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蟲靠嗅覺找到食物 鱗翅目昆蟲和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機制被發現

2020-12-10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近日,中國科學家解析了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和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完成。

飛蛾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昆蟲,屬於鱗翅目,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同時,它們也是農業生產中最大的害蟲種類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團隊科學家王桂榮研究員介紹,嗅覺是害蟲主要的感覺方式,在害蟲尋找寄主、配偶以及逃避天敵等行為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釋放複雜的植物揮發物,在與植物的共進化過程中,鱗翅目昆蟲也形成了高度靈敏特異的嗅覺系統來識別各類植物揮發物,從而尋找到寄主植物並完成取食、產卵等行為。

鱗翅目昆蟲高度靈敏特異的嗅覺系統,可以識別各類植物揮發物,從而尋找到寄主植物並完成取食、產卵等行為。中國農科院供圖

國內外對鱗翅目昆蟲尋找配偶的嗅覺分子機制研究較多,但是,對於植食性昆蟲如何識別寄主揮發物的分子機理卻知之甚少。

研究對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的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進行了系統研究,揭示了棉鈴蟲氣味受體通過組合編碼的方式識別複雜的寄主揮發物的過程。

據介紹,科學家們測定了44個氣味受體對67種寄主植物揮發物的反應,鑑定了28個氣味受體的配體,繪製了棉鈴蟲氣味受體家族編碼寄主植物揮發物的功能圖譜。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分子系統發育和受體功能對比分析發現,大多數直系同源氣味受體的功能都出現了分化,只有少數幾個氣味受體功能保守。

對鱗翅目和毛翅目31個物種氣味受體分子系統發育分析表明,所有鱗翅目物種中存在一個高度保守的直系同源基因,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進化分支,受到強烈的負選擇壓,這些直系同源基因的功能高度保守,都對被子植物花香主要揮發物——苯乙醛有非常靈敏而且特異的反應,該受體在鱗翅目昆蟲尋找寄主植物特別是花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同時,該直系同源受體的出現伴隨鱗翅目昆蟲的管狀喙的產生,這與被子植物的爆發時間一致,並在鱗翅目昆蟲與被子植物的長期共存下保持了穩定的功能。

