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以食用昆蟲嗎?早期靈長類祖先的食物選擇

2020-12-03 百家號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由於一種分解昆蟲外骨骼的酶,今天幾乎所有的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都可以吃昆蟲和消化昆蟲,這是我們早期靈長類祖先的食物選擇。昆蟲是世界上20億人的傳統飲食的一部分,但有些人無法想像有蟋蟀、蚱蜢或甲蟲在他們的桌子附近得到任何東西。除了「噁心」的因素,吃臭蟲在營養、消化或進化方面並不是一件壞事。

有趣的是許多喜歡蝦和龍蝦的人認為昆蟲是可怕的,但是貝類有點像水下昆蟲。「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哺乳動物不能產生分解昆蟲外骨骼的酶,因此它們被認為很難消化,」人類學博士候選人Mareike Janiak說,羅格斯大學出現在分子生物學和進化理論中。「我們現在從蝙蝠和老鼠的研究中知道,我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是不正確的,」Janiak補充說。

研究人員發現,幾乎所有現存的靈長類動物都具有能夠產生分解外骨骼的胃酶的有效基因。他們研究了34個靈長類基因組,並尋找一個名為CHIA的基因拷貝,一種分解甲殼素(昆蟲外殼的一部分)的胃蛋白酶。他們還發現,雖然大多數現存的靈長類動物只有一個CHIA基因,但早期靈長類動物往往非常小,至少有三個工作拷貝,這表明昆蟲是我們早期祖先的重要食物來源。

一些現存的靈長類動物,如壯觀的猴子,比其他任何類型的靈長類動物都吃更多的昆蟲,並且今天只存在於東南亞的島嶼上,具有五個拷貝的基因,因為它在這個譜系中特別重複。

Janiak說:「因為一些靈長類動物在白天比在晚上變得更大、更活躍,它們的飲食轉向其他食物,如水果和樹葉。」昆蟲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它們的消化酶也發生了變化,但是大多數活著的靈長類動物仍然至少有一個起作用的CHIA基因。」

人類如何有效地消化昆蟲外骨骼在科學文獻中仍然存在爭議,雖然一些研究表明人類胃酶能消化昆蟲的殼,但其他研究人員說,他們找不到任何證據來證明這一點。「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人類研究都是利用西方文化參與者進行的,而不是比較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吃昆蟲,」她說。但對於人類來說即使我們沒有酶,一旦昆蟲烹飪,外骨骼就變得容易咀嚼和消化。」

在世界各地,1900種昆蟲被認為是可食用和營養的食物來源,含有健康的脂肪、蛋白質、纖維、維生素和必需礦物質。Janiak說,新的食品公司比如BitFood,使用可持續飼養的蟋蟀來製作蟋蟀麵粉,可能會使西方文化中的人們更願意看到昆蟲作為食物和蛋白質的來源,它們的足跡比牛肉和其他牲畜小得多。

