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軍:我與科學家的「畫」緣—新聞—科學網

2021-01-19 科學網

 

自從2010年決定以油畫的形式為科學家畫肖像畫以來,杜愛軍已經繪就130餘位科學家的肖像。這份工作在他看來意義不凡,他更希望這些畫像可以走進學校、走進單位,讓更多人看到並且了解中國現代科學家勵精圖治的奮鬥歷程。

鄧穎超會見科普作家高士其

當科學家博物館的籌備單位與杜愛軍聯繫,希望收藏他的科學家肖像畫作時,已經退休的科普研究所編輯杜愛軍心生感慨——自己的努力終於得到了認可。

自2010年開始創作科學家肖像油畫以來,他的工作除了得到過業內同行和領導的讚賞外,並沒有受到社會過多的關注,但他內心一直有個願望,渴望這些畫作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果要能實現這個願望,我願意不計報酬。」杜愛軍真誠地說。

一顆初心

在參加工作以前從未接受過系統繪畫訓練的杜愛軍,似乎對繪畫有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從幼兒園起,他就在繪畫方面展現出超過同齡人的能力。

1979年,杜愛軍進入科普出版社,從事科普美術編輯及創作工作。為了讓工作更上層樓,他脫產三年進入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習。油畫、國畫、版畫……都是在那時有所接觸。

「工作後,我主要負責書籍封面和版式的設計,也畫過連環畫、科普畫,為科幻作品配過插圖。」杜愛軍在接受採訪時告訴《中國科學報》。相較於隨心所欲、勾畫心中所想的畫家,杜愛軍的繪畫工作更多是「命題」作品,特別是給科學和技術文章配圖,更考驗他的理解能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網際網路尚未誕生,科普作品配圖作者需要從內容中尋找靈感,原子、核能,這些概念如何從抽象變為具象,對繪畫者提出了要求。因為出版社的書籍涵蓋範圍較廣,杜愛軍還會組織熟悉某個領域的繪畫者進行創作,例如航空航天等。

也因為他具有多年科學和科普繪畫的經驗,科幻作品的作者和編輯也會找到他進行創作。這是對他更高的考驗,因為科幻作品中的場景或者物品往往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他還記得曾經有一部科幻作品中提到有種很小的生物,可以隨意構成各種其他的大型生物。「根據描述,我感覺像螞蟻,後來有個場景中這些小生物根據人的意念變成了馬,人騎上就走,這個怎麼表現?如果真的畫成螞蟻或者蟲子,再組成馬,看起來可能有點可怕。」杜愛軍回憶說,於是他用鋼筆點出了一匹馬,馬匹身上的明暗皆由小點組成,實虛結合。

為了拓展自己的創作領域、尋找創作方向,杜愛軍嘗試過為各種作品配圖,然而,即便是在科幻畫配圖中獲得讚譽,他也沒有繼續在這個領域深挖。用他自己的話說,「總是感覺科幻畫像小孩的玩意,無法得到社會主流文化的認可」。

因為畫畫找不到方向,近距離地插畫創作又一度讓杜愛軍的近視不斷加深,他曾經一度擱筆,暫停繪畫。

直到2009年底,錢學森逝世的消息傳來,杜愛軍內心被觸動,才又拿起畫筆,為錢學森會就了一幅油畫肖像。

一份觸動

「錢學森為國家付出太多,他的去世令我心生感慨,其實早在他去世幾年前我就畫過一幅錢學森畫像的草圖,但是沒有繼續。他去世後我把草圖拿出來完成創作。」杜愛軍回憶道。

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

為了展示錢學森的風範,杜愛軍選擇用油畫的方式,圖像大小則幾乎與真人一致。繪畫完成後,杜愛軍帶著這幅畫參加了展覽,得到了當時參觀展覽的領導的好評,並成為中國科協參加歷屆中直機關書畫展的作品中,第一次獲得的一等獎的繪畫作品。此後每年參展的科學家美術作品連續五屆獲得中直機關書畫展一等獎。「領導鼓勵我,讓我安心創作,為我的創作提供時間和繪畫耗材的支持。」杜愛軍說。

在事業遇到瓶頸時,杜愛軍曾經向多位名畫家「取經」,詢問應該如何發展,曾經有位畫家跟他說:「總是欠缺臨門一腳並不是畫作的問題,你應該畫自己的熟悉的內容。」當時杜愛軍只認為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直到他畫完錢學森的畫作後,突然找到了「畫熟悉內容」的感覺。「畫科學家不容易,但是我堅信自己找對了方向,並要克服一切困難去做。」杜愛軍由此一發不可收,一頭扎進創作科學家肖像的領域中。

