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歐洲科學家研究達文西自畫像 發現紙張老化原因
中國網6月7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6月5日報導,近日,一個來自義大利和波蘭的科學研究小組稱,他們發現了紙張老化的真實原因。利用這一發現,人們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保存那些古老的名貴字畫,而且不用在字畫上面添加任何化學試劑。
科學家們還特意找來了達文西的自畫像作為實驗對象。達文西的自畫像是他個人最著名的美術作品之一,這幅肖像畫完成於1513年,整幅作品僅由一支粉紅色的粉筆繪畫而成,除此之外達文西沒有使用任何高端的繪畫工具,另外,承載這一藝術品的紙也非常普通,長33釐米,高21釐米,這些因素使得這幅人類史上最完美的肖像畫變得十分脆弱,很難保存。這幅畫一經問世,就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後來這幅畫一直由與達文西私交甚好的藝術家弗朗西斯科·梅爾齊保管,直到19世紀中期,弗朗西斯科逝世,這幅肖像畫就隨著弗朗西斯科的手稿被散布到了世界各地,最後在1840年,這幅畫被一位名叫卡洛斯·阿爾貝託的商人找到,阿爾貝託把這幅畫交給了都靈皇家博物館,從19世紀中期至今,這幅畫還一直被陳列在都靈博物館裡。縱觀這一段歷史,達文西的自畫像已經歷經了將近5個世紀的洗禮,由於受到潮溼空氣的影響,畫紙已經老化了許多,並且開始發黃,但是人們依然可以一睹這位天才留給後世的藝術瑰寶。達文西的自畫像或許是目前為止字畫保存時間最長,也是最成功的一幅作品了,因此非常有必要用它來作為此次研究的實驗對象。
義大利科學雜誌《物理快報》刊登了這次研究結果,指出了紙質老化的原因,即「發色團」含量的增多。據專家解釋,發色團是紙張中特有的一種成分,它可以大量吸收光分子,並且隨著發色團吸收的光分子數量越多,發色團自身的數量也會快速增多,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加速紙張的老化程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的發色團會導致紙張中的纖維素變黃,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日常生活中紙張老化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並且紙張的顏色會逐漸變黃。
喬安娜·洛華斯卡是一位來自波蘭的化學教授,她目前在克拉科夫的亞蓋隆大學擔任導師,她表示:「根據人類的常識來看,影響紙張質量的環境因素主要有三個,分別是空氣,水分,以及光度,正是這三者的綜合影響使得紙張變黃甚至無法使用,因此我們在此次試驗中選擇了這三個因素作為實驗的自變量。」
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對照試驗,所謂的對照試驗即是指:進行某種試驗以闡明一定因素對一個對象的影響和處理效應或意義時,除了對試驗所要求研究因素或操作處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並把試驗結果進行比較。那麼在此次試驗中,進行對比的雙方就是達文西自畫像所用的「舊紙」,以及剛生產出來的「新紙」。首先科學家們將「新紙」分別放置在三個不同的環境中,分別是密閉,潮溼,以及強光,這樣做是為了模擬一個誇張的日常環境,加速紙張的老化程度,然後,再將這些紙張中所包含的發色團含量與「舊紙」中的發色團含量進行比對,結果發現,在模擬環境中經歷了「人工老化」過程的「新紙」中含有的發色團含量明顯上升,並且幾乎與舊紙中的發色團含量持平,這一實驗結果證明了科學家們猜想的正確性。
最後,科學家們還制定了一套詳細的「古老字畫保護方案」,方案中明確標註了保存名貴字畫的最佳環境指標(包括氧氣含量,溼度,光線強度等)供收藏愛好者作為參考。(實習編譯:閆大有)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