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古老魚類化石研究揭開有頜脊椎動物演化史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佔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7%。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搞清楚這些大支系之間的親緣關係,特別是弄清作為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硬骨魚類的起源,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共同祖先的特徵組合,是重建有頜類演化之樹的關鍵。

    9月25日,英國《自然》雜誌在線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朱敏等人在中國雲南省古老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了一條保存完好的古魚,並將其命名為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這條魚雖然在其他方面都保持著盾皮魚綱(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的身體形態,但卻已經演化出硬骨魚綱(亦稱硬骨脊椎動物,包括陸生脊椎動物和仍生活在水中的硬骨魚類)的典型頜部結構或面部特徵,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介於這兩大類群之間的「缺失環節」,它在古生物學上的重要意義,類似於始祖鳥、遊走鯨和南方古猿等耳熟能詳的「過渡化石」。

  過去,科學家對早期有頜類的了解主要集中在泥盆紀,因為有頜類的化石記錄直到這個時代才變得豐富起來,泥盆紀也因此被稱為「魚類時代」。然而,從泥盆紀一開始,有頜類四大類群不僅已經全部演化出來,而且彼此形態已經極為不同。僅僅憑藉泥盆紀的化石證據,沒有介於各主要類群之間的過渡化石,是無法確切地了解它們是如何演化而來的。然而,在更古老的志留紀有頜類留下的化石少得可憐,長期以來,科學家只能依靠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鱗片,細小的牙齒或一點點骨頭碎片,「盲人摸象」式地猜測志留紀有頜類的模樣。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歷史籠罩在迷霧之中。

  新發現的全頜魚生活在距今4.2億年前岡瓦納大陸北緣的近岸水域中,體長約30釐米,身體扁平,靠著在水底笨拙地遊來遊去,搜尋柔軟的食物,如藻類、水母和生物碎屑等等為生。它生活的環境中已經存在相當大的掠食者,全頜魚必須小心翼翼地避開它們。粗粗看去,很容易認為全頜魚是盾皮魚類,特別是後來在泥盆紀十分繁盛的節甲魚類的一份子。它們的前半身同樣都包裹在大塊骨片拼成的鎧甲中,這套護身鎧甲由箱形的軀甲和包覆頭部的頭甲組成,兩者之間由一頸關節相連,以便頭可以向上抬起。就連骨片的形狀和排列方式,全頜魚和典型的節甲魚類之間也只有細微的差別。然而,如果把全頜魚翻過來,仔細觀察一下它的頜部,就會立即認識到它不同於任何節甲魚,也不同於以往發現的任何盾皮魚類,因為它具有硬骨魚類才有的典型頜部結構或面部特徵,即有著一張硬骨魚類才有的嘴巴。

  脊椎動物的骨骼可分為內外兩大骨骼系統。最原始的頜由無頜脊椎動物的鰓弓演化而來。原始的上頜骨稱為顎方軟骨,下頜骨稱為麥氏軟骨,它們都屬於內骨骼系統,其簡單的構造不能完全勝任咬合、剪切和研磨等等功能。因此,隨著有頜脊椎動物的演化,屬於外骨骼系統的骨頭不斷被整合入頜部結構,使得頜更堅固,更靈活,適應多種多樣的需要。外骨骼介入頜部結構的模式,是有頜類四大類群間的根本區別之一。

  原始硬骨魚類複雜的外骨骼頜部與其他三大類有頜脊椎動物都很不一樣,這讓試圖追溯硬骨魚類起源的古生物學家很是撓頭。因為盾皮魚的上頜片和下頜片都位於口緣內側,只相當於硬骨魚類內側那些不太重要的骨片(犁骨、冠狀骨等),而構成硬骨魚頜最主要的成分——前上頜骨、上頜骨、齒骨等口緣骨片,仿佛是憑空出現一般,在盾皮魚中找不到任何對應。鑑於此,科學家們長期以來認為前上頜骨、上頜骨和齒骨這些頜部骨骼是在硬骨魚綱這一演化支系中新生的。然而,全頜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切,過去認為硬骨魚綱獨有的頜部特徵,在盾皮魚綱的某些類群中早已演化出來了。

