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倡導當地人「吃蟲」,稱困境是烹製方法單一

2020-09-09 奇妙的萬千世界

為何不吃昆蟲?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奇怪,很多的人可能更想反問回去:「為什麼要吃昆蟲」?近年來澳大利亞昆蟲蛋白協會的創始人亞傑女士和眾多學者、專家,一直在致力於倡導當地人吃昆蟲,將昆蟲視為一種主要的「蛋白質食物」來源。

這些倡導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與大多數其他國家相比,澳大利亞農業遭受的降雨量變化很大,乾旱頻繁且嚴重,這可能使當地的糧食供應面臨風險。而「昆蟲的可持續性令人難以置信」,即使在極端環境下,仍然能夠養殖。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產生疑問,在全世界昆蟲數量急劇下降的今天,提倡「吃昆蟲」是不是會給本就脆弱的昆蟲生態雪上加霜?

首先倡導者們不提倡自己去野外抓昆蟲來吃。

他們認為雖然很多昆蟲是無毒的,但也有如蜘蛛和蠍子等帶毒的蛛形綱動物。而且昆蟲與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關係密切,沒有人知道野生環境下的昆蟲是否會攜帶農藥等殘留,盲目食用很可能因此給身體健康構成威脅。

其次,城市昆蟲農場,自給自足。

這裡說的「昆蟲農場」和我們印象中利用昆蟲處理生活垃圾,或養殖昆蟲作為飼料的概念截然不同,它是利用人工智慧為動力在貨櫃裡養殖昆蟲供人食用。

因為昆蟲生長在貨櫃這樣的圈養環境中,可以人工維護其生存繁殖,避免了對野外昆蟲生態造成壓力,還打破了普通農業「靠天吃飯」的窘境。

同時,這樣養殖昆蟲也意味著在沒有耕地、草場和水的情況下,人們用最少的面積創造出最多的動物蛋白質。還可以把養殖昆蟲用的貨櫃放在城市裡的任何地方,從而縮短將它們輸送到餐桌的距離,降低食物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成本。目前城市昆蟲農場已在澳大利亞部分地區開始運營。

似乎將昆蟲當作主菜端上餐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還是有很多人對食用昆蟲感到不適應,有些人甚至將其列為一種禁忌。為了打消人們對「吃蟲」的顧慮,有研究人員通過術語--食蟲性(entomophagy),介紹了人類吃昆蟲的悠久歷史。

食蟲性是指以昆蟲作為食物的特性,很多物種都具備這一特性,最常見的是鳥類和嚙齒類,還有人類。


人類的食蟲性可追溯到史前時代,那時蟲卵、幼蟲、蛹和成蟲就已經成為了古人類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人類更具「雜食性」,特別是在人類狩獵或耕作工具非常落後的時代,那時的人類普遍生活在溫暖地區,一年四季都有各種昆蟲,在這種情況下便於捕捉的昆蟲,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當時人類的主要蛋白質來源,而這種飲食習慣一直被延續到近代。

這並非是無的放矢,科研人員早就通過分析洞穴中的化石,發現了人類歷史上食用昆蟲的證據。例如:在對墨西哥某處洞穴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糞便(也被稱為糞化石/Coprolite)分析表明,當時人類的飲食以食草動物和昆蟲為主,還從中分析出昆蟲包括螞蟻、甲蟲幼蟲、壁蝨和蟎蟲等。

有數據顯示,如今已知可食用的昆蟲有2000多種,在世界上有130個國家/地區存在食用昆蟲的傳統,可食用昆蟲的最大消費人群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最常見的可食用昆蟲包括:甲蟲、毛毛蟲、蜜蜂、黃蜂和螞蟻。其次是蚱蜢、蝗蟲、蟋蟀、蟬、白蟻、蜻蜓和蒼蠅等。

就目前來講,為了滿足人們對動物肉類日益增長的需求,畜牧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面對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和對傳統牛肉、豬肉和雞肉生產需求的不斷增加,全世界畜牧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畜牧業對地球生態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將目光轉向可食用昆蟲,甚至有研究人員認為:昆蟲很可能是未來人類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更是指出,昆蟲適合作為未來的主要可持續糧食來源,因為食用昆蟲對環境的影響遠小於傳統肉製品,它們只需要很少的食物和水來維持生命。

就可食用昆蟲的營養來說,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昆蟲是高度營養的食物來源,富含健康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纖維和礦物質等,算得上是人類的全面均衡飲食!比如就蛋白質含量而言,研究人員認為200-300隻蟋蟀大約相當於一份牛排。

再比如比如我們在市場上經常見到的繭蛹,富含50%左右的粗蛋白質,其鈣含量更是牛肉的76倍,雞蛋的32倍……而且它們炸著吃非常香脆,嘗起來就像是腰果和蝦片的混合體。

澳大利亞昆蟲蛋白協會的創始人亞傑女士說:「蟋蟀的味道真的很棒,但目前面臨的挑戰是沒有更多的方法去烹製它們。」

至於昆蟲是否會是未來人類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我們並沒有研究人員看得那麼遠,但我認為,吃昆蟲的最大阻力是觀念和它們「爆炸性」的口感,因為很多人沒有嘗試過它們的味道,對這些人來說吃昆蟲更像是一種美食冒險,而不是把它當作食物或者蛋白質。

