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聽聽數學家怎麼說……

2021-01-12 果殼網

果仁媽經常聽到家長們把這些話掛在口頭上:

我們家娃沒有音樂天賦,天生五音不全;沒有藝術細胞,畫畫、舞蹈啥都不行;沒有運動天賦;沒有數學天賦;沒有語言天賦;......

「天賦」的說法真的靠譜嗎?影響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先來探討下「數學天賦」。

果仁媽邀請了數學家Yilong和她的太太邱天,請他們一起來聊聊「學好數學,是否真的需要天賦?」以及「數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文章深入淺出,對數學學習的方法解剖得非常精闢,千萬不要錯過。

學數學需要天賦嗎?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作為一個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工作者,今天來談談我的看法。

1

數學考試,需要天賦嗎?

首先,成為數學家顯然是需要一定天賦的。不過,很多家長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看孩子能否成為數學家,實際想問的是:中高考的數學考試需要天賦嗎?

我們很多時候會看到,一些孩子相當機靈,學習其他科目都沒什麼問題,單單數學學不好。他們是否缺乏某種神秘的「數學天賦」呢?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天賦都是無辜的背鍋俠。

當一個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家長心中會感到十分憋屈,總想找個負責的東西。怪孩子嗎?捨不得,再說孩子可能也盡力了,不是故意不學。怪老師嗎?可是同一個老師教的,怎麼有的孩子數學就很厲害,好像也不是老師的問題。找來找去,不知道怪啥。算了,怪天賦吧。

這種時候的「怪天賦」,其實就是「誰知道這孩子為什麼數學不好?反正我真的搞不清楚」的意思。如果就此放棄努力,未免有些令人遺憾。

那麼,如果不是天賦,到底是東西造成了數學不好的困境呢?

想要理解為什麼學不好數學,首先要對數學有一個粗淺的了解。數學和其他科目相比,確實有一些顯著不同的特徵。

比如說,很多人都會提到「開竅」這個說法。有的孩子似乎數學就是「不開竅」;而有的孩子原本數學很差,突然「開竅」了,數學一下就有了飛躍。是什麼發生了改變呢?

肯定不是知識,知識是一個逐步累積的東西,只有可能量變,不可能發生質變。我覺得更可能發生的改變,是孩子青春期的性格和習慣上的改變,導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和能力發生了質變,從而數學「開竅」了。

為什麼其他科目很少會「開竅」呢?因為許多學科是不需要創造力的——你認真看書聽課,知識都搞懂了,題刷夠了,考試成績自然就會得到提高。

然而數學就要靈活得多了。數學問題往往需要你發揮一定的創造力,從而解決陌生的問題。如果老師的水平不夠,而你又沒能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和方向,很有可能白努力,越學越崩潰。

歸根結底,數學考試往往考的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習慣和性格。

因此,如果大家在乎的是小學、中學的數學考試,那麼與其盯著並沒有什麼直接關聯的「天賦」,不如來看看怎麼樣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習慣和性格。

2

數學成績不好的真正原因

1、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大多數時候,我們做不出來一道數學題,差的並不是天賦,而是解決問題的習慣有問題。

比方說,我們來考慮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們面前有一杯純牛奶(假設不含水)和一杯水,牛奶和水一樣多。假設我用一個勺子,盛一勺牛奶到水裡,攪拌均勻;再從混合物裡面盛一勺,放回到牛奶裡。問:現在是牛奶裡面的水多,還是水裡面的牛奶多?

