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主義:對於周遭的世界,我們都有一張「認知地圖」

2020-12-03 倚龍的情感俱樂部

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第二模塊「行為主義」流派解讀的第4講,我們將繼續按照時間順序,介紹「行為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論。

今天這一講,我們主要介紹的是「認知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愛德華託爾曼(Edward Tolman)。

一、「認知行為主義」的創始人

作為「行為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託爾曼和之前介紹過的桑代克、華生一樣,也認為心理學研究只能依靠實驗。

但和桑代克、華生的「行為是簡單地通過刺激—反應習得的」結論不同,託爾曼認為「認知」在行為的習得過程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開創了「認知行為主義」。

將「認知」這一元素,引入當時佔主流地位的「行為主義」流派,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因為在30多年後,也就是在20世紀50年代,「認知心理學」取代了「行為主義」,成為了心理學的主流。

二、老鼠走迷宮實驗

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託爾曼設計了一個老鼠走迷宮的實驗。他讓3組老鼠走迷宮:

1.第一組老鼠走出迷宮,立即給食物;

2.第二組老鼠走出迷宮,2天後才給食物;

3.第三組老鼠走出迷宮,6天後才給食物。

結果表明:

第二組、第三組老鼠分別在2天、6天後得到食物,之後再走迷宮時,走錯的機率明顯少了很多。

因此,老鼠在得到食物獎勵之前,其實已經習得了如何走出迷宮,只是因為沒有得到食物獎勵,因此,這個「習得」一直處於一個潛在的狀態。

而一旦得到了食物,這個潛在狀態就被激發了,所以老鼠就能更快走出迷宮。

三、「潛在學習」和「認知地圖」

通過老鼠走迷宮的實驗,託爾曼將老鼠已經習得,但一直沒有被激發出來的這個狀態,稱為「潛在學習」。

其實老鼠在走迷宮時,已經用「認知」一點一點建立起了周圍迷宮環境的一個位置的感覺,託爾曼將這個位置感覺稱為「認知地圖」這個狀態就相當於因為沒有獎勵,所以就沒有必要刻意去記,但是這個整體的感覺是在的。

就像我們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們經常去某個超市買東西,來來回回走了很多遍之後,我們其實已經對這一路的環境有了一個「認知地圖」,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留意過。

當有一天,我們想去這一路上的一家奶茶店買杯奶茶,我們才會去沿路尋找。因為我們知道奶茶店就在那兒,但具體在哪個位置,奶茶店左右都是什麼店,我們都不知道。

但我們對這一路的整體的感覺是在的,所以有了要買一杯奶茶的目的,就能很快找到奶茶店。

四、總結

今天,我們介紹了「行為主義」流派的第4位代表人物,也是「認知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託爾曼。

託爾曼之所以將「認知」的元素引入了「行為主義」,是因為他認為行為的學習,不僅僅簡單地依靠刺激—反應,「認知」在其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並提出了「潛在學習」和「認知地圖」的概念。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我上面提到的買奶茶的例子外,大家還有哪些經驗,可以來印證託爾曼的「潛在學習」和「認知地圖」的理論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

