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蟲、禾蟲、海腸傻傻分不清楚?盤點那些可以吃的海鮮之「蟲」

2020-12-05 水產養殖網

沙蟲、禾蟲、海腸傻傻分不清楚?盤點那些可以吃的海鮮之「蟲」

2018-07-28 14:0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鮮指南        瀏覽量: 8449 次 我要評論
在我國沿海地區,有很多小海鮮以「蟲」的形態存在,雖然看上去可能「難以下咽」,但在當地,烹製之後常被視為珍饈。今天,海鮮海南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可以吃的海鮮之「蟲」。

沙蟲:因對生長環境十分敏感,被譽為環境標誌生物

沙蟲又叫沙腸蟲,學名為「方格星蟲」,是一種非常美味的海鮮品種,生長在沿海灘涂。因為對生長環境的質量十分敏感,一旦汙染則不能成活,因而有「環境標誌生物」之稱。

沙蟲外觀長兩寸左右,狀若蘆芽,是一種高蛋白的補品。它的形狀很像一根腸子,呈長筒形。沙蟲雖然沒有海參、魚翅、鮑魚的名貴,但味道鮮美脆嫩,為海參、魚翅所不及。


沙蟲

沙蟲盛產於我國北部灣的北海市、湛江市等地。在目前盛產沙蟲的海域,以廣西北海市出的沙蟲為上佳,儋州的光村灘涂資源豐富,盛產沙蟲。出產的沙蟲以個體適中、肉質肥厚脆嫩而聞名。據當地漁民介紹,在大月亮的晚上,沙蟲浮到淺海水面交配時所捕撈的為最佳。


漁民採挖沙蟲

沙蟲鮮美,如何烹製美味佳餚?

沙蟲做法有很多種、鮮食可煲湯、煮粥、爆炒、配蒜蓉粉絲蒸等等,其中「三色沙蟲」已經成為海南的知名菜餚。幹制後,炸、炒、燉、燴、煮湯均可。營養價值高,在市場上十分暢銷。


三色沙蟲

新鮮的沙蟲,可用一根小木籤將沙蟲腹部刺破,將腹內的沙土及內臟清洗乾淨,再反覆用清水將表面的滑漿洗淨,佐以蔥姜,以大火快炒,色白如雪,入口香脆帶甜,保有一些咬勁,堪稱稀珍。


爆炒沙蟲


蒸沙蟲


冰鎮沙蟲

在清洗沙蟲時,一定要將它腹內沙腸切掉,否則難以入口。如果是沙蟲幹的話,一定要先把沙蟲剪成小條狀,用鍋炒過,炒時要不斷翻動,發現有夠火候的就夾出來,放入清水裡泡一會,這樣既可以把沙子清除,又可以將沙蟲本身的香味炒出來。只有炒過的沙蟲,吃起來才會有沙蟲的味道。


沙蟲幹製品


曬沙蟲幹

禾蟲:盛產於珠三角,以腐爛的禾根為食

禾蟲,學名「疣吻沙蠶」,屬環節動物,多毛類,是水生動物,形長似蜈蚣。其色金黃帶紅雜綠,蟲身豐腴,含漿飽滿,行動緩慢,樣子可怕,多棲身於鹹淡水之交的稻田表土層裡,以禾、植物為食,身長3-4釐米,通體粉紅色,有時又變成乳黃色或綠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盛產於珠江三角洲,以腐爛的禾根為食。


禾蟲

禾蟲生長的季節性很強,新會禾蟲每年只有在農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時才出來。禾蟲出造時,密密麻麻地浮遊在河湧的水面,頗為壯觀。農民守侯在河湧的出口處,抓緊時機捕撈。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時一次可捕撈數百斤禾蟲,用農艇滿載而歸。自從農田施用農藥後,禾蟲逐漸減少。現在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新會的禾蟲有所增加,但還是不多,而且價錢昂貴。現在有的地方用人工養殖禾蟲。分布於珠江口各地鹹淡水交界處的稻田、淤泥中,繁殖時才出泥面。

《本草綱目拾遺》中寫道:「禾蟲,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雲食之補脾健胃」。產地中,以珠海鬥門區的禾蟲最為正宗,2018年6月珠海鬥門蓮洲鎮被授予「中國禾蟲之鄉」的美譽。當地居民有撈禾蟲的傳統,每年的五月和九月兩季,人們會在夜晚拿著手電筒和大網去草灘上捕禾蟲,場面熱鬧非凡。五月的禾蟲稱為「荔枝蟲」,九月收穫的稱「秋蟲」。



