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太空飛行器「畫像」:就是要破解卡脖子技術—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30歲的張磊是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四部一名副主任設計師,每當他講起自己的職業,外人都很難相信:在過去7年的職業生涯裡,他從未到過發射現場,也從未在那裡感受過太空飛行器衝破蒼穹的發射瞬間。

「所以,你究竟是做什麼的?」他不止一次地被問道。

並非所有的航天人都衝鋒在發射一線:有的長年伏案實驗桌前計算火箭飛行軌跡,有的還要奔走各個試驗現場驗證理論數據。張磊就是後一類人:計算並設計出一個擁有怎樣的外形才能飛得更遠、飛得更準的太空飛行器。換句話說,他就是給包括火箭在內的太空飛行器「畫像」的人。

每個航天人心中都有一個飛越高山、劃破蒼穹、破解黑洞的夢想,送達數萬公裡的高度,定格萬億次的計算。而張磊所在的氣動研究團隊的夢想,則是用力與熱的結合,親手「畫下」火箭的樣子,計算出每一個太空飛行器的飛行軌跡,並把它們送上太空——儘管在那最受矚目的一刻,深藏功與名的他們從未出現在現場。

前不久,在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期間,這支由22人組成、平均年齡不到33歲的科研團隊,剛剛歷經5年啃下一塊被稱作世界級工程應用難題的「硬骨頭」。在此之前的2018年,他們在一年之內就組織實施了20多項試驗,刷新了年度氣動試驗數量紀錄。他們創新試驗方法,還為所在研究單位節省上千萬元的科研費用。

而這一切,都源於他們手中的科研「畫筆」。

「畫筆」決定型號預研成敗

「別人看到一艘宇宙飛船,一架太空梭,一枚運載火箭,一顆人造衛星,往往更關注它們的外觀和性能,而在我們的腦海裡,浮現的則是這些太空飛行器外觀設計運動過程的直觀投影。」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四部氣動水動室副主任高太元說。

在別人看來,也許親眼看到自己研製的太空飛行器發射成功讓人激動不已,但對這群氣動專業人而言,太空飛行器發射的那一瞬間,不過是按照他們的設定,「重複」此前早已仿真過千百次的飛行畫面,而最終的成功,則是對他們前期得出數據的最好檢驗。

事實上,即便放眼國際航天史,太空飛行器的設計問題都不可小覷。因為設計問題而發生的事故,也讓整個航天史多了幾分令人唏噓的悲壯。

比如,還未起飛就在發射臺上失火的阿波羅1號。

那次事故造成3名航天員喪命。事後調查發現,阿波羅1號艙門向內開啟的設計,導致火災發生時,太空人在艙內氣壓升高的情況下沒能打開艙門。

此外,阿波羅1號艙內裝載的「空氣」也是百分之百純氧氣,在這種環境下,即便是鋁,也會像木頭般燃燒——火災的出現也就不令人奇怪了。這次事故的發生,最終迫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暫停了與蘇聯的太空競賽。

也因此,在任何一個太空飛行器的研製尤其是預先研製階段,有關外形氣動設計的研究都備受重視,其研究經費往往能達到預研經費的30%乃至50%以上。

正如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四部氣動水動室主任李豔麗所說,氣動研究,就是太空飛行器研製的先行軍——這一研究描繪了太空飛行器全生命周期的生存環境和穿衣指數,為其他分系統的設計提供了最原始依據。

相應地,這一研究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預先研究任務的成功,甚至決定著某個型號最終能否成行。

10多年前,當高太元剛到中科院力學所攻讀博士研究生時,他被研究所一樓大廳陳列的30多位院士的照片深深地震撼了。畢業時,有機會選擇其他行業的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航天,「保家衛國是我的初衷,雖然不能像戰士一樣衝鋒陷陣,但我們能創造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力量。」

