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腸,海蚯蚓

2021-01-09 海南日報數字報
  

  這是在三亞,鬧猛的第一市場海鮮大排檔。我們自己到菜場買了各樣的海鮮,拿到這家店裡加工。經此一場有如香港錄像裡的熱鬧戲碼,海鮮們終於上桌。蝦蟹魚蚌,一樣一樣,酒也似乎喝得更加來勁。

  卻把海蚯蚓漏掉了。

  海蚯蚓,是同去的阿吳老師在菜場裡死死盯住要買的。他青春時在海南創業,後來離開,二十年後回來玩,他對海蚯蚓念念不忘。他對我們說,這是最好吃的東西。別的海鮮可以不吃,海蚯蚓,不能錯過。

  可是我們直到大排檔散場,方才記起,海蚯蚓沒有上桌。去問老闆,老闆進廚房找了半天,沒找著。海蚯蚓失蹤了。

  這樣,和美味的海蚯蚓,終於還是錯過了。

  人與人,與物,所有的錯過,我知道,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在青島。看過了聖彌愛爾天主教堂,去四方路吃飯。找了一家老闆娘看起來人很好的店。大咧咧地問,老闆娘,還記得我嗎,兩年前,我在你家吃過飯。

  老闆娘只是笑。

  她怎麼能記得呢。其實也沒想要她能記得。

  點了油潑扇貝、辣炒蛤喇,還有別的海鮮,忘了,有一樣沒忘:海腸炒韭菜。老闆說,海腸是好東西。看菜譜上的圖片,色慾誘人,我想這海腸,很可能就是我在三亞錯過了的海蚯蚓。

  海腸炒韭菜上了桌,大盤碧綠的韭菜裡,窩藏了不多的幾根海腸。不夠吃。沒嘗夠味,就沒了。

  老闆倒是爽直,說海腸珍貴,現在不多了,只能炒上這麼一些。

  人是這樣,越吃不到的,吃不夠的,越是一直想念。牽腸掛肚,放不下。

  在網上碰到盛文強兄,青島人,寫過《半島手記》的書———就問他知不知道海腸。他當然知道,問他,是問對人了。

  他說海腸,以前沒有人吃,只當魚餌用,現在是珍貴了,都叫它「裸體海參」。這東西,膠東漁民叫「海雞子」,在中國,僅北方的渤海、黃海部分海域裡有。和南面的海蚯蚓,相近,但不是一種東西。

  活的海腸,文強兄發了一張圖片給我看,樣子很猥瑣。怪不得說它能壯陽。南面海域的海蚯蚓,更像一根管形的腸子。其實它叫沙蟲,動物學名叫「方格星蟲」。

  我仔細比較了二者圖片,發現最大區別,海蚯蚓的外表,是有一格一格紋路;而北面的海腸,表皮光滑。

  看了活物,而不敢吃的,有蠍子、蜈蚣、蟑螂、耗子以及各種蠕動的軟體動物,包括海腸和海蚯蚓。

  海腸炒韭菜,炒好了端上來;海蚯蚓清蒸或紅燒了,端上來———我不會不敢吃,一定大快朵頤。

  沒吃夠的,沒吃到的,牽腸掛肚,放不下。

  在青島吃海腸炒韭菜,要喝街邊大桶的扎啤。喝了,會想念。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貿區FT帳戶業務漸入佳境
    本報海口4月18日訊(記者王培琳 通訊員任爵一 鄧昕)海南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轟……」2月13日下午,位於文昌市東路鎮的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在抗疫任務結束返回海南前,海南各醫療隊將尚未用完的醫用物資,悉數留給了受援醫院,讓這份瓊鄂情誼持續發酵。  三級精準救治體系,成功將分散各地的海南醫療隊戰鬥力重新凝聚到一起。通過這個體系,海南醫療專家乃至全國更多專科專家,都可以為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救治工作提供支持,提高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進入3月,湖北疫情漸漸得到控制,武漢方艙醫院陸續關閉,海南醫療隊員分批撤出病區,進入原地休整狀態,海南前方指揮部的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