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你以為的天賦和努力,在「學習習慣」面前不值一提

2020-11-27 騰訊網

排名在前 1% 的學生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既不是天賦,也不是努力。

史丹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經過多年研究給出了以上答案。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史丹福大學思維研究領域的領頭人物,全球銷量書《成長型思維》就是源自她的研究成果。

對於前1%的學生,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在十幾年間由成長環境,出身階級,教育資源等因素潛移默化形成的「學習習慣」。

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

成績=天賦×努力;

這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學習觀。

1. 天賦的差距是存在的,並且這種差距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2. 但是,大多數人高估了這種純天賦的作用的重要性。人們對學習現象下意識的膚淺認知,會導致我們把很多其實源於後天習慣,但比較隱蔽的因素歸因於天賦。

3.如果我們把學習效率看成一個以天賦,努力,習慣,方法,環境等諸多因素為變量的多元函數,那麼只取天賦與習慣兩者的貢獻,它們的對比應該如下圖所示:

我們對學習規律的洞察力越強,認知越深刻,就越能探明那些作用隱蔽的習慣來源,在我們的認知中天賦和習慣的分界線也就越靠左;

反之,你的認知越膚淺,能夠解釋的就越少,然後把那堆自己解釋不了的因素籠統地歸因為「天賦」,這條分界線也就越靠右,這無非是另一種神秘主義。

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

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如此隱蔽,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讓他習慣於從中獲得快感,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於是,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更傾向於走神,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推完了這個坎;

而後者更傾向於專注下去,二十分鐘就能推完。並且兩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

同樣是上課接受信息,刺激閾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更容易隨時「滑落」至其記憶中高刺激的事物,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遊戲或和女神的約會;

而閾值更低的後者,則更容易適應低刺激信息流,從而進入狀態。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使其習慣於拖延;

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獲得了巨大的獎賞,於是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

——於是,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然後開起了小差,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剛,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其實這也是答主大學學習效率低的主因);

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會在早期缺乏挑戰困難的教育,於是更習慣於放棄;

而學習習慣好的人則在一件件堅持後完成的難題中得到成就感,從而更習慣於堅持。

——於是,同樣是學習中遇到難題,前者可能畏難而放棄,認為沒必要研究那麼難的問題;而後者則會仔細鑽研,然後幹掉大 BOSS,暴漲一波經驗值,在滾雪球的挑戰與成就感中達到越來越高的等級。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

我們在接受一個新的經驗或新的理論時,對其的認知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經驗或理論進行的比較與聯繫。

比如一個積累少的人:

一個新的東西進來,他可能很難找到相通的東西:

但如果積累多了:

能夠找到連結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體現出來就是一種「熟悉」的感覺:

直接上最高級的思維習慣是利用模型思考。

巴菲特說:我認識的聰明人中沒有一個不是博覽群書的。結果大家把他推薦的書單讀了個滾瓜爛熟,除了增加點談資沒有任何實際用處。

因為他們忽略了巴菲特的後半句,世界上所有的聰明人都是用模型思考的。用小學生的語言就是自己總結規律,解決新題目。

掌握思維模型的學生有多厲害呢?

比如說,同樣解決一道難題/理解一個難的概念,需要經過至少七層嵌套的邏輯。

左側是掌握模型的學生能輕鬆達到第7層;沒有模型的學生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可能就要佔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經歷無數次試錯,承受大量不熟悉邏輯的痛苦,才能 HOLD 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於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體現出來的現象,就是很多人做不出來題目,事後發現原因都是「想不到」。

我們每做一道題目,每理解一個概念,每嘗試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斷地熟悉思維模型。這種熟悉,會遷移到我們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從而舉一反三。

而那些排在前 1% 的學生,都是做到了頂尖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中科院追蹤長達10年的高考狀元,發現智商和普通學生無異。過人之處在於善於總結規律,專注研究錯題。

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

等你發覺這一切之時,高聳在普通人和學霸學神之間的,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名為「習慣霸權」的壁壘,自上而下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不可僭越。

