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10年,為130 位科學家畫像

2021-01-19 科學網

《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

《鄧穎超會見科普作家高士其》杜愛軍繪

自從2010年決定以油畫的形式為科學家畫肖像畫以來,杜愛軍已經繪就130餘位科學家的肖像。這份工作在他看來意義不凡,他更希望這些畫像走進學校、走進單位,讓更多人看到並因此了解中國現代科學家勵精圖治的奮鬥歷程。

■本報記者 袁一雪

當科學家博物館的籌備單位與杜愛軍聯繫,希望收藏他的科學家肖像畫作時,已經退休的中國科普研究所編輯杜愛軍心生感慨——自己的努力終於得到了認可。

自2010年開始創作科學家肖像油畫以來,他的工作除了得到過業內同行和領導的讚賞外,並沒有受到社會過多的關注,但他內心一直有個願望,渴望這些畫作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果能實現這個願望,我願意不計報酬。」杜愛軍真誠地說。

一顆初心

在參加工作以前從未接受過系統繪畫訓練的杜愛軍,似乎對繪畫有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從幼兒園起,他就在繪畫方面展現出超過同齡人的能力。

1979年,杜愛軍進入科普出版社,從事科普美術編輯及創作工作。為了讓工作更上一層樓,他脫產三年進入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習。油畫、國畫、版畫……都是在那時接觸的。

「工作後,我主要負責書籍封面和版式的設計,也畫過連環畫、科普畫,為科幻作品配過插圖。」杜愛軍在接受採訪時告訴《中國科學報》。相較於隨心所欲、勾畫心中所想的畫家,杜愛軍的繪畫工作更多是「命題」作品,特別是給科學和技術文章配圖,更考驗他的理解能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網際網路還未普及,科普作品配圖作者需要從內容中尋找靈感,原子、核能,這些概念如何從抽象變為具象,對繪畫者提出了要求。因為出版社的書籍涵蓋範圍較廣,杜愛軍還會組織熟悉某個領域的繪畫者進行創作,例如航空航天等。

因為他具有多年科學和科普繪畫的經驗,科幻作品的作者和編輯也會找到他進行創作。這是對他更大的考驗,因為科幻作品中的場景或者物品往往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他還記得曾經有一部科幻作品中提到有種很小的生物,可以隨意構成各種其他的大型生物。「根據描述,我感覺像螞蟻,後來有個場景中這些小生物根據人的意念變成了馬,人騎上就走,這個怎麼表現?如果真的畫成螞蟻或者蟲子,再組成馬,看起來可能有點可怕。」杜愛軍回憶說,於是他用鋼筆點出了一匹馬,馬匹身上的明暗皆由小點組成,實虛結合。

為了拓展自己的創作領域、尋找創作方向,杜愛軍嘗試過為各種作品配圖,然而,即便是在科幻配圖中獲得讚譽,他也沒有繼續在這個領域深挖。用他自己的話說,「總是感覺科幻畫像小孩的玩意,無法得到社會主流文化的認可」。

因為畫畫找不到方向,近距離地進行插畫創作又一度讓杜愛軍的近視不斷加深,他一度擱筆,暫停繪畫。

直到2009年底,錢學森逝世的消息傳來,杜愛軍內心被觸動,才又拿起畫筆,為錢學森繪就了一幅油畫肖像。

一份觸動

「錢學森為國家付出太多,他的去世令我心生感慨,其實早在他去世前幾年我就畫過一幅錢學森畫像的草圖,但是沒有繼續。他去世後我把草圖拿出來完成創作。」杜愛軍回憶道。

為了展現錢學森的風範,杜愛軍選擇用油畫的方式,圖像大小几乎與真人一致。繪畫完成後,杜愛軍帶著這幅畫參加了展覽,得到了當時參觀展覽的領導的好評,並成為中國科協參加歷屆中直機關書畫展的作品中,第一次獲得一等獎的繪畫作品。此後,他參展的科學家美術作品連續五屆獲得中直機關書畫展一等獎。「領導鼓勵我,讓我安心創作,為我的創作提供繪畫耗材等支持。」杜愛軍說。

在事業遇到瓶頸時,杜愛軍曾經向多位名畫家「取經」,詢問應該如何發展,曾經有位畫家對他說:「總是欠缺臨門一腳並不是畫作的問題,你應該畫自己熟悉的內容。」當時杜愛軍只認為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直到他畫完錢學森的畫作後,突然找到了「畫熟悉內容」的感覺。「畫科學家不容易,但是我堅信自己找對了方向,並要克服一切困難去做。」杜愛軍由此一發不可收,一頭扎進創作科學家肖像的工作中。