解決這個問題,一般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思路。大家可以自己體會其中方法論的不同與優劣。

直覺瞎猜法拍腦袋想——水裡面摻了牛奶之後,似乎水就變濃了一點。盛一勺混合物,似乎水少盛了一點?畢竟一勺裡面不全是水了,還有一點點牛奶。所以,最後是牛奶裡的水少。

這個思路到這裡就結束了,好像沒有其他可能性了。

但是,不好意思猜錯了,答案不是這個。

機械狂算法

設未知數,開始計算。然而怎麼設未知數?具體怎麼算?這等於是在賭老師和刷題。

老師講過,或者刷過類似的題目,那麼機械作答即可。如果老師沒講過,也沒見過這種題型,那麼很可能就要腦袋空空了。

嘗試極端情況

假設勺子的體積為零。那麼我一來一回,等於什麼都沒盛。所以水中的奶和奶中的水一樣多。

再假設勺子的體積等於杯子中全部溶液的體積。那麼首先我們把所有的奶都盛到了水裡,然後牛奶的杯子空了,而水杯裡面混合之後是各50%的混合液。再把混合液盛回去,兩杯現在都是一半一半,於是我們發現水中的奶和奶中的水還是一樣多。

如果是選擇題的話,正確答案已經可以猜出來了。

高級數學視角

採用抓不變量的思路。盛一勺過去,再盛一勺回來,那麼兩杯各自的溶液量都是不變的。

因此牛奶杯中少了多少牛奶,就多了多少水。而少的牛奶,恰恰就是加到水中去的。因此牛奶中的水和水中的牛奶一樣多。

顯然這四種思路中,後面的三種方法都能夠得到正確答案,而後兩種需要更高級的方法論。理論上來說,一個好的老師肯定講過以上全部的方法論,不僅是中學老師講,很多小學老師都會教。

遇到難題怎麼辦?先試試一個簡單的情況嘛,比如遇到選擇題,代個數進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就是剛才第三種方法。

遇到複雜問題怎麼辦?抓不變量嘛,大家在物理課上都學過能量守恆吧!抓不變量是近代數學和物理的最核心的思路之一,這就是剛才的第四種方法。

那麼,為什麼老師講過,到了考場上,面對考試題,自己卻用不出來呢?除了不專心聽講,或者不求甚解之外,很多時候還是一個習慣的問題。

這種解題習慣並沒有說起來這麼輕鬆。養成習慣之前,我們必須先要克服一些阻力,比如我們的直覺。靠直覺去猜是最省事的方法,所以我們總是有惰性去依賴直覺,但是當我們的知識功底還不夠深厚的時候,直覺往往很不可靠。

為了幫助我們在面對題目的時候能調取合適的方法論,也就是養成一個好的解題習慣,我們需要在平時學習的時候付出很多努力。比如說,

我們對知識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內容表面,更要對知識之間的聯繫有著比較深刻的把握; 一定要養成一題多解的習慣,不斷去使用不同的方法論來打磨自己的技藝;當然還要有足夠的做題量,如果題都沒做過幾道,方法論的應用也就無從談起了。幸運的是,這些都不需要天賦。數學考試,和鋼琴考級有些相似——成為鋼琴大師需要天賦,而鋼琴考級卻基本不用。只要有好的老師(課內或課外甚至是家長自己都可以),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外加刻苦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2、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性格

學習數學、解決數學問題,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難題,往往考驗的不是知識,而是一個人的整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性格。當一個方法失敗了,你遇到挫折,是否能夠不氣餒?一個方法差一點就成功了,你能否靈活一點,變通一下,把差的這一點繞過去?

解數學難題也常常是這樣的——直接成功是罕見的,遇到挫折和阻礙是常見的。怎麼和阻礙共生,和挫折周旋,不屈不撓,越戰越勇,是我們必須要學會的課題。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戰勝他們,從而解決這些難題。

當家長討論數學天賦的時候,往往有一種錯覺,仿佛天賦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只要孩子有了天賦,數學生涯就能一帆風順、一往無前。

事實並非如此。

在我的數學工作生涯中,我有幸和唯二的華人數學菲爾茲獎得主共事過。他們無疑都極具天賦,聰慧過人,但他們的數學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天賦可以帶你走一程,但你最終能走多遠,仍然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性格決定的。

我們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視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由玩耍,因為這是幫助他們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性格的最核心要素。

尤其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大量的自由玩耍,雖然不能提升孩子的天賦,但卻是每一個孩子發揮自己全部天賦的必要條件。和學習知識相比,學齡前的自由玩耍,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練習解決各種問題,更可以鍛鍊他們堅韌不屈的性格。

