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

2021-01-08 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植保所研究員王桂榮介紹,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釋放複雜的植物揮發物,而在與植物的共進化過程中,鱗翅目昆蟲也形成了高度靈敏特異的嗅覺系統來識別各類植物揮發物,從而尋找到寄主植物並完成取食、產卵等行為。對於植食性昆蟲如何識別寄主揮發物的分子機理卻知之甚少。

該研究對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的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進行了系統研究,繪製了棉鈴蟲氣味受體家族編碼寄主植物揮發物的功能圖譜,揭示了棉鈴蟲氣味受體通過組合編碼的方式識別複雜的寄主揮發物,回答了為什麼鱗翅目害蟲只有幾十個氣味受體卻能編碼成千上萬種氣味分子的疑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現識別寄主植物花香氣味的受體在鱗翅目昆蟲中高度保守。該受體的出現伴隨鱗翅目昆蟲管狀喙的產生,與被子植物的暴發時間一致。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晴丹 歐陽燦彬)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30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 害蟲靠嗅覺找到食物 鱗翅目昆蟲和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機制被發現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近日,中國科學家解析了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和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完成。飛蛾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昆蟲,屬於鱗翅目,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
  • 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進化適應的遺傳貢獻
    這篇文章,我們通過調查在被子植物系統發育層面從祖先全基因組複製事件中保留下來的複製基因,以及針對探索遺傳證據來支持重要的多倍化事件。在我們所選取的25個物種中,那些複製的基因從三次獨立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分別在~120Ma,66Ma和<20ma)中協同保留。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進化關係自古就是科學謎題。最近,北京...
    在琳琅滿目的植物世界,被稱為「開花植物」的被子植物無疑是最受關注的一類,不僅因為它們用絢爛的花朵將世界裝扮得奼紫嫣紅,它們孕育的累累碩果更是維繫人類文明的食糧。在研究領域,被子植物同樣備受關注,其中關於被子植物的起源與進化,自達爾文時代起,便成為植物進化領域裡的一個重大難題,達爾文直接將其稱為「令人討厭的謎題」。
  • 被子植物兩側對稱花起源分子機制闡明
    為解答達爾文有關白堊紀中後期被子植物大爆發的「令人煩惱之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印政研究組以菸葉苣苔為材料開展研究,闡明了被子植物兩側對稱花起源的分子機制。
  • 新研究揭秘中國被子植物進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1月31日訊(記者丁佳)英國《自然》雜誌今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陳之端等完成的一項研究。
  • 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當然,在大的總趨勢下,也存在著某些植物種在特殊環境的作用下向著特殊方向演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植物類型當屬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了。在一般的認識裡,我們自然地以為被子植物是從裸子植物進化而來的;但是要說這個過程具體是如何發生的,貌似一時卻無法在腦海中形成什麼明確的圖景。下面,我參考了一些書籍資料中的相關論述,希望可以反映出當下學界對被子植物的發生這一過程的認識。
  • 為什麼說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級?
    植物世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地球上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植物界自身在不斷的矛盾中運動和發展著。它們從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依次不斷進化。在一定的地質時期中,總有一類佔據著主導地位,而其在發展過程中又會被較為進化的另一類植物所取代……世界總是在不斷進化著,那麼最後為什麼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級呢?
  • 最早蝴蝶化石揭示喙的進化—新聞—科學網
    多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蝴蝶化石,研究人員如今估計,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前,生長著喙的蝴蝶就已經在這顆星球上遨遊了。 科學家一直很感興趣:地球上是先有蝴蝶還是先有花朵?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新近發表報告說,對昆蟲翅膀鱗片化石的分析顯示,早在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出現之前5000萬年,就有了原始的蝴蝶和蛾類。
  • 種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區別,科普一下
    根據種子外面是否有子房壁(果皮)包被,可分為兩大類:裸子植物,現存700多種;被子植物,出現於1.3億年前,現20多萬種。他們生於陰溼的地方,遍布世界各地。被子植物門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級的一類,自新生代以來,它們在地球上佔著絕對優勢。現知被子植物共1萬多屬,約20多萬種,佔植物界的一半。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區別
    本記錄的科、屬以中國植物志為準被子植物有1萬多屬,約30萬種,佔植物界的一半。它們形態各異,包括高大的喬木、矮小的灌木及一些草本植物。裸子植物的表面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例如銀杉、水杉等,而被子植物是有果皮包被的,例如我們常吃的蘋果、水蜜桃等。
  • 世界上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是我國科學家發現
    我國科學家發現1.64億年前中侏羅世地層中的一種草本植物化石,這個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的發現,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前人提出的被子植物演化觀。拼版照片:左圖是中侏羅世的渤大侏羅草化石,右圖是渤大侏羅草的復原圖。
  • 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植物的嗅覺很靈敏
    植物會散發多樣的特殊氣味。想像一下夏日走在花園小徑上時聞到的玫瑰芳香氣味,暮春切下的青草的新鮮氣味,或是夜晚綻放的茉莉氣味。在農產品市場上與許多種其他氣味混合的褐色香蕉甜美撲鼻的氣味又怎麼樣?而且正如作家麥可·波倫所指出的,這些氣味甚至還引誘人類在全世界傳播花卉植物。然而植物不只是會散發氣味。正如我們剛才看到的,它們毫無疑問還能聞到別的植物。到空氣傳播的揮發物。我們用鼻子去嗅很多東西,尤其是食物。但是我們要記住,「嗅覺」絕不只意味著聞到好吃的食物。英語中充斥著諸如「恐懼的氣味」或「我聞到了麻煩」之類帶有嗅覺色彩的表述,嗅覺是和記憶、情緒緊密綁定在一起的。
  • 中外科研團隊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其繁衍受精講求「獨一無二」,這也是不同物種間存在生殖隔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花和草還有果哪一個是最早的被子植物?
    從進化歷史的角度來說,被子植物,也就是開花植物,絕對是植物世界的王冠。花是美麗的象徵,代表了植物世界繁殖策略的最高水平。美豔的花朵不僅讓大自然顯得更加美麗,而且造就了龐大的昆蟲家族,影響了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蝴蝶舞翩翩、蜜蜂響嗡嗡,無不是在為花的怒放演奏美妙的交響曲。正是由於被子植物如此重要,因此科學家們一直試圖破解被子植物的起源和進化之謎。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十一)動植物協同進化(圖)
    在這一過程中,昆蟲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動物與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有時甚至協同進化出令人驚訝的現象,動植物的一方仿佛完全是為了適應另一方而存在,如蝴蝶的口器剛好適合蘭花的唇瓣,一些花花筒的長度和形狀恰巧與採蜜蜂鳥的喙相吻合。    我們不妨看兩個傳粉動物與植物協同進化的實例:    1 蜂鳥:在南美熱帶雨林中,蜂鳥是許多種植物的傳粉者。
  • 版納植物園等發現被子植物中由水介導的受精系統
    這一「新發明」也是被子植物在地球上演化得最多樣和最具優勢的原因之一。因此,現有觀點認為:水介導的受精機制在早期被子植物演化過程中消失了,因為它無法很好地適應陸生環境。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進化生態研究組博士研究生範永立等在研究員李慶軍的指導下,在姜科植物距藥姜(Cautleya gracilis)中首次發現了被子植物中水介導的受精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