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爺爺生前說,忤逆原來是一個中性詞,後來為什麼成為不孝的代名詞,相傳是因為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從前,有位母親養了一個獨生子,這獨生子名叫陳忤逆,為人很是不孝,他常對母親非打即罵,往往弄得這母親偷偷地傷心落淚。
陳忤逆雖為子不孝,但還算勤勞,常在田地裡勞作。由於自家的田地離家較遠,母親常為他送午飯。只是這飯送早了,陳忤逆便對母親非打即罵;這飯送晚了,忤逆也對母親非打即罵;送得不早不晚,忤逆仍對母親非打即罵。一天,烈日當空,忤逆在地裡鋤草,鋤累了,便倚在一棵大樹下歇息。正閉目養神之際,一陣嘰嘰喳喳的鳥鳴聲將忤逆驚醒,他忍不住抬頭仰望,只見一隻母鳥正含著食物從外面飛來,落在小鳥窩旁,一口一口地餵養著小鳥。忤逆猛地天良發現,暗想:鳥媽媽餵養小鳥尚且如此不易,想當年我年幼時,母親把我哺乳長大,也是多麼的不容易啊,而我這麼多年一直對母親非打即罵,哪裡對得起把自己哺育成人的母親呢?想到這裡,忤逆很是後悔,他發誓要改掉以往那種對母親不孝的惡習,要好好地伺候自己的母親。這麼想著,他便往母親前來送飯的路上遠遠望去,啊,是母親來了!是那年邁的母親,提著盛飯的籃子,冒著炎炎的烈日,正匆匆忙忙地往這裡趕來。忤逆看到這裡,不由一陣辛酸,便一躍而起,向母親跑去。他要痛改前非,親自迎接自己的母親了!母親見忤逆向自己狂奔而來,暗想,這忤逆一定又是跑來打罵她了,自己養的兒子竟如此不孝,這一輩子活著還有啥意思?真不如死了的好!想到這裡,她放下藍子,迎頭向一棵大樟樹撞去,頓時頭破血流,瞬時氣絕。忤逆跑到母親身傍,撫摸著母親的身體,不由失聲痛哭:「母親啊,母親,過去是我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今天可是來接你的呀……」自此以後,人們便將不孝父母親的,或者逼著父母走上絕路的人便稱為忤逆子。
忤逆為了贖自己的罪孽,將那棵母親撞死的樟樹砍了,用其中一節雕刻成其母親的塑像,寫上母親的名字、生辰八字,每天燒香供飯,吃飯睡覺時,都喊著母親,猶如母親活著一般,無論在何時何地,總是把母親塑像背在身上,做事時就讓「母親」安靜地坐在一邊。
一次,忤逆正在曬穀了,猛地萬裡晴空忽然烏雲密布,雷聲隆隆。原來,雷公爺爺見忤逆不孝,嚇死了母親,這次要考驗他是否真有孝順之心,若沒有的話,就一個響雷劈了他。忤逆,見烏雲滾滾而來,暗想,穀子溼了不要緊,保護「母親」要緊。於是他將母親背回了家,待他把母親一背回家,雷公爺已看出他是真孝順,便收了烏雲,不久,又是萬裡藍天。
後來忤逆娶妻生子,富甲一方。人們見孝敬父母親的人能有好報,便學著忤逆的樣子,一旦死了父母和老人,便請人雕刻其像,再後來,人們嫌雕刻像不如畫像逼真,也不如畫像方便,就改用畫像,自此,為死人畫像便這樣流傳了下來。
文字簡寫*笑話故事
吟詩罵財主(民間笑話故事)
清代最有名的桂林人之一陳宏謀:為地方民眾與金鉷的鬥爭驚心動魄
見到這個紅34師英烈留下遺址,我的淚水差點要落下來了
走進桂林市興安名鎮之秦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