如果沒有時間去自由玩耍,去自己支配和探索,如果家長和老師總是急於幫助孩子,迫不及待地把問題的答案都展示給孩子,那麼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幾乎沒有機會去練習,去真正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等到孩子大一點,開始面對越來越困難的題目,他們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從頭練習「解決問題」這種技能,而課業的壓力從各個方面席捲而來,他們很可能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去彌補童年的功課。

造成的結果是,我看到很多人直到成年、工作之後,仍然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對數學如此恐懼也就不難解釋了。

3、邏輯不是數學

邏輯不是數學,但是大家很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簡單來說,掌握一個規律,和把這個規律說清楚,是兩碼事。數學是前者,邏輯是後者。

比方說,我們都知道可口可樂是什麼味道的。但是你能否對一個從來沒喝過可口可樂的人,描述出可口可樂的味道呢?

再比方說,一道幾何題要證明兩個東西垂直,看了題目描述之後,發現這兩個東西顯然垂直。但如果要證明,就要了老命了!這麼顯然的東西,為什麼沒法搞出一個證明呢?

也就是說,你心中已經掌握了這個規律,但是描述不出來這個規律。其實,你差的並不是數學能力,而是邏輯化表達能力。

在中小學的數學教育中,其實數學本身的難度相對較低,也就是說很少有孩子完全理解不了課本上的數學概念,但是做題的時候,除了考驗理解題目中的數學,更重要的是需要邏輯語言把題目解答出來,所以邏輯表達的能力會直接影響做題。

邏輯是一種「語言」,它的作用在於「非常清楚地描述」。

比方說,你的上司做了一個決定,你覺得顯然是錯的,脫口而出反駁了你的上司。但是如果你邏輯不好,你就描述不出來「為什麼顯然是錯的」,最終上司不會被說服,反而覺得你有問題。而如果你的邏輯給力,你就能清楚地描述這種「顯然」,上司就有可能會被說服,還會覺得你口才好。

邏輯語言有著自己的詞彙,語法,造詞法,造句法等等。就像所有的語言一樣,掌握它需要的就是大量的練習。不僅僅需要你去閱讀,去理解,還需要你親手去進行寫作,進行應用,才可能最終掌握這門語言。

3

每個人都是數學天才

每個人都是數學天才,都有自己獨特的數學天賦。我這麼說並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想散播雞湯,而是我堅信不疑的事實。

如果你以為數學需要某種「特定的」天賦,可能是因為你還不懂數學。幾何要求的天賦,代數要求的天賦,拓撲要求的天賦,數論要求的天賦,微積分要求的天賦,完全都是不一樣的。

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會至少擅長某一種數學,而不擅長另一些數學。有的人可能幾何很好,但是一看到代數就冒汗;還有的人代數很好,但是一看到微積分就暈了。

有人說,可是我真的不擅長任何數學啊!我只擅長打遊戲。我認為,只要你擅長一種事情,你一定擅長某一種數學。

就拿遊戲來說吧——有即時戰略遊戲,解謎遊戲,密室逃脫遊戲,射擊遊戲,回合遊戲,RPG遊戲......每種需要的技能都不一樣的,需要的天賦也不一樣。所有遊戲的技術層面,全是數學,只要你擅長某一種遊戲,其對應的數學就是你的天賦。

沒有人擅長所有的數學,但是每個人都擅長某個領域的數學。

圖片作者:Dominic Walliman @ flickr

4

結論

說來說去,學數學到底需要天賦嗎?用簡短的話來說,如果你並不指望成為一代數學大師,那麼數學天賦並不重要。

在大多數孩子所經歷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時期,數學都並沒有上升到需要使用天賦的地步。如果你認為數學很難,數學考試的成績總是提升不上去,請不要責怪天賦——你更應該關注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性格,以及你的邏輯表達。

如果你成功調整了關注的重點,有效提升了以上幾種能力,你會發現不止是數學變得簡單而有趣,你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加順利。