「誰不嚮往安逸的生活,但總想日子過得更有意義。就像身邊的很多女同事『不愛紅妝愛武裝』,投身太空飛行器設計這門『冷科學』之中,同樣可以幹得投入!」高太元說。

破解卡脖子問題省下千萬元量級經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過去這幾年,高太元所在的這支科研團隊不斷思考著一個大問題,即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裡,將「幾何參數」變為「氣動參數」。最終,他們經過幾年努力,以一鍵式智能優化設計為方向,建成了高性能計算中心。

以前,他們只能通過風洞試驗來獲取「氣動參數」,如今,高性能計算中心的出現,可以替代風洞試驗獲取80%~90%氣動數據,每年省下千萬元量級的成本。

「就好比設計一輛自行車,先確定自行車各個部件的數據,再根據這些數據在繪圖軟體上進行手動繪畫,諸如鋼條、鏈條、齒輪、螺母等這些小部件都要精確無誤。如此一來,一個自行車模型的設計,很可能就需要畫個上千筆,如果需設計多個外形供最終挑選,就要耗費難以想像的時間和人力。」李豔麗說。

而如今,採用了一鍵式智能優化設計,則是在確定部件形狀尺寸之後,將得到的數據輸入事先設計好的參數化程序,只需按下按鈕,所需設計模型即可生成。

從此,老一輩航天設計師「用算盤計算氣動參數、十多個人一算就是一個月」的科研場景,成為歷史。

「我們的創新就是要從國家需求出發,關注受制於人的技術領域,解決技術瓶頸關鍵問題。也正是在這個意識下我們提出大量新概念,敢為天下先。」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四部主任鍾世勇說。

李豔麗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四部以氣動專業等技術瓶頸為突破口,逐步形成了基於大數據的太空飛行器總體設計創新模式,提升了總體設計方案初始的成熟度和可靠性,迭代設計周期大幅縮短。而這些,也最終形成了面向太空飛行器全生命周期的應用模式,有力支撐了裝備的體系化發展。

高太元說,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和「升阻比」「裝填」「穩定性」「防熱」「載荷」這些所謂的太空飛行器設計制約因素打交道,「而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將這些制約設計的『攔路虎』都打倒,破解卡脖子難題,做出方案來。」

滿天星雲正撲面而來

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家科研單位對於年輕科技人才的重視。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四部黨委書記張邵軍告訴記者,在四院四部,只要肯拼搏進取,只要能創新創效,單個項目團隊獲獎50萬元、100萬元,個人拿到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獎勵早已不是新鮮事,突出貢獻專家和學術技術帶頭人不斷湧現。

張磊就是其中一名佼佼者。回憶剛來航天的那段歲月,無數個通宵達旦已經印象模糊,但師傅對他的「嘮叨」至今仍迴響在耳邊:「臺階要一步步地爬,事情要一件件地做」,這樣的工作態度伴隨他直到現在。

「站在『山頂』回望最初那段歲月,所有的『臺階』歷歷在目,攀爬的過程正是一個氣動新人成長的見證。」張磊說。

賈軼楠是一名航天新兵,這位清華大學力學專業高材生擇業時,毫不猶豫地邁進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四部的大門。她告訴記者,氣動(水動)團隊年輕積極的氛圍打動了她,這裡有活力,有創造力,很溫暖,關注每一個成員的成長。

「很多入職五六年的青年已成為中流砥柱,看到他們,就像看到五六年以後的自己。」賈軼楠說。

在鍾世勇看來,「當下是年輕航天人最好的時代」。

他向記者打了個比方,如果把國家任務、航天事業的發展比作一個太空飛行器,那麼在他的青年時代,太空飛行器的飛行速度很慢,迎面而來的只是寥寥星辰;而如今,太空飛行器的速度則有了質的飛躍,那種情景就是——浩瀚宇宙中的滿天星雲,撲面而來!

