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六年級的孩子與蘇格拉底對話

2021-01-08 浙江在線

  《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可能沒聽過,但是其中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作為經典成語,代代相傳。

  南宋名將嶽飛一曲千古絕唱《滿江紅》:「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盪氣迴腸。

  明代大學士文嘉所著《明日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警鐘長鳴。

  不同時代的不同人,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西湖區進修學校省特級教師倪宗紅,帶來的「神秘」閱讀課,上周六終於揭開面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教室裡,是來自全市24所學校的50位小學準畢業生,他們面臨著人生第一個不大不小的關口。在後排的聽課家長看來,這個道理說得正是時候。

  但是,在呵護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能聽懂並理解這深奧的人生哲理嗎?家長們心中沒底。不過,倪老師請來的高級「外援」心中有底,因為早在2500年前,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他發明了一個妙不可言的經典遊戲——

  課堂實錄

  遊戲:尋找最大的麥穗

  多媒體屏幕上,一望無垠的麥田金燦燦的,流光溢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許多麥穗,如果你認為畫面上出現了最大的麥穗,你就站起來示意好嗎?」

  神秘的閱讀課從遊戲中開始了。

  第一束「出場」的麥穗很壯,教室裡立馬就站起個孩子,真夠心急的,大家都笑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教室裡噌噌噌地冒出了幾個「小筍尖」,更多的人都緊緊盯著屏幕,看著眼前的麥穗,惦記著下一束麥穗……誰知,看著看著,畫面突然定格在一束小麥穗上,遊戲戛然而止。

  「沒了?」一個孩子不甘心地問。「沒了!」倪老師的笑容裡仿佛藏著些什麼。

  話筒遞給了站起來的「小筍尖」,為什麼站起來了?

  「先下手為強吧。」

  「好像不是最大的,但是怕後面萬一沒有了,有點擔心。」

  「看來看去第一個最大,但我覺得不能再錯過機會了,所以碰上稍大一點的趕緊站起來。」

  最令人羨慕的,看來是最先站起來的那個孩子了。

  閱讀:《最大的麥穗》

  倪老師告訴我們,這個遊戲不但不新,還是個2500年前的老遊戲了!

  每位同學手中拿到了一篇閱讀文章,題目為《最大的麥穗》。遊戲的主角,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們。

  一聽介紹,孩子們來勁了,他們有一肚子問題:為什麼要找最大的麥穗?蘇老師的學生們是怎麼找的?找到了嗎?這個遊戲想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先解決「為什麼」,孩子們很快就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這還不是「蘇老師」布置的任務嘛!文中說到:「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裡摘一束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再解決「怎麼找」,這也不難——「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株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

  「他們看了又看,等了又等,選了又選,究竟為了什麼?」

  「想要找最大最好的麥穗。」

  「找到了嗎?」

  「沒有!」

  「怎麼知道沒有呢?」

  「『突然,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我從這句話裡體會出來的。」

  「是啊,走了這麼長的路居然一束麥穗都沒找到,說是小麥在嘲笑他們,其實是弟子們在自嘲呢。」

  「還有,『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

  「到手的麥穗又扔了!此時此刻,弟子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同病相憐」的孩子們一下子找準了感覺:

  「很失落,也很驚訝。我很期待自己能找到的。」「後悔得很。」「有點自責。這麼多小麥在我面前,我都錯過了。」……簡直是打翻了五味瓶。

  道理:麥穗=機會麥田=人生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裡肯定有一束麥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束麥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最後,「蘇老師」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2500年後,蘇格拉底碰上了一群小知音。孩子們答得太靈了:

  「麥穗其實就是『機會』,他告訴我們,把握手中的機會是最重要的。」

  「只許進不可退」,這樣的老師是不是太苛求了?善解人意的孩子們卻不這麼認為:

  「麥田就是『人生』,行進在麥田裡,就像行進在人生道路上一樣。生命是不可能再來一次的。」

  這位大哲學家的用詞是很有深意的,大家留意到沒有,他用了兩個「未必」。孩子們說,這第一個「未必」,說的是「機會可遇不可求」;第二個「未必」,說的是「很多機會是稍縱即逝的」,「他告訴我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未來!」

  5分鐘以後,蘇格拉底想要說的話,變成了孩子們筆下的文字:

  賣魚橋小學陳佳璐:機會可遇不可求,有時候你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那麼一次,一不小心就會錯失。如果不牢牢把握住,再一次去尋找它就很困難了。所以,在機會來臨時要很快做出判斷。

  天長小學鄧伽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未來,這樣只會讓自己荒廢了人生。

  紫陽小學宋琦:在人生道路中要學會把握機會,即使失去了最難得的機會也不要氣餒,錯過了一次,不要再錯過第二次。

  濮家小學胡冰清:假如人生是麥田,那機會就是麥穗。讓我聯想到《真心英雄》中的一句歌詞: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機會!讓最大的「麥穗」早日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朱麟(未留學校):有些機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能總對未來充滿「奢望」,而要在人生的「麥田」中,果斷努力地把握每束「麥穗」。時間不可倒流,只有在這段可進不可退的道路上掌握每一個機會,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課後互動

  家長提問: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漫畫、笑話書,看得時候很輕鬆,但我覺得看著比較累的經典名著對孩子更有幫助,我該怎麼引導他呢?