相關焦點

  • 為何有人喜歡吃昆蟲,早期人類或是昆蟲狂熱分子,對白蟻情有獨鍾
    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國有很多人對於昆蟲有一種特殊的愛好。事實上,我國很多城市都有吃昆蟲的習慣,螞蚱、蝗蟲、知了等等都是餐桌上常見的昆蟲,那麼人們為何會對昆蟲有食慾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要追溯到一百八十萬年前,當時在坦尚尼亞,早期人類在這個地方生活著。有研究表明,當時的人類食物構成中幾乎有一半都是昆蟲。
  • 【一起聊聊吧】靈長類的祖先——樹鼩
    圖 1  樹鼩手腳的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樹鼩被廣泛的認為是靈長類動物祖先的一個活樣例,被長期稱為「活化石」。確實如此,樹鼩與我們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一是和我們人類的手一樣,樹鼩的拇指與其餘四指是分開,儘管還不能完全對握,但也能抓取一些東西了(圖1)。二是雙眼向前,這使它們有人類一樣的立體視覺感,能適應對距離判斷要求很高的樹棲生活(圖2)。三是大腦發達,大腦/身體重量比大約有1:30,甚至比人類(1:50)還高。然而,它們仍與真正的靈長類有很大的差別,如靈長類動物的指端大多為扁平的指甲,但樹鼩的指端卻是爪。
  • 為什麼不是所有靈長類都進化成了人類?
    「螞蟻的進化可能和人類一樣成功,或者比我們還要成功,」Isbell跟Live Science說,「地球上的螞蟻比人類多得多,而且它們非常適應自己的棲息環境。」雖然螞蟻還沒發展處書寫,但是它們是獲得巨大成功的昆蟲。它們只是在所有人類關心的方面不甚出色,而這些方面恰巧是人類最擅長的。
  • 我們從吃蟲的祖先那繼承了什麼樣的基因
    科學家們推測這一點是因為,所有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消化昆蟲的酶的基因,在今天的哺乳動物基因組中都還存在。即使像老虎和海豹這樣「背叛」了它們老祖先飲食規律,永遠不會觸及昆蟲的動物,其基因的非功能性片段也有這種基因。
  • 人類中心視角的錯誤:為什麼其他靈長類沒有變成人類?
    黑猩猩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與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作為人類的近親,它並沒有像我們的祖先一樣走出非洲,向全世界遷徙,而是遊蕩在樹叢林間,以吃果子為生。它們為何與我們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呢?如果把黑猩猩當做人類的表兄弟,那麼我們就是同一個非洲老祖母僅存的後代。在大約600至7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和黑猩猩的祖先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演化道路,二者的分道揚鑣註定了不同的生存模式。
  • 我們的遠古祖先是毛茸茸的小型食蟲者
    科學家們得出這一結論是因為,讓所有哺乳動物早期祖先得以消化昆蟲的消化酶基因,依然存在於幾乎所有的現有哺乳動物基因組中。甚至像老虎和海豹這些與它們祖先飲食結構不同、永遠接觸不到昆蟲的動物,在它們染色體中也有這塊非功能性的基因片段。
  • 研究表明人類祖先幾乎都是素食主義者
    然而,當我們在評價食物對我們的器官、細胞是否有好處時,我們可能會考慮採用我們祖先的飲食方法,但我們的祖先吃什麼?  總的來說,人類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試圖了解我們最近的祖先的飲食習慣。通常情況下,他們重點研究了石器時代的人類祖先或原始人祖先。我們的祖先主要通過吃水果和堅果獲得營養,如果能夠成功捕殺大型哺乳動物,才能開葷。
  • 人類的祖先是啥?可以用《易經》解釋嗎?
    2002年4月,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公布了一項研究發現:靈長類動物(比如說,我們人類就是最典型的靈長類動物)的共同祖先,即一種體積和鼴鼠或者松鼠差不多大小的哺乳動物,曾和恐龍們共存在地球上,在大約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就已經存在,還幸運地躲過了後來導致恐龍大規模滅絕的那場距今6500萬的全球性生命滅絕大災難。
  • 為什麼不是所有靈長類動物都能進化成人類?
    如果我們將黑猩猩視為我們的表親,那麼我們的最後一個祖先就像一個偉大的曾祖母,只有兩個活著的後代。但是,為什麼她的一個進化後代繼續取得比另一個更大的成就呢?華盛頓史密森學會的古人類學家布萊安娜·波比納對生命科學說:「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進化為人類的原因是它們做得很好。」
  • 食人族存在過嗎?人類的祖先曾經同類相食嗎?
    在想像中,遠古人類艱難求生,豺狼虎豹、獅子鬣狗,甚至天上飛的老鷹都是巨大的生存威脅,我們很容易相信,對於他們來說,吃飽了才有力氣躲避危險,或者在鬥爭中取勝。的確,不可否認,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環境中,要麼捕食,要麼被吃,想活下去當然都會選擇前者,而同類是容易獲取的獵物之一。
  • 科學研究:為什麼我們與靈長類動物有區別?人類起源到底有何謎題