因為工作原因,杜愛軍經常去中國科技會堂等機構開會辦事,也曾經去過學校,他印象中,那些地方懸掛的畫像不是外國科學家就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家,而中國近現代科學家幾乎沒有。他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而這也成為他選擇為現代科學家進行畫像的原因,「我希望這些現代科學家的畫像未來有一天可以掛在學校,讓每個孩子都熟悉」。

錢學森、林巧稚、吳階平、胡亞美、吳孟超、李蘭娟、鍾南山、屠呦呦等人的人物油畫肖像在杜愛軍的筆下展現,他們的神態與動作乃至眼神都栩栩如生,只有杜愛軍知道,他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

「其實,我工作期間接觸油畫比較少,只是在開始進行科學家肖像畫之後才慢慢越來越熟練。」杜愛軍坦言,「油畫不像國畫,一筆蘸墨,一揮而就,油畫需要更準確的比例和色彩。」眼睛的遠近、高低,有時僅有幾毫米的差距就令人感覺大不相同;色彩飽和度如何掌握,色彩強弱如何突出前後關係;細節如何更準確……這些都是杜愛軍遇到的困難。「前期創作感覺真的很難,那時一幅畫要花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杜愛軍說。

在不斷的磨鍊中,杜愛軍終於找到自己的繪畫風格:「我的畫連汗毛孔和血管等細節都要表現出來,這是我的追求,我不希望我的畫作讓人感覺是應付了事。這是困難,也是提升自己的機會。」

一個未來

除了個人肖像,杜愛軍還畫過領導人與科學家的場景畫作。有一次,高士其的家人提供了一張高士其與鄧穎超握手的黑白照片。照片中高士其幾乎背對相機,看不到眼睛,如果僅僅將照片放大,高士其的面部表情幾乎沒有。杜愛軍不滿足於復原照片的繪畫方式,多方尋找其他材料,最終找到了高士其另外一張照片,上面高士其的面部五官較為清晰。在創作時,杜愛軍去掉了照片中原本存在的其他人員和過多無用的背景,除了高士其和鄧穎超兩位主角外,只留下了推著輪椅的高士其的孩子,後面的背景則改為花卉和綠植。

「進行這種改創很困難,一來過去的照片不清晰,又是黑白照片,放大後更是米粒大的黑白灰點,毫無細節可言,二來資料難找。」杜愛軍坦言。所幸,多年的繪畫經驗讓他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通過「馬賽克」似的小點進行定位,然後憑藉經驗塑造立體感,至於鋼筆、眼鏡之類的可以找些實物進行臨摹。通過這種方式,杜愛軍筆下的人物還原度能達到90%以上。

明年年初,杜愛軍就要滿64歲了,他創作的科學家肖像已有130餘幅,因為油畫佔地面積大,家中幾乎已無下腳的地方。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可以將這些畫作找個「家」。

兩年前,科學家博物館開始籌建,並向他邀約畫作,這讓杜愛軍看到了希望。因為在他印象中,中國真正有影響力的科學和科普畫幾乎沒有,唯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幅中國隊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油畫,因為開會的原因總能看到。他希望自己的畫作有一天可以被人記住,成為一個符號。

「其實不論畫畫還是其他工作,就像是登山,有時候覺得很累,有時候感覺離目標很遠,但無論如何都要向前,有時累到都忘記自己在爬山,忘記山尖還有多遠,當有一天當你回頭看的時候,也許你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爬到了自己都沒有想到過的高度。」杜愛軍感慨道,「我希望我的畫有更多的社會影響力,如果可以實現,我可以不計報酬。」

目前,杜愛軍創作的科學家肖像畫已經被中國科技會堂、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博物館及科學家家屬收藏70餘幅。杜愛軍也已經出版了兩本肖像畫冊出版物、舉辦了三次科學家畫像展,並正在與出版公司建立網上科學家展覽館。

