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鳩,拉丁文學名是Ocyphaps lophotes,別名是冠羽鴿,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鴿形目、鳩鴿科、鳩鴿亞科、鳳頭鳩屬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Crested Pigeon,命名人為Temminck,命名時間是1822年。
其體長32.5-35.5釐米,體重120-230克。體型優美,羽毛總體來說是帶有棕色的灰色,胸部和頸部兩側粉紅色,它的頭頂上有一簇直立的黑色的羽冠,典雅簡約,與髻鳩類似。在冠鳩奔跑時這簇羽冠直立。羽毛有明亮的金屬紫色及綠色斑塊和白色條紋,少數羽毛帶有鮮豔的棕色、紫色、藍色和綠色。棕黑色尾巴上面有輕微的具光澤的綠色,尾緣白色。下體銀灰色,翼覆羽白色。鳥喙黑色,基部灰色,虹膜橙黃色至橙紅色,腿和腳粉紅色。喙短,被蠟質;翼發達,善飛行;尾短而圓;腿短健,無蹼,後趾與前三趾同在一個水平面上。幼鳥的羽毛顏色比較暗淡,翅膀上沒有青銅色。眼睛藍綠色,圍繞每個眼部皮膚是藍灰色環,腿腳灰粉色。
此物種通常生活在較乾燥但離水源不遠的地方。它在日出後不久飛到水邊,黃昏時分又回去飲水。人造湖與牧牛水渠為冠鳩開拓了新的繁殖區。
冠鳩最特殊的是在它們起飛時的拍打和嘯聲。這個聲音可以用來將敵人引向起飛的鳥,而讓還在地上的鳥有足夠的時間逃脫。降落時它們的尾巴翹起,與髻鳩類似。冠鳩一般成群,偶爾只有兩隻成對出現。與人有接觸的冠鳩不怕人。
鳩鴿類育雛期,在腦垂體後葉分泌的泌乳素作用下分泌鴿乳。鴿乳是由雌鴿和雄鴿的雙側側囊淋巴區,即嗉囊床淋巴區增殖扁平上皮大量脫落分泌的充滿脂肪顆粒、乳化脂肪糜液和淋巴液組成,初乳期後逐漸加入富含乳化脂肪顆粒的乳糜液。嗦囊床上皮淋巴乳頭一般在開始進人孵化狀態的第4-5天,雄雌鴿的嗉囊床開始萌動,嗉囊床血管充血、增粗,淋巴管增生,到第8-9天,嗉囊上皮增厚,進入育雛前狀態。第13天其厚度和寬度已增加1倍,第14-16日巳能分泌透明略帶黃色的鴿乳,第18天,嗉囊便可分泌嗓囊乳,然而乳鴿出殼後第7天,嗉囊乳分泌量開始減少,第10天分泌停止,持續嘔雛到2周齡左右,嗉囊床開始萎縮,而鴿乳分泌也逐漸停止。食糜漿中逐漸摻入由腺胃返流而來的通過肌胃研磨的半成品糜漿,然後變成直接飼餵摻水的顆粒飼料。如若所孵蛋未能按時出殼,孵性好的鳩鴿類最長可繼續孵化延遲到第22-24天,此時育雛鴿就會伴隨著嗉囊床的萎縮而自動停孵。
該物種分布於澳大利亞。由於人的活動,在澳大利亞建立牧場等,使得該物種的棲息地變廣。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此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