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袋鼠,考拉,袋獾 ~ ~ ~ 為什麼只有澳大利亞這麼多有袋類動物?
原創文章 作者: 不同平臺轉載請告知澳洲有很多的有袋類動物,但是在人類主要生活的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大部分地區沒有見過有袋類動物(中國就沒有發現活的有袋類動物物種)。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下有袋類生物的話題。
-
我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改寫有袋類動物的起源歷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日前,雲南大學畢順東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等單位合作,在內蒙古寧城地區發現一件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該重大發現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類動物的起源中心。 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018年6月14日凌晨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同樣是有袋類動物,為什麼袋鼠的口袋開口朝前,袋熊卻朝後呢
導語:同樣是有袋類動物,為什麼袋鼠的口袋開口朝前,袋熊卻朝後呢?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要說澳大利亞有什麼動物,相信很多人脫口就是袋鼠、考拉、長頸鹿,其中,袋鼠的育兒袋向來為人們所驚奇,很多人至今都不肯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生物會在身上自然長出一個口袋嗎?不要懷疑,袋鼠真的有袋,而且世界上有袋類的動物並不只有袋鼠這一種,澳大利亞的袋熊,同樣身上有個口袋。袋熊是一種體形粗壯得像熊一樣,臉卻像老鼠的哺乳動物。
-
古代鼠形化石揭示哺乳動物的早期社群行為|《自然-生態與演化》論文
《自然-生態與演化》本周發表的一篇論文Early mammalian social behaviour revealed by multituberculates from a dinosaur nesting site報導了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化石樣本
-
雖然是有袋類動物,但它實在太奇特了,排出的糞便竟是立方體
其中最獨特的動物莫過於有袋類動物,它們以擁有一個育兒袋而著稱,例如袋鼠、樹袋熊和鴨嘴獸。眾所周知,袋鼠以卓越的跳躍能力而聞名,樹袋熊以憨厚可愛的外形而備受青睞,那麼同為有袋類動物,袋熊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呢?如果你還不了解袋熊的話,下面所講可能會對你了解袋熊有所幫助。
-
有袋類動物生活在北極恐龍中
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有袋動物物種,它們在恐龍時代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北極地區,為複雜的古代景觀增添了生動的新細節。拇指大小的動物,名叫Unnuakomys hutchisoni,在大約6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北極地區。
-
毛鼻袋熊:它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善於挖掘深而長的洞居住!
毛鼻袋熊:它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善於挖掘深而長的洞居住!毛鼻袋熊屬於有袋目、袋熊科,又名昆士蘭毛吻袋熊,是一種袋熊。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體重約25~28千克,體長95~105釐米,尾長可達5.5釐米,體型矮胖,四肢粗短,前肢的趾頭長,趾甲堅硬,常用以在地面挖洞築巢,頭有咖啡色毛絨被覆,體毛較長,呈捲毛狀,外耳也較長,耳尖有白色毛。分布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部地區約15.5平方千米的森林地帶。
-
科普:雙門齒獸,更新世時代的有袋類動物
說到有袋類動物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比如知名度很高的袋鼠、樹袋熊、袋獾、袋熊等。這些動物我們也都分期做過專項的科普。然而今天的有袋類其實已經落寞了,體型最大的袋鼠成年後身高也不過一米七左右,體重大概在兩百斤上下。其他的有袋類動物甚至已經淪為了弱勢群體。
-
澳洲為什麼是有袋動物的天堂,幾乎所有的有袋動物都生活在這裡!
距今4500萬年~3800萬年前,澳大利亞與其他大陸因漂移逐漸隔離開,隨之離開的哺乳動物只有有袋類動物。這些動物在這塊孤立的大陸上經歷漫長的演化,最終成為獨特的種群,而澳大利亞也成為有袋類動物的樂土。包括袋獅在內的有袋類動物,以及另一種同樣奇特的哺乳動物——單孔類哺乳動物,都是澳大利亞的獨特物種。有袋類動物除了袋獅,還有袋鼠、樹袋熊等,這類哺乳動物擁有哺育幼崽的育兒袋。單孔類哺乳動物包括鴨嘴獸、針鼴等,它們在後代繁殖方面最大的特性是卵生(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胎生)。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成為有袋類動物的樂土呢?這大概與澳大利亞獨特的演變歷史有關。
-
澳大利亞出現新物種,體型比袋熊大4倍,背後的原型是什麼?