自己的畫作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杜愛軍有滿足也有遺憾。他最大的遺憾就是科普圖書早已經建立的評獎機制,但是科普繪畫等美術作品卻遲遲沒有獎項,「如果科普畫家沒有地方展示他們的畫作,而且科普繪畫也得不到大眾的了解,科普美術家的注意力可能就會轉移到其他地方,這不利於科學和科普繪畫的發展。」杜愛軍建議,或許以後可以建立相應獎項,讓越來越多的畫家投身到科普繪畫領域,讓抽象的科學在繪畫中讓公眾有更具象的理解。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10年,他畫了130位科學家
    直到2009年底,錢學森逝世的消息傳來,杜愛軍內心被觸動,才又拿起畫筆,為錢學森繪就了一幅油畫肖像。一份觸動「錢學森為國家付出太多,他的去世令我心生感慨,其實早在他去世前幾年我就畫過一幅錢學森畫像的草圖,但是沒有繼續。他去世後我把草圖拿出來完成創作。」杜愛軍回憶道。
  • 科學網—10年,為130 位科學家畫像
    一份觸動 「錢學森為國家付出太多,他的去世令我心生感慨,其實早在他去世前幾年我就畫過一幅錢學森畫像的草圖,但是沒有繼續。他去世後我把草圖拿出來完成創作。」杜愛軍回憶道。 為了展現錢學森的風範,杜愛軍選擇用油畫的方式,圖像大小几乎與真人一致。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邢志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很大程度上,科學網之於我就像三十多年前在北大圖書館閱覽室的一張High Table佔到了座位。我喜歡這樣一邊思考、一邊表達的多維時空,如同梵谷筆下的麥浪,記載著那些與科學有緣的人們的風與遠方。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愛思唯爾與南開的學術之緣—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愛思唯爾還任命了超過數千名中國科學家成為旗下期刊編輯或編輯委員會成員,以更好地服務中國不斷成長的科研和學術出版事業。 學術評價標準合理化 作為國際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始終提倡使用科研評價指標的黃金準則,就是同時考慮定量指標和定性的評估意見,如只採用定量指標,至少應選擇兩個指標。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科學家發現測定地球古老地層年齡有效「標尺」—新聞—科學網
    過去,科學家將野外採集的疑似火山灰樣品帶回實驗室,並試圖通過火山玻璃進行識別。火山玻璃作為火山噴發出的碎屑產物之一,是一種迅速冷卻尚未結晶的玻璃質固體顆粒。然而,火山玻璃的提取和鑑定實驗耗時長且價格昂貴,並不適合廣泛推廣。 顏茂都介紹,火山噴發物質含有大量磁性礦物,它們常以填隙物或包裹體的形式存在於火山灰中,不易被環境破壞,與普通碎屑沉積巖可能存在不同。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喬治梅森大學天文學家Peter Plavchan在會議上說,這使它成為一個科學家可以探索行星如何從這些圓盤中誕生的「實驗室」。
  • 植物有毒 我有解藥—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不僅想知道小菜蛾幼蟲是如何對付植物防禦的,還想知道植物防禦化合物是否會影響食物鏈的下一個層次,即以這些幼蟲為食的食肉昆蟲。結果發現,吃了有毒毛蟲的草蛉幼蟲並沒有出現嚴重不良後果。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7554/eLife.5102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現場還有來自華山醫院的醫生為大家講解傳染病的鑑定與防治,以及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為大家解讀新時代背景下城市中人和野生動物的角色關係。 今年活動現場首次推出「與科學家面對面」直播間,直播主角就是來自現場各個展位的專家,他們在直播間與主持人就展示內容和相關熱點話題進行更深入探討,回答現場觀眾的提問,不能到現場的觀眾也可以通過收看線上直播與現場專家互動。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 「這是我有幸研究過的最奇怪的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表示。然而,在脊椎動物中,只有鳥類同時擁有尖銳的喙部和巨大的眼眶,所以學者將該動物歸屬到鳥類。 鑑於該標本形態特徵與其他所有鳥類都不同,學者建立了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向最初發現並徵集此標本的緬甸琥珀收藏家寬婭女士致敬。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日本科學家abc猜想證明將發表—新聞—科學網
    8年等待 質疑仍存
  • 末日時鐘逼近午夜—新聞—科學網
    這是《原子科學家公報》開始設置該時鐘以來距離午夜最近的一次。 該組織成員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核緊張局勢和氣候變化也影響了他們將時鐘從去年的位置提前20秒的決定。而網絡信息戰增加了新的風險。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而進入到新近紀,奇蹄類前臼齒已經具有了較高的臼齒化程度,馬和犀類頰齒(包括前臼齒)的演化轉變為齒冠的增高和釉質結構的複雜化,反映出抵抗高纖維食物磨蝕的能力,和對開闊、乾旱環境的適應。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胡萬萬表示,該研究工作為同碰撞伸展提供了關鍵構造地質學證據,並在綜合解析阿爾泰南緣變形、變質及巖漿活動的基礎上,提出平行造山帶伸展作用控制著阿爾泰南緣二疊紀高溫變質作用及巖漿活動的新認識。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sg.2020.10412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通往真理之路常出乎意料—新聞—科學網
    我叫本庶佑,是一名醫學博士,目前從事癌症免疫療法相關的研究工作。  早期我在日本學習,隨後移居美國生活了幾年,也曾到中國、歐洲等世界各地交流學習。首先,我想對今天的50位獲獎者表示祝賀。關於未來,我有一些想法跟你們聊聊。 我想分享一個自己在科研道路上「不期而遇」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