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光村沙蟲:銀灘藏珍品 美味嘆天賜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光村,是儋州西北部的一個小鎮,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這裡有著綿長的海岸線和銀白色的淺海灘銀灘,銀灘裡生長著一種非常獨特的海產品——沙蟲。據說當年蘇東坡在儋州期間,在弟子黎子云家裡用餐時,見香煎沙蟲色澤金澄,特別誘人。蘇東坡忍不住拿起一條,只見沙蟲外焦裡嫩,再佐以「天門冬酒」,蘇東坡隨後發出了「此物只應天上有」的感嘆。

  光村銀灘孕育獨特美味

  如果你是第一次見到它,或許會因為它如蚯蚓的外形而心生畏懼,但如果你敢於嘗試,你會被它的美味徹底徵服。想要吃到沙蟲,也要看你的「緣分」。正如許多酷愛沙蟲的食客所說的那樣,龍蝦在很多海鮮店都可以吃到,但要吃上光村沙蟲就得看你的運氣了。

  說到光村,很多人會想起那長約30公裡的沙質雪白細膩的銀灘與鮮美的沙蟲。自泊潮港灣至西北面的沙井灣,榕橋江在此入海,淡水與海水交匯處正是優質沙蟲生長的絕佳地點。銀灘優質的海鮮,被烹焯灼炒溜炸後,別具風味。

  光村沙蟲品質優良,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儋州市境內第一大河流——榕橋江,全長60公裡,出口處恰好在光村屯積海,川流不息的榕橋江,把豐富的養分帶入海灣並屯積在這裡,與海水交匯。

  從事20多年光村沙蟲銷售的簡加保說,凡是淡水與海水交匯的地方,其海水魚類品種既多且味道特別好。據簡加保介紹,從東起的泊潮港灣至西北面的沙井灣,30公裡的光村銀灘沙質雪白細膩,海水裡養分豐富,光村沙蟲就是憑藉獨一無二的自然條件,以其個大條長,肉嫩味美而名揚瓊島。

  沙蟲品優味美營養豐富

  沙蟲又名方格星蟲或光裸星蟲,俗稱「沙蟲」,是我國南方海產珍品。它的形狀很像一根腸子,呈長筒形,體長約10釐米至20釐米,且渾身光裸無毛,體壁縱肌成束,每環肌交錯排列,形成方塊格子狀花紋。沙蟲雖然沒有海參、魚翅等海產品名貴,但味道鮮美脆嫩,為海參、魚翅所不及。

  在海南,沙蟲棲息主要分布於儋州市、文昌市、陵水黎族自治縣,其中以儋州市光村鎮最具特色。沙蟲在漲潮時集體鑽出沙面,退潮時藏身沙中,漁民只能在潮退之際出動挖尋,因而潮水的漲落影響著沙蟲的捕獲。

  儋州沙蟲中又數光村鎮海邊淺海生長的沙蟲品質最優,光村沙蟲的美譽並不僅僅因為數量稀少,更是因為其具有體型大、肉厚、味道香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等4大特點,這是其他產地的沙蟲無法與之媲美的。

  在光村鎮,人們自古以來就有趕海挖沙蟲、吃沙蟲的習慣。每當太陽從海平面升起,當地沿海漁民就迎著朝陽出發,他們趁著潮汐褪盡、風平浪靜之時,在光村灣的海灘上採挖沙蟲。

  對於永昌海鮮酒家的老闆簡開冊來說,由於沙蟲多為野生,雖然其貌不揚,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不輸給任何一種名貴海鮮。「光村沙蟲口感鮮嫩,味道香甜,可做主菜,可當配料,可鮮吃,可幹吃,吸引食客的就是原汁原味的鮮美。」簡開冊說。

  光村沙蟲和蘇東坡有個故事

  蘇東坡的詩詞和他對美食的愛好被世人所熟知。在儋州光村鎮,流傳著一個蘇東坡和沙蟲的故事。

  據說,蘇東坡剛到儋州,本地人邀請他品嘗光村沙蟲。他細看那沙蟲如蚯蚓一般,直往洞裡鑽,他連連擺手,不敢嘗試。蘇東坡先生喜食豬肉,杭州、湖北等地爭「東坡肉」源地的故事即是。但海南雖草長茂盛,卻並不產北方那種大豬。海南本地豬體型嬌小、肉少。