  老師錦囊:是否生在「書香人家」,對孩子愛不愛看書的影響很大。如果家長總是看電視、打牌,就很難收穫「身教」的效果。我讓兒子愛上看《三國演義》,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有一次他說崇拜諸葛亮,我趁機問他:「《三國演義》中有三絕,諸葛亮是『智絕』,你知道還有兩『絕』是誰嗎?」他一下來了興趣,我給他描述了義絕關羽、奸絕曹操的各種傳奇故事,他當場強烈要求我給他買書看。

  要指出的是,買書要有選擇性,低段孩子可以買插畫讀本,高段可以買接近原著的版本。看書還要規定一定的時間段,比如每天保證有20分鐘一定得看名著。

  此外最好有讀書交流,幫助孩子進一步理解書本內容。家長引導和孩子自由閱讀相結合,效果肯定好。

  家長提問:我的孩子寫作文很吃力,主題把握不準,寫出的東西又乾巴巴的。一次老師布置寫「學校二三事」,不是很簡單嗎?可是他愣是擠不出半點內容。

  老師錦囊:主題把握不準,一可能是孩子的審題能力問題,二是他的文章為敘事而敘事。有些家長喜歡讓孩子去參加習作練習班,我不提倡這種應試型的強化班,提高作文水平得結合生活,結合閱讀。

  至於作文的素材,除了多讀書,還要多啟發孩子發現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有個孩子在家裡發現一把鏽跡斑斑的刀,他就結合想像寫這把刀的「前世今生」:過去很鋒利,非常討主人的喜歡,但現在生鏽了,被遺棄在角落,由此孩子引發了對人生價值的感悟。寫作源於生活,讓孩子知道:原來這麼多小事都可以寫!

  此外,表揚也是一門藝術。根據孩子的實際水平,要拿他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哪怕是一句話很出彩,有個性,都要注意及時表揚,幫孩子自己收集一本精彩詞句,就更好了。

  家長提問:我的孩子書看了不少,但沒見他提高多少水平,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老師錦囊:很多孩子看書淺嘗輒止,這是不夠的。書看得多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看得精。孩子看完一本精品書,家長可以多和他交流,促進孩子的深層思考,增加認識的渠道。此外也可以用點「強迫」的手段,比如讓孩子假期時做「讀書小報」,回顧書的內容,賞析書中的人物。

  課後留聲

  馮怡康媽媽(採荷二小筧橋校區)

  小康在閱讀方面有點欠缺,一道題這樣說那樣說,就是說不透徹。倪老師一講,他就「茅塞頓開」了。以前寫點東西像擠牙膏,這次的課堂作業做得特別順暢。

  餘舒妍媽媽(勝利小學)

  平時在教育女兒時,從沒想到要結合閱讀來灌輸人生的真諦。

  回家後,我也給女兒看了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哲學家給弟子上課。哲學家問:「你們誰能把這片雜草除掉?」弟子們有的說用火燒,有的說割掉,也有的說要連根拔起。哲學家說:「明年這個時候再聚會,誰把這裡的雜草都除掉,就可以不必來了。」一年後,幾個弟子又見面了,他們發現,原來的空地種上了莊稼,而所有人中,只有哲學家沒有來。女兒看完後跟我說:「媽媽,我覺得文章是要告訴我們,去除心中的雜念,首先要加入美好的事物。」

  學語文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最重要的是能參悟人生,而這又恰恰是我們家長平時在教育孩子時經常忽視的。

  楊彬媽媽(時代小學)

  兒子的個性比較強,又正好處在青春期,如果強迫他做這做那,即使他表面上配合,但真正的效果肯定不大。倪老師把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傳授給我們,可是我們無論是在對孩子的欣賞水平上,還是在教育理念上都有落差,今後還要多多下功夫。

