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6月10日,一門新的幾何學誕生了。
半個多世紀後,愛因斯坦的出現,才喚醒了它真正的價值,成了支撐廣義相對論的基石。
這就是解讀空間奧義的黎曼幾何。
黎曼幾何的出現,預示著我們生活的空間,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我們對於空間原有的認知,就像一個盲人在描述色彩一樣滑稽。
在黎曼之前,我們對於空間的認知,完全源於2000多年前的希臘幾何,即歐幾裡得幾何。
我們生活的空間是「平的」,深入人心。
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在各個學術領域被奉為《聖經》,如同一種信仰。
宏偉的教堂、浩大的廣場、人聲鼎沸的城市,都是基於它的原則而建立起來的。任何一個敢於言論曲面空間或高維理論的人,都如同異教徒一般。
所以,儘管歐洲一些數學家們早已意識到歐幾裡得幾何的不完美,但由於思想信仰上的束縛,以及社會關係上的掣肘,沒有人敢質疑它的權威。就像高斯,雖然對空間是「平的」感到不滿,但卻從不曾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的觀點,只是在背後抱怨那些愚蠢的老頑固。
歐幾裡得幾何的基礎在現實世界中明明如此脆弱,人們卻視而不見。對於最簡單的直線定義,歐幾裡得只給出了一個感官的闡述,沒有任何邏輯的支撐,這讓歐幾裡得幾何的宏偉大殿如同建在鬆散的沙丘之上。
而黎曼眼中的幾何,應當是用來描繪世界的,而不是用來供奉的。
他看著連綿的山脈、無邊的雲海、打著旋兒的浪花,沒有一處是平的,或是完美的圓形、三角形和矩形。世界本就是曲面的,而描述物體形狀的幾何,卻無法描繪這一切,這是何等的可笑與無奈。
這種思想在黎曼腦中翻江倒海,各種光怪陸離的想法匯聚了起來,在大腦中孕育著關於空間的潘多拉魔盒。
作為一個高中時,就試圖用數學公式來證明《聖經》創世紀的人,黎曼的數學天賦是毋庸置疑的。
而作為黎曼的老師,保守的高斯對黎曼更抱有殷切的期望,希望借他之口「改變世界」。於是對於黎曼的哥廷根大學就職演講,高斯給出了一道世紀性的難題:論幾何的基礎。
以下是付費內容
面對這個選題,本就身體虛弱的黎曼一度抑鬱到了神經衰弱,因為他要建立的是一套挑戰歐幾裡得幾何的高維空間理論,當時稱為空間-流形。
黎曼要麼被陳舊的認知壁壘所阻,受社會排擠;要麼開啟全世界數學家的認知突圍,開創一個新的空間觀。這樣的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讓人們更易理解且接受他的思想,黎曼把高斯的平面「書蟲」假象進行了擴充,用於闡述幾何與我們已熟悉的力之間的關係。
如果一張紙上生活著二維生物,把它們生活的紙褶皺之後,它們依然會覺得世界是平的,但當它們在褶皺的紙上運動時,它們就會感到一股看不見的「力」阻止它們沿直線運動。
這是自牛頓200年以來,人類首次在思想上對空間認知的突破,黎曼成為了第一個認為力是由空間變形造成的人。
如果把這個思路擴展到我們的三維世界,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們看不見空間的彎曲,但在彎曲的空間中運動,會感到一股神秘的力在拉拽我們。而這種力不僅是引力,黎曼把電力、磁力也歸結於宇宙在第四維空間的褶皺,只是我們看不見。
黎曼通過引入第四空間維度,無意間探知到了自然定律在高維度會變得更加簡單的秘密。而且他還找到了,讓所有人都能認同他思想的表述方法。
高維空間裡的勾股定理,幫助我們描述看不見的高維物體的特徵。自從黎曼的演講公布後,所有的數學家們沒有人再去研究歐幾裡得幾何,紛紛投入到研究黎曼幾何的熱潮中。
黎曼以極其簡潔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核心內容。它建立在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勾股定理之上,非常好理解。通過把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關係定理:a^2+b^2=c^2,推廣到高維。
