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追求。如果有人告訴您,只要幾毫升唾液和幾百元檢測費,就能知道您的孩子,適合學畫畫還是跳舞,將來會成為藝術家還是運動員,這樣的人生「劇透」,您覺得靠譜麼?對此,中科院精準基因組專家的回答是:用兩三個點位來判斷「天賦」這一宏大命題,無異於電子算命。(1月8日 央視新聞客戶端)
「無所不能」的天賦基因檢測熱潮,最早出現於2008年的美國,後因缺乏科學依據,有違倫理而被叫停。大約9年之後,這一概念漂洋過海,落地中國,被一些商業機構吹得神乎其神。
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兒童天賦基因檢測」,可以看到數十頁相關產品。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檢測內容從「領導力」「成功率」到語數外、音體美,五花八門,無所不包。那些連做夢都期盼孩子將來出人頭地的家長,聽說有此源於國外的「高科技」,一個個像在某座大廟偶遇活菩薩,只差沒納頭便拜。在他們看來,萬一,自家孩子檢出有成為腰纏萬貫大老闆的「天賦」,或測到血液裡流淌著做廳局長的「基因」,那可得從娃娃抓起,趁早「定向培養」才行啊。
基因技術是一門嚴肅的科學,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但它既不是建立在臆測之上的沙雕,也非可以任意拿捏的橡膠泥。實事上,到目前為止,基因檢測的應用還相當有限,更拿不出實例可以佐證基因與天賦有何關聯。如果輕信商家的概念炒作,將孩子的人生歸宿寄託於天賦基因檢測,那不啻於等待哪天祖墳冒煙!
有如荒誕肥皂劇般的兒童天賦基因檢測,為何存在偌大的市場需求?概而言之,一是無良商家打出「新技術」金字招牌,毫無底線地「狂轟亂炸」,麻痺了一些人的神經;二是不少為人父母者被「教育焦慮症」所困擾,視急功近利為捷徑,結果智商被「新技術」無情碾壓;三是相關部門監管失守,對所謂「新技術」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使之坑蒙拐騙,野蠻生長。
在此,試舉兩個案例:去年8月,重慶警方搗毀特大「網絡算命」詐騙團夥,刑拘210餘人;同年10月,浙江警方破獲多起「網絡算命」詐騙案,千萬粉絲「算命大師」落入法網。兒童天賦基因檢測與「電子算命」,犯罪情形雖有不同,但在性質上相差無幾。因此,認定此類行為涉嫌詐騙,應該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