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雙門齒獸,更新世時代的有袋類動物

2020-12-05 動物的影像聲色

說到有袋類動物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比如知名度很高的袋鼠、樹袋熊、袋獾、袋熊等。這些動物我們也都分期做過專項的科普。然而今天的有袋類其實已經落寞了,體型最大的袋鼠成年後身高也不過一米七左右,體重大概在兩百斤上下。其他的有袋類動物甚至已經淪為了弱勢群體。但其實有袋類動物的祖上也是有龐然大物的,它就是雙門齒獸。

可能看到雙門齒獸這個名字的時候,不少人會聯想到此前我們曾多次科普過的二齒獸類,事實上兩者也確實有一點點相似。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二齒獸是二齒獸,雙門齒獸是雙門齒獸,兩種動物光是在活躍年代上就相差甚遠。

二齒獸是活躍在距今2.99億年前~2.5億年前的二疊紀遠古動物。而雙門齒獸雖然也是遠古時期的動物,但是它們活躍的年代並不算久遠,也就在160萬年前~4萬年前的更新世。甚至它們與我們人類的祖先還有不少交集。

其次在生物學的分類上,雙門齒獸與二齒獸也是完全不同的物種。二齒獸隸屬於合弓綱、獸孔目,而雙門齒獸隸屬於哺乳綱(與今天的許多有袋類動物一樣分屬於後獸亞綱)、雙門齒目。即便在形態方面兩者有所相似並且都是主要以植食性為主,但其本質上卻是涇渭分明的兩個物種(當然了也有一些說法認為二齒獸是哺乳動物的先驅,但目前未經證實)。

作為一種有袋類動物雙門齒獸究竟有多大呢?根據今天發掘出來的雙門齒獸化石推測,這種古生物成年後的體長保守估計在三米左右,肩高可以達到兩米以上,體重至少為三噸,幾乎與今天的河馬、犀牛屬於一個體形級別的動物。單以體重方面而言,雙門齒獸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重了三十倍左右。

在分布範圍方面雙門齒獸倒是與今天的眾多有袋類物種一樣,都集中在澳洲大陸(畢竟是更新世的動物,彼時澳洲大陸與今天的境地差不多)。由於雙門齒獸的體型在澳洲屬於超大型的存在,所以自然界中基本上沒有它們的天敵。故而在長達上百萬年的時間裡,雙門齒獸都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雙門齒獸的噩運源自於人類的逐漸崛起,大約到了五萬年左右的時候,人類的捕獵能力已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短短一萬年的時間就將這種龐然大物給徹底抹殺了(也有雙門齒獸不適應環境改變的原因)。而今天人們通過基因比對,發現袋熊與雙門齒獸的基因最為相似,不過袋熊的體重也就七十斤左右,完全不復雙門齒獸的雄風了。

面壁思過:

我們常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其實對於一個物種來說沒有天敵也未必是好事。它會使得你長時間呆在舒適區內,這不僅會使得自己的生存能力不斷退化,同時也會磨掉自己生存的意志力和信念。離開舒適區努力奮鬥,才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法門。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個物種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權利,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從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類自己。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 像河馬犀牛一樣巨大
    說到有袋類動物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比如知名度很高的袋鼠、樹袋熊、袋獾、袋熊等。這些動物我們也都分期做過專項的科普。然而今天的有袋類其實已經落寞了,體型最大的袋鼠成年後身高也不過一米七左右,體重大概在兩百斤上下。其他的有袋類動物甚至已經淪為了弱勢群體。但其實有袋類動物的祖上也是有龐然大物的,它就是雙門齒獸。
  • 史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像河馬犀牛一樣巨大
    然而今天的有袋類其實已經落寞了,體型最大的袋鼠成年後身高也不過一米七左右,體重大概在兩百斤上下。其他的有袋類動物甚至已經淪為了弱勢群體。但其實有袋類動物的祖上也是有龐然大物的,它就是雙門齒獸。可能看到雙門齒獸這個名字的時候,不少人會聯想到此前我們曾多次科普過的二齒獸類,事實上兩者也確實有一點點相似。
  • 盤點5種史前猛獸,第3種有可能倖存了下來
    巨豺齒獸 ,史前肉齒目哺乳動物,生存在4500萬到2600萬年前,主要生存於北美地區,這種動物有著斷頭臺一般有力的雙顎,武士刀一般的後牙,令人不寒而慄。它曾經在北美平原橫行一千多萬年。南美細齒巨熊,一種曾生活在南美洲地區的大型雜食性熊科動物,生存於200萬到70萬年前,它是當時陸地上體型最大,力量最大的肉食動物,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哺乳類食肉動物。雙門齒獸,160萬年前就存在的一種有袋類動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有袋類,分布於澳大利亞地區,在當地土著流傳的傳說生物中有一種叫做澳洲水獸的生物,被懷疑可能是倖存下來的雙門齒獸。
  • 有袋類
    後獸次亞綱中唯一的一個目就是有袋目。它在白堊紀起源於古獸類祖先後即經歷了大發展,在全世界廣泛分布,與原始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處於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競爭著。但是隨著新生代的來臨,有胎盤類開始顯示出更加強勁的進化優勢,使得有袋類在大部分的大陸區域內大大衰退並最終滅絕。  然而在兩個地區裡,有袋類在與世界其它地區隔絕的「世外桃源」裡繼續生存著。  一個地區是澳大利亞,在白堊紀或白堊紀末期在有胎盤類還沒有來得及侵入時就與亞洲大陸完全分開。
  • 恐龍時代十大最兇猛動物盤點
    10、雙門齒獸  雙門齒獸生活在一萬二千年前的澳大利亞,體形大如河馬或犀牛,十分肥重,是已知最大的有袋類動物。其中麗紋雙門齒獸是體型最大的,也是最早被發現的。  雙門齒獸棲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並吃樹葉、灌木及草。
  • 澳洲發現新種史前巨鱷,至少5米長,可捕食巨型有袋動物!
    在更新世時期,澳大利亞的陸地上曾生活著三噸重的袋熊、站起來身高3米的巨型短面袋鼠和不會飛的牛頓巨鳥等大型動物,同時河流裡也有巨鱷橫行,伏擊前來喝水的巨型動物。後來科學家在研究更新世的鱷魚化石時,因化石碎片過於多樣最後歸為馬氏鱷亞科沼王鱷屬(Pallimnarchus)。
  • 我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改寫有袋類動物的起源歷史
    該重大發現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類動物的起源中心。  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018年6月14日凌晨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據介紹,現生的三大類哺乳動物,包括了單孔類、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單孔類的泌尿、生殖和消化都通過唯一的「洩殖腔」,包括我們熟悉的鴨嘴獸、針鼴等;有袋類的最大特點是雌性在腹部有一個育兒袋,幼體出生非常不成熟,必須在母體袋內長期哺乳,包括袋鼠、袋熊和袋貂等;而有胎盤類最大特徵是雌性具有胎盤,幼體在母體的子宮中能通過胎盤吸收營養,包括鯨魚和人類。  畢順東說:「單孔類哺乳動物的數目十分稀少,只有3種。目前現存的哺乳動物中,99%是有胎盤動物或者有袋類。
  • 幸好滅絕了的巨型動物Top10,不然的話可能是個災難!
    但沒有哪個宗教信奉的神物有四肢粗壯但又毛茸茸的巨兔獸那麼可愛。巨兔獸大約在300萬年前就滅絕了。巨兔獸和現在的兔子不一樣,它耳朵很小,不會跳。#8 雕齒獸你能想像一隻身形如大眾甲殼蟲牌汽車大的犰狳是怎樣的嗎?這個比喻,形象地描繪了這類生活在更新世的物種。
  • 盤點最有希望被復活滅絕動物:霸王龍無望(圖)(1)_科學探索_光明網