「這當然要求年輕人擁有更快的反應速度,不能猶豫!」

張邵軍說,航天人極少在新聞報導中露面,他們默默地付出隱藏在歷史的更深處,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四部氣動研究團隊在這一方面尤為典型。「我們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國家認可我們在幹什麼,人民受益於我們的工作,這就足夠了」。

阿波羅1號事故發生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該型號做了重新設計,結果就包括艙門的「再設計」:由向內開啟,改為向外開啟。後來美國人拍了一部電影《阿波羅13號》,還專門提到這次事故。

對李豔麗及其團隊來說,他們常常以這樣的例子來提醒自己:「我們自己親手畫下的、親手設計的太空飛行器,還有沒有可能出現問題?」

就像他們常常問自己的:「萬分之三與萬分之四,小數點後第五位的四捨五入,對整個型號任務方案究竟能帶來什麼影響?」

——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經濟新動能|創新驅動要破解科技轉化的「卡脖子」難題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發布的《2019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高校和科研單位有效專利實施率分別為13.8%和38%,產業化率分別為3.7%和18.3%,遠低於企業的63.7%和45.2%。發明創造和實際轉化之間的巨大鴻溝,是當前創新動能發展滯後的核心障礙因素,直接導致了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滯後和經濟動能不足,必須予以有效破解。
  • 國家三部門牽頭,70家單位協作,誓要破解晶片「卡脖子」難題!
    國家三部門牽頭,70家單位協作,誓要破解晶片「卡脖子」難題!以前晶片領域需求最大的場景是在手機和電腦上。一部手機大概需要數十個晶片,一臺電腦的晶片數量更是超乎想像。如今晶片行業需求端又增添了一個重要場景——智能汽車。
  • 中科院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
    原標題: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天宮二號完美「謝幕」—新聞—科學網
    天宮二號承載了推動中國步入「空間站時代」的歷史使命,天宮二號飛行任務期間,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進行了多次交會對接,並開展了一系列空間實驗,充分驗證了航天員中期駐留太空的能力、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為建造空間站奠定基礎,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 在遼寧大連建設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遼寧省是我國的傳統「科技大省」,但卻一直不是「科技強省
  • 科學網—10年,為130 位科學家畫像
    「工作後,我主要負責書籍封面和版式的設計,也畫過連環畫、科普畫,為科幻作品配過插圖。」杜愛軍在接受採訪時告訴《中國科學報》。相較於隨心所欲、勾畫心中所想的畫家,杜愛軍的繪畫工作更多是「命題」作品,特別是給科學和技術文章配圖,更考驗他的理解能力。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新聞—科學網
    在項目技術綜合驗收會上,科技部驗收專家組現場聽取了項目完成情況匯報,觀看了項目視頻,聽取了異地測試情況匯報。與會專家組成員認為項目按期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項目目標及各項考核指標,形成兩款產品並已陸續交付。專家組對項目完成情況給予高度評價,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 應該如何看待「殺手鐧」技術與「卡脖子」技術的關係?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張中祥教授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深入分析「卡脖子」技術問題的產生機理,為辯證和發展地看待「殺手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的關係提供參考。一起來看!在微觀層面的觀察表明,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卡脖子」技術問題,這是由企業生產活動的規律和創新活動的特點所決定的。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蘇州崑山一機構攻克大飛機製造「卡脖子」難題
    說到飛機製造,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鋁合金材料及其生產裝備一直是我國大飛機製造的「卡脖子」問題。10月24日,上交大全等軸晶3D列印裝備在崑山周市組裝下線,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崑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研製的首臺500公斤液態金屬3D列印智能設備,實現了連續液態金屬3D「列印」的增材成型方法,而且產品為全等軸晶組織,鋁的強度、均勻性、一致性等性能指標,都遠遠優於傳統鑄造工藝,技術已成功申請了海內外30多項發明專利。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記者探訪中科院西安光機所 揭秘太空飛行器、飛機「心臟」中的關鍵核心技術