相關焦點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雖然在孔子辭世10年後的公元前469年才出生,但是他們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戰亂與動蕩的時代。神奇的是兩人都沒有留下任何的著述。由於蘇格拉底沒留下著作,甚至出現了「蘇格拉底問題」:蘇格拉底究竟是誰,歷史上有無其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關於蘇格拉底的資料其實是出於柏拉圖的著作當中,柏拉圖的對話式著作的主人公就是蘇格拉底。
  • 柏拉圖為何寫作對話錄?體現蘇格拉底哲學觀念
    巴門尼德寫作的體裁就不是哲學論文,而是史詩,他用六音步長短短格這種史詩的格律來進行寫作。巴門尼德為自己的詩作賦予了類似於神話的框架,他說真理女神,你帶我走向神聖的境地,你告訴我真理與謬誤是什麼等,是完全符合史詩的框架的。再後來,還有一些人也進行這種史詩的寫作,包括恩培多克勒,他是稍後一些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到了羅馬時代還有盧克萊修,《物性論》就是用史詩的體裁來闡發伊壁鳩魯思想的一部哲學著作。
  • 喚醒靈魂的對話:讀《蘇格拉底咖啡館》
    在夜闌人靜,獨自一人時,縱然我們會自我對話,但有時,我們卻害怕與自我對話,於是選擇進入網絡與別人繼續對話。可是,為什麼我們會不願意與自我對話呢?菲利普斯在其著作《蘇格拉底咖啡館》描述著他如何運用這個咖啡館,使得社會各個階層——例如:街友、監獄受刑人、販夫走卒、老人、教授……等等——進行許多大大小小的不同對話。
  • 早期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構成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基石
    蘇格拉底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沒有留下任何書面作品。他的思想中存在的是對他的教導和對話的二手描述 - 包括最著名的是他的朋友,學生和哲學繼承者柏拉圖組成的他的審判和執行的描述。在Euthyphro,蘇格拉底審視了虔誠的概念,並展示了他質疑雅典當局的傾向。
  • 蘇格拉底的智慧
    張廣智  在雅典街頭巷尾,總可以看到一個人,他長年累月,光著雙腳,衣衫襤褸,不論寒暑,不顧饑渴,與任何願意同他對話的人研討各種學問
  • 許嵩《海上靈光》「對話」蘇格拉底 新書新歌齊發
    據悉,許嵩的首本攝影隨筆集中有許嵩和蘇格拉底的對話照片,書中也有他獨特視角的描述。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他第三張專輯《蘇格拉沒有底》中的奧秘。《海上靈光》中「對話」蘇格拉底 獲希臘國家旅遊組織支持音樂鬼才許嵩耗時半年,遠赴希臘的行走影像日記即將於本月底與讀者及粉絲見面。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一、考情關於蘇格拉底與他的觀點「產婆術」,不管是教師資格考試還是教師招聘考試,這一知識點的出題方式一般都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如果我們真正了解清楚蘇格拉底的故事,那麼對於他的觀點「產婆術」會有更加清晰、深刻地認知。
  • 酗酒抽菸對話異教徒 性情蘇格拉底早已是傳奇
    優雅的藝術足球大師蘇格拉底離我們遠去了,現年57歲的他由於食物中毒引起腸道感染併發症,於上周日在聖保羅醫院不幸逝世。而他去世的消息把我的思緒拉回到1982年的巴塞隆納(微博),那一年蘇格拉底用他那充滿創造力的雙腳一路指引巴西隊闖入了世界盃決賽。
  • 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必背:單詞+對話+句子 附期中測試卷
    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來說, 英語正式納入考試成績,成為一門主課,越來越受到學生和家長的重視。臨近期中考試,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肯定都希望考出好的成績。小學三年級是孩子學習英語的基礎,也是為初高中打下基礎的關鍵階段,如果英語學不好,步入高年級後就會跟不上學習進度,導致英語成績拖後腿。
  • 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家長從此不煩惱
    他告訴孩子,有哪些不會的字,先把他圈起來,然後查一查字典,找不到的再來問他。雯雯聽了之後很好奇,這老師不是知道孩子哪些字錯了嗎?為什麼還要孩子自己找出來,這不是浪費時間嗎。聽完雯雯的說法,我深以為然,很多家長都是這麼認為的,在孩子遇到錯誤的時候直接跟孩子指出錯誤之處,讓孩子直接去改正,既省了時間也將問題解決了。可是,事實是這樣的嗎?
  •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上面的事情中,同樣是為了緩解孩子的情緒,老師的做法更智慧。她沒有跟孩子聊,你為什麼情緒不好,是受到什麼影響,還是哪裡不開心了?而是通過讓孩子看到媽媽蹲著跟他說話的辛苦,讓他體會到,原來媽媽也很不容易,自己不該這樣隨意鬧情緒。我試圖跟孩子講道理,他根本聽不進去;而老師讓孩子自己覺知了一個道理,大寶乖乖跟著去了幼兒園。你看,我們兩個人的做法,對孩子來說,卻相差了這麼多!