相關焦點

  • 如何區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這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各類教招考試中都屬於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幾個流派的區分總是比較模糊,尤其是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觀點以及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分,在多選題中很容易出現錯誤。今天就跟隨老師一起來區分一下這幾個學習流派之間的差異。1. 行為主義VS認知主義: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它關注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通過對學習者認知結構所作的假說來解釋和說明學習過程,強調學習內容的邏輯結構與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其基本觀點有:1.學習不是機械的、被動的刺激——反應過程;學習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
  • 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看未來培訓發展趨勢
    近年來,人們對培訓方法的認知在不斷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主張:行為主義教學主張、認知主義教學主張、建構主義教學主張。用友大學校長田駿國非常形象的將這三種不同的教學主張分別用三種不同的隱喻來表示:行為主義——馴獸理論,認知主義——砌牆理論,建構主義——澆花理論。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的完美結合者—加涅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主義心理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一位心理學家—羅伯特·米爾斯·加涅。加涅最初是行為主義方面的心理學家,並且經受過嚴格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訓練,但在其學術生涯後期,卻對信息加工心理學與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後便據此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考生在備考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種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一)認知主義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二)建構主義1.個體建構主義。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它源自于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一、格式塔完型學習理論產生於20世紀初的德國,是在對德國構造心理學的挑戰中產生的,後來在與行為主義的論戰中發展起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科勒、考夫卡。不認為學習是刺激反應的過程,而認為有機體通過主動積極的組織作用形成與情景一致的新的完形。強調學習是有機體內部進行複雜的認知活動而實現頓悟的過程。認為一個人學到什麼直接來源於他對問題情景的知覺。
  • 教師招聘考點之託爾曼與認知行為主義
    教師招聘考點之託爾曼與認知行為主義愛德華·託爾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年-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以研究行為心理學著稱。新行為主義的代表,目的行為主義的創始人,力圖客觀了解行為的目的性。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認知主義源於柯勒等人的格式塔流派,該流派反駁行為主義過分注重刺激與反應間的連接,學生學習的結果不僅是外在的行為,還有內在的思維活動。但這一觀點並未受到當時學界的重視,值得肯定的是,該學說已經提出了頭腦中的思維活動帶來的行為的變化,這是相較於行為主義的進步之處,後期的認知主義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布魯納的認知結構主義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是該流派的典型代表觀點,也是教師招聘考試中非常喜歡考查的考點。
  • 學習的一般理論之認知主義
    考察類型:單選題呈現例子,要求學生能夠區分不同的心理學家的觀點,以及同一個心理學家的不同的觀點,例如:布魯納的結構主義和發現學習;奧蘇貝爾的有意義的學習;加涅信息加工的階段。三、知識點詳情(一)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一、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區分在學習觀方面,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認知主義強調學習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形成S-O-R聯結。
  • 教你去認知什麼是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者認為心理學家的觀察過於主觀,因為他們在個體研究者中存在顯著差異,往往會導致矛盾和不可複製的發現。行為主義有兩種主要類型:方法行為主義,受約翰·B·沃森的作品影響,以及由心理學家BF斯金納開創的激進行為主義。方法論行為主義1913年,心理學家約翰·B·沃森發表了一篇被認為是早期行為主義宣言的論文:「心理學作為行為主義者的觀點。」
  • 孩子的認知地圖:認知與思維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所謂「認知地圖」,就是一個人看問題的價值框架。他的行為、做事、思維都會在這個框架裡進行,它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界限和思維高度!《西遊記》裡的唐僧,什麼本事都沒有,為什麼是取經團隊的領導?領導力是什麼?不是權力,不是能力,不是搞定人,不是討好人。當大多數人都迷茫時,誰握有一張清晰的地圖,而且堅定的按照地圖去走,誰就有強大的領導力。
  • 中公專項輔導: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區分
    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考生在複習中除了要對最基礎的行為主義理論有深度了解,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是一大重點,因為這兩個理論是我們開展新課程改革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單方面理解建構主義並不難,包括書上的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等。對此我們常常疑惑,皮亞傑不是認知主義的嗎,怎麼歸入建構之中了。
  • 地圖下沉,認知升維
    深度融合時空數據,地圖發展認知特性古代與地理大發現時代,地圖曾是人類認識和探索世界的工具;大眾網際網路時代,電子地圖又成為出行導航、物流配送,和大多數網際網路應用不可或缺的底色,可以說,地圖伴隨著人類認知世界的渴望而生。
  • 心理十大學派之——認知主義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是在行為主義失敗,而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以及計算機科學發展起來的條件下產生的。時代精神:信息技術的急速發展。電腦智能的研究。    2、主要觀點:    該學派反對行為主義,認為應承認人的主觀東西--意識,並認定,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的意識支配人的行為。
  • 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構建「認知地圖」
    在約翰·安德森的《認知心理學》中,他是這麼定義「認知地圖」的:視覺表象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幫助我們認出和記住環境的空間結構。我們對世界的表象表徵通常被稱為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s)。在認知地圖中我們可以明顯展現出表象與行動之間的聯繫。在計劃如何從一個地圖去另一個地方時,我們會經常發現自己在想像周圍的環境。
  • 為何每一張世界地圖都存在失真
    《俄羅斯沒有那麼大,歐洲真的超小,我們看到的地圖一直都錯得離譜》,作者在文章開篇展示了一幅橫軸墨卡託投影(即橫麥氏投影)的世界地圖。沒錯,文章作者舉例的這幅世界地圖中,確實存在失真現象,格陵蘭島、俄羅斯確實真的沒有圖示那麼大。但問題是,每一張世界地圖都有變形,都不夠真實!從三維空間到二維平面:每一張世界地圖都存在失真為什麼會這樣,要從地圖投影說起。
  • 繪製中國人的世界認知地圖
    社會調查專家袁嶽說,「為了保證調查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實,我們首先假定被訪問者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即使有個別被訪問者表達了不真實的想法,但最後如果一定比例的人都這麼認為的話,那麼我們也認為這個結果是真實的。」  此外,在設定選項時,零點既參考了國際上同類調查,同時也做了一些特殊考慮。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區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認知地圖
    讓我們一起天天學習,好好向上。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認知地圖。我們格致教育工作坊,其實是一個完整的課程,而不是一個零散的專欄。我力圖通過自己的閱讀,為大家搭建出一個科學老師的認知升級的完整的階梯。曾經有個科學老師跟我探討過這樣一個話題,說教師專業成長是奮鬥還是掙扎?掙扎和奮鬥的區別到底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所謂的掙扎就是有目標而無方法,自然就是無結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