    央廣網北京11月8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作為飛機和太空飛行器的「心臟」,發動機是一種高度複雜和精密的機械,僅製造一臺發動機便融合了眾多高科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在生產飛機發動機等先進位造業方面短板突出,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先進位造業的比重已超40%,但其裝備對我國嚴密禁運。
  • 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試金石—新聞—科學網
    從行業宏觀發展的角度,網際網路教育將再次迎來政策性利好,也會成為未來幾年新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從教育科技的未來發展看,教育行業將是5G和AI技術落地應用的重要領域。同時,5G和AI在教育行業的應用也可以加速新基建投資成本的回收。 從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看,教育離不開企業的助力。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與企業協同建設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在線教育服務將成為一種常態。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如果要尋找一點成功經驗或秘訣的話,我覺得科學網管理團隊能夠在迴旋不大的制度空間裡把各種高談闊論、奇思異想、風花雪月、功名利祿安置進來,著實不容易! ◆周耀旗(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教授) 從我在科學網登第一篇博文起已經過去八年了。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腫瘤免疫治療後為何會復發?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研究發現,腫瘤部位細胞因子IL-2是誘導殺腫瘤的CD8+ T細胞進入耗竭的驅動因子,從而喪失殺腫瘤細胞的能力。相關研究於1月12日0時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 T細胞出現耗竭 所謂的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主動或被動方式使機體產生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發揮其抑制和殺傷腫瘤功能的治療方法,具有特異高效,並使機體免於傷害性治療等優點。
  • 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聽聽院士大咖怎麼說
    本次大會以「新材料、新應用、新挑戰,協同創新贏發展」為主題,通過論壇、電子新材料新技術展、供需對接和參觀交流等形式,與會人員從國家政策、產業現狀、技術創新、面臨核心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維度開展交流,分享當前電子材料領域前沿技術和最新應用。
  • 3天完成跨界轉產,全球代工廠如何突破「卡脖子」技術?
    依託近十年在精密工具領域布局的材料、塗層、高端裝備、精密智能製造加工等核心技術及團隊研發能力,只經過數個月的攻關,就成功研發出「智能鋼軌銑刀」,解決了這個「卡脖子」技術。 「其實,修鐵軌和造手機殼的性質是相通的,當我們快速轉到新領域,就不用再為材料配方、工藝、裝備而苦惱,一個領域的突破對其他領域是會有帶動作用。」李軍旗說。
  • 光電儀器發展的關鍵在核心器件—新聞—科學網
    「期待國內能夠自主研發相關光電儀器,為水稻的基因精確測序、關聯分析、水稻雜種優勢遺傳機制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降雨強認為,精準獲取高解析度時空表型是後基因組時代的瓶頸,我國雖已經逐步開展了表型組學設備的引進和研發工作,但主流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及其裝備都被國外進口產品壟斷,急需自主可控的高端光電儀器。
  • 杜愛軍:我與科學家的「畫」緣—新聞—科學網
    「工作後,我主要負責書籍封面和版式的設計,也畫過連環畫、科普畫,為科幻作品配過插圖。」杜愛軍在接受採訪時告訴《中國科學報》。相較於隨心所欲、勾畫心中所想的畫家,杜愛軍的繪畫工作更多是「命題」作品,特別是給科學和技術文章配圖,更考驗他的理解能力。
  • 藍環星雲謎題破解—新聞—科學網
    在11月《自然》上線的研究中,以加州理工學院為首的研究團隊指出,兩顆恆星的碰撞孕育出新的恆星,而如今人們觀測到的恆星周圍的星雲,就是這場碰撞留下的證據。也就是說,現在人們看到的恆星,伴隨著它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時產生的印記。 「這是一個有趣的研究對象,一旦搞清楚,可以很快發出研究」,參與此次研究的克里斯多福·馬丁(D.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氮肥增產空間越來越小,傳統農業難以為繼,尋求新的替代氮肥的技術途徑已刻不容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效固氮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力圖創建高效人工固氮產品,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與技術支撐。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