  • 想讓孩子愉快執行我們的「指令」?家長可試試「蘇格拉底式提問」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孩子不聽"指令"的原因)為什麼會出現上面的這一系列問題呢?第一,孩子人生中必須經歷的三個叛逆期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在青春期才會出現叛逆現象,但其實孩子的叛逆期分為三個:(1)2~3歲時的"寶寶叛逆期",這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2)6~8歲時的"兒童叛逆期",這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個叛逆期。
  • 孩子是六周歲上一年級好,還是七周歲上一年級好?為什麼?
    首先我想說的是,不管是六周歲還是七周歲上一年級好都沒用,現在有規 定,小孩子只要滿6周歲都必須開始上一年級,家長沒有任何理由讓孩子推遲或者提前上一年級的。我們報讀一年級是每年的9月份,在這個時間裡,孩子在9月1號之後出生的話,就要晚上一年。
  • 六年級語文期末測試題,鎖定90%的考點,孩子做熟拿高分
    導語:六年級語文期末測試題,鎖定90%的考點,孩子做熟拿高分孩子到了六年級,離初中又進了一步。六年級的語文考試,出題基本上還是圍繞著課本,常考的題型也還是那幾種題型,比如:看拼音寫漢字、選詞填空、詞語積累、名言積累、閱讀理解以及作文等。看拼音寫漢字、選詞填空,考察的實質是生字詞,對於生字詞,孩子不僅能正確地寫出來,還需要理解每個字,每個詞的意思,要會辨字組詞、能分清多音字、同音字等;詞語積累、名言積累考察的是孩子的積累量;閱讀理解考察的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作文考察的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 坤鵬論:蘇格拉底的探問(上)
    臨刑前,蘇格拉底對贊西佩的一番話,很可能就代表了無數恩愛夫妻的心聲。當時,他把妻子披散下來的一小縷頭髮攏回原處,然後說:「你知道我們是彼此相愛的。當你對我嘮叨時,我心裡就好受些。你也知道,我甚至樂意聽你嘮叨。等著吧,我們會在極樂世界見面的,在那裡我將報答你一切。」總之,家有悍婦,讓蘇格拉底更樂意整天不回家,更急切地尋找朋友們進行他的哲學辯論。
  • 華晨宇《與火星孩子的對話》,以旋律為光,感知被愛,你聽
    華晨宇新歌《與火星的孩子對話》先導片於2019年10月21日就已經正式上線,《與火星孩子的對話》發布於2019年10月28日。歌曲的先導片以清新治癒的畫風,記錄了華晨宇與歌迷一同創作歌曲的場景。13張白色椅子被擺放成一圈,猶如13張「邀請函」,等待著「主人」落座。他將寫歌形容成一束很小的光,願能照進歌迷心裡的某一個很小很小的角落,一番真誠訴說也折射出這首歌的創作初心。
  • 蘇格拉底「會飲」的真相
    時間是公元前416年,地點是全盛時期的雅典,那個發表談話的貴賓並非別人,正是希臘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蘇格拉底。至於那個醉醺醺的不速之客,則是阿西比亞德,當時雅典才華出眾、肆無忌憚的政治和軍事領袖,是放蕩不羈、風度迷人的富家子弟。聚會地點是詩人阿格瑞之家,賓客中還有著名詩人兼喜劇作家阿里斯多芬尼斯。阿西比亞德安靜下來,蘇格拉底和阿里斯多芬斯便繼續討論愛情問題。
  • 蘇格拉底之死:倔強的蘇格拉底為什麼不選擇逃走?
    蘇格拉底則更看重精神文化成就,像法律、道德、正義、真理等。蘇格拉底性格溫和,但蘇格拉底之妻卻脾氣火爆,她經常對蘇格拉底大喊大叫。每當妻子發火時,蘇格拉底總是淡然處之,絲毫不放在心上。雖然蘇格拉底的妻子脾氣不好,但卻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賢內助。蘇格拉底喜歡四處奔走,他的妻子獨自打理家庭生活,辛苦撫育三個孩子。
  • 真實的蘇格拉底,有哪些您不知道的故事
    蘇格拉底,我想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名字,就像我們都知道孔子一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作為西方三聖,至今仍被看做是哲學的喜馬拉雅山,領受著無上的崇拜。他們的思想影響了整個西方文化基因,進而影響了全世界。那麼,真實的蘇格拉底到底是什麼樣的,有哪些您不知道的故事呢?
  • 對話的古今之變與教育性對話的意蘊
    蘇格拉底對話究竟如何展開?我們先來看色諾芬寫下的蘇格拉底就個人教育實踐與安提豐的一段對話。蘇格拉底所要做的就是激勵人們如何切實地轉向真正的智慧,而非眷顧於一己私利。「即使最頑固的政客或智者在公共場合不會聽哲學家的,但是他們仍然是人,在私人場合可以被鼓動。他腐敗的硬殼能夠被刺透,生存的焦慮能夠被觸摸。對話是大眾化的文學作品,每個想閱讀它的人都容易受影響。通過對話的工具,蘇格拉底和單個雅典公民之間的談話得以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