禾蟲的常見吃法

禾蟲可蒸可燉,可煎可炸,或焦香可口,或清甜香滑。製成佳餚,清香鮮美,嫩滑甘香。烹製禾蟲的方法很多,只要加上姜、蔥、油、鹽,蒸、炒、煲、燉、焗都可以製成味美可口的佳餚,也可以醃成鹹禾蟲或曬禾蟲幹,還可以搗爛製成禾蟲醬。

燒禾蟲是廣東省傳統的漢族名菜,屬於粵菜系。此菜質軟味香,營養豐富,是許多廣東人喜愛的珍饈。


燒禾蟲

據悉,燒禾蟲程序如下,先將生油往禾蟲盆中淋,稍後放入鹽粉,鹽粉所到之處,禾蟲隨即爆漿而亡,此後加入雞蛋、新會陳皮,欖豉,入爐蒸熟,蒸具必須用瓦缽,蒸熟的禾蟲稍涼後再連缽烘烤,然後就散發出一陣奇香。


生炒禾蟲

一般酒樓生炒禾蟲,必炒至爆漿,小火慢炒,需時半個鐘,但原汁原味保留了禾蟲的香味。


禾蟲蒸蛋

雖然禾蟲在珠江三角洲一向被視作盤中佳餚,受到眾多食客的青睞,但要說服外省的老友吃禾蟲還是有一點難度的。

海腸:膠東半島坊間流傳的提鮮「神器」

海腸,學名單環刺螠,俗名海腸、海腸子。是一種長圓筒形的環節動物,渾身無毛刺,淺黃色。分布於俄羅斯、日本、朝鮮和我國渤海灣等,是中國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間帶下區及潮下帶淺水區底棲生物的常見種,主要分布在黃海、渤海沿岸的威海市、煙臺、青島等地,山東膠東地區是我國海腸的最大產地,也有報導稱在福建廈門海域也有發現。季節性強,只有在春天風浪大時才能捕得。目前已有人工養殖。


海腸

海腸的常見吃法

在中國,海腸是魯菜中的重要原料,它的烹調方法也很多,用海腸配以頭刀韭菜製作的「韭菜海腸」是膠東名菜,此外「幹海腸」、「氽海腸湯」、「肉末海腸」等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菜餚。鮮海腸子還可調製水餃、包子餡等。


韭菜炒海腸


撈汁海腸

在韓國料理中,多以殺生的烹調方法加工海腸。用剪刀將海腸兩頭帶刺的部分剪掉,把內臟和血液洗淨,再配以新鮮的蔬菜,蘸著香油、食鹽等調料食。


生食海腸

關於海腸的鮮,在膠東還流傳著一些故事,筆者當年在青島也有聽說過。

相傳,在清朝末年,一位山東膠東地區的御廚做的菜總比別人鮮美,秘方為何誰也猜不透。廚師年老,收拾細軟還鄉,才向眾人揭開謎底:每年冬天,御廚都要返鄉度歲,他就採買大量海腸,將它們焙乾,碾成粉末,帶回京城。他把這些細粉末藏在大巾子裡,做好菜往上一端的時候就趁機撒上一點兒,味道十分鮮美。當時沒有味精味素之類,這海腸粉就充當了味精,用來提鮮。

