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2021-01-21 陝西高校資訊

6月4日17時52分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欄目報導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距今已有5.2億年。由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志飛帶領的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布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生物演化研究重要成果。研究人員發現,在距今5.2億年前,古代腕足動物被一種生物寄生,後者或能將腕足動物的食物轉為自食。目前,相關研究成果已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

張志飛團隊通過對滇東地區烏龍箐組發現的大量原位生活的舌形貝型腕足動物(團隊將其命名為烏龍箐新圓貨貝)進行研究,利用數理統計的方式,首次揭示出地球生物演化史上最早的動物寄生現象,同時發現該種寄生現象屬於在當今自然界已經消失的專性寄生現象。

在生物界,寄生現象無所不在。在5.4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後不久,動物便需要與寄生蟲作鬥爭。西北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古代腕足動物被一種生物寄生,後者或能將腕足動物的食物轉為自食。這是迄今在化石記錄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寄生關係。

烏龍箐新圓貨貝.(1)保存細長肉莖的烏龍箐新圓貨貝;(2)附著管狀生物的腕足動物個體;(3)附著管狀生物的腕足個體復原圖

腕足動物是小型有殼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它有兩個硬殼,一端鉸接,另一端可以打開進食或關閉保護。腕足動物通過一圈有纖毛的觸手(纖毛環)來進食,這些觸手通常排列為馬蹄形,被稱為觸手冠,它們通過一根被稱為肉莖的柄狀器官附著在海底或其他底質上。

寄生蟲的化石記錄卻十分稀少,但大多數情況下,寄生只是圍繞著一個或幾個樣本,而一個生物是否會對另一個生物產生負面影響,一直都是個推測。

烏龍箐新圓貨貝的纖毛環排列與蟲管存在的竊食寄生關係:(1-2)殼體內部纖毛環的分布和血管(脈管)復原圖;(3-4)管狀生物在腕足動物殼體上寄生方向的玫瑰花圖

團隊分析了在雲南發現的5.2億年前的寒武紀腕足動物烏龍箐新圓貨貝的化石種群。他們發現許多烏龍箐新圓貨貝的殼外覆有一種管居生物,而覆有管居生物的烏龍箐新圓貨貝體型明顯較小,而且這些管狀生物附著方向與腕足動物自身的攝食水流方向總是一致。

張志飛告訴記者,「因此,我們認為這種管居生物通過偷竊宿主的食物,從而影響了宿主的大小,生物量也大為減少,明顯屬於寄生生態現象。」

5.15億年前(寒武紀第4期)滇東海盆舌形貝腕足動物支持的底棲動物群落恢復,顯示出與現代海洋底棲動物群落具有極大的生態相似性,包括底棲、固著、包殼、寄生等生態現象

張志飛表示,這項研究將包殼生物追溯到寒武紀早期,前推至少3000萬年,通過化石生物統計首次發現了地球上最早的專性寄宿關係,論證了專性偷竊寄生是地球上消失的最早寄生關係。同時,也開啟了寒武紀寄生蟲學的研究,表明了對抗性生物關係是地球動物生態系統演化的重要動力。

相關焦點

  • 西北大學科研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西北大學科研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2020-06-07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西大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6月4日17時52分,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欄目報導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由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志飛帶領的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布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生物演化研究重要成果。
  •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遠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3月20日在英國《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導》雜誌在線發表了重要科學發現《中國發現寒武紀早期具骨片的多毛類》。
  • 距今約5.12億年 中外合作研究發現地球已知最古老寄生關係
    張志飛 供圖自然科研旗下國際綜合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中外學者在雲南東部寒武紀關山動物化石種群中,發現約5.12億年前的舌形貝型腕足動物被一種生物寄生,後者或能將腕足動物的食物轉為自身食物,這是迄今已知在化石記錄中發現的最古老寄生關係的證據。
  • 西北大學發現「化石寶庫」 距今5.18億年
    後續研究將有望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等科學問題昨日上午,西北大學舉行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華商報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科學》雜誌同期還刊發了題為「寒武紀化石寶庫」的專家評論。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Allison C·Daley評價:「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西北大學發現原始後口動物
    【科技前沿】 西北大學發現原始後口動物對研究對稱動物軀體構型起源意義重大  光明日報西安2月4日電 記者張哲浩、楊永林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地質學系研究員韓健等日前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西北大學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 阿琳娜 攝中新網西安3月22日電 (記者 阿琳娜 梅鐿瀧)北京時間22日,《科學》(Science)發表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西北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清江生物群
    本報西安3月24日電(記者龔仕建)近日,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國際學界認為這是進化古生物學領域的又一突破性發現。
  • 科學家發現最早的動物蛻皮行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見習記者池涵 通訊員熊曉芬)有些動物在生長期間會出現蛻皮現象,蛻皮動物包括泛節肢動物和有吻動物(如鰓曳動物、兜甲動物和動吻動物)等。
  • 進化古生物學重大突破 | 西北大學80後女科學家Science發文:發現...
    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是由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銜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自1996年以來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第14篇研究論文。
  • 西北大學發現已知最古老的尾索動物「長江海鞘」
    本報西安5月25日電(通訊員田明綱記者楊永林)5月24日出版的英國《Nature(自然)》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舒德幹教授等人在早期生命演化史上的又一突破性研究成果——發現已知最古老的尾索動物「長江海鞘」,這枚化石與他早先發現的半索動物「雲南蟲」、頭索動物「華夏鰻」、後口類「西大動物」、脊椎動物「昆明魚」和「海口魚」一起,論證了普通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演化過渡的各種中間類型
  • 對地球生命的認知又進一步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副研究員所屬研究團隊發現距今1.3億年的古鳥類化石中的β角蛋白的保存(見圖②),而且驗證了羽毛化石中以往頗具爭議的納米級微體結構被β角蛋白包裹,確實為羽毛的色素體,排除了細菌的可能性。研究首次無爭議地確定了化石中色素體的存在,為古生物色彩復原提供了依據。  華北發現距今15.6億年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陝西省早期生命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在寒武紀大爆發與寒武紀生物地層對比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首次發現大量3D翼龍蛋
    進展四: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  西北大學舒德幹團隊的韓健研究員等人於2017年2月9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封面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我國陝南寒武系底部寬川鋪組(距今5.35億年前)毫米級球囊型動物化石——冠狀皺囊蟲。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有望填補人類對生命起源與演化的認知空白  【科技前沿】    本報西安3月26日電(記者張哲浩、楊永林)「在追問生命起源的道路上,西北大學將作出更大的貢獻!」3月22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發現的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此次發現被認為是繼20世紀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以來,世界進化古生物學領域又一突破性重大發現,後續研究有望填補人類對生命起源與演化的認知空白。
  •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新華網西安5月6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中國科學家對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種名為春光蟲和另一種俗稱「海筆」的八射珊瑚化石被證實是現代兩類最低等的真後生動物――櫛水母類和刺胞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勾勒出了整個動物界早期譜系演化的全貌輪廓。
  • 西北大學張興亮教授獲德國古生物學會特殊貢獻獎—新聞—科學網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在陝西發現「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中新網西安1月31日電 (記者 田進)中國西北大學31日披露,該校地質學系研究員韓健等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成體僅1毫米的微型動物,被認為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類遠祖至親。據介紹,該發現將對人類早期祖先的認知,由距今5.2億年前推至5.35億年前,接近顯生宙起點,其體積也由「釐米級」推至「毫米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