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今天的這篇文呢,寫起來內心是十分拒絕的,只是看圖片就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但為了吃,還是硬著頭皮來吧,誰讓吃能戰勝一切呢。不過話說回來,它們真的很好吃。
說起沙蟲,沿海的小夥伴們應該都很熟悉,細細長長的像一根香腸一樣「這讓小編產生了一種很汙的錯覺」,是一種表皮光滑無毛的軟體動物,沙蟲學名叫方格星蟲,能長到10-20釐米那麼長,整身只有兩個部位,吻和軀幹,吻部可伸縮,最前端長有一圈觸角,伸長時呈星芒狀,沙蟲全身皮膚呈交錯網格狀,方格星蟲的名字也是由此得來。不得不說,鮮活的沙蟲怎麼看它都無法勾起食慾。
在我國沙蟲主要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海南和臺灣沿海的灘涂地帶的潮間帶或淺海泥沙質海底,海水漲潮時鑽出攝食,退潮後藏於洞中,受到擾動會迅速縮回沙洞深處,因此不易被採挖。其中,又以廣西北部灣北海市出產的最為著名。
別看鮮活的沙蟲看起來有點不忍直視,但做成美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實力派,沙蟲憑藉其本身脆嫩的口感和鮮美的味道被眾多吃貨們所喜愛,沙蟲可以鮮食、也可以曬製成沙蟲幹。在沙蟲的製作上,無外乎是清炒、煲湯或是煲粥,搭配食材也多以清淡的食材為主,為的就是不破壞它天然鮮甜細嫩的味道。
說完沙蟲,再來講一種跟沙蟲十分相似,但看起來更汙的一種軟體海洋動物,海腸子(學名單環刺螠),在國內,它被隱晦地稱為「海腸子」,也有的地方人們管它叫「海雞子」,但外國友人可就不管那麼多了,直接生動形象的把它稱為「Chinese Penis Fish」,雖然它稱不上是魚吧,但中間那個詞用的還是異常精準(嗯,你懂得,再講多我會不好意思的)。
海腸子和沙蟲模樣有點像,但膚質跟細嫩柔韌,通體都呈肉色的,還長得凹凸有致,用手輕輕用力一捏,還會往外噴水,長了個這麼汙的身子,也難怪別人會浮想聯翩了。
海腸子主要分布在我國黃渤海沿岸潮間帶或潮下帶泥性沙質中,在煙臺、蓬萊等地產量較大。一般使用海腸子是有季節性的,每年開春時節,是海腸子最為肥美的季節,海腸子的口感也非常出眾,鮮嫩爽脆,「韭菜炒海腸」就是膠東的一道名菜,也是每年春天膠東沿海地區家家戶戶都會吃的一道菜,據說這道菜還流傳著一個很好的寓意,即長久有餘財。長久指的就是海腸子,餘財自然就是韭菜。
還有一道很有名的就是海腸餡餃子了,洗淨剁碎的海腸和炒熟的雞蛋、豬肉碎和韭菜混合在一起加入調料拌勻做餡,再包成餃子,簡直好吃鮮香到沒朋友。
這些食物不僅我們國人愛吃,很多外國友人也甚是喜愛,而且他們的喜愛不止停留在吃的境界,還愛出了藝術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