不知你對吃昆蟲是否牴觸呢?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倡導全民「吃蟲」
    為何不吃昆蟲?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奇怪,很多的人可能更想反問回去:「為什麼要吃昆蟲」?近年來澳大利亞昆蟲蛋白協會的創始人亞傑女士和眾多學者、專家,一直在致力於倡導當地人吃昆蟲,將昆蟲視為一種主要的「蛋白質食物」來源。
  • 泥蟲:廣東僑鄉臺山美食中的天然味精
    在同屬沿海城市的廣東臺山,土筍被稱為泥蟲,當地人常用它來烹製美食。  據了解,泥蟲生長在沿海江河入海處鹹淡水交匯的灘涂上,身長二三寸,其外形粗陋,顏色黑褐,粗者如食指,細者似稻莖,約有手指長短;還拖著一條長有一二寸,細如火柴梗、伸縮自如的「尾巴」,形似釘子,故又稱為土釘、泥丁。泥蟲肉質脆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極高。
  • 澳大利亞新發現「霸王三葉蟲」,專門吃同類,它加速了動物演化
    在澳大利亞南部的袋鼠島上,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巨型三葉蟲化石,它長約30釐米,背部有用於碾壓和粉碎食物的刺,以及粗壯的節肢。由於它是澳大利亞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三葉蟲,參考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的命名,這隻三葉蟲被命名為「Redlichia rex」。
  • 盤點那些可以吃的海鮮之「蟲」
    盤點那些可以吃的海鮮之「蟲」2018-07-28 14:0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鮮指南        瀏覽量: 8449 次 我要評論 在我國沿海地區,有很多小海鮮以「蟲」的形態存在,雖然看上去可能「難以下咽」,但在當地,烹製之後常被視為珍饈。
  • 在西雙版納竹蟲可以吃就算了,還可以吃蜘蛛,真的不是再開玩笑嗎
    版納布朗族:「給你吃樣好吃的東西,你要不要吃?」-- 小夥伴:「什麼好吃呢,要吃!」-- 版納布朗族:『喏~」-- 小夥伴:「臥槽,這麼恐怖的蜘蛛,不會有毒嗎?可以吃?你特麼不是再逗我?」想必大家看到這個蜘蛛,肯定也會吃驚,真的不是再開 玩 笑 嗎?
  • 把國寶當豬肉來吃的國家,一年吃上百萬隻,當地人:根本停不下來
    在這些生物中,有些動物因為自身的因素,在加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採等,一些動物成為了保護動物或者是珍稀動物,就像是中國的國寶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但是有些國家的國寶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把國寶當豬肉來吃的國家,一年吃上百萬隻,當地人:根本停不下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國家了,就是澳大利亞
  • 櫻桃中吃出蛆狀白蟲 專家稱對人體無害(圖)
    ★閱讀提示  鮮紅的櫻桃內竟然蠕動著線頭粗細的蛆樣白蟲。前天,記者吃櫻桃時竟發現裡面有小白蟲。本報新聞熱線也接到了市民吃櫻桃吃出小白蟲的線索。而盛產櫻桃的陝西銅川也發現櫻桃內有小白蟲,洛陽等地的網友在網上稱自己碰到了這種讓人噁心的遭遇,想知道這種小蟲對身體是否有害。
  • 在西雙版納竹蟲可以吃就算了,還可以吃蜘蛛?真的不是再開玩笑嗎?
    -- 小夥伴:「什麼好吃呢,要吃!」-- 版納布朗族:『喏~」-- 小夥伴:「臥槽,這麼恐怖的蜘蛛,不會有毒嗎?可以吃?你特麼不是再逗我?」至於這花蜘蛛這麼恐怖嚇人的東西該怎麼吃?其實布朗人早已深得其精髓!
  • 為什麼澳大利亞野兔數量百億隻,當地人不敢吃,在我國卻是不夠吃
    比如蛇會吃老鼠、鷹也會吃老鼠,這使得老鼠再怎麼發展都不會出現泛濫的情況。但在澳大利亞的兔子卻不一樣,歐洲兔作為外來物種,在澳大利亞沒有天敵、沒有競爭者,而且遍地都是食物,如果還不能泛濫,那才顯得奇怪!澳大利亞政府意識到兔子的危害時,他們採取了什麼措施?
  • 這些蛇,澳大利亞當地人都沒法制住!
    這些蛇,澳大利亞當地人都沒法制住!聽到毒蛇是不是瞬間就覺得毛骨悚然呢?反正小編是,現在汗毛就已經豎起來了。下面小編還是盤點了澳大利亞最強的幾種毒蛇,趕緊來看看都有哪些呢?紅腹伊澳蛇背部呈黑色而腹部為紅色紅腹伊澳蛇,分布於澳大利亞東海岸和東南部,含有劇毒。體長一般在1.5-1.7米之間,主要生活在雨林或者堤壩附近,這種蛇的毒性非常強,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在交配季節時,這種蛇的雄性會展開激烈的打鬥來爭奪交配權。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南非發現200萬年前人類始祖——羅百氏傍人頭骨化石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南非發現200萬年前人類始祖——羅百氏傍人頭骨化石(credit: Roman Yevseyev / Martin et al)(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誌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南非發現了人類始祖的頭骨,專家推斷化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萬年前,這一發現提供了