因為工作原因,杜愛軍經常去中國科技會堂等機構開會辦事,也曾經去過學校,他印象中,那些地方懸掛的畫像不是外國科學家就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家,而中國近現代科學家幾乎沒有。他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而這也成為他選擇為現代科學家畫像的原因,「我希望這些現代科學家的畫像未來有一天可以掛在學校,讓每個孩子都熟悉」。

錢學森、林巧稚、吳階平、胡亞美、吳孟超、李蘭娟、鍾南山、屠呦呦等人的人物油畫肖像在杜愛軍的筆下展現,他們的神態與動作乃至眼神都栩栩如生,只有杜愛軍知道,他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

「其實,我工作期間接觸油畫比較少,只是在開始進行科學家肖像畫之後才越來越熟練。」杜愛軍坦言,「油畫不像國畫,一筆蘸墨,一揮而就,油畫需要更準確的比例和色彩。」眼睛的遠近、高低,有時僅有幾毫米的差距就令人感覺大不相同;色彩飽和度如何掌握,色彩強弱如何突出前後關係;細節如何更準確……這些都是杜愛軍遇到的困難。「前期創作感覺真的很難,那時一幅畫要花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杜愛軍說。

在不斷磨鍊中,杜愛軍終於找到自己的繪畫風格:「我的畫連汗毛孔和血管等細節都要表現出來,這是我的追求,我不希望我的畫作讓人感覺是應付了事。這是困難,也是提升自己的機會。」

一個未來

除了個人肖像,杜愛軍還畫過領導人與科學家的場景畫作。有一次,高士其的家人提供了一張高士其與鄧穎超握手的黑白照片。照片中高士其幾乎背對著相機,看不到眼睛,如果僅僅將照片放大,高士其的面部表情幾乎沒有。杜愛軍不滿足於復原照片的繪畫方式,他多方尋找材料,最終找到了高士其另外一張照片,上面高士其的面部五官較為清晰。在創作時,杜愛軍去掉了照片中原本存在的其他人員和過多無用的背景,除了高士其和鄧穎超兩位主角外,只留下了推著輪椅的高士其的孩子,後面的背景則改為花卉和綠植。

「進行這種改創很困難,一來過去的照片不清晰,又是黑白照片,放大後更是米粒大的黑白灰點,毫無細節可言,二來是資料難找。」杜愛軍坦言。所幸,多年的繪畫經驗讓他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通過「馬賽克」似的小點進行定位,然後憑藉經驗塑造立體感,至於鋼筆、眼鏡之類的可以找實物進行臨摹。通過這種方式,杜愛軍筆下的人物還原度能達到90%以上。

明年年初,杜愛軍就要滿64歲了,他創作的科學家肖像已有130餘幅,因為油畫佔地面積大,家中幾乎已無下腳的地方。他最大的心願就是為這些畫作找個「家」。

兩年前,科學家博物館開始籌建,向他邀約畫作,這讓杜愛軍看到了希望。因為在他印象中,中國真正有影響力的科學和科普畫幾乎沒有,唯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幅中國隊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油畫,因為開會的原因總能看到。他希望自己的畫作有一天可以被人記住,成為一個符號。

「其實不論畫畫還是其他工作,都像是登山,有時候覺得很累,有時候感覺離目標很遠,但無論如何都要向前,有時累到都忘記了自己在爬山,忘記山尖還有多遠,當有一天你回頭看的時候,也許你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爬到了自己想都沒有想到過的高度。」杜愛軍感慨道,「我希望我的畫有更多的社會影響力,如果可以實現,我可以不計報酬。」

目前,杜愛軍創作的科學家肖像畫已經被中國科技會堂、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博物館及科學家家屬收藏70餘幅。杜愛軍也已經出版了兩本肖像畫冊出版物、舉辦了三次科學家畫像展,並正在與出版公司建立網上科學家展覽館。

自己的畫作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杜愛軍有滿足也有遺憾。他最大的遺憾就是科普圖書早已經建立了評獎機制,但是科普繪畫等美術作品卻遲遲沒有獎項,「如果科普畫家沒有地方展示他們的畫作,而科普繪畫也得不到大眾的了解,科普美術家的注意力可能就會轉移到其他地方,這不利於科學和科普繪畫的發展。」杜愛軍建議,或許以後可以建立相應獎項,讓越來越多的畫家投身到科普繪畫領域,讓抽象的科學在繪畫中令公眾有更具象的理解。

《中國科學報》 (2020-12-24 第5版 文化周刊)