這時,完成了習慣的原始積累的他們,便可以頂著「天賦異稟」「興趣廣泛」「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潛心鑽研」「博覽群書」等等的光環,獲得不用花費多大努力也能輕鬆學好的特權,成為又優秀又會玩的「後浪」。

而習慣糟糕的你,今天就算竭力地想學好一門科目,也不得不跨過這樣的難關:

習慣中對高刺激的適應讓你在枯燥的內容面前永遠無法集中精力,習慣中對難題的迴避讓你對一切複雜的概念本能地排斥,習慣中對任務的拖延讓你在 ddl 到來之前永遠心存僥倖。

沒有人,沒有人能看到這些表象背後的,通過習慣霸權建立起來的「階級固化」的本質。

怎麼才能打破這種新的階級固化呢?

學習習慣不容易培養,但是打遊戲的習慣根本不需要培養,為什麼?

因為遊戲有

即使獎勵

個人最優化障礙(既不無聊,也不會太難)

結果打遊戲能產生多巴胺-興奮和歡愉的情緒源泉。

而多巴胺的分泌有自己的一套精密設計過的原則,這套原則對我們起著正向誘導作用,促使我們去學習、去進步、去適應環境。這些行為稱為強化學習及大腦獎賞機制,是人類學習和適應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

而在我們的大腦裡,存在著一種機制,主要負責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分泌越多,大腦越興奮。

所以答案就在「遊戲化」的學習

「高分系統」之所以讓眾多天賦普通的學生進入名校關鍵在於「遊戲化」。

「改變並不容易,但我從沒聽到過任何一個改變的人說不值得」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