三維立方體的三邊與對角線關係就是:a^2+b^2+c^2=d^2(abc為三邊,d為對角線)。
再推廣到N維超立方體則是:a^2+b^2+c^2+d^2+……=z^2。
如此,儘管我們大腦很難想像高維物體的形狀,但黎曼通過數學構建了其骨架。當黎曼把這些方程推廣到任意維度後,原有的歐式幾何認知都將會打破。在我們真實的世界中,三角形之合大多數時候並不等於180°,平行線不再平行,直線可能變得彎曲……
黎曼改變了我們對「空間是平的」的認知。為了描述所有的曲面,他將拉法基場的概念引入到了黎曼幾何中,通過給空間上每一個點引入一個數字集合,來描述空間在這一點上的所有狀態即曲率值。
一個普通的二維面,只需要引入三個數字的集合,就可以完全描述它的所有彎曲狀態。而在四維空間,黎曼發現需要至少10個數字的集合。這個數字集合就稱為黎曼度規張量。
這些密密麻麻的數字或許讓人望而卻步,但我們只需要理解其代表的空間概念即可。
黎曼度規張量的出現,甚至提前預言了物理學的下一個發展方向,而且黎曼可能才是發現多連通空間或蟲洞的第一人。
黎曼曾假設了一種兩個曲面連接的方式,比如拿兩張紙,在每張紙上剪一個切口,然後兩張紙沿著切口粘起來。我們的二維「書蟲」就可以經切口處,從一張紙爬到另一張紙上,這個切口被稱為「黎曼切口」。
黎曼切口就像一個連接兩個空間的蟲洞,而黎曼只把它當做了數學幾何,而沒有賦予它物理意義上。但實際上,黎曼也一直在做著以高維空間來統一力的事情,1858年,他甚至還宣稱找到了統一光和電的描述。
但不幸的是,貧窮與疾病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黎曼39歲就病逝於肺結核,而他也未能發表出關於引力、電力、磁、光的幾何理論。但他的工作卻成為了後世物理學界巨大的寶藏,成就了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兩位科學巨人的崛起。
黎曼為物理學界留下了三大主要的研究課題:
1、高維空間可以用來簡化自然定律,他預言了電、磁、引力都是高維空間褶皺引起的。
2、為蟲洞概念留下了最簡單、最直觀的例子。
3、通過度規張量裡包括的曲率數值可以來描述引力,把引力表述為了場的概念。
然而也正因為黎曼度規張量的強大,使用它,任何維度空間都能被明確定義並找到自洽性,不會出現早期關於高維空間研究中無法迴避的邏輯矛盾。
隨著黎曼掀起的高維空間思想被廣泛傳播,世界的描述被改變了,也掀起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神秘主義泛濫。
一切新事物、新觀點的出現,總會伴隨著爭議與誤讀,黎曼的高維空間思想也是如此。
在四維空間概念風靡全歐洲後,眾多的科學家紛紛加入到了四維空間的科普中。物理學家急切地希望找到黎曼幾何的物理應用,然而卻被另一些科學家以世俗的實用主義,來討論二維生物該如何吃飯?
結論是一根消化道就足以要了二維生物的命,因為它的身體將會被這根消化道一分為二。
或者去探討四維生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而這成為了大眾的興奮點。這樣的生物可以穿門而入,在任意空間位置上出現或消失,無視遠近看見我們所看不見的地方,為我們進行無需開刀的外科手術……最終要麼成了神,要麼成了鬼,或者製造出如1877年轟動倫敦的巫師亨利·斯萊德事件。
一個聲稱能在四維空間自由穿梭的騙子,引起了一群科學家的興趣,而要揭露他的把戲只需要一個魔術師就行了,而不是科學家。這場「臭名昭著的四維」話題徹底給高維空間貼上了不靠譜的神秘主義標籤。大家只注意到了黎曼幾何帶來了的光怪陸離的新鮮刺激,卻忘記了黎曼的初衷。沒有清晰的物理動機,純數學概念往往就變成了社會流量的消費品,以及各種曲解的投機事件。
可惜黎曼的高等數學超出了19世紀物理學的認知,那時的物理學家無法給它一個清晰物理繪景,使它一直蒙塵。而由黎曼幾何掀起的四維探知熱潮卻沒有褪去。四維成為神秘主義的天堂,將人們對四維的認知引上了歧途。
黎曼雖然建立了高維空間的數學骨架,但無法使人們對其產生直觀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