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西安5月25日電(通訊員田明綱記者楊永林)5月24日出版的英國《Nature(自然)》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舒德幹教授等人在早期生命演化史上的又一突破性研究成果——發現已知最古老的尾索動物「長江海鞘」,這枚化石與他早先發現的半索動物「雲南蟲」、頭索動物「華夏鰻」、後口類「西大動物」、脊椎動物「昆明魚」和「海口魚」一起,論證了普通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演化過渡的各種中間類型,勾勒出一幅較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譜系,為研究脊椎動物的起源奠定了基礎。
這枚已知唯一確證的早寒武紀海鞘標本,是由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於1999年在我國昆明市海口地區距今5.3億年前的筇竹寺組地層中發現的。該標本為海洋特定環境下的「泥暴」快速活埋,使其軟軀體構造得以精美保存。長約一英寸的身體與現生海鞘動物Styele(斯黛娜)極為相似,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為構成動物主體的「萼杯」,下部是支撐這一「萼杯」的粗莖。整個身體全部包裹在一個結實的被囊之內。「長江海鞘」有兩個構造特別有意義。一個是在出水管下方保存著與現生海鞘動物最後一期變態幼體極為相似的「尾巴」殘留構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不知道這類像珊瑚蟲一樣生活著的海鞘到底屬於哪一類動物。後來,人們發現它在幼年階段能像蝌蚪一樣積極遊泳,而且在其「蝌蚪尾巴狀」的後體中存在著與頭索動物文昌魚極為相似的脊索和神經索構造,才真正認識到它的真面目竟是一類變態的脊索動物。另一個更有意義的特徵構造是位於進水管頂部成排的絲狀構造,它與現生帚蟲動物的觸手冠十分相似,如果將來的化石發掘能進一步證實,這種構造確係其原始祖先「退化」或「殘留」觸手冠構造的話,那麼我們離難題徹底解決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