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是未來人類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澳大利亞倡導全民「吃蟲」

2020-10-03 奇妙的萬千世界

為何不吃昆蟲?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奇怪,很多的人可能更想反問回去:「為什麼要吃昆蟲」?近年來澳大利亞昆蟲蛋白協會的創始人亞傑女士和眾多學者、專家,一直在致力於倡導當地人吃昆蟲,將昆蟲視為一種主要的「蛋白質食物」來源。

這些倡導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與大多數其他國家相比,澳大利亞農業遭受的降雨量變化很大,乾旱頻繁且嚴重,這可能使當地的糧食供應面臨風險。而「昆蟲的可持續性令人難以置信」,即使在極端環境下,仍然能夠養殖。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產生疑問,在全世界昆蟲數量急劇下降的今天,提倡「吃昆蟲」是不是會給本就脆弱的昆蟲生態雪上加霜?

首先倡導者們不提倡自己去野外抓昆蟲來吃。

他們認為雖然很多昆蟲是無毒的,但也有如蜘蛛和蠍子等帶毒的蛛形綱動物。而且昆蟲與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關係密切,沒有人知道野生環境下的昆蟲是否會攜帶農藥等殘留,盲目食用很可能因此給身體健康構成威脅。

其次,城市昆蟲農場,自給自足。

這裡說的「昆蟲農場」和我們印象中利用昆蟲處理生活垃圾,或養殖昆蟲作為飼料的概念截然不同,它是利用人工智慧為動力在貨櫃裡養殖昆蟲供人食用。

因為昆蟲生長在貨櫃這樣的圈養環境中,可以人工維護其生存繁殖,避免了對野外昆蟲生態造成壓力,還打破了普通農業「靠天吃飯」的窘境。

同時,這樣養殖昆蟲也意味著在沒有耕地、草場和水的情況下,人們用最少的面積創造出最多的動物蛋白質。還可以把養殖昆蟲用的貨櫃放在城市裡的任何地方,從而縮短將它們輸送到餐桌的距離,降低食物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成本。目前城市昆蟲農場已在澳大利亞部分地區開始運營。

似乎將昆蟲當作主菜端上餐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還是有很多人對食用昆蟲感到不適應,有些人甚至將其列為一種禁忌。為了打消人們對「吃蟲」的顧慮,有研究人員通過術語--食蟲性(entomophagy),介紹了人類吃昆蟲的悠久歷史。

食蟲性是指以昆蟲作為食物的特性,很多物種都具備這一特性,最常見的是鳥類和嚙齒類,還有人類。


人類的食蟲性可追溯到史前時代,那時蟲卵、幼蟲、蛹和成蟲就已經成為了古人類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人類更具「雜食性」,特別是在人類狩獵或耕作工具非常落後的時代,那時的人類普遍生活在溫暖地區,一年四季都有各種昆蟲,在這種情況下便於捕捉的昆蟲,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當時人類的主要蛋白質來源,而這種飲食習慣一直被延續到近代。

這並非是無的放矢,科研人員早就通過分析洞穴中的化石,發現了人類歷史上食用昆蟲的證據。例如:在對墨西哥某處洞穴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糞便(也被稱為糞化石/Coprolite)分析表明,當時人類的飲食以食草動物和昆蟲為主,還從中分析出昆蟲包括螞蟻、甲蟲幼蟲、壁蝨和蟎蟲等。

有數據顯示,如今已知可食用的昆蟲有2000多種,在世界上有130個國家/地區存在食用昆蟲的傳統,可食用昆蟲的最大消費人群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最常見的可食用昆蟲包括:甲蟲、毛毛蟲、蜜蜂、黃蜂和螞蟻。其次是蚱蜢、蝗蟲、蟋蟀、蟬、白蟻、蜻蜓和蒼蠅等。

就目前來講,為了滿足人們對動物肉類日益增長的需求,畜牧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面對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和對傳統牛肉、豬肉和雞肉生產需求的不斷增加,全世界畜牧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畜牧業對地球生態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將目光轉向可食用昆蟲,甚至有研究人員認為:昆蟲很可能是未來人類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更是指出,昆蟲適合作為未來的主要可持續糧食來源,因為食用昆蟲對環境的影響遠小於傳統肉製品,它們只需要很少的食物和水來維持生命。

就可食用昆蟲的營養來說,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昆蟲是高度營養的食物來源,富含健康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纖維和礦物質等,算得上是人類的全面均衡飲食!比如就蛋白質含量而言,研究人員認為200-300隻蟋蟀大約相當於一份牛排。

再比如比如我們在市場上經常見到的繭蛹,富含50%左右的粗蛋白質,其鈣含量更是牛肉的76倍,雞蛋的32倍……而且它們炸著吃非常香脆,嘗起來就像是腰果和蝦片的混合體。