相關焦點

  • 數學家談:如何學好數學?
    華羅庚——享有世界聲譽的數學家,自學成才的典範。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等職。以下是他在1962年對廣東省數學會會員和中學教師的一次講話中關於「怎樣學好數學」的內容,相信對同學們學好數學會有所教益。 一、基本運算要熟、要快 基本運算不但應當「會」,而且要熟、要快。這樣的要求不但是為了目前的質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證進一步學習的進度與質量,是為了運用自如。
  • 英語學不好和用不到,應該降為副科,你認同嗎?聽聽老師怎麼說
    聽聽老師怎麼說當前高中科目設置情況當前,普通高中課程文化課包含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9大課程。其中語數英是主科,高考分值佔比大,學生學習時間長。比如數學,一周一般6節課或者7節課,高考數學150分。其餘6科被稱為副科。
  • 80後數學家許晨陽:我們的奧數世界一流,數學研究並不是
    總有一種說法,中國學生的數學成績很好。那麼,中國的數學是世界一流嗎?「我們的奧數是世界一流水平,數學研究並不是世界一流水平。」許晨陽說。在少年時期,許晨陽曾也是奧數學生中的一員。 「學奧數有的時候像練短跑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要練短跑。如果這方面你有一定的天賦,你喜歡這個,就應該去做。」
  • 每天都睡覺,但你真的了解睡眠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每天都睡覺,但你真的了解睡眠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0-04-29 16: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學家哈代的辯白,什麼是數學中的美學?
    幾個星期後,當我在大廳裡發現旁邊坐的是豪斯曼時,便單刀直入地和他聊起了以下話題:他的話當真嗎?在他看來,最好的評論家真的能與學者和詩人相提並論嗎?整個晚餐,我們都在辯論這些問題,我想他最終同意了我的觀點。對一個再也無法反駁我的人 [7],我似乎並不能宣布這次辯論取得了勝利。不過,最終他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也許不能完全當真」,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或許不能相提並論」。
  • 近代三位頂尖數學家:沒有中國人,天才的世界我們真的不懂
    立體幾何考察你的空間想像能力,平面幾何考察你的邏輯推理能力,而計算能力則貫穿整個數學領域。這直接導致普通人對數學望而生畏,能學好數學的人寥寥無幾。而能學好數學的人,往往都是大牛,其成就分布多個領域,比如物理學和天文學。數學家不一定能成為物理學家,但頂尖的物理學家一定是數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玻爾等人都是如此。
  • 數學家告訴你學好奧數的訣竅
    學好數學的訣竅:想得清楚,說得明白。     "數學不止是會寫,還要會說,會回答各種問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在國際數學家大會少年數學論壇上,向近千名少年數學愛好者講述學好數學的訣竅。
  • 他的經驗讓你輕鬆學好數學
    那麼數學真的很難學嗎?難道沒有學好數學的捷徑嗎?今天我們來看一看一位知名數學權威的學數學的故事! 他叫小平邦彥,學數學的人都應該認識他,日本著名數學家,在代數幾何和復幾何領域都做出了許多重大的貢獻,證明了復曲面的黎曼—羅赫定理,證明了小平消滅定理和小平嵌入定理,對緊復曲面做出了系統的分類,並發展了高維複流形的形變理論。他於1954年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 母乳真的是血形成的嗎?三大步驟,兩大原因,聽聽科學怎麼說?
    母乳真的是血形成的嗎?聽聽育嬰師怎麼說?科學證明,母乳是由血液運輸到乳腺處的,但是並不是由血液形成的。母乳是如何形成的?1.通過媽媽體內一系列複雜生理過程,由腺泡細胞分泌。2.排入腺泡管。真相來了:母乳真的是血形成的嗎?原來最重要的是這兩個原因。1.有可能混入了媽媽的少量血液。媽媽的乳頭在擠奶時受傷了或者乳腺受傷了,血液就會和母乳一起被擠出來。2.母乳與微生物結合形成的顏色。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公開回應任正非:華為是數學家還是數學工程師?
    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公開回應任正非:華為是數學家還是數學工程師? 此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多次在媒體面前表示,華為有700多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而華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成就,跟這些領域專家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 鬼神真的存在於世界上嗎?答案被揭曉,聽聽《走近科學》怎麼說!
