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吃螞蟻,既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動手能力,還補充了身體所需的蛋白質,人類咋就沒有以昆蟲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呢?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首先要澄清一點,黑猩猩的蛋白質不純粹靠吃螞蟻。其次,看看未經加工的螞蚱、蜘蛛、蠶蛹、蝗蟲,大部分人食慾就已經減半了,再想到咀嚼它們時的口感,吃昆蟲的念頭立馬就能煙消雲散。除了賣相和口感上的不足,人類想靠昆蟲補充蛋白質,不僅耗時耗力,可能還有喪命的危險。
蛋白質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長久以來,人們都會從肉類、豆類、堅果和種子中攝取蛋白質。
尤其是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掌握了狩獵技能後,捕食對象越加豐富起來,狩獵工具的進步、長途奔襲的能力以及協調合作的方式,都讓捕獵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成為可能,一次捕獵行動就能夠獲得足夠的肉類,相比較之下,看似簡單的捉昆蟲,其實要費勁得多。
昆蟲遍布世界的角角落落,數量和種類都很多,仿佛唾手可得,但是捉過昆蟲的朋友都有切身體驗,捕一隻昆蟲往往比捉一隻小動物更難,有能飛會跳的,有能變色隱形的,有能噴射毒液的,有像蜜蜂那樣能蟄咬人類的,捉只昆蟲得不償失。
另外,文章開頭我們提到了,黑猩猩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並非螞蟻等昆蟲,一方面它們所食用的植物根、莖、葉、瓜、果、種子中含有植物性蛋白,另一方面黑猩猩會掏鳥窩吃鳥蛋,也會依靠群體的力量捕食紅疣猴、黑白疣猴等等。所以,雖然昆蟲是高蛋白毋庸置疑,但是要想單純從昆蟲中獲取足夠的蛋白質,無論是對人類還是其他靈長類動物來說,都是自行給生存增加難度。
難以捕捉只是人類不以昆蟲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的次要原因,畢竟勤快點兒也能克服,但是過敏就是危及性命的大事兒了。每年都有關於食用昆蟲不當而造成的過敏事件發生,昆蟲本身所攜帶的細菌,蟲身所殘留的農藥,以及高蛋白過敏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事實上,由於昆蟲的形態和行為與哺乳動物有很大差異,而且它們對人類來說是「未知的」和「看不見的」危險,所以大多數人對於昆蟲還有與生俱來的恐懼與厭惡,有的人甚至會有「昆蟲恐懼症」,在看到昆蟲時會出現出汗、緊張、瞳孔放大、皮膚發癢等生理反應,別說是吃了,看到都是巨大的挑戰。
當然,也有研究認為,昆蟲作為人類主要蛋白質來源的潛力很大,它們不需要耗費過多資源就能大量繁殖,同時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很少,環保、高產又優質。然而,要吞下昆蟲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心理障礙,不知道您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