澳大利亞昆蟲蛋白協會的創始人亞傑女士說:「蟋蟀的味道真的很棒,但目前面臨的挑戰是沒有更多的方法去烹製它們。」

至於昆蟲是否會是未來人類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我們並沒有研究人員看得那麼遠,但我認為,吃昆蟲的最大阻力是觀念和它們「爆炸性」的口感,因為很多人沒有嘗試過它們的味道,對這些人來說吃昆蟲更像是一種美食冒險,而不是把它當作食物或者蛋白質。

不知你對吃昆蟲是否牴觸呢?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倡導當地人「吃蟲」,稱困境是烹製方法單一
    為何不吃昆蟲?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奇怪,很多的人可能更想反問回去:「為什麼要吃昆蟲」?近年來澳大利亞昆蟲蛋白協會的創始人亞傑女士和眾多學者、專家,一直在致力於倡導當地人吃昆蟲,將昆蟲視為一種主要的「蛋白質食物」來源。
  • 昆蟲食用的萬年歷史,動物的蛋白來源,其營養價值不容小看
    雖然不同昆蟲種類其中的成分差異很大,但一般來說,昆蟲都含有大量的水溶性蛋白質和脂肪酸,所以即使吃再多的昆蟲也不會胖。雖然昆蟲已不再是現代生活中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但食用昆蟲的習俗仍在一些地區盛行,約有1300種昆蟲被列為可食用昆蟲。因此昆蟲的營養價值並不比我們通常吃的肉的營養價值低。
  • 昆蟲作為高蛋白,為什麼沒有成為人類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黑猩猩吃螞蟻,既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動手能力,還補充了身體所需的蛋白質,人類咋就沒有以昆蟲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呢?其次,看看未經加工的螞蚱、蜘蛛、蠶蛹、蝗蟲,大部分人食慾就已經減半了,再想到咀嚼它們時的口感,吃昆蟲的念頭立馬就能煙消雲散。除了賣相和口感上的不足,人類想靠昆蟲補充蛋白質,不僅耗時耗力,可能還有喪命的危險。
  • 昆蟲蛋白含量高營養豐富 但易過敏者應慎吃
    在各地的美食街、旅遊景區,也總能見到以昆蟲為賣點的美食檔口。昆蟲被譽為「高蛋白的美食」,讓許多專家也連連稱讚。但對於吃昆蟲,有人十分喜愛,有人卻十分排斥。那麼昆蟲的營養如何呢?請河南省人民醫院營養科營養醫師王雯為大家講講。      昆蟲蛋白含量高營養豐富 王雯說,昆蟲含高蛋白,也是人體的動物蛋白來源。
  • 為什麼吃蟲子有利於人類健康和地球的未來?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在可能的解決方案中,有一種悄然進入了公眾的視線:吃昆蟲。動物蛋白替代品為了應對當前和未來的糧食挑戰,農業糧食部門需要重新考慮。我們需要找到種植糧食的新方法,解決效率低下的問題,並開發新的生產方法。
  • 食物文明史丨雲南人吃蟲很原始很恐怖?這些發達國家吃得更歡
    什麼環境下人會喜歡吃蟲子? 環球同吃 從菜譜可知,雲南的昆蟲菜餚基本屬於南部傣族菜系。雖然地處滇西北的麗江也吃蟲子,但正如當地廚師所說,這是近年來見到中泰邊境居民油炸水蟑螂和竹蟲後學習的結果。昆明地區的漢族人,更是絕少吃蟲子。 實際上,吃蟲子的不止雲南傣族。
  • 未來地球可能被昆蟲統治 動物疾病毀滅人類(圖)
    適應能力極強的昆蟲有可能對人類的生存產生潛在威脅     蟲類繁殖速度極快動物疾病毀滅人類     美國科學家日前發現,全球變暖將使昆蟲的數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甚至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未來地球將由昆蟲統治?」
  • 深度| 昆蟲薯片、人造食品、辣味番茄……未來你PICK哪一種食物?
    2019年,「人造肉 」的熱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顛覆了人類對「肉」的定義。如此所見,我們的食物系統一直在更新變化。有沒有想過,今後我們還會吃些什麼?各式各樣新的食物也許會「顛覆」我們的餐桌。還記不記得今年大熱的科幻災難片《流浪地球》中,2075年,蚯蚓幹成了當時居民的主要蛋白質來源?《雪國列車》中,人們為了活下來竟然吃了十多年的蟑螂?
  • 科學家敦促你食用昆蟲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動物植物#系列徵文目前昆蟲是許多國家均衡飲食的一部分,能夠接受這種想法的人可能很快也會依賴昆蟲,因為在未來全球人口增長將超過糧食的生產能力。
  • 跟著牛兒有蟲吃,唯一一種不以魚類為主食,反而主要吃昆蟲的鷺類
