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的起源與演化

2020-12-03 汪汪對不對

鯨魚屬於海生哺乳動物,是地球現存最大的動物,是由陸生脊椎動物回到海洋中生活而演化出來的。因此,鯨魚最近的陸地親屬是哺乳動物。由於古鯨化石記錄極其稀少, 鯨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個進化之謎。對此, 著名古生物學家辛普森(G.G. Simpson, 1902~1984)的解釋是, 鯨在海洋中進化的時間太長了, 以至未保留下任何有關其祖先的信息。

20 世紀的50年代, 美國科學家博伊登(Alan Boyden) 等利用抗原、抗體反應的方法進行鯨類起源與進化的研究, 發現在現存的動物中, 鯨與偶蹄目哺乳動物的親緣關係最近。但是,一直沒有化石證據的支持。直到1997 年, 美國密執安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菲利普·D·金格裡奇(Philip D. Ging erich )才在巴基斯坦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地層中發現了1件陸生鯨化石,並命名為巴基鯨,證明了鯨類是從陸生哺乳動物起源的。從而,揭開了鯨類的演化歷程的秘密。

鯨魚生活在海洋中,一般都在深海活動,因此它們的化石很少被發現。古生物學的研究表明, 所有生存於古近紀(約6500~55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都是陸生的,因此水生的鯨類的演化一定開始於5500萬年的始新世以後,而在陸地上可考察範圍的始新世以後的海相地層與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相地層比起來要少很多。新生代以來的海相地層大部分還都在海下,不像陸地上那樣容易考察,因此發現鯨類化石的機會也不多。

但是由於板塊運動,印度板塊在新生代期間開始向歐亞板塊漂移,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的古特提斯海越來越小,直至封閉,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脈。在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漂移的過程中,將古特提斯海的海底擠壓出海面,然後又隆起成山。於是,新生代的海底地層就被託到了地表,海洋也消失了,變成了陸地。就使得科學家能夠認真考察新生代期間,從而發現一系列鯨魚化石,使我們終於了解到了鯨魚從陸地動物向海洋動物演化的傳奇歷程。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鯨魚由陸地向海洋演化過程中的化石都在巴基斯坦及周邊地區發現的原因。

