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新發現「霸王三葉蟲」,專門吃同類,它加速了動物演化

2020-12-05 醬知兒

在澳大利亞南部的袋鼠島上,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巨型三葉蟲化石,它長約30釐米,背部有用於碾壓和粉碎食物的刺,以及粗壯的節肢。由於它是澳大利亞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三葉蟲,參考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的命名,這隻三葉蟲被命名為「Redlichia rex」。

「霸王三葉蟲」

「Redlichia」即萊德利基蟲,是三葉蟲中較早出現的一種。三葉蟲生命力強,從大約5.21億年前一直存活到2.52億年前,經歷了2.7億年的演化歷史。雖然三葉蟲化石在寒武紀地層中較為常見,但體型大,且保存著節肢和身體組織的三葉蟲化石極為罕見。

「霸王三葉蟲」

這次發新的「霸王三葉蟲」,不僅保存著堅硬的背甲、硬殼,眼睛、肌肉、內臟、節肢等柔軟的部位也清晰可見。

研究負責人阿德萊德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博士詹姆斯·福爾摩斯表示:「這個三葉蟲新物種是在袋鼠島的頁巖中發現的,那裡因為保存著許多古生物化石而聞名

。它是目前為止澳大利亞發現的最大的寒武紀三葉蟲,距今大約5億年,與生活在同一時代,發現於澳大利亞的三葉蟲相比,這隻「霸王」的體型大了兩倍。」

「霸王三葉蟲」

在發現這個「霸王三葉蟲」的化石礦床上,詹姆斯還發現了一些受傷的三葉蟲,以及含有三葉蟲碎片的糞便化石。由此推測,「霸王三葉蟲」可能以同類為食,它們節肢末端的爪,是它們粉碎獵物的利器。

包含其他三葉蟲殘骸的糞便

已有研究認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被捕食者需要防止自己被獵食者吃掉,這讓所有生物都積極演化出有效的防禦手段和攻擊能力,三葉蟲的殼和爪都是在寒武紀演化而來的,用殼保護自己,用爪攻擊其他生物的殼。

一般三葉蟲化石

「霸王三葉蟲」對於寒武紀海底的其他小生物來說,代表著危險,可能也曾是它們恐懼的來源。

廁讀觀點:正是由於「霸王三葉蟲」這樣的捕食者,生物之間才出現了競爭關係,因為有東西在背後追趕,所有生物不得不卯足了勁「向前跑著」演化,最終才出現了絢爛多彩的動物世界,從這個角度看,「霸王三葉蟲」是「美麗新世界」的主要推手。

你對「霸王三葉蟲」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關注、點讚、轉發,支持原創!