    鷺類作為一種涉禽,早已適應在水邊生活,所以它們的食物也是以魚類為主,但偏偏就有一種鷺要和其它鷺類「與眾不同」,表現為是唯一一種不以魚類為主食,反而主要吃昆蟲的鷺——牛背鷺。牛背鷺的棲息地非常廣,主要分布在全球溫帶地區,在中國國內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牛背鷺也是波札那的國鳥。
  • 廣東辦安全食用昆蟲研討會 專家:吃蠅蛆沒問題
    而粵菜中不少昆蟲是家養並非來自野生,這些蟲子蛋白質含量高,公眾盡可放心吃。老廣們愛生吃蠅蛆等昆蟲完全沒問題。而對於養殖業大規模使用蟲類養家禽和水產品,專家表示,衛生部門需要繼續跟蹤評估對人類健康影響。    吃野外捕捉的昆蟲要小心    中國人吃昆蟲至少有3000年歷史。文獻《周禮》開篇「天宮」中:蟻卵醬已經是帝王祭祀先人佳品。
  • 蟋蟀蛋白棒已經能網購,蟑螂塊還有多遠?養殖昆蟲上餐桌可能成為下...
    近日,國內知名科普微信公號「果殼」轉發了這樣一篇文章,把「恐蟲人士」嚇得不輕。「以下全文恐蟲預警!」儘管在文章開頭已經做出了高能預警,配圖和文章還是看得很多人一身雞皮疙瘩。 在視覺衝擊之外,文章也把「昆蟲養殖」這項已經在國外嶄露苗頭的新的產業帶到了大家面前。吃蟲子,會是人類的將來嗎?
  • 吃油炸螞蚱險丟命 過敏體質少吃昆蟲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男子吃油炸螞蚱 嚴重過敏嘔吐險丟命  11月4日晚上,恰逢周末,萬先生和三五好友在上海靜安區中華新路的一家餐館聚餐  過敏體質慎吃  接診的急診科醫生解釋,容易引起過敏的蛋白質常見食物為牛奶、黃豆、花生、蛋、魚以及甲殼類、海鮮等。螞蚱、知了等昆蟲也富含高蛋白,但是由於蟲類的食用人群較少,病例也比較少。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昆蟲類食品走上餐桌,過敏體質的人群一定要當心,昆蟲所含的異種蛋白,較肉蛋奶更易引發過敏。
  • 吃蟲子可拯救地球?以後人類都要吃蟲子了……
    「多吃昆蟲,拯救地球」——如今已經得到積極響應。以蟲子為原材料的「蠕蟲肉餅」近日在瑞士超市上架,食用昆蟲合法化在歐洲日趨流行。據聯合國統計,到2050年,地球上人類對肉類的需求會增長一倍。如果含有豐富蛋白質的昆蟲能取代肉類,將成為解決人類饑荒的新途徑。目前除了黃粉蟲、蟋蟀和蝗蟲的幼蟲,肉蠅的幼蟲也可食用。
  • 澳大利亞新發現「霸王三葉蟲」,專門吃同類,它加速了動物演化
    在澳大利亞南部的袋鼠島上,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巨型三葉蟲化石,它長約30釐米,背部有用於碾壓和粉碎食物的刺,以及粗壯的節肢。由於它是澳大利亞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三葉蟲,參考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的命名,這隻三葉蟲被命名為「Redlichia rex」。
  • 為何有人喜歡吃昆蟲?科學家:未來人類將以昆蟲為食
    實際上除了雲南地區有昆蟲宴之外,世界上也有很多地區出現人吃昆蟲的現象。曾有美食愛好者對全世界各地區對於昆蟲的食用情況進行不完全的統計,最後驚訝地發現人類竟然將上千種昆蟲都納入了食用清單,就連平日裡我們常見的蟑螂也在清單裡面,這確實讓很多人都無法接受。那麼吃昆蟲到底有什麼益處呢?
  • 蒼蠅及黑水虻成動物飼料「新寵」
    歐洲人向廣東人取經,學習如何將昆蟲變成動物飼料和人類營養的補充來源。歐盟豪擲300萬歐元推廣「養蟲」計劃,共有12個成員單位組成,中國有廣東省昆蟲研究所及華中農業大學參與。bDB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立足飼料,服務畜牧
  • 為什麼人類總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科學家:吃不得
    食草動物的消化系統可以分解部分蛋白與脂肪,就像猩猩有時候會抓一些昆蟲來補充一些蛋白與礦物質,不以吃肉為主是演化使然。就像一輛車能加100號和95號汽油,雖然100號汽油能多跑一些路程,然而一個城市100號汽油的加油站寥寥無幾,跑過去加油本身也在消耗能量。
  • 為什麼人類總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科學家:吃不得
    食草動物的消化系統可以分解部分蛋白與脂肪,就像猩猩有時候會抓一些昆蟲來補充一些蛋白與礦物質如果吃食肉動物會如何?人類也是頂級掠食者,不同的是我們的食物來源並非野生大自然,我們馴化植物與動物,提高產量問我我們所用。
  • 蟲!你是個變態(昆蟲篇)
    在動物界中,估計沒有一種動物是不喜歡吃的,無論是人類還是其他動物,生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張開嘴巴要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