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第二模塊「行為主義」流派解讀的第4講,我們將繼續按照時間順序,介紹「行為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論。
今天這一講,我們主要介紹的是「認知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愛德華託爾曼(Edward Tolman)。
一、「認知行為主義」的創始人
作為「行為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託爾曼和之前介紹過的桑代克、華生一樣,也認為心理學研究只能依靠實驗。
但和桑代克、華生的「行為是簡單地通過刺激—反應習得的」結論不同,託爾曼認為「認知」在行為的習得過程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開創了「認知行為主義」。
將「認知」這一元素,引入當時佔主流地位的「行為主義」流派,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因為在30多年後,也就是在20世紀50年代,「認知心理學」取代了「行為主義」,成為了心理學的主流。
二、老鼠走迷宮實驗
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託爾曼設計了一個老鼠走迷宮的實驗。他讓3組老鼠走迷宮:
1.第一組老鼠走出迷宮,立即給食物;
2.第二組老鼠走出迷宮,2天後才給食物;
3.第三組老鼠走出迷宮,6天後才給食物。
結果表明:
第二組、第三組老鼠分別在2天、6天後得到食物,之後再走迷宮時,走錯的機率明顯少了很多。
因此,老鼠在得到食物獎勵之前,其實已經習得了如何走出迷宮,只是因為沒有得到食物獎勵,因此,這個「習得」一直處於一個潛在的狀態。
而一旦得到了食物,這個潛在狀態就被激發了,所以老鼠就能更快走出迷宮。
三、「潛在學習」和「認知地圖」
通過老鼠走迷宮的實驗,託爾曼將老鼠已經習得,但一直沒有被激發出來的這個狀態,稱為「潛在學習」。
其實老鼠在走迷宮時,已經用「認知」一點一點建立起了周圍迷宮環境的一個位置的感覺,託爾曼將這個位置感覺稱為「認知地圖」這個狀態就相當於因為沒有獎勵,所以就沒有必要刻意去記,但是這個整體的感覺是在的。
就像我們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們經常去某個超市買東西,來來回回走了很多遍之後,我們其實已經對這一路的環境有了一個「認知地圖」,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留意過。
當有一天,我們想去這一路上的一家奶茶店買杯奶茶,我們才會去沿路尋找。因為我們知道奶茶店就在那兒,但具體在哪個位置,奶茶店左右都是什麼店,我們都不知道。
但我們對這一路的整體的感覺是在的,所以有了要買一杯奶茶的目的,就能很快找到奶茶店。
四、總結
今天,我們介紹了「行為主義」流派的第4位代表人物,也是「認知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託爾曼。
託爾曼之所以將「認知」的元素引入了「行為主義」,是因為他認為行為的學習,不僅僅簡單地依靠刺激—反應,「認知」在其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並提出了「潛在學習」和「認知地圖」的概念。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我上面提到的買奶茶的例子外,大家還有哪些經驗,可以來印證託爾曼的「潛在學習」和「認知地圖」的理論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