  • 冬蟲夏草諸多爭議尚無結論,「天價」已讓研究人員稱研究不起
    有微信文章把冬蟲夏草說得一無是處:出身非常普通,貴得毫無道理,效果若有若無,吃多了反而有害……  眾說紛紜之下,科研人員道出苦衷:冬蟲夏草身上還有太多未知之謎有待揭開,亟待深入的基礎研究。  憑什麼這麼貴?  冬蟲夏草是目前已發現的數百種蟲草中,最受追捧的一種。
  • 澳大利亞研究發現海鮮體內普遍含有塑料,沙丁魚含量最高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周亦川編輯 | 袁月據福克斯新聞網報導,近期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稱研究人員從一個海鮮市場採購了大量海鮮,包括5隻野生青蟹、10隻牡蠣、10隻養殖虎蝦、10隻野生魷魚和10隻野生沙丁魚。然後他們分析了五種不同的塑料在海鮮體內的分布情況——這些塑料通常用於包裝,也是常見的海洋垃圾。報告結果顯示,每個測試樣本體內都有塑料。
  • FoxNews:澳大利亞研究發現海鮮體內普遍含塑料,沙丁魚含量最高
    據福克斯新聞網報導,近期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稱研究人員從一個海鮮市場採購了大量海鮮,包括5隻野生青蟹、10隻牡蠣、10隻養殖虎蝦、10隻野生魷魚和10隻野生沙丁魚。然後他們分析了五種不同的塑料在海鮮體內的分布情況——這些塑料通常用於包裝,也是常見的海洋垃圾。報告結果顯示,每個測試樣本體內都有塑料。
  • 澳研究稱找到低成本制氫方法
    新華社坎培拉7月30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創造了太陽能制氫轉化效率的新紀錄,找到了一種低成本制氫的方法。澳國立大學日前在官網發表公報稱,該項目由西瓦·卡魯圖裡博士和申何萍博士共同領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先進能源材料》雜誌上。論文指出,新研究通過低成本的半導體材料,使太陽能制氫的轉化效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7.6%。
  • 澳大利亞人口有2000萬 袋鼠已經有5000萬隻
    繼丹麥生蠔泛濫後,澳大利亞的袋鼠也泛濫成災。有這樣的說法,澳大利亞的袋鼠多到開車都能撞上。  袋鼠幾乎處於無天敵的狀態  官方數據顯示,澳大利亞的袋鼠數量即將達到5000萬隻,是澳大利亞人口總數的兩倍多。
  • 中國吃貨旅遊目的地澳大利亞
    美味盤中餐:袋鼠肉  目的地:澳大利亞  眾所周知,袋鼠是澳大利亞最具標誌性的動物之一。但據外媒此前報導,澳大利亞正計劃在今年毀滅超過100萬隻袋鼠,以保護瀕危的草地和野生生態。去年,澳大利亞政府曾來華推廣袋鼠肉,據澳大利亞水利與農業部部長助理安·麥克唐納博士介紹,在澳大利亞很多華人餐館裡都可以吃到袋鼠做的菜。其中一位著名的華人廚師,他有一道名菜就是用小袋鼠烹製的。因此,袋鼠肉完全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和烹飪方法。  遊玩推薦:澳大利亞國土遼闊,風光旖旎。
  • 為啥澳大利亞人寧可炸死兔子,也不吃它?當地人透露實情,沒想到
    而我們下面說的兔子,都不是上述的兩種,而是生長在澳大利亞的兔子。為什麼說這個地區的兔子呢?那是因為生活在這個地區的當地人,飽受兔子泛濫成災的煩惱,甚至還要把它們炸死。在早期這個地區是沒有兔子這種生物的,可是後來有人從歐洲把幾隻兔子帶回放生之後,由於當地的草地比較多,而且沒有天敵的存在,兔子生活的十分舒適。經過短短的幾年時間,它在整個澳洲的數量達到了一百億隻。
  • 不用擔心,這些蟲子可以吃!
    原來,她吃了沒洗的楊梅後,聽同學說楊梅裡有小白蟲,吃了會得病。結果,醫生答覆她「沒事」。   記者採訪後得知,不僅是楊梅裡的小白蟲沒事,還有不少會飛、能爬的昆蟲也悄然爬上餐桌,不但味美可口,還營養保健。
  • 澳大利亞考慮用食肉螞蟻消滅蟾蜍(圖)
    圖片:兇猛的澳洲蟾蜍  人民網2月20日電 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發現,普通貓糧竟然能在消滅甘蔗地蟾蜍時發揮巨大作用。只要人們將一些貓糧放在蟾蜍生活的池塘附近,就會引來兇猛的食肉蟻。在吃完了貓糧後,這些「意猶未盡」的兇猛螞蟻能吃掉大量上岸「活動」的小蟾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