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國蝗災沸沸揚揚,我國的情勢也不容樂觀。看到其他國家被蝗蟲侵襲之後,很多網友在網絡上評論道在我國分分鐘吃光它們。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國有很多人對於昆蟲有一種特殊的愛好。事實上,我國很多城市都有吃昆蟲的習慣,螞蚱、蝗蟲、知了等等都是餐桌上常見的昆蟲,那麼人們為何會對昆蟲有食慾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要追溯到一百八十萬年前,當時在坦尚尼亞,早期人類在這個地方生活著。有研究表明,當時的人類食物構成中幾乎有一半都是昆蟲。這和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因為早前的研究中專家們認為人類大多以哺乳動物、果實和葉子為主食,但是後期的研究使人們重新看待早期人類的飲食結構。
當時,歐美聯合的研究人員對坦尚尼亞奧杜瓦伊峽谷的泥土進行挖掘和採集,在一些外形奇特的泥土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古代白蟻巢的沉積物。從這些沉積物中,專家們發現,這些白蟻或是早期人類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對於人類祖先熱愛食用昆蟲這一習慣,專家們也給出了解釋。他們認為,早期人類喜歡吃昆蟲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據調查,昆蟲每百克含有的蛋白質數量比肉蛋高出兩倍,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下,昆蟲這種好抓又有營養的東西確實更適合人類進行捕食。
並且,比起大型哺乳動物,昆蟲飼養所需要的空間和糧食都少得多。所以,昆蟲這種食物在全世界都有著充足的供應。發現這一事實的專家們也表示,現在很多國家其實都在研究將昆蟲加入現代的飲食結構中,如果這種方式可以實行,屆時可以解決全球很多人口的飢餓問題。
在很多國家,尤其是一些亞洲國家,昆蟲早就成為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材。研究表明,昆蟲可將吃進去的植物轉化為蛋白質,人類在食用這些昆蟲之後,就可以獲取豐富的蛋白質以及各種礦物質。若是食用一隻蟋蟀,人們可以獲得等同於一杯牛奶的鈣量,可見昆蟲的營養程度。
昆蟲不僅在食用上可以給人類提供大量的營養,在飼養這些昆蟲的過程中產生的甲烷廢氣也只是大型哺乳動物的十分之一,還可以節省更多的水源。這對於現在非常糟糕的地球環境來說是非常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