相關焦點

  • 10年,他畫了130位科學家
    直到2009年底,錢學森逝世的消息傳來,杜愛軍內心被觸動,才又拿起畫筆,為錢學森繪就了一幅油畫肖像。一份觸動「錢學森為國家付出太多,他的去世令我心生感慨,其實早在他去世前幾年我就畫過一幅錢學森畫像的草圖,但是沒有繼續。他去世後我把草圖拿出來完成創作。」杜愛軍回憶道。
  • 杜愛軍:我與科學家的「畫」緣—新聞—科學網
    自從2010年決定以油畫的形式為科學家畫肖像畫以來,杜愛軍已經繪就130餘位科學家的肖像。
  • <中國古代100位科學家故事><中國古代科學家畫像>出版
    在今天舉行的《中國古代100位科學家故事》和《中國古代科學家畫像》出版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這兩本書記錄了我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不朽業績和奮鬥歷程,大力營造了「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的濃厚氛圍,弘揚了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值得向全社會推介。
  • 19位華人學者獲2019年斯隆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綜合消息 日前,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Alfred P.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我們在此共同強烈譴責認為該新型冠狀病毒疾病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 該研究成果首次在玉米中全面解析了葉片表達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構建了玉米葉片轉錄調控網絡,分析了轉錄因子結合位點對葉片形態、吐絲開花等農藝性狀的影響,解析了其在物種進化中的保守性和變化,提出了轉錄因子共結合是影響植物轉錄調控特異性的關鍵因素的新觀點。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2018年——美法加三位科學家Arthur Ashkin、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獲獎,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獲獎,獲獎理由是「對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的決定性貢獻」。
  • 「作文解析」:如何為自己畫像
    「作為剛步入高一的你」,限定了考生的身份;「如何為自己畫像」,限定了考生的任務,考生可將其具體為寫作情境中的某個問題;「請寫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限定了所繪製的「自畫像」要基於考生獨有的感悟和思考。3.價值判斷的限制。
  • 歐洲科學家研究達文西自畫像 發現紙張老化原因
    原標題:歐洲科學家研究達文西自畫像 發現紙張老化原因   中國網6月7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6月5日報導,近日,一個來自義大利和波蘭的科學研究小組稱,他們發現了紙張老化的真實原因。利用這一發現,人們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保存那些古老的名貴字畫,而且不用在字畫上面添加任何化學試劑。
  • 2012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公布—新聞—科學網
    MacArthur Foundation)近日宣布,將2012年度的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授予23位獲獎者。他們中包括科學家、攝影師、作家、記者等,每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50萬美元的資助,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 五位中國大陸科學家新當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近日,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2015年度新當選名單發布。
  • 為太空飛行器「畫像」:就是要破解卡脖子技術—新聞—科學網
    並非所有的航天人都衝鋒在發射一線:有的長年伏案實驗桌前計算火箭飛行軌跡,有的還要奔走各個試驗現場驗證理論數據。張磊就是後一類人:計算並設計出一個擁有怎樣的外形才能飛得更遠、飛得更準的太空飛行器。換句話說,他就是給包括火箭在內的太空飛行器「畫像」的人。 每個航天人心中都有一個飛越高山、劃破蒼穹、破解黑洞的夢想,送達數萬公裡的高度,定格萬億次的計算。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今年活動以「科學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忤逆子」名稱和為逝者畫像的由來(民俗故事)
    從前,有位母親養了一個獨生子,這獨生子名叫陳忤逆,為人很是不孝,他常對母親非打即罵,往往弄得這母親偷偷地傷心落淚。陳忤逆雖為子不孝,但還算勤勞,常在田地裡勞作。由於自家的田地離家較遠,母親常為他送午飯。只是這飯送早了,陳忤逆便對母親非打即罵;這飯送晚了,忤逆也對母親非打即罵;送得不早不晚,忤逆仍對母親非打即罵。
  • 【科普課堂】我國科學家繪製肺腺癌分子圖譜,給蛋白質「畫像」有...
    2020年7月9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Cell正式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繪製工作,這為肺腺癌的精準醫療提供了寶貴資源。(相關閱讀:)蛋白質組是什麼?為什麼對於精準醫療如此重要?這項成果對於患者來說意味著什麼?
  • 25位華人學者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2014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近日揭曉。在新當選的248名會士中,有25名是華人科學家。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10
  • 10位華人科學家當選2018年美國工程院院士!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NAE增選的外籍院士中,有4位來自中國。他們是:  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  中科院金屬所研究員盧柯;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  臺灣地球科學家李羅權;  此外,共有6位華人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科學家曾讓一位女子住洞穴130天,為證明時間是錯覺,結果如何?
    不知大家可否知道,外國科學家曾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認為時間只是人類的錯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時間並不存在嗎?為了證明這一論點,科學家們還曾做了一個實驗,讓一位女子居住洞穴130天,結果如何呢?時間這種東西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畢竟生活在三維空間中,時間的存在確實可以被我們感知到,我們的一舉一動也是在世界的大框架下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