相關焦點

  • 【譯文】鯨的演化
    (約拿,聖經人物,聖經中曾記載約拿被鯨吞入腹中,譯者注)這本美國經典寫於1851年,比另一部震驚世界的經典著作——《物種起源》——還要早8年。在《物種起源》中,查爾斯·達爾文認為,所有的物種都演化自其他物種,並最終可追溯至同一祖先。如果鯨屬於哺乳動物,而哺乳動物祖先生活在陸地上,那麼鯨的祖先一定也生活在陸地上。
  • 鯨落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鯨落的演化過程了解一下
    鯨落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鯨落的演化過程了解一下時間:2020-05-14 16:44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鯨落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鯨落的演化過程了解一下 鯨落是什麼意思。最近很多人都在說鯨落是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很多小夥伴們不知道鯨落代表什麼,為什麼大家都在說這個。
  • 【摸魚日常】鯨
    「從解剖學的觀點看來,鯨類的許多特質都顯現了對於海洋中生活的高度適應。然而,解剖學上的證據,並不足以解答許多有關鯨類起源的問題。但是從生化與遺傳學的角度來看,鯨類與有蹄類動物關係較近,且化石記錄(約5000萬年前)也支持鯨類是由有蹄類動物演化而來。
  • 聆聽科學——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您暢聊植物的起源與演化,敬請期待!!
  • 魚類起源與演化
    他們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變成了魚類的呢? 脊椎動物動物起源 生物學家們利用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來推測分析提出了許多不同脊椎動物起源的假說。背神經管和鰓裂,而脊椎動物的祖先就是由原始無頭類主幹演化而來的原始有頭類。 擬似魚類的脊椎動物 現在的古生物研究者們一般認為海口魚。
  • 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新猜想
    而對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也是眾多學者一直研究的話題。 《自然 Nature 》雜誌旗下子刊《生態與進化 Ecology & Evolution》最近發表了一篇由來自耶魯、伯克利等多校多位研究學者合著的關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文章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in animals
  • 中國科學家發現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
    東方網3月1日消息:據新華網報導,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究竟是什麼?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這就是始見於中國雲南澄江化石庫地層最底部的古蟲類和雲南蟲類。這一成果將脊椎動物實證起源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2月2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舒德乾等人與英、日等國學者合作完成的這一重要成果。
  • 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 生命演化|鯨魚先祖——龍王鯨與梅氏利維坦鯨
    龍王鯨,又稱帝王蜥蜴、械齒鯨,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被認為是現代鯨的祖先,約生活於晚始新世4500萬-3600萬年前,現已滅絕。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 自帶「北鬥導航」的微生物起源與演化的新認識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了解更多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許多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人類起源的演化過程
    「神創論」在世界上流傳很廣,東西方都有這樣的神話故事傳播,請寫出幾個:                                                               2、指出「從魚到人」的演化關係並發表名著的是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             ,1929年,他發表的《           》把人的面形一直追溯到魚類。
  •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立體書封【基本信息】    書名:《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    作者:(美)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美)唐納德•戈德史密斯    譯者:陽曦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瀚的星空充滿了好奇。宇宙如何誕生?星辰如何出現?銀河系和地球為什麼是現在這樣?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人類重新認識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也重新認識了文明的意義。本書以平實易懂的語言、舉重若輕的風格,向普通讀者介紹宇宙學知識,以及人類觀察星辰、探索宇宙的故事。
  •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新聞—科學網
  • 《大熊貓的起源》:再現熊貓家族興衰演化歷史
    ,精彩再現熊貓家族興衰演化的歷史。 「大多數人對現生大熊貓獨特的外形以及生態、習性等都非常熟悉,但對作為重要物種之一的大熊貓的起源與演化歷史卻知之甚少,或者說只知其『今世』,不知其『前生』。迄今為止,已出版的與大熊貓有關的圖書超過了1000種,但沒有一種是以化石大熊貓作為研究和科普重點的。《大熊貓的起源》一書,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黎小龍這樣評價。
  • 【科普】鯨落與鯨爆
    鯨落生態系統可分為四個演化階段:移動清道夫階段:在鯨屍下沉至海底過程中,盲鰻、鯊魚、一些甲殼類生物等以鯨屍中的柔軟組織為食。這一過程可以持續4(至少)至24個月(取決於鯨的個體大小)。期間90%的鯨屍將被分解。機會主義者階段:機會主義者(機會種)能夠在短期內適應相應環境而快速繁殖。這裡所說的環境,就是鯨屍、鯨骨。在這個階段,一些無脊椎動物特別是多毛類和甲殼類動物,能夠以殘餘鯨屍作為棲居環境,一邊生活在此,又一邊啃食殘餘鯨屍,不斷改變它們自己的所在環境。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在最重要的25個問題中,多個關乎生命演化。「可唯獨缺了『從魚到人』這條演化主線的問題。」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主任朱敏說。「人之由來」是永恆的天問。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物種起源》這本書幾乎是凝聚了達爾文的畢生心血,奠定了演化理論的基礎。我相信大部分人對這本書都有所耳聞,但是真正閱讀過的卻不多。《物種起源》出版於185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實際上優勝劣汰並不能夠概括生物演變的全部,在生物與自然的博弈之間,身體構造和生存方式會有著多種複雜的變化,所以說我們會用「演化」這個詞,而不是「進化」。在《物種起源》這本書當中,達爾文列舉了極大量的證據,來闡述它的演化理論,並且對演化理論當中一切可能的疑點,都做了非常詳盡的闡述。從此,演化理論不再是某些博物學家用來解釋某些現象的零敲碎打,而是成為了整個生命科學領域的普遍規律。
  • 【新華網】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
    揭示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義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  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揭示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
  • 科學家發現海底「霸王鯨」化石(組圖)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的遠古鯨魚化石牙齒鋒利,性情兇殘,與人們印象中溫和的鯨差別很大。  科學家認為鯨是迫於生存需要從陸地重新回到海裡的,上圖為鯨的進化史。  以2000年在巴基斯坦發現的一種古鯨:以巴基鯨(Pakicetus)為例,它的鼓泡已經朝現代型的方向演化了,但是它們仍然保存了類似陸棲哺乳類的耳鼓,在水面下毫無作用。正是根據這一特徵,發現者Thewissen博士推測,就像烏龜聽到的是以龜殼傳送的地面震動,巴基鯨也許是用鼓泡捕捉地面傳遞的聲音。他將新發現的體骨與耳部構造一併考慮之後,將巴基鯨想像成一種以埋伏為主要策略的獵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