經過漫長的歲月,終於孕育出獨特形式的生命,這些新物種的出現,給地球點綴了一絲色彩,地球變得更加生機勃勃。澳大利亞地區就是代表之一,據大陸漂移學說表示,澳大利亞是因陸地板塊發生漂移時,被直接分離出去的,導致這片陸地上的動物與原來大陸上的動物出現地理隔離,誕生許許多多的新物種。這些新物種幾乎很少有人見過,就比如袋鼠,它擁有令人難忘的口袋,小袋鼠經常在此活動。
-
史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 像河馬犀牛一樣巨大
說到有袋類動物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比如知名度很高的袋鼠、樹袋熊、袋獾、袋熊等。這些動物我們也都分期做過專項的科普。然而今天的有袋類其實已經落寞了,體型最大的袋鼠成年後身高也不過一米七左右,體重大概在兩百斤上下。其他的有袋類動物甚至已經淪為了弱勢群體。但其實有袋類動物的祖上也是有龐然大物的,它就是雙門齒獸。
-
史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像河馬犀牛一樣巨大
說到有袋類動物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比如知名度很高的袋鼠、樹袋熊、袋獾、袋熊等。這些動物我們也都分期做過專項的科普。
-
袋熊的袋子為什麼是朝後開的?
根據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官網的報導,最近,科學家發現,澳大利亞的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袋獅,獅子的獅,它們滅絕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而是因為天氣變化,導致它們失去了生存的地方。說起身上長袋子的動物,除了剛才說的袋獅,還有咱們經常說起的袋鼠,其實還有很多有袋類的動物。下面,我就給你再介紹一種有袋類動物,叫袋熊。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
-
澳大利亞袋熊火了!關於袋熊,你不知道的8個小秘密
袋熊的糞便是立方體形狀的。袋熊是一種僅分布於澳大利亞的有袋動物,但是因為身材矮胖又短腿,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它也是有袋動物。不過,這並不能阻擋袋熊散發它的可愛。為了讓這些被低估的有袋類動物為眾人所知,下面蝌蚪君就和大家講講,關於袋熊你可能不知道的這8件事。01世上有三種袋熊:塔斯馬尼亞袋熊、北毛鼻袋熊以及南毛鼻袋熊。雖然野外有數以千計的塔斯馬尼亞袋熊和南毛鼻袋熊,但北毛鼻袋熊卻是極度瀕危動物。
-
原來,它們和我們人類同屬一大類!
我們人類,屬於胎盤類動物。 那麼中國袋獸呢? 和我們一樣,也屬於胎盤類動物! 是的,胎盤類動物,不是有袋類動物。 有袋類動物的起源史要被改寫了。 記者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與雲南大學畢順東教授團隊等合作發現並復原了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混元獸,這與此前發現的中國袋獸同屬一支,均為早期胎盤類動物,而並非有袋類動物的祖先,「有袋類起源於亞洲的結論有待進一步商榷」。 6月14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Nature)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袋熊是如何拉出立方體便便的?
,揭示了獨特的消化技巧製造的產物所涉及的生理過程。這種澳大利亞的有袋動物排洩一次大約會拉出4到8塊糞便,每一塊的直徑約2釐米,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大便的形狀。這種散放的行為至少有兩個目的:標記領土,吸引配偶。奇怪的幾何形狀會提高堆疊性,防止滾動。
-
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發現神秘新動物:大小為現代袋熊四倍
本文轉自【cnBeta.COM】;據外媒報導,袋熊有很多值得喜愛的地方。它們是強壯的動物,以其體型來說,它們跑得算是非常快。但這並不是它們唯一有趣的地方--它們還有著悠久的歷史。一個由國際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小組在周四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新研究論文詳細介紹了其發現的一個不完整動物頭骨,它的體型是目前現存袋熊的四倍多。據了解,這塊於1973年在Lake Pinpa--南澳大利亞一個偏遠的幹鹽湖--的化石已經被歸為漸新世時期普通袋熊的一位祖先。
-
澳洲發現新種史前巨鱷,至少5米長,可捕食巨型有袋動物!
在更新世時期,澳大利亞的陸地上曾生活著三噸重的袋熊、站起來身高3米的巨型短面袋鼠和不會飛的牛頓巨鳥等大型動物,同時河流裡也有巨鱷橫行,伏擊前來喝水的巨型動物。後來科學家在研究更新世的鱷魚化石時,因化石碎片過於多樣最後歸為馬氏鱷亞科沼王鱷屬(Pallimnarchus)。
-
袋熊的便便竟是方形的!科學家終於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多年來,袋熊的便便一直讓科學家困惑不已。這種生性害羞的澳大利亞有袋動物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因為它們能夠拉出立方體形狀的便便。近日,研究人員終於發現了這種安靜的動物是如何拉出方形便便的,而這一發現有可能為我們帶來新的製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