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就存在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雖推移有些動物已經滅絕。當代科學家很想把滅絕動物「複製」出來,讓世人一覽他們的面貌。

第一種猛獁象,從地
第一種猛獁象,從地質學角度來說,猛獁象滅絕的時間並不久遠,最後一個種群大約消失在公元前1650年,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帶上大量猛獁象的遺骸被保存下來,科學家有望通過DNA技術「復活」猛獁象。
第二種劍齒虎,劍齒虎生活在距今100萬年前,體型與現代虎差不多,但犬齒巨大甚至比野豬的獠牙還要大。但劍齒虎不善於奔跑,競爭不過其他靈活的肉食類動物,在獵物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走向滅絕。在美國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劍齒虎標本,一旦提取到劍齒虎DNA非洲獅子將是理想的代孕媽媽。
第三種短臉熊, 短臉熊生活在至今200萬年前的北美大陸北部,它主要食物為美洲野牛。站立時比北極熊高1/3,重達一噸。目前轉臉熊樣本保存於凍土之中,但是尋找代孕媽媽比較困難,唯一與它基因相近的南美眼鏡熊,眼鏡熊的體積只有短臉熊的十之一很難勝任代孕媽媽一職。
第四種塔斯馬尼亞虎,塔斯馬亞尼虎生活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上。它並不能稱之為虎 ,它長著類似狼的腦袋和像狗的身子。是現代最大食肉有帶動物。又被稱為袋狼。最後一頭塔斯馬亞尼虎於1936年死亡,它的組織得到了良好保護,想要復活塔斯馬尼亞組並非難事,而袋獾是不錯的代孕媽媽。
第五種皮披毛犀,200萬年前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它有一隻扁平的角可以開雪來吃草,它有一層厚厚的毛皮以及皮下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下保暖。披毛犀被早期人類獵殺,可能實行滅絕的成因。有很多披毛犀樣本藏在凍土中,「復活」披毛犀並非難事。
第六種恐鳥,一種連獅子老虎都會怕的兇鳥。上肢已經退化,身軀肥大,下肢粗短。恐鳥洞穴裡科學家秘密活區域人少,食物充足沒有天敵。恐鳥的滅絕同樣是人類的捕殺和擴張造成的。目前還沒有成功克隆鳥類的例子,但恐鳥的近親是鴕鳥,科比恐鳥的基因注入到鴕鳥蛋中,成否成功還有待研究。
第七種渡渡鳥,它是一種不會飛的鳥產於非洲島國模里西斯,島上歐洲人覺得此鳥好吃,截止到1681年再也沒發現渡渡鳥了。2002英國基因學家獲準解剖世界上最完整的渡渡鳥樣本--一隻渡渡鳥的腳,但目前還沒有發現有效信息。
第八種大地懶 生活在8000年前的美洲,身長長6米,重量達4噸,這些龐然大物經常以後腿直立行走。在北美乾燥的洞穴裡,科學家們發現了他木乃伊化的皮膚與糞便,可以精確地重建他的長相與行為,一些保存良好的樣本還帶有毛髮,所以復活他們是可行的。但由於它體積龐大尋找代孕媽媽成為難以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