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
排名在前 1% 的學生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既不是天賦,也不是努力。
史丹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經過多年研究給出了以上答案。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史丹福大學思維研究領域的領頭人物,全球銷量書《成長型思維》就是源自她的研究成果。
對於前1%的學生,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在十幾年間由成長環境,出身階級,教育資源等因素潛移默化形成的「學習習慣」。
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
成績=天賦×努力;
這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學習觀。
1. 天賦的差距是存在的,並且這種差距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2. 但是,大多數人高估了這種純天賦的作用的重要性。人們對學習現象下意識的膚淺認知,會導致我們把很多其實源於後天習慣,但比較隱蔽的因素歸因於天賦。
3.如果我們把學習效率看成一個以天賦,努力,習慣,方法,環境等諸多因素為變量的多元函數,那麼只取天賦與習慣兩者的貢獻,它們的對比應該如下圖所示:
我們對學習規律的洞察力越強,認知越深刻,就越能探明那些作用隱蔽的習慣來源,在我們的認知中天賦和習慣的分界線也就越靠左;
反之,你的認知越膚淺,能夠解釋的就越少,然後把那堆自己解釋不了的因素籠統地歸因為「天賦」,這條分界線也就越靠右,這無非是另一種神秘主義。
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
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如此隱蔽,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讓他習慣於從中獲得快感,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於是,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更傾向於走神,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推完了這個坎;
而後者更傾向於專注下去,二十分鐘就能推完。並且兩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
同樣是上課接受信息,刺激閾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更容易隨時「滑落」至其記憶中高刺激的事物,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遊戲或和女神的約會;
而閾值更低的後者,則更容易適應低刺激信息流,從而進入狀態。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使其習慣於拖延;
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獲得了巨大的獎賞,於是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
——於是,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然後開起了小差,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剛,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其實這也是答主大學學習效率低的主因);
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會在早期缺乏挑戰困難的教育,於是更習慣於放棄;
而學習習慣好的人則在一件件堅持後完成的難題中得到成就感,從而更習慣於堅持。
——於是,同樣是學習中遇到難題,前者可能畏難而放棄,認為沒必要研究那麼難的問題;而後者則會仔細鑽研,然後幹掉大 BOSS,暴漲一波經驗值,在滾雪球的挑戰與成就感中達到越來越高的等級。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
我們在接受一個新的經驗或新的理論時,對其的認知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經驗或理論進行的比較與聯繫。
比如一個積累少的人:
一個新的東西進來,他可能很難找到相通的東西:
但如果積累多了:
能夠找到連結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體現出來就是一種「熟悉」的感覺:
直接上最高級的思維習慣是利用模型思考。
巴菲特說:我認識的聰明人中沒有一個不是博覽群書的。結果大家把他推薦的書單讀了個滾瓜爛熟,除了增加點談資沒有任何實際用處。
因為他們忽略了巴菲特的後半句,世界上所有的聰明人都是用模型思考的。用小學生的語言就是自己總結規律,解決新題目。
掌握思維模型的學生有多厲害呢?
比如說,同樣解決一道難題/理解一個難的概念,需要經過至少七層嵌套的邏輯。
左側是掌握模型的學生能輕鬆達到第7層;沒有模型的學生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可能就要佔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經歷無數次試錯,承受大量不熟悉邏輯的痛苦,才能 HOLD 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於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體現出來的現象,就是很多人做不出來題目,事後發現原因都是「想不到」。
我們每做一道題目,每理解一個概念,每嘗試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斷地熟悉思維模型。這種熟悉,會遷移到我們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從而舉一反三。
而那些排在前 1% 的學生,都是做到了頂尖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中科院追蹤長達10年的高考狀元,發現智商和普通學生無異。過人之處在於善於總結規律,專注研究錯題。
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
等你發覺這一切之時,高聳在普通人和學霸學神之間的,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名為「習慣霸權」的壁壘,自上而下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不可僭越。
這時,完成了習慣的原始積累的他們,便可以頂著「天賦異稟」「興趣廣泛」「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潛心鑽研」「博覽群書」等等的光環,獲得不用花費多大努力也能輕鬆學好的特權,成為又優秀又會玩的「後浪」。
而習慣糟糕的你,今天就算竭力地想學好一門科目,也不得不跨過這樣的難關:
習慣中對高刺激的適應讓你在枯燥的內容面前永遠無法集中精力,習慣中對難題的迴避讓你對一切複雜的概念本能地排斥,習慣中對任務的拖延讓你在 ddl 到來之前永遠心存僥倖。
沒有人,沒有人能看到這些表象背後的,通過習慣霸權建立起來的「階級固化」的本質。
怎麼才能打破這種新的階級固化呢?
學習習慣不容易培養,但是打遊戲的習慣根本不需要培養,為什麼?
因為遊戲有
即使獎勵
個人最優化障礙(既不無聊,也不會太難)
結果打遊戲能產生多巴胺-興奮和歡愉的情緒源泉。
而多巴胺的分泌有自己的一套精密設計過的原則,這套原則對我們起著正向誘導作用,促使我們去學習、去進步、去適應環境。這些行為稱為強化學習及大腦獎賞機制,是人類學習和適應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
而在我們的大腦裡,存在著一種機制,主要負責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分泌越多,大腦越興奮。
所以答案就在「遊戲化」的學習
「高分系統」之所以讓眾多天賦普通的學生進入名校關鍵在於「遊戲化」。
「改變並不容易,但我從沒聽到過任何一個改變的人說不值得」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
普通學生低水平重複
名校生靠「高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