  據朱敏研究員介紹,「基於現有證據,特別是全頜魚所提供的全新信息,我們使用被稱為分支系統分析的方法,對大量早期有頜脊椎動物進行了綜合研究,提出了最新的有頜類演化譜系。在這一譜系中,盾皮魚類被確證不再是一個單系或自然類群,而只是一系列較原始有頜脊椎動物的集合,而除盾皮魚類外的所有有頜脊椎動物,卻很有可能擁有共同的祖先,從而構成一個單系類群。全頜魚跟硬骨魚綱與軟骨魚綱的共同祖先很有可能長得差不多」。

  全頜魚的發現實際上告訴我們,有頜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支保留並改進了盾皮魚類的大型外骨骼骨片,這就是硬骨魚類;另一支則丟失了大型外骨骼,代之以細小的鱗片和小塊骨片,其中較原始的類群構成棘魚,而軟骨魚類是由棘魚中的一支演化而來。

  此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

    圖1 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化石,a前側視,b側視,c前腹視,d背視,c 復原圖。(朱敏供圖)

 

圖2 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生態復原圖(朱敏供圖)

   

圖3 有頜脊椎動物演化譜系圖(朱敏供圖)

相關焦點

  • 志留紀有頜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朱幼安、盧靜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一種志留紀有頜魚類——闊背志留魚(Silurolepis platydorsalis)的最新研究,證明這件標本在之前的描述中也被前後顛倒了,過去隸屬胴甲魚類的闊背志留魚實為我國特有的志留紀全頜盾皮魚,對追溯有頜脊椎動物的最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 發現最古老完整硬骨魚類化石
    這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朱敏研究員所帶領的早期脊椎動物課題組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他們的研究為探索有頜類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最完整的化石資料。新發現的古魚將有頜脊椎動物幾大類群的特徵匯於一身,大大填充了它們之間的形態學鴻溝,第一次近乎完整地呈現了有頜脊椎動物祖先可能具有的特徵組合。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阿爾伯格聯合團隊在脊椎動物頜演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前上頜骨及齒骨與原頜盾皮魚類的頜部骨板是同源的理論,將人類的頜骨向前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原頜盾皮魚類中。
  • 新疆塔裡木盆地早志留世軟骨魚類研究新進展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近60餘年來,全球志留紀魚類化石的連續發現已使我們能夠將「魚類時代」推前至志留紀。化石記錄表明,志留紀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無頜類已相當繁盛,有頜類所有重要類群如盾皮魚綱、棘魚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皆已出現並逐漸得到發展。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建立中華盔甲魚類新屬種
    郭肖聰 繪圖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通過對江西修水志留系(約4.3億年前)西坑組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華盔甲魚科一新屬「裂吻魚屬」,並建立新屬下的一新種「石盤裂吻魚」。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魚類物種 為頂級食肉動物
    鈍齒宏頜魚復原圖,據稱在化石中發現它的牙齒間有被咬碎的鱟殘骸最近一些古植物學研究也表明,截至志留紀晚期,陸地維管植物已經相當繁榮。這些發現都支持了古灰燼證據所顯示的氧氣含量變化模型,即古生代氧氣含量增高事件發生在約4.2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在傳統觀點描繪的圖景中,志留紀的水域為無脊椎動物所統治,小型的無頜甲冑魚和最早的有頜魚類在捕食性的巨型頭足類和海蠍的陰影下生活。
  • 5億多年前遠古小魚或為脊椎動物祖先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11日報導稱,一種生活在5億多年前、身軀柔軟的魚類可能是幾乎所有現存脊椎動物的祖先,其化石保存完好得令人驚訝。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報告,這種叫做Metaspriggina的小魚擁有典型的腮結構,而這種腮結構後來進化成為有顎脊椎動物的顎骨。
  • 科學家使用高精度三維列印技術探索4億年前脊椎動物頜部演化
    科學家使用高精度三維列印技術探索4億年前脊椎動物頜部演化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所有其他有頜脊椎動物類群均由盾皮魚類的一個早期支系演化而來。因此,盾皮魚下屬各支系的演化關係,以及盾皮魚類哪些身體特徵代表有頜類的原始形態,哪些是其自身特化等等問題,就直接關係到包括人類在內的現代有頜脊椎動物身體構造的起源,因而得到學界的重視。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最大程度「榨取」化石中保存的解剖學信息。