相關焦點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陝西鎮巴燈影組西蒿坪段發現了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和舌形貝類腕足動物。10月17日,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綜合期刊雜誌《岡瓦納研究》上。 寒武紀大爆發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兩側對稱動物爆發事件,在這次生命創生事件中,突然出現了具眼睛、帶附肢的三葉蟲。作為寒武紀演化動物群的典型代表,該生物也成為了傳統前寒武系—寒武系重要的分水嶺。
  • 科學家發現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 揭示袋熊掘洞行為演化
    科學家發現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 揭示袋熊掘洞行為演化 2020-06-26 11:57: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於曉 責任編輯:於曉
  • 動物王國:同類相殘的小島霸王——瑪君龍
    那麼,食肉恐龍會不會吃同類呢?古生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真的有食肉恐龍會以同類為食,這種異常兇殘的恐龍就是生存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瑪君龍。在距今67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馬達加斯加已經是一座被海洋包圍著的大型島嶼了。由於受到季風和海洋暖溼氣流的影響,島上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現在正是旱季剛剛開啟的時節,森林還是鬱鬱蔥蔥的。
  • 昆蟲是未來人類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澳大利亞倡導全民「吃蟲」
    為何不吃昆蟲?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奇怪,很多的人可能更想反問回去:「為什麼要吃昆蟲」?近年來澳大利亞昆蟲蛋白協會的創始人亞傑女士和眾多學者、專家,一直在致力於倡導當地人吃昆蟲,將昆蟲視為一種主要的「蛋白質食物」來源。
  • 實拍動物世界鱷魚吃鱷魚 同類相殘場面血腥
    實拍動物世界鱷魚吃鱷魚,同類相殘場面血腥。鱷魚被認為是恐龍時代倖存下來的恐怖殺手,與科莫多巨蜥同被列為活著的恐龍化石。殘忍血腥的本性,自殘酷的恐龍時代遺留下來便沒再變過。日前,澳洲拍攝到動物世界中鱷魚吃鱷魚的血腥場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其實,如果你仔細的研究一下自然界中的動物,你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食草動物有時候也吃肉,比如河馬雖然是食草動物,但是它們遇到羚羊的屍體時,也會吃;長頸鹿有「嗜骨癖」,它會撿食食肉動物吃剩的獵物骨頭,還有牛雖然是純正的食草動物,但是事實上,有些牛還會吃蛇等等。
  • 同類相食合情合理,為什麼人肉還是不能吃?
    在對松藻蟲(backswimmers)的研究中,福克斯發現:雖然這種蟲子主要以其他水生動物為食,但同類也是它們重要的食物來源。福克斯在1975年發表結論,認為同類相食不僅不是異常行為,反而是生物對環境完全正常的反應。福克斯進一步指出幾乎所有物種中都存在同類相食現象,甚至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食草動物的蝴蝶也不例外。
  • 角蛙中的「高富帥」霸王角蛙
    ,到較大體型的齧齒哺乳動物,只要途徑它們的吞噬範圍,所有小動物都會被毫不留情的吃下去。它們甚至可以吞下和自己體型相當的食物,經過一些解剖發現,大部分霸王角蛙的胃部中,佔到食物體積的一半居然是一些較大型的動物,甚至是同類。
  • 科學家發現海底「霸王鯨」化石(組圖)
    作為海洋中體形最龐大的生物,鯨魚往往被描述成一種溫和、不具備攻擊性,甚至有些害羞的動物。鯨魚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哺乳綱真獸亞綱的鯨目(Cetacean),在鯨目下又分為齒鯨亞目、鬚鯨亞目和古鯨亞目。其中藍鯨屬於鬚鯨亞目,其緩慢遊動,以鯨鬚捕食浮遊動物為生的圖景構成了人們對鯨目動物的普遍印象。  但在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新發現面前,這個印象也許需要修正了。
  • 人類餐館關門,城裡的動物們開始互相殘殺,科學家:它們吃同類
    養過熱帶魚的人應該知道,魚缸中總會出現缸霸,體型最大,性情最兇猛的魚經常會攻擊其他魚類,以便它能第一個吃到魚食,就算你把舊的缸霸撈出缸,魚群中又會出現一隻新的缸霸。這其實是動物的天性,它們一定會為了吃飽而不擇手段。
