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海鮮,我們腦海中閃現的是蛤蜊,扇貝,牡蠣,麻辣小龍蝦,大螃蟹……哇,美味來襲!那麼你知道「海中蟲草」沙蟲嗎?海鮮中的暗黑系,你敢不敢吃?
常見的美味海鮮 圖片來自網絡
沙蟲,即為光裸方格星蟲(Sipunculs nudus),屬星蟲動物門 (Sipuncula) 方格星蟲綱(Sipunculida) 方格星蟲目(Sipunculiformes) 方格星蟲科(Sipunculidae) 方格星蟲屬(Sipunculus),又稱沙腸子等,其體呈長筒形,很像一根腸子,體長10 ~20 cm,渾身光裸無毛,體壁縱肌成束,每環肌交錯排列,形成方塊格子狀花紋。它生活在沿海灘涂一帶沙泥底質的海域。退潮時潛伏在沙泥洞中,漲潮時鑽出,故名沙蟲。沙蟲雖以蠶食沙粒等為生,但身體結構簡單,故洗去腸內沙粒,全條蟲均可食用。沙蟲對水質要求嚴格,一旦汙染則不能成活,因而又有「環境標誌生物」之稱。
沙蟲,其名不美貌不雅,但其營養、味道都不亞於海參、魚翅等名貴海產珍品,素有「海中蟲草」的美譽。研究表明,沙蟲中含有18種胺基酸,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蘇氨酸、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組氨酸和色氨酸。其中,穀氨酸含量最高,穀氨酸屬於味美胺基酸,所以沙蟲味道鮮美是有科學依據的。
除此之外,沙蟲中含有鈣、鎂、銅、鋅等12種微量元素。鈣可調節大腦皮層興奮的平衡,缺乏時引起骨質疏鬆、白髮等疾病。鎂在保護人體心血管、預防心臟病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缺乏時可引起生長遲緩、骨質疏鬆和運動失常等。銅是許多酶的組成成分,有助於骨骼、血紅蛋白、紅細胞的形成,並與鋅、維生素C共同促進彈性蛋白形成;銅還參加傷口的癒合過程、熱能的產生、頭髮與皮膚的色素形成,影響味覺的靈敏度。銅缺乏時會導致骨質疏鬆、貧血、脫髮、腹瀉與呼吸功能障礙。當然,若攝取過量的銅會導致中毒,出現抑鬱、煩躁、噁心關節與肌肉疼痛等。銅和鐵參與造血,是紅血球中血紅素的重要成分,是血紅蛋白合成的活性劑,適量補充鐵,對造血、活血化瘀及防治貧血病有重要作用。鋅是100多種酶的活性中心,缺鋅會引起代謝功能的紊亂,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細菌、病毒和真菌反覆感染。此外,沙蟲的提取物、酶解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輻射、抗病毒等的功效。現代對沙蟲的藥用研究方向主要有溶栓藥物、抗凝血藥物以及抗衰老藥物。
一盤蟲子?一道美食!正確的打開方式是炒、燉、蒸、煮、熬.蛋清炸沙蟲、蒜蓉蒸沙蟲、沙蟲冬瓜湯、沙蟲刺身、沙蟲粥……真是「不可貌相」,看似可怕的蟲子裡隱藏無限美味與營養,放下恐懼,大膽去吃吧!
沙蟲美食 圖片來自網絡
(註:圖片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