    鬼神真的存在於世界上嗎?答案被揭曉,聽聽《走近科學》怎麼說!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很多關於牛鬼蛇神的傳說,這些傳說聽起來非常詭異,更讓人內心害怕,很多人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的存在?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
  • 它真的存在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我們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專家指出,蟲洞其實就是連接時空上兩個點的捷徑。那麼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別急,我們來舉個例子。如專家所說,蟲洞是連接兩個時空的捷徑,也就是三維世界的捷徑,這個我們可能不太好理解,那麼我們就來說二維世界的捷徑。假設現在有一張紙,一隻螞蟻需要從紙的一端走到另一端,這時候無論如何螞蟻需要走完一整張紙長度的距離。那麼倘若我們開一條捷徑呢?
  • 高一數學學不好,高二和高三還有希望嗎?聽聽老師怎麼說
    高一數學學不好,高二和高三還有希望嗎?如果我說沒有希望了,那麼你就不學了嗎?對,不要去問有沒有希望,只要去做,就有希望,不做,就沒有希望!從客觀上看,高一的函數和高二的幾何,沒有太多聯繫,函數不好,不代表幾何不好,所以高二改變沒有問題;而經過高三的幾輪複習,高一理解不透的地方,高三也完全有機會。
  • 孩子數學不好雖與天賦有關,但你卻可以把他培養成數學家
    孩子在數學上的學習成績,極大地影響著最終學業的成敗。但有的人好像天生「聰明」,學起數學來毫不費力;而有的人好像對數學「不感冒」,無論怎麼努力也效果不佳。於是有人提出疑問:人類的數學能力是不是與生俱來的?數學天賦可以後天培養嗎?
  • 高二努力還來得及嗎?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於是又把希望寄托在了高二,但是心裡卻又忐忑:高二努力還來得及嗎?我想,應該有不少同學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今天,我們就聽聽過來人怎麼說。@發光熱帶魚肯定來得及,我高一就沒怎麼學習,高二一時半會又跟不上,直到高二下學期才進入狀態。
  • 八零後數學家許晨陽:奧數和數學究竟什麼關係
    因為數學不像看小說,你看一遍就記住了,數學真的需要你拿筆出來算,來思考,你才能完全理解這個理論。 可我不喜歡把同樣的東西翻來覆去地練習很多遍,我不支持重複地做同樣的題,因為這樣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
  • 數學家陶哲軒有多牛?都來看看網友怎麼說
    數學家陶哲軒有多牛?都來看看網友怎麼說。網友一:首先得說,當今這個世界,有資格評價陶哲軒的人寥寥無幾。我們也只能以一種仰望的態度去看待他和他的工作。陶哲軒(Terence Chi-Shen Tao)出生於1975年。
  • 他智商超220,8歲參加高考,24歲當教授,31歲獲數學「諾獎」
    大家都知道,諾貝爾是沒有設立數學獎的,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加拿大數學家設立了四年一度的國際性數學獎項-菲爾茲獎,這個獎項被認為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迄今為止,全世界只有兩位華裔獲得過這個獎項,其中一位就是澳大利亞華裔陶哲軒。
  • 丘成桐:學好數學只是為了賺錢嗎?
    不講數學家,當年很多偉大的計算機科學家,他們要了解人類的計算能力,能夠到什麼地步,人類的極限是怎麼樣的,他對這些有興趣。假如單是為了生活來解決問題,你不可能做成大數學家,沒有一個大數學家是為了生活來解決問題的。做科學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能妥協丘成桐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華人數學家。
  • 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為什麼要學好數學
    我們常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喜歡數學,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理由嗎?很多人可能會說,本來我小時候是非常喜歡數學的,為什麼長大了這麼害怕數學呢?那麼小編想問一句:你真的是討厭數學嗎?那麼為什麼那麼多的趣味數學題目還很收大家的歡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