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類起源與演化
(2)棘皮動物說——棘皮動物通過體腔囊法形成體腔,屬於後口動物,此種發育方式和脊椎動物是相類似的 (3)原始無頭類——科學家依據現有的理論和已發現的化石情況,推想出脊索動物的祖先應該是一種蠕蟲狀後口動物,它們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而脊椎動物的祖先就是由原始無頭類主幹演化而來的原始有頭類。
-
欣賞|戴氏多鰭魚
多鰭魚有魚類活化石的別稱,而戴氏多鰭魚可以作為觀賞魚來飼養,他們的仔魚具有外鰓,成魚能呼吸空氣並且能容忍溶氧量低的水質。戴氏多鰭魚屬於輻鰭魚綱多鰭魚目多鰭魚科的其中一種。戴氏多鰭魚外形特點多鰭魚在水族裡有活化石之稱,戴氏多鰭魚是多鰭魚的一種,又名斑節恐龍,屬於比較常見的觀賞魚類,那麼這種特別的戴氏多鰭魚的外形特點是怎樣的呢?
-
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
大多數演化事件都會經歷漫長的鋪墊,然後在較短時間內發生飛躍,四足動物的起源同樣如此。中國華南地區可能是研究志留紀和泥盆紀早期魚類的最佳地點。在4.2億年前,雲南曲靖郊外的丘陵曾經是一片淺海,這裡的「魚類時代」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開始得都更早。我國科學家在曲靖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的夢幻鬼魚,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肉鰭魚。
-
水族百科(戴氏多鰭魚篇)
戴氏多鰭魚品種簡介 多鰭魚有魚類活化石的別稱,而戴氏多鰭魚可以作為觀賞魚來飼養,他們的仔魚具有外鰓,成魚能呼吸空氣並且能容忍溶氧量低的水質。
-
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
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前的晨曉彌曼魚腦顱結構進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彌曼魚內顱具有典型的輻鰭魚類特徵,如側顱管與噴水管,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謎團提供了最新證據。該研究還發現「整列層」結構不但見於肉鰭魚類,也存在於某些早期輻鰭魚類,修訂了「整列層」是肉鰭魚類特有結構的傳統假說。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硬骨魚類分兩大支系,即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
-
魚類到陸地四足動物的重要一步,學會了呼吸空氣
另一個重大發現是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科學家在格陵蘭島的巖石中發現了魚石螈化石,這是一種長一米左右的生物,它生活在3.64億年前。魚石螈化石魚石螈的身體更像有尾目兩棲動物,比如蠑螈和大鯢。魚石螈骨盆發達,四肢結實,甚至還有手指。
-
中國科學家有望揭開肉鰭魚類演化之謎—新聞—科學網
在這之前的肉鰭魚類被歸入肉鰭魚類幹群,以夢幻鬼魚和斑鱗魚為代表,形態十分原始,甚至並沒有發展出典型的肉鰭,它們的鰭與輻鰭魚類沒有多大不同。而在這之後,我們熟悉的肺魚類、空棘魚類和四足形類(陸地脊椎動物的直接祖先)等肉鰭魚大類群紛紛演化出來,它們通常被統稱為肉鰭魚類冠群或現代肉鰭魚類。
-
四足魚類從何而來?揭開「肉鰭魚」的神秘面紗
活化石拉蒂邁魚:在我們中國古動物館,有一件很重要的展品叫做拉蒂邁魚,這個標本保存在福馬林的大魚缸中,保存了它的原始狀態。這個標本是一個現生標本,所以也被稱為活化石。拉蒂邁魚也叫矛尾魚,最早生活在4億年前古生代的泥盆紀,科學家曾一度認為這種魚在七千萬年前中生代的白堊紀就已經滅絕。直到1938年,漁民們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的葛摩群島捕捉到的一條怪魚,令古生物學家很快就發現,這條怪魚和化石標本上的肉鰭魚幾乎一模一樣,而後來在印度洋的東岸印度尼西亞附近也發現了它的蹤跡。
-
我科學家證明晨曉彌曼魚屬輻鰭魚類-光明日報-光明網
晨曉彌曼魚,這條生活在4.1億年前的小魚,曾被認為是一種原始的肉鰭魚。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和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成果卻改寫了這個結論:晨曉彌曼魚其實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輻鰭魚,它將輻鰭魚類的化石記錄向前推了2千萬年。
-
科學家發現4.2億年前新種魚化石 鱗片似鎧甲
新華社昆明3月10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在雲南曲靖市發現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化石,證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
近4億年的遠古森林被發現,它見證了原始魚類爬上岸的場景
加拿大發現「會走路」的魚在2004年,科學家們在加拿大發現了一種奇怪的魚類化石,距今大約3.7億年,它的體長超過2米,魚鰭看起來好像是「雙腳」一般,而更加神奇的地方在於,這種魚不僅有魚鰓,而且還可以用肺來進行呼吸,科學家們將它取名為「提克塔利克」,認為它是地球上已知的,距今最早的「會走路」的 魚。
-
科學家重大猜想:人類的祖先不是猴子,或許是從魚類進化而來!