  黎子云兄弟見蘇東坡久食素芋頭粥,便吩咐人準備沙蟲。過幾日便邀請蘇東坡來家用餐。只見餐桌上,香煎沙蟲一條條整整齊齊地擺在盤間,金澄澄的,特別誘人。蘇東坡拿起一條,沙蟲外焦裡嫩,再佐以他親自釀製的「天門冬酒」,別有一番風味,他忍不住多吃幾條,並發出了「此物只應天上有」的感嘆。光村鎮的海邊處淺海出產的沙蟲個肥味美,深得蘇東坡喜愛,「光村沙蟲」的美名由此傳播開來。

  如今,蘇東坡與光村沙蟲的故事在當地依舊口口相傳,光村沙蟲的鮮嫩肥美也被外人所熟知。光村沙蟲知名度越來越高,儼然成為了光村鎮的一張特色名片,慕名而來的遊客越來越多。據了解,儋州光村濱海沙蟲主題公園已通過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概念性規劃評審,項目定址在儋州市光村鎮屯積村,該項目將打造成集沙蟲產業化生產、捕撈體驗、科普觀光、美食養生、親子遊樂、濱海休閒和古村度假為一體的中國首個沙蟲主題文化園區、沙蟲文旅創意基地,相信項目建成後,光村沙蟲的名氣會越來越大。

  (本版策劃/周月光 撰文/陳棟)