  • 中國科學家發現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
    在題為《雲南蟲類的一個新種及其對後口動物演化的重要意義》的論文中,科學家勾勒出了動物演化大樹「樹冠」上的兩大基本分支譜系之一——後口動物演化的基本輪廓,並據此提出了脊椎動物起源至少分「五步走」的新假說。而此前,學術界較為廣泛認同的是脊椎動物起源分「四步走」的假說。
  • 這種魚厲害了,200多種魚類被它吃到滅絕,最後只能吃同類
    去到新環境後有些任務就失去了天地,大量繁殖後代,破壞了生態平衡。讓原來居住在這裡的物種失去了適合居住的環境,導致物種滅絕。但是有些入侵的物種下場就沒有那麼好了,比如我國的小龍蝦和牛蛙,就是入侵的物種,但是野外已經很少看到他們的蹤影了。因為被我國的眾多吃貨們吃到快消失了。也有這麼一種魚,如同吃貨一樣。把原來的生活在這片水域的魚全部吃完了。
  • 它是一種沒有感情的進食機器,除了吃還是吃
    記不記得有一個叫做」吞食魚「的遊戲,作為一條小魚,除了吃還是吃,直到長成一條大魚。然而,也有很多寵物,主人的任務僅僅是餵吃的,清理糞便。關鍵在於,永遠都吃不飽。這次介紹的是角蛙,一種沒有感情的進食機器。角蛙不像其他的寵物那樣,每天動來動去。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倡導當地人「吃蟲」,稱困境是烹製方法單一
    為何不吃昆蟲?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奇怪,很多的人可能更想反問回去:「為什麼要吃昆蟲」?近年來澳大利亞昆蟲蛋白協會的創始人亞傑女士和眾多學者、專家,一直在致力於倡導當地人吃昆蟲,將昆蟲視為一種主要的「蛋白質食物」來源。
  • 澳大利亞發現巨型毒蜘蛛 體型是同類兩倍大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3日報導,近日,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發現了一隻巨型漏鬥形蜘蛛,體型是同類的兩倍大漏鬥形蜘蛛是澳大利亞毒性最強的蜘蛛,也是世界上最具致命性的蜘蛛之一。  被發現後,這隻大蜘蛛被轉送到了澳大利亞爬行動物園。該動物園在今年1月向公眾發出警告,一旦被蜘蛛咬傷,必須進行急救。同時,動物園還請求人們幫忙捕捉這種蜘蛛,以便園方開展「抗毒項目。」  目前,澳大利亞爬行動物園負責從漏鬥形蜘蛛身上提取毒液,然後將這些毒液送往位於墨爾本的一家實驗室。
  • 大王具足蟲:深海「顏值擔當」
    80%的大王具足蟲都生活在365-730米的深度。一般在滋泥或粘土層中獨自生活。1990年,東澳大利亞海洋食腐動物探索計劃開始研究澳大利亞東海岸的甲殼綱動物。他們發現,海底越深,動物越少但物種越大。在澳大利亞的深海水域發現的大王具足蟲可以與在墨西哥或印度的發現相比擬。
  • 體型巨大披著盔甲的蟋蟀,不僅吞食同類還能實現蟲吃鳥的逆轉
    直到我在現實當中看到體型巨大的蝗蟲,我才發現蟲子變大了一點兒也不好玩,反而十分的恐怖。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巨型的蟋蟀——「盔甲蟋蟀」。一般盔甲蟋蟀噴射完毒液之後它會迅速的清理自己的身體,因為這種液體會向周圍的同類洩露一個信號,這裡有隻受傷了的盔甲蟋蟀同類。前面說過盔甲蟋蟀的性情極其殘暴,會蠶食同類,一旦有受傷的同類,最先到來的是虎視眈眈的同類,畢竟相對於其他的獵物,面前受傷的同伴則更為的可口。
  • 「特殊」的珍惜保護動物,三葉蟲已滅絕,它還存活!
    但也有些動物在漫長的進化中,適應了自然環境的變化而延續了下來。所以,它們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活化石」!今天,環球阿亮大全就為大家介紹地球上其中1種活化石動物。它比其他動物都特殊。鱟【hou】鱟的的祖先處在地質歷史泥盆紀,當時恐龍都還沒有,原始魚也剛剛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大多數已滅絕或進化,唯獨鱟出現至今保留最原始的原始的面貌,所有鱟有「活化石」之稱。海洋肢體動物,鱟形似蟹,身體一般多為暗褐色,有四隻眼睛,其中兩隻是複眼。特殊是因為他的血液顏色為藍色。
  • 科學家發現「神秘生物」, 專門以石頭為食物, 排洩物全是沙子
    它們分別是「食肉性動物、食草性動物、雜食類動物」。正是這三大類互相爭鬥,才有了如今地球這般多姿多彩的生態圈。可在前不久,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神秘生物」,它們就打破了這種微妙的平衡。它們專門以石頭為食物,排洩物全是沙子,並不屬於列舉的這三大類生物。那這種奇怪的生物,為何能啃食石頭呢?原來啊,這些蟲子擁有鋒利的牙齒,可以像齒輪一樣慢慢的磨石頭。
  • 越南發現新吐膠天鵝絨蟲
    光明網綜合報導天鵝絨蟲,一種在吞食獵物前,向獵物吐出能固定的、類似膠水的物質的遠古動物,雨林小蟲子的天敵,之前一直未被發現,是因為它們多半隱藏在土壤裡,使滲透性的皮膚保持溼潤。  天鵝絨蟲種群比我們所知的更加多樣化:在越南叢林發現一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