故事的真實性已無從考究,但每每有外省賓客到膠東做客,席上品嘗海腸菜餚時,這段故事常被提及,足見當地對海腸鮮美的認可。

作者:張麗麗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沙蟲和海參一樣,是海鮮的一種 千萬不要被它的名字嚇到哦
    沙蟲看似沒有海參、魚翅名貴,主要原因是沙蟲的被認知程度不高,但其味道鮮美無比,這是海參、魚翅所不能及,食療價值也不輸海參,被譽為「海洋蟲草」。沙蟲肉質脆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味道,還勝過海參、魚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腸,海蚯蚓
    經此一場有如香港錄像裡的熱鬧戲碼,海鮮們終於上桌。蝦蟹魚蚌,一樣一樣,酒也似乎喝得更加來勁。  卻把海蚯蚓漏掉了。  海蚯蚓,是同去的阿吳老師在菜場裡死死盯住要買的。他青春時在海南創業,後來離開,二十年後回來玩,他對海蚯蚓念念不忘。他對我們說,這是最好吃的東西。別的海鮮可以不吃,海蚯蚓,不能錯過。  可是我們直到大排檔散場,方才記起,海蚯蚓沒有上桌。
  • 老廣的味道,有多少人吃過沙蟲/海腸呢?咱們來看一下是怎樣的吧
    沙蟲也被稱為海腸,是一種比人類歷史更加久遠的一種海洋生物,今天咱們來到湛江海岸的沙灘沙蟲產區,看下沙蟲(海腸)是怎麼樣挖出來的吧。沙蟲一般都躲在沙灘地下40公分處,吃沙灘上的微生物長大的,挖沙蟲也是一項技術活,這是需要多年累積的技術才能挖得出來。沙蟲一般在湛江都是很常見的一種,跟湛江的生蠔也是有的一拼,但是因為價格稍微比較昂貴所以相對來說沒這麼多人嘗試過,沒吃過的一定要去吃一下,超級好吃。
  • 沙蟲,海鮮中的暗黑系
    說起海鮮,我們腦海中閃現的是蛤蜊,扇貝,牡蠣,麻辣小龍蝦,大螃蟹……哇,美味來襲!那麼你知道「海中蟲草」沙蟲嗎?海鮮中的暗黑系,你敢不敢吃?  圖片來自網絡  沙蟲,即為光裸方格星蟲(Sipunculs nudus),屬星蟲動物門 (Sipuncula)  方格星蟲綱(Sipunculida)  方格星蟲目(Sipunculiformes)   方格星蟲科(Sipunculidae)   方格星蟲屬(Sipunculus),又稱沙腸子等,其體呈長筒形,很像一根腸子,體長10 ~20 cm,渾身光裸無毛,體壁縱肌成束
  • 最汙的海鮮排行榜,真的讓人汗顏!
    不雅歸不雅,但吃過海葵的人都會被它的鮮美所折服,過去沒什麼海鮮可吃的時候,「海腚根子」還是很多大連家庭的調劑小菜,現在海鮮多得數不過來,但老大連人還是對這個「上不得臺盤兒」的東西情有獨鍾,時不時買來點兒做做,權作回憶。
  • 來自大海的海腸/沙蟲,有多少人吃過呢,獵奇的我們來看一下
    沙蟲也被稱為海腸,是一種比人類歷史更加久遠的一種海洋生物,今天咱們來到湛江海岸的沙灘沙蟲產區,看下沙蟲(海腸)是怎麼樣挖出來的吧。沙蟲一般在湛江都是很常見的一種,跟湛江的生蠔也是有的一拼,但是因為價格稍微比較昂貴所以相對來說沒這麼多人嘗試過,沒吃過的一定要去吃一下,超級好吃。
  • 沙蟲遇到海腸子,可謂是「同流合汙」——雖然汙,但真的好吃
    說起沙蟲,沿海的小夥伴們應該都很熟悉,細細長長的像一根香腸一樣「這讓小編產生了一種很汙的錯覺」,是一種表皮光滑無毛的軟體動物,沙蟲學名叫方格星蟲,能長到10-20釐米那麼長,整身只有兩個部位,吻和軀幹,吻部可伸縮,最前端長有一圈觸角,伸長時呈星芒狀,沙蟲全身皮膚呈交錯網格狀,方格星蟲的名字也是由此得來。不得不說,鮮活的沙蟲怎麼看它都無法勾起食慾。
  • 沙蟲,是蟲還是鮮,嘗一嘗才知道
    世界那麼大很多人想去看看,世界吃得那麼多,我啥都想吃吃。在廣西省北海市的海邊有種蟲叫做沙蟲,雖然它叫蟲但又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蟲。沙蟲作為一種無脊椎動物的海鮮,長相很像大型蚯蚓,但是它富含蛋白質,身上沒有刺全是肉,作為吃貨來說是不是很划算。
  • 沙蟲,一種非常美味的海鮮品種
    沙蟲,學名方格星蟲,是一種非常美味的海鮮品種,生長在沿海灘涂。因為對生長環境的質量十分敏感,一旦汙染則不能成活,因而有「環境標誌生物」之稱。在盛產沙蟲的北部灣的北海、湛江等地,每天都能見到成群結隊的婦女在退潮後的灘涂採挖沙蟲的場景。
