飛一曲千古絕唱《滿江紅》:「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盪氣迴腸。
明代大學士文嘉所著《明日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警鐘長鳴。
不同時代的不同人,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西湖區進修學校省特級教師倪宗紅,帶來的「神秘」閱讀課,上周六終於揭開面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教室裡,是來自全市24所學校的50位小學準畢業生,他們面臨著人生第一個不大不小的關口。在後排的聽課家長看來,這個道理說得正是時候。
但是,在呵護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能聽懂並理解這深奧的人生哲理嗎?家長們心中沒底。不過,倪老師請來的高級「外援」心中有底,因為早在2500年前,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他發明了一個妙不可言的經典遊戲——
課堂實錄
遊戲:尋找最大的麥穗
多媒體屏幕上,一望無垠的麥田金燦燦的,流光溢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許多麥穗,如果你認為畫面上出現了最大的麥穗,你就站起來示意好嗎?」
神秘的閱讀課從遊戲中開始了。
第一束「出場」的麥穗很壯,教室裡立馬就站起個孩子,真夠心急的,大家都笑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教室裡噌噌噌地冒出了幾個「小筍尖」,更多的人都緊緊盯著屏幕,看著眼前的麥穗,惦記著下一束麥穗……誰知,看著看著,畫面突然定格在一束小麥穗上,遊戲戛然而止。
「沒了?」一個孩子不甘心地問。「沒了!」倪老師的笑容裡仿佛藏著些什麼。
話筒遞給了站起來的「小筍尖」,為什麼站起來了?
「先下手為強吧。」
「好像不是最大的,但是怕後面萬一沒有了,有點擔心。」
「看來看去第一個最大,但我覺得不能再錯過機會了,所以碰上稍大一點的趕緊站起來。」
最令人羨慕的,看來是最先站起來的那個孩子了。
閱讀:《最大的麥穗》
倪老師告訴我們,這個遊戲不但不新,還是個2500年前的老遊戲了!
每位同學手中拿到了一篇閱讀文章,題目為《最大的麥穗》。遊戲的主角,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們。
一聽介紹,孩子們來勁了,他們有一肚子問題:為什麼要找最大的麥穗?蘇老師的學生們是怎麼找的?找到了嗎?這個遊戲想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先解決「為什麼」,孩子們很快就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這還不是「蘇老師」布置的任務嘛!文中說到:「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裡摘一束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再解決「怎麼找」,這也不難——「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株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
「他們看了又看,等了又等,選了又選,究竟為了什麼?」
「想要找最大最好的麥穗。」
「找到了嗎?」
「沒有!」
「怎麼知道沒有呢?」
「『突然,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我從這句話裡體會出來的。」
「是啊,走了這麼長的路居然一束麥穗都沒找到,說是小麥在嘲笑他們,其實是弟子們在自嘲呢。」
「還有,『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
「到手的麥穗又扔了!此時此刻,弟子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同病相憐」的孩子們一下子找準了感覺:
「很失落,也很驚訝。我很期待自己能找到的。」「後悔得很。」「有點自責。這麼多小麥在我面前,我都錯過了。」……簡直是打翻了五味瓶。
道理:麥穗=機會麥田=人生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裡肯定有一束麥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束麥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最後,「蘇老師」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2500年後,蘇格拉底碰上了一群小知音。孩子們答得太靈了:
「麥穗其實就是『機會』,他告訴我們,把握手中的機會是最重要的。」
「只許進不可退」,這樣的老師是不是太苛求了?善解人意的孩子們卻不這麼認為:
「麥田就是『人生』,行進在麥田裡,就像行進在人生道路上一樣。生命是不可能再來一次的。」
這位大哲學家的用詞是很有深意的,大家留意到沒有,他用了兩個「未必」。孩子們說,這第一個「未必」,說的是「機會可遇不可求」;第二個「未必」,說的是「很多機會是稍縱即逝的」,「他告訴我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未來!」
5分鐘以後,蘇格拉底想要說的話,變成了孩子們筆下的文字:
賣魚橋小學陳佳璐:機會可遇不可求,有時候你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那麼一次,一不小心就會錯失。如果不牢牢把握住,再一次去尋找它就很困難了。所以,在機會來臨時要很快做出判斷。
天長小學鄧伽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未來,這樣只會讓自己荒廢了人生。
紫陽小學宋琦:在人生道路中要學會把握機會,即使失去了最難得的機會也不要氣餒,錯過了一次,不要再錯過第二次。
濮家小學胡冰清:假如人生是麥田,那機會就是麥穗。讓我聯想到《真心英雄》中的一句歌詞: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機會!讓最大的「麥穗」早日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朱麟(未留學校):有些機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能總對未來充滿「奢望」,而要在人生的「麥田」中,果斷努力地把握每束「麥穗」。時間不可倒流,只有在這段可進不可退的道路上掌握每一個機會,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課後互動
家長提問: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漫畫、笑話書,看得時候很輕鬆,但我覺得看著比較累的經典名著對孩子更有幫助,我該怎麼引導他呢?