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銘

相關焦點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 被子植物兩側對稱花起源分子機制闡明
    為解答達爾文有關白堊紀中後期被子植物大爆發的「令人煩惱之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印政研究組以菸葉苣苔為材料開展研究,闡明了被子植物兩側對稱花起源的分子機制。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進化關係自古就是科學謎題。最近,北京...
    150多年來,不斷有人陸續聲稱找到了「達爾文謎題」的答案。人類陸續發現的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始花古果、迪拉麗花、潘氏真花等原始被子植物的化石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提前至1.62億年前的侏羅紀,它們為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這並非「達爾文謎題」的最終答案。
  • 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進化適應的遺傳貢獻
    這篇文章,我們通過調查在被子植物系統發育層面從祖先全基因組複製事件中保留下來的複製基因,以及針對探索遺傳證據來支持重要的多倍化事件。在我們所選取的25個物種中,那些複製的基因從三次獨立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分別在~120Ma,66Ma和<20ma)中協同保留。
  • 兩個具有不同植物寄主的高度雜食的鱗翅目害蟲(Spodoptera frugiperda,夜蛾科)基因組
    ,因為宿主植物為昆蟲提供了交配產卵的場所和充足的食物。但是家蠶是單食性的,但是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多食性的,並且是北美、南美以及加勒比海的主要農作物害蟲。這種害蟲由兩種形態上不可區分的菌株(「C」和「R」)組成,但是它們分別作用在不同的宿主植物身上。C(corn strain)主要作用在玉米、棉花、高粱等作物,R(rice strain)主要作用在水稻和牧草等作物上。
  • 王琛柱團隊發現蛾子的產卵器能嗅到植物氣味
    在自然界中,嗅覺對於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昆蟲作為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類群,具有發達的嗅覺系統,用它來尋找伴侶、食物和產卵場所,還能躲避天敵。觸角通常被認為是昆蟲的「鼻子」,科學家對它的研究廣泛而深入。
  • 中外科研團隊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其繁衍受精講求「獨一無二」,這也是不同物種間存在生殖隔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最早蝴蝶化石揭示喙的進化—新聞—科學網
    多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蝴蝶化石,研究人員如今估計,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前,生長著喙的蝴蝶就已經在這顆星球上遨遊了。 科學家一直很感興趣:地球上是先有蝴蝶還是先有花朵?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新近發表報告說,對昆蟲翅膀鱗片化石的分析顯示,早在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出現之前5000萬年,就有了原始的蝴蝶和蛾類。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此外,AM真菌通過菌絲網絡在地下連接植物,構成一個巨大網絡,並影響植物的多樣性。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共生是長期共進化的過程。叢枝菌根共生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其共生信號通路被豆科植物進一步利用,參與建立豆科植物與固氮根瘤菌的共生。然而,對AM真菌與根瘤菌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卻知之甚少。生物間的協同進化依賴於相互作用,特別是生物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
  • 世界上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是我國科學家發現
    我國科學家發現1.64億年前中侏羅世地層中的一種草本植物化石,這個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的發現,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前人提出的被子植物演化觀。拼版照片:左圖是中侏羅世的渤大侏羅草化石,右圖是渤大侏羅草的復原圖。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版納植物園等發現被子植物中由水介導的受精系統
    這一「新發明」也是被子植物在地球上演化得最多樣和最具優勢的原因之一。因此,現有觀點認為:水介導的受精機制在早期被子植物演化過程中消失了,因為它無法很好地適應陸生環境。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進化生態研究組博士研究生範永立等在研究員李慶軍的指導下,在姜科植物距藥姜(Cautleya gracilis)中首次發現了被子植物中水介導的受精機制。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被子植物中由水介導的受精系統
    新華網昆明5月22日電(記者 張東強)中國科學家在姜科植物距藥姜(Cautleya gracilis)中首次發現了被子植物中由水介導的受精機制。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上。
  • 花兒的豔裝背後,是殘酷的進化機制
    自然殖民者 被子植物,又稱有花植物,乃是全世界植物中最有勢力的類群,它們為無數生物(包括我們自己)提供了食物和蔽蔭。它們是自然界偉大的殖民者——容易適應環境,生命力頑強,種類繁多。小到浮萍,大到猴麵包樹1,被子植物有三十萬種,而裸子植物不過千種。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十一)動植物協同進化(圖)
    在這一過程中,昆蟲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動物與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有時甚至協同進化出令人驚訝的現象,動植物的一方仿佛完全是為了適應另一方而存在,如蝴蝶的口器剛好適合蘭花的唇瓣,一些花花筒的長度和形狀恰巧與採蜜蜂鳥的喙相吻合。    我們不妨看兩個傳粉動物與植物協同進化的實例:    1 蜂鳥:在南美熱帶雨林中,蜂鳥是許多種植物的傳粉者。
  • 植物氣孔控制的進化機制
    影響氣孔運動的主要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溫度、葉片含水量、風以及植物激素等,其實質都是通過改變細胞內pH值或酶活性影響保衛細胞水勢,控制氣孔關閉。對於氣孔運動控制機理,科學家們曾提出不同的模型以解釋保衛細胞對光照、細胞激素濃度(以脫落酸研究最為常見)以及代謝速率的響應。其中最受關注的有3種假說:澱粉—糖互變、鉀離子吸收和蘋果酸生成。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此外,AM真菌通過菌絲網絡在地下連接植物,構成一個巨大網絡,並影響植物的多樣性。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共生是長期共進化的過程。叢枝菌根共生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其共生信號通路被豆科植物進一步利用,參與建立豆科植物與固氮根瘤菌的共生。然而,對AM真菌與根瘤菌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卻知之甚少。生物間的協同進化依賴於相互作用,特別是生物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係,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製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種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區別,科普一下
    種子植物最古老的種子植物化石發現於3億多年前(泥盆紀)的巖石中。被子植物門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級的一類,自新生代以來,它們在地球上佔著絕對優勢。現知被子植物共1萬多屬,約20多萬種,佔植物界的一半。·具有雙受精和三倍體胚乳。花被子植物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4部分組成,各個部分稱為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