普通學生低水平重複

名校生靠「高分系統」

相關焦點

  • 決定孩子數學成績的,不是天賦和努力,這一點往往被家長所忽視!
    天賦,能讓孩子學數學,起點比別的孩子高,學得輕鬆,但天賦就像井裡的水,總有枯竭的時候,所以要持續的考好成績,還不夠。學習很勤奮很努力是不夠的,如果你不懂得利用技巧,還是很難考出好成績,而且一直考不好的話,會影響孩子的積極性,惡性循環,成績就會不理想,這樣的孩子有很多。
  • 你以為勤奮是筋疲力盡地努力工作、學習?難怪你會討厭勤奮、努力
    你覺得自己很累了,想懶散點,偷得半生浮閒,可那些優秀的人卻比你還拼!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在努力的拼命做事!那些普通人,反而越來越少的勤奮,總想著懶散下來?為什麼你不喜歡勤奮?其實這樣努力勤奮,不用說你害怕努力,就是優秀的人才也很難做到勤奮了。連嶽老師說過:低端勤奮,不需要動腦,精疲力竭後,感動了自己,導致他們不可能提升自己,沒辦法讓自己更值錢。那些優秀的人,他們之所以產生巨大的勤奮努力本質是:他們的努力能夠真實地看到自己在進步,在提升的!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作為一名年僅41歲的斯坦福教授,崔屹已經培養近60位博士和博士後,在世界範圍培養了40多位教授,崔屹預計在5年後,培養的教授人數將達到100位。 崔屹還是一位創業家。9年前,崔屹創辦了第一家公司安普瑞斯(Amprius),生產矽負極高能鋰電池;2015年,崔屹和諾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教授共同創辦了4CAir公司,生產霧霾過濾產品。
  • 4大力學全滿分,34歲的哈佛正教授,這女孩怎麼做到的?
    我一定以為他沒睡醒,做夢呢。四大力學,哪個不是掛了無數人,全滿分,這不是開玩笑嗎?然而有人做到了,莊小威,初中開始就上的是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一個不小心就把《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和《熱力學、統計物理》四大力學全考了個滿分。前無古人,後面有沒有來者目前還不知道,但即使有來者,估計也是和她一樣的超級學神。
  • 學鋼琴,努力就是最大的天賦
    不論寒暑,即便成名之後也是如此,並努力地提高他的鋼琴演奏技巧。 據說每次練琴時,他的身旁都要放一盆涼水,因為練琴時,十指不停運動,手指發熱,他就不時地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散熱,然後檫幹雙手,繼續練琴。
  • 開學季丨第一課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來分享成功的好習慣
    開學第一課,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請來了學術大牛——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納米材料科學家崔屹博士跟同學們分享他的成長感悟和引導他成功的力量。開學典禮上,學校授予崔屹博士「優才計劃導師」。當然每個學科的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英語 單詞要重複記憶,一天背三次,花很少的時間就能解決問題,而做數學題的時候,一定要心無旁騖。另外 ,養成鍛鍊的習慣,培養開心樂觀的性格,注重全面發展也很重要。崔屹說他堅信,習慣造就成功,成功就會成為習慣。後來他考上中科大,到哈弗大學留學,讀博士、博士後,任職史丹福大學都成為水到渠成的事兒。
  • 義大利研究發現:成功不是天賦和努力的結果
    高度不平衡的成功值分布 圖片來源:Pluchino,Biondo, & Rapisarda 2018所以,教育不應該是以成功為導向,因為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與個人的天賦和努力之外比如生活在上海,鄭州,長春,桂林這四個城市中的人,即便做了同樣的準備和努力,上海的機會就是比其他地方多,這也是為什麼年輕人都願意去大城市的一個原因。每個人的出生,只能看「運氣」。當然你也可以在選擇,但在同樣準備和努力的情況下就已經晚人一步了。所以,教育的目的不是以成敗論英雄,而是人盡其才。
  • 學生學習重天賦還是努力,深入分析學霸的學習構成元素
    接下來我就分析一下學霸的組成部分,其實學霸並非全靠天賦,深度剖析其構成相信看過之後家長朋友一定會恍然大悟,世界上的真理就是如此簡單,能否創造奇蹟取決於你是否能看到真理並選擇相信真理。組成元素一: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並不是太容易的事情,如果還能堅持下來的話就更是難上加難。但這時你會發現對於一個學霸來說,堅持早睡早起,然後早起疊被子等都是很常規的操作。學霸的養成必定是先從良好生活習慣開始的。
  • 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所以其實與其說斯坦福學生自由不如說是斯坦福裡的教授自由,他們可以特別自由地設置自己的課的標準。 6. 總體來看,你覺得斯坦福的課程設置的特色是什麼? 有很多跨學科的課程吧,學校還是很鼓勵學生去上跨學科的課的。再就是有的課不是教授授課,是學生講課,就還挺特別的。
  • 章子怡說「沒有天賦的努力毫無意義」,你信?|桃心話
    日夜帶娃的孤獨和辛勞,也讓我怨聲載道。埋怨他請不起保姆,給不了我好的生活。又無法陪我一起分擔育兒的辛苦,大男子主義,很難有對女性的同理心。但是好在我們感情一直很好。值得欣慰的是,他也一直在節節攀升,事業上略有起色。就在我以為我會過得越來越好,從低谷往上爬的時候。