老師錦囊:是否生在「書香人家」,對孩子愛不愛看書的影響很大。如果家長總是看電視、打牌,就很難收穫「身教」的效果。我讓兒子愛上看《三國演義》,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有一次他說崇拜諸葛亮,我趁機問他:「《三國演義》中有三絕,諸葛亮是『智絕』,你知道還有兩『絕』是誰嗎?」他一下來了興趣,我給他描述了義絕關羽、奸絕曹操的各種傳奇故事,他當場強烈要求我給他買書看。
要指出的是,買書要有選擇性,低段孩子可以買插畫讀本,高段可以買接近原著的版本。看書還要規定一定的時間段,比如每天保證有20分鐘一定得看名著。
此外最好有讀書交流,幫助孩子進一步理解書本內容。家長引導和孩子自由閱讀相結合,效果肯定好。
家長提問:我的孩子寫作文很吃力,主題把握不準,寫出的東西又乾巴巴的。一次老師布置寫「學校二三事」,不是很簡單嗎?可是他愣是擠不出半點內容。
老師錦囊:主題把握不準,一可能是孩子的審題能力問題,二是他的文章為敘事而敘事。有些家長喜歡讓孩子去參加習作練習班,我不提倡這種應試型的強化班,提高作文水平得結合生活,結合閱讀。
至於作文的素材,除了多讀書,還要多啟發孩子發現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有個孩子在家裡發現一把鏽跡斑斑的刀,他就結合想像寫這把刀的「前世今生」:過去很鋒利,非常討主人的喜歡,但現在生鏽了,被遺棄在角落,由此孩子引發了對人生價值的感悟。寫作源於生活,讓孩子知道:原來這麼多小事都可以寫!
此外,表揚也是一門藝術。根據孩子的實際水平,要拿他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哪怕是一句話很出彩,有個性,都要注意及時表揚,幫孩子自己收集一本精彩詞句,就更好了。
家長提問:我的孩子書看了不少,但沒見他提高多少水平,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老師錦囊:很多孩子看書淺嘗輒止,這是不夠的。書看得多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看得精。孩子看完一本精品書,家長可以多和他交流,促進孩子的深層思考,增加認識的渠道。此外也可以用點「強迫」的手段,比如讓孩子假期時做「讀書小報」,回顧書的內容,賞析書中的人物。
課後留聲
馮怡康媽媽(採荷二小筧橋校區)
小康在閱讀方面有點欠缺,一道題這樣說那樣說,就是說不透徹。倪老師一講,他就「茅塞頓開」了。以前寫點東西像擠牙膏,這次的課堂作業做得特別順暢。
餘舒妍媽媽(勝利小學)
平時在教育女兒時,從沒想到要結合閱讀來灌輸人生的真諦。
回家後,我也給女兒看了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哲學家給弟子上課。哲學家問:「你們誰能把這片雜草除掉?」弟子們有的說用火燒,有的說割掉,也有的說要連根拔起。哲學家說:「明年這個時候再聚會,誰把這裡的雜草都除掉,就可以不必來了。」一年後,幾個弟子又見面了,他們發現,原來的空地種上了莊稼,而所有人中,只有哲學家沒有來。女兒看完後跟我說:「媽媽,我覺得文章是要告訴我們,去除心中的雜念,首先要加入美好的事物。」
學語文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最重要的是能參悟人生,而這又恰恰是我們家長平時在教育孩子時經常忽視的。
楊彬媽媽(時代小學)
兒子的個性比較強,又正好處在青春期,如果強迫他做這做那,即使他表面上配合,但真正的效果肯定不大。倪老師把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傳授給我們,可是我們無論是在對孩子的欣賞水平上,還是在教育理念上都有落差,今後還要多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