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開發兒童學習天賦
很多家長看了天賦開發的文章後,表示對兒童的天賦與大腦機能有了系統認知,很開心,但是對怎麼做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有了急迫需求。那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講講應該怎樣開發兒童的學習天賦。
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先天的智慧天賦,五官六識與大腦機能是承載智慧天賦的載體。兒童階段是五官六識與大腦開發的黃金期,兒童從無知到有知是伴隨著五官六識機能發育與自然事物認知的學習過程。我們回顧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們懷念的兒童快樂時光很容易追溯到6歲後的學生時代,最多延伸到3-5歲的玩耍場景,為什麼呢?我們發現記憶是在自我意識形成後逐漸發育的,也就是大腦開始工作了,並逐漸發展出思維。孩子從出生開始一直在認識人與物,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呀,自我意識形成後開始有了我的、你的,這個我要等等,當隨著成長對事物活動開始問為什麼,這時就是大腦思維形成的過程,進入認知與大腦啟蒙階段,也是兒童五官六識直觀認知階段。根據腦科學研究,大腦分為額葉、頂葉、顳葉、枕葉等四大區塊,頂葉與體識有關,顳葉與耳鼻舌識有關,枕葉與眼識有關,這些與五官六識有關的大腦區塊機能在6歲後發育成熟。額葉與分析判斷動機等抽象思維有關,繼續發育到10歲甚至是25歲。(見《如何培養兒童的學習天賦——怎樣開發大腦?》)所以6歲上學前後,是兒童五官六識直觀認知學習階段,而上學後學校要求兒童開展字詞語數等符號的抽象認知學習,這裡需要一個從直觀認知到抽象思維認知的文化啟蒙開發過程,家長要充分認識與重視孩子的這個轉化過程。
6歲前兒童的大腦還是空白的,從無知走向有知要經歷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被動的,無從選擇,完全由大人主導,所以孩子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他的聰明才智開發到什麼程度,關鍵是大人的培育。「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只能做文化啟蒙與知識學習,且與孩子認識的時間短,學校按科目設置多位老師教學,老師對孩子的了解是不足的。所以孩子的養育要靠家長,千萬別甩給老師。
家長與孩子具有先天的情感紐帶,相處的時間也是最長的,孩子最容易被家長引導,而不是被老師輔導。在孩子無知期間,大腦就像白紙一樣畫什麼就成什麼,「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長給與好的品德教育就能成為好的,不要染上不良的行為習性,家長要注意自身的學習與言傳身教,陪伴並了解孩子。
兒童天賦成長是有規律可尋的,了解兒童生理成長特徵與天性,特別是學習成長的變化與溝通,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輔導。為了讓家長更好的了解自己孩子的生理成長現狀,我們推薦一種兒童天賦測評工具——《三元力兒童天賦測評》(根據兒童生理天賦成長特徵結合學校學習內容開發,有需要可聯繫免費提供)。這套測評工具本身也是了解兒童成長與學習狀態的方法,可以知道孩子的天賦現在停留在什麼階段,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重點開發。
在養育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四點,以更好的培養兒童學習天賦。
1、保持孩子的五官六識天賦,培養生活場景認知的學習習性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天生用發育快速且最早發育完成的頂葉、顳葉和枕葉機能進行學習成長,同時強化了五官六識與大腦的神經元聯結,並為後期大腦額葉區的判斷、思考、人格、動機及意志等發展建立基礎。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帶孩子多看多聽多玩,多活動多勞動,積累不同的自然及生活場景認知,例如陰陽寒暑的四時景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登高望遠,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草原,波濤洶湧的海天相接,冰天雪地的白雪皚皚等等自然場景,家庭生活作息節律場景,戶外春耕秋收農活場景,親人團聚分離等等生活場景,以形成大腦的見識感受記憶。這些見識記憶如果是生活常見的,可以整理成圖片故事或引導孩子繪畫、寫作,並對其中的景象、事物、活動進行對應的文語學習引導,擴展認知機能的覺醒與大腦開發。我們也在整理這些自然生活場景的案例與教學課程。