  • 華南地區志留紀中華盔甲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PeerJ 雜誌和《古脊椎動物學報》分別報導了在中國江西志留系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新材料極大地豐富了中華盔甲魚科的形態學特徵,基於這些新特徵所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釐清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真盔甲魚目系統分類問題。
  • 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朱敏專注地沉浸於科學世界中,幾十年的努力,發現了古生物界苦尋一個世紀的志留紀魚化石群——瀟湘動物群。志留紀是距今4.4億年到4.1億年的時代,有著比西屯動物群年代更古老的魚,分為有頜類和無頜類。其中,有頜類是99.8%現生脊椎動物的祖先,當然也是人類的「遠祖」。有頜類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綱的起源與早期分化,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古脊椎所等揭開北美頜鏟象的演化疑團
    奧斯本在文中寫道:「舉世無雙的頜鏟象是研究乳齒象類適應演化的悠長歷史中最令人震驚的發現,沒有人能夠想像,頜鏟象這種既長且寬,完全沒有牙齒,形似竹片的下頜,會是從始祖象的那種下頜演化而成的……」。,最終揭開了頜鏟象的起源與身世之謎。
  • 我國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飛魚化石 魚類飛行秘密有望揭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組成的研究小組,近日在貴州省發現了一種距今約2億4千萬年的史前飛魚類化石:精美烏沙魚。該發現代表了飛魚類最原始最古老的化石記錄,為研究史前飛魚的生殖方式和水上滑翔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
  • 世界最後的無頜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生存之技
    另外,依據一些說法,目前已知的所有盲鰻都是盲鰻科,不管有沒有眼睛,這樣的話,盲鰻科就是現生的所有魚類中最古老的一個科,從三億年前的石炭紀一路打到現在。基於這個結論,盲鰻被踢出了脊椎動物,與包括七鰓鰻在內的「脊椎動物」共同構成「有頭類」,甚至有人認為連昆明魚都高過盲鰻,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人們發現這些「原始」的特徵似乎其實都是次生產生的,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分子證據都支持七鰓鰻和盲鰻構成一個單系群,即所謂的「圓口類」。
  • 魚類起源與演化
    魚類,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作為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魚類也是最低等的脊椎動物,那麼脊椎動物的祖先是什麼?他們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變成了魚類的呢?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圖)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位置。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   朱敏團隊是在我國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鈍齒宏頜魚的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它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蘇柏恩/繪圖    新發現的鈍齒宏頜魚的下頜骨、上頜骨化石標本。  6月12日最新一期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這一古脊椎動物研究領域重要發現稱,雖然目前鈍齒宏頜魚只發現了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科學家發現古老夢幻鬼魚 代表人類祖先分支(圖)
    「夢幻鬼魚」化石及其復原圖。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博物館提供  我科學家發現最「老」完整硬骨魚  將相關記錄前推約800萬年  我國科學家發現的一條「夢幻鬼魚」引起了國際同仁的關注: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古老的保存完整的硬骨魚乃至有頜脊椎動物化石,為人們勾勒出一幅更加詳細的硬骨魚類起源與早期演化圖譜,進一步填充了硬骨魚類和其他有頜類之間的形態學鴻溝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位置。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 朱敏團隊是在我國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鈍齒宏頜魚的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它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我科學家發現最古老的「奇異東生魚」
    古脊椎所Brian Choo繪製  肉鰭魚類腦演化示意圖,指示大腦的增大與加長在四足動物演化初期即已發生。古脊椎所提供  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雲南地區發現了距今4.09億年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將四足動物支系的演化歷史前推了一千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