生物課上我們學習過進化論學說,達爾文認為人類都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經過幾十萬年的演化變成了"智人",又經過優勝劣汰、社會制度演變而逐漸進化至今。可如今有人提出了疑問和質疑,人類真的是由猿猴進化而來嗎?猿猴又是從何而來?這時候加拿大科學家出了一篇論文,其中大膽猜測到:人類從魚演變而來。
-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全魚類有哪些 全魚類大全
導 讀 在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我們有時候需要捕捉一些魚類,但是不知道在哪裡會有,什麼時候會出現,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動物森友會全魚類的出現時間吧,一起來看看
-
魚類與它們的區別
但它們除了具有圓口綱的一般特徵之外,身體上一般具有大塊骨甲,故有甲冑魚類(Ostracodermi)之名,甲冑魚類在19世紀發現時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硬鱗魚類或真骨魚類。美國古生物學家柯柏(Cope D.E.1840~1897)指出了它們與圓口綱有共同特點,並提出將圓口綱與甲胃魚類合在一起,建立無頜超綱(Agnatha)。
-
活到現在的遠古魚,魚類中的神獸,它有一個霸氣的名字—九節龍魚
九節龍魚就是基本一種典型的「活化石」魚類。九節龍魚又名金恐龍,九節龍,九角龍魚,恐龍魚屬,屬古代魚種,有活化石之稱。九節龍魚體格強壯,生長快速,九節龍魚原產於非洲塞內加爾、奈及利亞、尚比亞、剛果。九節龍魚體筒形,延長側扁,頭圓,有1對觸鬚,須短,身體有硬鱗覆蓋,鱗厚,背鰭多而小,九節龍魚有8至9個背鰭,鰭發達有柄,可以在水中爬行,臀鰭較短。
-
魚的記憶只有7秒? 魚類的記憶到底如何?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魚的記憶只有7秒? 魚類的記憶到底如何? 魚的記憶只有7秒嗎?當然不! 事實上,這一說法在世界各地都有流傳,甚至還有說魚的記憶只有3秒的版本。而且,由於實在是年代久遠、傳播甚廣,已經難以考證其出處。在中文的網絡世界裡,最常見的說法是「出自於徐志摩的一首名為《阿詩瑪》的詩」。
-
黃河魛魚現身,另一種黃河神秘的魚類也再次出現
為什麼時隔多年才重新發現活體?本文讓您一起了解黃河魛魚的一些秘密。黃河魛魚又稱刀鱭,體銀白色,背側顏色較深呈青色、金黃色或青黃色。腹部色較淺。尾鰭灰色,體長可達410毫米,體重可達360克。是黃河歷史上最著名的洄遊魚類之一,黃河河口是其主要棲息場所。每年春季3~4月,黃河魛魚從黃河口溯遊而上至東平湖產卵,再沿黃河順流而下入渤海生長和越冬。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在這地質的萬卷書中,保存了生命演化的珍貴信息,這些信息過去從未為人所知。 早在上世紀,我國科學家就在滇東的早泥盆世地層中找到了多種奇特的原始硬骨魚類。然而這時魚類時代已進入全盛,各大類群早就分道揚鑣,這些發現只能為研究人類水生遠祖的譜系提供一些間接的暗示。
-
闢謠:魚的記憶只有7秒?不,魚類是跨越3億年的高智商族群
作者通過對魚類多年的研究,用詳盡的案例為我們揭示了魚類不為人知的複雜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背後的智慧和情感,帶領我們開啟了一場重新認識水下熟悉而神秘的高智商族群之旅。魚類是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和人類一樣,每一條魚都是跨越3億年的演化奇蹟。
-
4億多年前,文昌魚進化成原始魚類,人類的祖先也有機會誕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現代研究表明,大約42.8億年之前,最早的地球生物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從最簡單的微生物一步步演化成為了人類,這其中經過了很多複雜的環節,比方說如果魚類沒有出現,可能如今的一切都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