    現代科技發展迅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人類的起源的謎題。我們人類真的是被上帝選中後,自然進化而來的嗎?難道我們人類不是從外星來到地球的新物種?為什麼我們和其他的靈長類動物區別那麼大,這些問題一直都在困擾這科學家們,直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都未被研究出來。
  • 既然人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為什麼其他靈長類沒有進化成人類呢?
    雖然極端的適應性可以讓人類操縱非常不同的環境來滿足我們的需求,但這種能力不足以讓人類處於進化階梯的頂端。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進化成人類的原因是它們已經做得很好,所有現存的靈長類動物,包括烏幹達的山地大猩猩、美洲的吼猴和馬達加斯加的狐猴,都證明了它們可以在自然棲息地繁衍生息。
  • 同為靈長類動物,為何黑猩猩沒有進化成為人類呢?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當現代人類全球範圍內遷徙,發明農業耕作技術,甚至探索月球,而我們的近親黑猩猩仍然生活在樹上,它們吃水果,甚至獵殺一些猴子……為什麼不是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進化為人類?答案就是,所有現存的靈長類動物,包括烏幹達的山地大猩猩、美洲吼猴和馬達加斯加的狐猴,都證明了它們可以在自然棲息環境中繁衍生息。進化並不是一種進步,這是關於生物體如何適應當前環境的問題。
  • 把可以"爆漿"的大蟲子塞進嘴,你能想像那種酸爽嗎?
    昆蟲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飼養它們所需要的土地和水比飼養傳統牲畜(如牛)要少得多。所以從食物來源的角度看,食用昆蟲可以更好地保護地球。事實上,它們是節肢動物,與昆蟲和蜘蛛屬於同一類群。圖2:學校舉辦了「昆蟲自助餐」活動,任何不能忍受這些幹烤昆蟲(或者含有昆蟲的零食,如蟋蟀片或蟋蟀煎餅)的人,都可以選擇吃粘性蠕蟲那麼,為何西方人會避開螞蟻、蚱蜢和其他爬行動物呢?
  • 最早的人類長什麼樣子,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現存與人類關係最親密的靈長類動物就是類人猿亞目生物,分為長臂猿、紅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四大類人猿。猿和猴的最大區別就是體型更大,且沒有尾巴。與人類血緣最近的類人猿黑猩猩生活在非洲,而非洲也同樣發現有種類最多和最古老的古人類化石。
  • 科學家敦促你食用昆蟲
    他說:「儘管人類在歷史上吃過昆蟲,現在全球約有20億人也經常吃昆蟲,但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食用昆蟲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首先,埃爾南德斯-阿爾瓦雷斯(Hernandez-Alvarez)表示:首先人們需要克服對昆蟲厭惡的因素,而昆蟲的商業化生產需要加快步伐。
  • 昆蟲食用的萬年歷史,動物的蛋白來源,其營養價值不容小看
    眾所周知,昆蟲是可以食用的,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外國,記載著人類吃昆蟲的歷史已經有三千多年了。為什麼要吃昆蟲呢?因為昆蟲不僅生長快又容易捕捉,而且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昆蟲作為食物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億多年前三疊紀的「哺乳類型爬行動物」,並從其下顎化石判斷,它們會在夜間捕食昆蟲。經過長時間的進化,6500萬年前的黎明時期出現了原始靈長類動物,從此進化的手指猴、狐猴、樹鼩等都是體型較小的動物,也是主要以昆蟲為食。雖有體重200公斤的山地大猩猩是素食性動物,但昆蟲也是它最喜歡的食物之一。
  • 選擇食用野生動物,是人類百萬年進化過程中的「退化」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在不斷的進化,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身體會先我們一步做出選擇,有些時候,生物的進化可能並不正確,無法很好地去適應自然環境,甚至是做出一些錯誤的進化,導致這種生物在歷史的長河中小時,正確進化,並且可以遺傳下來的例子少之又少。那麼,人類身上是否有一些不好的例子呢?
  • 為什麼只有人類祖先進化出智慧?一切始於「直立行走」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人類的祖先從其他物種分化出來,開始直立行走的呢?我們知道,人類的祖先沒有進化出直立行走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樹上的,通過手腳並用抓握樹枝來移動和尋找食物。此外,生活在樹上的一個最大好處是可以躲避大型食肉動物的捕殺。
  • 5種最可怕的史前物種,專門獵殺我們的人類祖先!
    感謝史匹柏,成功地用虛擬的疼痛,讓我們忘記了血液和基因裡殘留的史前祖先親歷的痛苦和磨難,事實上,在智人生存的幾十萬年裡,至少有5種史前猛獸是以我們智人和其它靈長類為食的。恐貓恐貓(Dinofelis)生活在500萬-120萬年前,體型大小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豹子到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