孩子初期的五官六識場景事物活動認知是不完整的,五官認知維度和認識的角度是不相同的,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注重的部位角度不同認識也千差萬別,眼睛注重形與色,而忽視了整體的景象,耳朵辨識聲音與方向,而忽視聲音的來源,聞嗅品嘗注重味道的喜好與選擇,而忽視了物品的形態與特性,形成碎片的見聞記憶,不能構成完成的系統境像認知與影像記憶,造成大腦腦葉區塊功能開發不完整,所以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有益引導。當孩子開始詢問為什麼的時候,大腦思維開始形成,開始了深層認知與形成思維邏輯,也是大腦額葉區發育成長的過程。這時要注意引導孩子形成結構認知思維,其實每個孩子先天就具有事物認知的思維結構,帶過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印象,孩子突然開始問這問那,十萬個為什麼,提問的邏輯是:這是什麼啊,幹什麼用啊,怎麼用啊,為什麼會這樣啊等,每個孩子都一樣,所以我們要保持孩子的事物認知特徵與思維結構,引導孩子的認知興趣與思維邏輯的形成,養成良好的自我認知習慣,以理性感受認知探索世界。
2、關注字詞語數符號的學習文化啟蒙,度過直觀認知到抽象思維的轉化
進入學校學習後,老師是書本字詞語數的抽象思維講課溝通方式,孩子是場景直觀認知的學習方式,同時從無拘無束到學習環境約束,孩子的內心與行為是無法一下適應的,家長要陪伴孩子走過這個過程,並輔助老師完成孩子的字詞語數文化啟蒙。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上學前都是與父母進行生活場景化的簡單溝通,接觸的事物與語言是有限的,剛進入學校開展文化學習,老師的話語也是半懂不懂的,這時的孩子是惶恐不安的,無所適從,承受著很大的學習壓力,家長要理解與給孩子分擔,並通過孩子與老師保持密切溝通,拉近孩子與老師信任感,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與理解。同時,家長通過引導不同場景的事物認知方法,結合孩子曾經的見聞解釋字詞數的含義與課文背景,以讓他能身心融入感受理解,消化知識,把大腦的真實五識感受場景往字詞語數等符號的抽象思維轉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隨時隨地對見聞的具象事物活動進行聯想擴展引導,例如大人外出或與老師溝通採取給孩子留紙條方式,啟蒙孩子直觀溝通場景的字詞語數理解;在教師節或其他節日引導孩子給老師寫賀卡/書信,鍛鍊文字運用與寫作能力。其他的生活場景也一樣,從多樣化的場景角度啟蒙,幫孩子度過從無知到有知的文化啟蒙階段。
3、在兒童天賦成長黃金期,減少使用手機、Pad等電子渠道進行學習
兒童未來是要走入社會的,不能一直停留在五官六識事物直觀認知的狀態進入社會生活,必須進行字詞語數的文化學習,形成抽象思維能力,我們叫文化啟蒙過程。抽象思維承載的自然事物直觀認知要素,會形成大腦的知識沉澱與機能展現。
在4-13歲大腦開發的黃金期裡,大腦發育是需要通過眼耳鼻舌身五識真情實景感受刺激大腦相應的腦葉區形成神經元聯結,進而刺激大腦各腦葉區的整體聯結貫通,形成感受、事理、邏輯、規則等信息的抽象思維。而若在此階段,使用手機、Pad等電子渠道學習,這些電腦功能會取代大腦的部分功能,逐漸成為人體五官六識溝通渠道以外的體外器官,並逐漸削弱人的六識感受度,通過手機、pad的已知信息,很難建立自我認知天賦去感受世間自然社會事物的變化,影響大腦整體腦葉區塊的聯結發育。這種單純的字幕視頻學習獲得的虛擬信息、碎片小知識,是成人已經整理的知識,並不是自然社會的真實場景的全面展現,不能形成大腦的系統功能與開發,而使用手機、Pad的影像知識與記憶,會形成對電子設備的依賴,逐漸失去人對自然事物探索的屬性與先天動機,改變了大腦相應區塊功能的開發。當然在走完兒童天賦開發的階段後,手機、Pad仍然可以成為我們的快捷工具。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也發現,在你來我往的場景互動教學方式能夠改變大腦結構,對兒童的大腦發育非常關鍵。如果成年人對兒童不聞不問、答非所問,兒童大腦相應腦區的發育就會受阻,損害兒童大腦的發育與溝通學習屬性。而且多年的研究並沒有發現視音頻、網課教學能像產品宣傳的那樣能提升兒童的心智發展水平。今年疫情學校推遲上學,紛紛開展網上教學,孩子們辛辛苦苦上了很多網課,可是等到上學進行摸底測驗時,老師們卻發現上過的課怎麼都沒消化理解,歸其原因就是沒有通過自身場景認知進行知識消化,僅僅是記住了符號元素與公式這樣的死知識,不能活學活用。
