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滅絕動物復活的道路上還有很多困難,首先便是DNA樣品的年齡和退化,這些樣品已經成千上萬年之久;其次,我們需要找到一種現生的活化石物種,要與目標物種的關係足夠近,才能承載這些DNA。因此,我們無法將霸王龍和巨齒鯊復活,而只能將範圍縮小到近幾十萬年內滅絕的動物。
毫無疑問,美劇《權力的遊戲》的流行使恐狼在這份榜單上位列前茅。當然,現實中的恐狼也的確了不起,它們的體長約為1.5米,主要生活在一萬年前的北美大陸。它們很可能像現在的狼一樣群體捕獵,並能撲倒比自己大的多的獵物。
大地懶的體型跟大象相當,從頭到腳的高度能超過6米。它們的爪子如此巨大,以至於要用腳的側面走路才能協調。它們能像人類一樣站立行走。大地懶比其他任何食草動物都能爬得更高,這是一個巨大的覓食優勢。科學家認為它們還擁有一個超長的舌頭,用於採食樹葉,就像今天的樹懶一樣。
直到人類出現之前,體型巨大的大地懶都沒有真正的天敵。它們可能會利用體型的優勢,搶奪劍齒虎捕殺的獵物,或者用身體撞死其他動物而獲得肉食。不過,大部分觀點認為大地懶還是和平的食樹葉動物。大地懶生活在大約一萬年前的北美洲和南美洲。
恐鳥,其個體從腳趾到鳥喙可以伸展到3.5米。它們曾經是紐西蘭森林生態系統中優勢的草食性動物,但毛利人到來之後,大量捕殺體型巨大且不會飛行的鳥類,包括所有恐鳥。公元1400年左右,恐鳥絕種,失去了食物的哈斯特鷹也逐漸從地球上消失。
沒有人知道雙門齒獸到底長什麼樣,但我們很肯定,它們的樣子一定非常怪異。雙門齒獸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有袋類動物,有時候還會被稱為巨大的袋熊。它們的體型能長到與河馬相當,高度超過3米,體重超過3噸。在現生動物中,很難找到與雙門齒獸類似的動物。
沒有其他動物會像渡渡鳥這樣,在讓人想到其滅絕的時候百感交集。這些肥嘟嘟,不會飛的鳥類曾經在島國模里西斯過著無憂無慮,與世無爭的生活。探險者的到來不僅使它們遭到捕殺,也帶來了入侵的天敵和競爭者。人們最後一次在野外看到渡渡鳥是在1662年。
許多我們希望復活的動物都很像現生動物的放大版,而另一些動物則僅僅就是體型夠大。副巨犀(屬名Paraceratherium)或許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我們當然希望看到這樣的動物在地球上漫步,讓大象、猛獁象以及後面提到的其他哺乳動物都相形見絀。
其實副巨犀本不應該列到名單之中,因為它們生活在數百萬年前。但是,如果它們能重新復活的話該有多麼令人激動,想一下它們的體型,高度超過5米,體長超過8米,體重為18噸,這是多麼雄偉的巨獸!
美洲劍齒虎(屬名Smilodon)曾經生活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平原上(而非叢林),獵食古生的樹懶、野牛和駱駝。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它們的犬齒會如此的長。有科學家認為,這是它們顯示性能力的標誌。美洲劍齒虎在大約1萬年以前滅絕。
巨角犀(屬名Megacerops)曾經生活在北美洲的大草原上,求偶季節時,雄性個體之間常常爆發激烈的爭鬥,巨大的撞擊聲攝人心魄。這些外形酷似犀牛的動物長有「丫」字形的鈍角,經常被用來互相打鬥以吸引異性。作為食草動物,巨角犀很適合復活並釋放到從前的棲息地。
袋獅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動物,也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其體型與雌性的獅子或老虎相當。它們跟獅子關係不大,作為有袋類,其與考拉和袋鼠的關係更近。這種頂級掠食者滅絕於4.6萬年前,並不算特別久遠,或許我們可以在某個「更新世公園」裡見到它們。
塔斯馬尼亞虎又名袋狼,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復活候選物種,它們的滅絕年代不長,而且外形上十分引人注目,既像狼,又像老虎,還有些像袋食蟻獸。數千年前,這種動物還在澳大利亞大陸上廣泛存在,但最後一隻袋狼死於1936年。(任天)(來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