  • 今年海腸便宜了,趕緊吃啊!做法都給你準備好了!
    來過膠東的人都知道,煙臺有道名菜,每年春天只一季,想吃不容易,那就是韭菜海腸。春天的海腸格外鮮美,且只有膠東有。這東西長相醜陋,但是味道奇鮮,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海腸,學名單環刺螠,是生活在海邊潮間帶泥性底質或珊瑚礁區中的管狀螠蟲動物。
  • 昆蟲也可以很惹味
    其實,昆蟲菜餚在廣東人食譜裡已然不是新鮮事,除了油炸蝗蟲、爆炒蜂、烤大蟬這些香脆可口的油炸菜式,還有蛋焗禾蟲、蒜蓉蒸沙蟲、和味龍蝨、白灼地龍等粵式清蒸食譜。讓我一同看看粵式昆蟲美食吧。  蒜蓉蒸沙蟲  蒜蓉蒸沙蟲是廣東宴席上常有菜式。沙蟲又叫海人參,學名方格星蟲,又稱為光裸星蟲,俗稱「沙蟲」,是不少老廣人喜愛的食材。
  • 一文解讀:沙蟲在海鮮王國中為何擁有如此尊貴的地位
    沙蟲的價格一直都不便宜,因此,沙蟲不是經常能吃上,第一次吃沙蟲是在女朋友家。2002年,到欽州工作沒多久,女朋友第一次帶我回家,她家是防城港市轄區內的一個小漁村,父母在海邊養蠔為生。在欽州工作多年,一直知道沙蟲鮮美嫩脆,是餐桌上的美味,我卻不知道它怎樣才能捉到,直到和江老師到北海的牛屎港體驗了一回,我才了解清楚怎麼樣捕捉沙蟲。江老師是多年的朋友,我們常聚在一起喝點小酒。
  • 海口市民高價買不到鮮沙蟲 揭開沙蟲高價之謎
    雖然名不美、貌不雅,但其營養、味道及食療價值都不亞於其他名貴海產珍品,是深受海南人喜歡的一道海鮮。可春節前後,沙蟲貨源少、價格高,讓不少市民望「蟲」興嘆。  海南日報記者通過調查海鮮市場、走訪沙蟲產地發現,育苗困難、海灘越來越少、養殖周期偏長等原因,阻礙了沙蟲養殖業的發展;而市場需求量大,致使野生沙蟲也越來越少,一些海鮮經營者痛心地稱沙蟲為「瀕臨消失的美味」。
  • 別再傻傻分不清楚了!
    別再傻傻分不清楚了!近年來生活水平提高了,在飲食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了。在過去,海鮮一般只有有錢人能吃得起,畢竟在過去交通不便利,海鮮的運輸和保鮮成本太高了,所以在市場上售價比較高,而對於海鮮,相信魚類是很多人最常有的選擇海鮮食品了,而其中帶魚與刀魚是非常常見的魚類食品,它們都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是很多人不太會分得清楚,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刀魚」與「帶魚」的區別,別再傻傻分不清楚了!首先,刀魚是淡水魚類,而帶魚是海水魚類。
  • 別吃了這麼多年還傻傻分不清楚
    別吃了這麼多年還傻傻分不清楚。魷魚、目魚、章魚、八爪魚、小管、墨魚、烏賊……這些都是我們泉州沿海餐桌上常見的海鮮,特別是夏季,是海鮮大檔上必點的美味,也是吃貨們心目中的最愛。這些吃了幾十年的海鮮,因長相相似,常常讓許多吃貨們因一時分不清楚,而一頭霧水,滿臉困惑。
  • 傻傻分不清楚
    大概也有很多人對於「乾脆麵君」和「小熊貓」傻傻分不清楚。其實從顏色就很容易區分:乾脆麵是灰色的,小熊貓是紅色的。就像這樣:【大寫的小熊貓】       嗯,更好記的是:一個是黑胡椒牛肉味,一個是紅燒雞翅味;小熊貓可以拍彩色照片,浣熊只能拍黑白照片。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光村沙蟲:此蟲味美 不可辜負
    如今已經退休的廣州人檀文林,和當時一起插隊的老知青,再次回到四十多年前插隊的地方——儋州光村鎮附近的新盈農場,還特意來到永昌海鮮酒家品嘗沙蟲,回味那時的記憶和美味。  在光村鎮,很多遊客來儋州旅遊時都會到永昌海鮮酒家這家20多年的老店吃沙蟲。店裡的食客很多,老闆簡開冊熱情地招呼著,「又來了,吃得怎麼樣,下次來提前打電話。」
  • 防城港最佳味道——泥丁和沙蟲,雖然醜點但好吃又補哦!
    選擇食物在於個人 同樣的食物有人視若美味珍饈 有人認為是齷齪之物避之唯恐不及 防城港有兩樣食材是否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