  • 想成功要靠努力而非天賦,許多名人也曾比你差
    很多人都認為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都具有過人的天賦,認為他們一定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優秀到大。但其實不然,有些名人在小的時候,一開始並不是學習成績特別優異的乖孩子,甚至有的人在學生時代還挺笨。有一天,校長到他的班級裡檢查,看到了他不愛學習的樣子,就對他開始了諄諄教導:「你總是這樣,對你的父母也是一種不孝啊,你應該認真學習,做一個有出息的人。」接著又問他:「你將來打算幹什麼?」沒想到李比希嚴肅堅定地回答說:「我想當一名化學家。」他的話音剛落,校長還沒來及說話,全班的學生頓時大笑起來。
  • 當演員天賦比努力更重要嗎?章子怡郝蕾各執一詞,你認為誰更對?
    當演員天賦比努力更重要嗎?章子怡郝蕾各執一詞,你認為誰更對? 給大家一個選擇題,A是個有天賦但不努力的演員;B是沒有天賦但是很努力的演員,C是既有天賦又很努力的演員。毋庸置疑大家的選擇一定是C而後是B,最後是A。
  • 教育時評:如果不努力,天賦就只是未實現的潛能
    作者調查了西點軍校、體育明星、很多商界成功人士之後,解答了一個重要問題,天賦是如何導致成功、成就的?是以直線的方式直接將人們引向成功的嗎?達克沃斯通過研究,列出了兩個簡單的方程式:天賦×努力=技能,技能×努力=成就。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只取決於兩件事:天賦和努力。天賦絕對重要,但是努力更重要。
  • 斯坦福終身教授崔屹專訪:那些指引向成功的力量—新聞—科學網
    崔屹認為,對於自己而言,堅實的科研基礎、學科交叉的優勢、專注的能力、持續學習成長的能力,以及斯坦福的自由之風,共同成就了自己。 TBR(清華管理評論):除了斯坦福教授、發明家這樣的頭銜,您還是一位創業家。您已經創辦了第二家公司,跟我們講講您創辦兩家公司的經歷。 崔屹:我在讀博士和博士後期間,一直都在研究納米。
  • 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聽聽數學家怎麼說……
    如果老師的水平不夠,而你又沒能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和方向,很有可能白努力,越學越崩潰。歸根結底,數學考試往往考的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習慣和性格。因此,如果大家在乎的是小學、中學的數學考試,那麼與其盯著並沒有什麼直接關聯的「天賦」,不如來看看怎麼樣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習慣和性格。
  • 孩子學習不努力怎麼辦?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和方向感
    別人家孩子再好,和你有什麼關係?我們要比較的是:孩子今天比昨天多一點進步,孩子這門課比別的課有進步,這才是正向的引導方式。孩子努力很重要嗎?重要,但是也不重要。努力,從來就不是孩子學習好壞的主要因素。學習方法,學習目的和方向感才是!努力的孩子,學習成績就好嗎?很顯然,不是。
  • 在藝術面前生命不值一提,動物的命難道就不是命嗎?
    在藝術面前生命不值一提,動物的命難道就不是命嗎?由王大陸,李沁和肖戰主演的《狼殿下》在粉絲們的期待下一次性放出全集播出了。但是這部被粉絲們高度期待的電視劇卻惹上了大麻煩。《狼殿下》被知名的動物科普博主和愛鳥人士指出,電視劇裡出現的蒼鷹不是用CG製作的,而是真正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蒼鷹。對於網友們的爭議,劇組強調電視劇畫面裡出現的蒼鷹是通過電腦技術製作的,但是在回應之後又被網友扒出在《狼殿下》片尾出現了訓鷹師的信息。
  • 怎樣開發兒童學習天賦
    1、保持孩子的五官六識天賦,培養生活場景認知的學習習性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天生用發育快速且最早發育完成的頂葉、顳葉和枕葉機能進行學習成長,同時強化了五官六識與大腦的神經元聯結,並為後期大腦額葉區的判斷、思考、人格、動機及意志等發展建立基礎。
  • 斯坦福教授凱利《自控力》:意志力的三分區,五因素,六方法
    >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Kelly McGonigal, Ph.D.)以她在史丹福大學開設的 「意志力科學(The Science of Willpower)」 課程為基礎,結合最優秀的科學理論和課上的實踐練習而寫成的。
  • 斯坦福教授:數學啟蒙並非是背乘法口訣,而是培養這種「思維」
    史丹福大學數學教育學教授喬·博勒(Jo Boaler)曾說:並沒有什麼天生的「數學腦」,我們後天所見到的很多孩子對數學的敏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利用好了孩子最重要的數學啟蒙階段。提到數學啟蒙,很多父母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教孩子數數、背乘法口訣,或者讓孩子們多做數學題,提高孩子的計算水平,殊不知這種死記硬背的計算能力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特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