    它們曾經是紐西蘭森林生態系統中優勢的草食性動物,但毛利人到來之後,大量捕殺體型巨大且不會飛行的鳥類,包括所有恐鳥。公元1400年左右,恐鳥絕種,失去了食物的哈斯特鷹也逐漸從地球上消失。  沒有人知道雙門齒獸到底長什麼樣,但我們很肯定,它們的樣子一定非常怪異。雙門齒獸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有袋類動物,有時候還會被稱為巨大的袋熊。它們的體型能長到與河馬相當,高度超過3米,體重超過3噸。
  • 為什麼遠古時代有體型巨大的生物?
    身高可達 3 米的象鳥,圖片來自網絡在史前,的確生活著許多巨大的生物,比如巨齒鯊、大型蜥腳類恐龍、象鳥、大型節肢動物等等,但是它們並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它們其實是存在於不同的地質時代的在恐龍出現早期的三疊紀晚期,當時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勞氏鱷科,它們對恐龍是有壓制的。在之後的三疊紀 - 侏羅紀大滅絕中,勞氏鱷科全部滅絕了,暫時沒有天敵的蜥腳類開始大型化,它們以更高的樹木為食。
  • 袋狼:被英國人殺光的神奇有袋獸
    袋狼:被英國人殺光的神奇有袋獸位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猶如世外桃源,與亞歐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遙遙相望。正是因為長期與外界隔絕,澳大利亞演化出了與眾不同的動植物群落,其中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袋鼠、樹袋熊、鴨嘴獸等。澳洲大陸上,曾經生存著一種外形和狼特別像的食肉動物,它就是袋狼。
  • 最有希望復活的十大動物有哪些?
    最有希望復活的十大動物有哪些?在遠古時代有很多的動物都逃不過時間的發展而滅絕,但人類還是想見到他們,想要復活他們。他們到底是什麼呢?劍齒虎劍齒虎劍齒虎是指多種不同的物種,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時期。
  • 【生物】從寒武紀到更新世——細數各個時代的海洋霸主
    每一種生物圈都會有食物鏈頂端的存在,本次就為大家帶來各個時代海洋中的霸主,一起來科普一下吧,漲漲姿勢。寒武紀千古第一霸——奇蝦它有一對帶柄的巨眼,一對分節的用於快速捕捉獵物的巨型前肢,美麗的大尾扇和一對長長的尾叉。它雖不善於行走,但能快速遊泳。25釐米直徑的巨口可掠食當時任何大型的生物,口中有環狀排列的外齒,對那些有礦化外甲保護的動物構成了重大威脅。這是一種攻擊能力很強的食肉動物,它的個體最大可達2米以上,而當時其他大多數動物平均只有幾毫米到幾釐米。 即使當時位於食物鏈第二的歐賓巴海蠍也僅長30釐米。
  • 科學家擬復活24種已滅絕動物:恐龍無望(組圖)
    那些早已消亡的動物們現在要面臨遴選,而它們可供考察的標準,首當其衝就是復活它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即是否保存有完好的DNA樣本或細胞樣本),以及現存的活化石物種是否與目標物種的關係足夠近。因此,最負盛名的恐龍並沒有出現在該名單中,科學家們考慮到DNA樣品的退化問題,「復活名單」只能囊括近幾十萬年內滅絕的動物,而恐龍這種,未免太過古老了。  1.
  • 沙獷獸,5種極可能還存在的古生物,第3種好像在中國現身,身長十米
    雙門齒獸,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有袋類動物,起源於160萬年前,大約在4萬年前消失滅絕,約有3米長,許多澳大利亞原住民認為就是傳說存在的神秘生物本耶普就是雙門齒獸
  • 6種已滅絕的古老動物,第3種近年來仍在野外發現
    恐貓,在數百萬年前曾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一種貓科動物,它們其實也算是劍齒虎亞科動物,這類古老動物齒牙類似與劍齒虎,但形態與現代的貓科動物比較相像,它們和現代的豹子一樣擅長爬樹。雙門齒獸,一種肥大的古老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地區,體形大如河馬或犀牛,在幾萬年前才滅絕,是最大的一種有袋類動物,它現存的近親是袋熊及樹袋熊。袋狼,袋狼是一種古老的有袋類食肉動物,起源數百萬年前,最後一隻袋狼直到上個世紀才走向滅亡,因次袋狼這類古老動物已宣布滅絕,但直到近年來,仍然有人在野外發現了袋狼活動的蹤跡。
  • 澳洲巨型動物為什麼會滅絕?答案找到了!
    科學家找到澳洲巨型動物滅絕的真正原因澳洲大陸是一片神奇的大陸,其四周被海洋環繞,與其他大陸分割。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動植物品種,其中又以獨具特色的有袋類動物聞名。令人疑惑的是,今天澳洲大陸上最大的動物紅袋鼠也不超過90公斤,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缺乏巨型動物。
  • 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演化史:會不會進化出"袋人"?
    這個問題看似可笑,其實耐人尋味啊……為什麼有袋動物都在澳大利亞?我們知道現存的哺乳動物主要分為胎盤類、有袋類兩類(還有數量極少的單孔目),胎盤類一共有5500多種,包括了我們人類在內的絕大多數哺乳動物,我們的共同特點是懷孕時間長:人要懷胎10個月、長頸鹿要13個月、犀牛要15個月。我們這些胎盤類動物生出來的娃一「落地」就已經發育得很完善了。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冰川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躍的時期,1846年福布斯(E.Forbes)又把更新世稱為冰川世(Glacial Epoch)。在更新世幾次冰期的最高峰,全球陸地面積的30%以上都有冰川覆蓋著。被冰川覆蓋的只有10%,而且大部分都在較高的緯度上。間冰川期的情況有大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