  光村沙蟲銷售電話

  簡加保:18876095888

  地址:儋州市文化中路七街31號

  永昌海鮮酒家

  簡開冊:13278950111

  地址:儋州市光村鎮銀口灘路口永昌海鮮酒家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光村沙蟲:此蟲味美 不可辜負
    儋州光村沙蟲猶如藏在沙子裡的金子,其貌不揚卻難以掩蓋其味美的光芒。漫步雪白細膩的沙灘,享受沙蟲灼炒溜炸的美味,讓不少食客不禁直呼:「唯有美食不可辜負。」  老知青重返光村品沙蟲  「喜歡沙蟲的鮮甜,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是原來的味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沙蟲開闢致富路
    儋州光村沙蟲猶如藏在沙子裡的金子,其貌不揚卻難以掩蓋其味美的光芒,讓不少食客不禁直呼:「
  • 海口市民高價買不到鮮沙蟲 揭開沙蟲高價之謎
    雖然名不美、貌不雅,但其營養、味道及食療價值都不亞於其他名貴海產珍品,是深受海南人喜歡的一道海鮮。可春節前後,沙蟲貨源少、價格高,讓不少市民望「蟲」興嘆。  海南日報記者通過調查海鮮市場、走訪沙蟲產地發現,育苗困難、海灘越來越少、養殖周期偏長等原因,阻礙了沙蟲養殖業的發展;而市場需求量大,致使野生沙蟲也越來越少,一些海鮮經營者痛心地稱沙蟲為「瀕臨消失的美味」。
  • 儋州扶持發展光村沙蟲產業 成為農民致富品牌
    光村沙蟲是儋州市著力扶持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之一,該產品含有17種胺基酸和12種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療價值,被譽為「海洋蟲草」, 深受消費者青睞,成為農民致富又一產業。 南海珍品 有「環境標誌生物」之稱 沙蟲又名方格星蟲或光裸星蟲,俗稱「沙蟲」,是我國南方海產珍品。
  • 吃在儋州:光村沙蟲補陰潤肺營養極高
    光村雪茄風情鎮、東坡書院、松濤天湖、石花水洞地質公園、海南熱帶植物園、蘭洋冷熱泉、千年古鹽田、峨蔓火山海岸、鷺鷥天堂、鹿母灣瀑布等旅遊景區景點,無一不令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  線路一:「萬年火山海岸千年古鹽田」西海岸濱海原生態奇觀遊  第1天:海口/三亞(或其他市縣)出發—光村雪茄風情小鎮—木棠鐵匠村—峨蔓火山海岸—峨蔓鹽丁村古鹽田—洋浦大橋—儋州濱海新城區—覽儋州市容市貌—入住蘭洋地質溫泉度假村、儋州森林客棧、儋州新天地酒店或其他酒店。
  • 沙蟲幹:比過蟲草賽海參
    有人說,沙蟲是藏在沙子裡的金子,其貌不揚卻難以掩蓋其味美的光芒。而沙蟲幹就好比來自大海的蟲草,每一根都顯得彌足珍貴。它生活在沿海灘涂一帶沙泥底質的海域,漲潮時鑽出,退潮時潛伏在沙泥洞中,大眾故名沙蟲。 海南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凡是有灘涂的地方,都會有這種生物,但是最出名的是萬寧港北沙蟲、陵水黎安沙蟲、儋州光村沙蟲。
  • 舌尖上的美味沙蟲
    倘若你生活在海南儋州,想必都吃過沙蟲。沙蟲學名方格星蟲,又稱光裸星蟲,也叫沙腸子。它生活在沿海灘涂一帶沙泥底質的海域,漲潮時鑽出,退潮時潛伏在沙泥洞中,大眾故名沙蟲。儋州的光村灘涂資源豐富,盛產沙蟲。出產的沙蟲以個體適中、肉質肥厚脆嫩而聞名。據說當地漁民講在大月亮的晚上,沙蟲浮到淺海水面0時所捕撈的為最佳,特具補腎壯陽之效。光村的沙蟲做法通常有兩種,即爆炒和煮湯。其中「三色沙蟲」已經成為海南的知名菜餚。沙蟲是藏在沙子裡的金子,其貌不揚卻難以掩蓋其味美的光芒。而沙蟲幹就好比來自大海的蟲草,每一根都顯得彌足珍貴。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上風味自不同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太陽開始落山,陵水新村港的海水變換了色彩,當白日的喧囂即將結束之際,新村港上機動船的馬達聲又開始熱鬧起來,疍家漁排的海上餐廳人流開始匯聚,一艘艘小船穿梭在碼頭和漁排之間。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島儋州光村沙蟲介紹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那第一個吃沙蟲的人一定都不會差。螃蟹橫行好像外星怪物,沙蟲陰柔如同地獄噩夢。但是這兩種東西的味道,真是鮮美至極,讓人叫好!北部灣沿岸沙蟲出產地較多,品質好。海南島西線儋州光村鎮也屬於這個地區,出產非常優質的沙蟲。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文\見習記者 蔡 倩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黃茲志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 傑  將南洋風格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是海南僑鄉建築的普遍特點,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隨處可見,還將南洋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腸,海蚯蚓
    他青春時在海南創業,後來離開,二十年後回來玩,他對海蚯蚓念念不忘。他對我們說,這是最好吃的東西。別的海鮮可以不吃,海蚯蚓,不能錯過。  可是我們直到大排檔散場,方才記起,海蚯蚓沒有上桌。去問老闆,老闆進廚房找了半天,沒找著。海蚯蚓失蹤了。  這樣,和美味的海蚯蚓,終於還是錯過了。  人與人,與物,所有的錯過,我知道,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鄉的海棠樹
    它不像婀娜多姿的椰子樹和昂貴得以斤論價的海南黃花梨那麼聞名遐邇,然而,離家多年,我對它卻一直懷有一種強烈的情思。  海棠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大齡的海棠樹幾乎每年都結很多果子。海棠果如小的雞蛋般大,圓形,不能吃,只用其籽實來榨油。榨出的油棕綠色,未經提煉,也不作食用。小時候,村裡人多不捨得買煤油點燈,就靠揀海棠果榨油照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無毒無害,水溫在25℃至30℃之間,PH值為6.5-8.0……仔細對照桃花水母對水質環境的要求,五指山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王悅經檢測發現,這口水井內的水質輕鬆達標,「什會村位於阿陀嶺腹地,四周都是連綿的熱帶雨林,水源涵養林未被破壞,水質自然好。」  儘管桃花水母存活時間僅有月餘,但專家們相信,只要保持良好水質條件,以後每年春夏之交,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