所以在4-13歲兒童天賦成長階段,我們要減少使用手機、Pad等電子渠道的學習,這些設備會削減人的正常思維與志向,一旦上癮會喪失人的思考與學習能力。隨著孩子的文化知識的積累與人格的形成,開始思考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此時因為玩手機遊戲而玩物喪志,將耽誤孩子的一生發展。所以在法國明令禁止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英國也明確除緊急情況,16歲以下的學生不準使用手機。而我國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8部門在2018年8月聯合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也提出了「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的要求。
4、基於兒童天賦的學習輔導,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性與自我學習力。
在《如何培養兒童的學習天賦——怎樣開發大腦?》一文中,對學習力的五個特徵有過詳細的描述,即觀察、思考、習練、溫故、分享。這五個特徵中的前兩項觀察與思考,是人先天天賦能力的內在特徵展現,也就是古人所講的生知,而後面3個維度是通過習性養成和行為道德展現的。6歲前孩子的五官六識及大腦機能處於快速發育的過程,所以家庭的環境與大人的行為規範要施加正向良好的影響,言傳身教,這時對孩子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放養為主,以免對孩子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限制了五官六識與大腦機能的發育;上學後,孩子從家庭進入學校有了規則的約束與學習要求,在文化啟蒙學習的同時,要施加生活作息、待人接物、社會公共設施及交通法規的教育與遵守,強制改變幼兒期的隨性狀態。大家知道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種族,佔世界人口0.3%的猶太人,獲諾貝爾獎比例是最高的,高達17%,猶太人這麼聰明與他們的教育方式有著重要關係。猶太法典說:「5歲孩子是你的主人;10歲孩子是你的奴隸;15歲孩子是你的朋友。」所以在孩子的場景教學輔導中,啟蒙字詞語數的同時,也要對活動的事物變化規則與背景條件進行深化講解,以讓孩子全面認知事物活動的變化與規則的存在,構建「格物致知」的認知思維。
孩子小時候具有模仿、探索的天性,什麼都想試試,大人往往考慮事情的不良後果,限制孩子去嘗試。其實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多讓他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勞動的習慣,並陪他多參與社會活動,包括文藝、體育項目等訓練,培養他們的實踐、勞動的「習練」習性與自信心,為後期學習與走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學習力的五個特徵是在兒童學習成長乃至走入社會逐漸培養形成的,學習力的內在天賦特徵與習性是在兒童時期培養的,而「溫故」與「分享」是專業知識學習與走入社會中養成的,但是往往人的先天認知天賦在長大的過程中被忽視了,不能通過自我認知將所學知識進行消化,一味的強行記憶使人的認知天賦機能退化。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個過程就是用自我認知力去理解反思所學的知識與實踐,不斷修正與學習提升。而「分享」是人價值的展現和良好的品行特徵,在走入社會與職場工作中有助於事業的成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