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的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發起的會議上,科學家就復活24種已滅絕動物的可能性展開討論。這24種已滅絕動物包括渡渡鳥、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和斑驢。由於DNA在很久前就已降解,恐龍並不在名單之列。
渡渡鳥,一直在沒有任何天敵的情況下進化,但由於人類為了獲取食物展開的瘋狂捕殺,這種鳥類最終走向滅絕。
最後一次發現卡羅萊納長尾鸚鵡是在1904年的佛羅裡達州。斑驢是一種草原斑馬,一度生活在南非,最後一隻野生斑驢在1870年被射殺,最後一隻圈養斑驢在1883年死亡。科學家根據大量標準選擇了這些已滅絕動物,同時考慮倫理因素。
會上,科學家就復活這些已滅絕動物是否為一種值得的做法,是否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以及是否能夠受到公眾的喜歡進行了討論。此外,他們還討論了復活這些動物是否為一個實際的選擇,是否能夠找到擁有高質量DNA或者生殖細胞的組織樣本以完成復活,是否能夠將復活的動物引入野外以及這些動物的滅絕原因。
已滅絕的草原斑馬斑驢。
楊孝文
據3月期《國家地理雜誌》報導,復活已滅絕動物的第一步是提取DNA樣本,而後將其重組成完整的基因組。隨後,基因組注入自身DNA被移除的胚細胞,而後尋找合適的代孕媽媽。《華盛頓郵報》報導稱,10年前一支由法國和西班牙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成功復活了一種已滅絕的野山羊,但這隻山羊僅存活了10分鐘。科學家曾利用克隆技術嘗試復活一種已滅絕的青蛙。當時,他們將已經「死亡」的細胞核植入來自另一種青蛙種群的卵子。不幸的是,最後培育出的胚胎僅存活了幾天。
科學家實施的「拉撒路計劃」進行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讓復活猛獁象等已滅絕的動物成為科學界的一個熱點。在5年時間裡,「拉撒路」項目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實驗。在復活青蛙的研究中,他們採用的技術與《侏羅紀公園》中呈現的復活技術類似。具體地說,他們從這種已滅絕青蛙的遠親大條紋蛙身上提取卵子,而後移除卵子的細胞核並用已滅絕青蛙的基因替代。一些卵子自發分裂並發育成早期胚胎。雖然沒有一個胚胎存活下來,但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其細胞中所含的遺傳物質與已經滅絕的青蛙相同。
復活已滅絕物種,面臨著一系列技術難題和道德考量。不過,美國《連線》雜誌在線版近日還是公布了一份科學家們給出的「最有望復活的物種名單」。那些早已消亡的動物們現在要面臨遴選,而它們可供考察的標準,首當其衝就是復活它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即是否保存有完好的DNA樣本或細胞樣本),以及現存的活化石物種是否與目標物種的關係足夠近。因此,最負盛名的恐龍並沒有出現在該名單中,科學家們考慮到DNA樣品的退化問題,「復活名單」只能囊括近幾十萬年內滅絕的動物,而恐龍這種,未免太過古老了。
1. 恐狼(Dire Wolf)體長約為1.5米,主要生活在一萬年前的北美大陸。一起發現的恐狼化石數量非常多,推測恐狼可能像現今的狼或狗般是群體獵食的,並能對付比自己體型大很多的對手。約於一萬年前,恐狼與大部份其它的北美洲大型動物一同滅絕。
2. 大懶獸(Giant Ground Sloth)
生活在約1萬年前的北美和南美。大懶獸手可以抓到東西,腳可以直立走路,體型巨大如大象一般,從頭到腳的高度能超過6米,這讓它們幾乎沒有真正的天敵,但目前認為大懶獸基本還是愛好和平的。在更新世中,大懶獸和其它原始哺乳動物受到影響,原始哺乳動物滅絕,同時大懶獸也滅絕了。
恐鳥是一種巨型的、不能飛行的鳥,曾經作為紐西蘭森林生態系統中頗具優勢的草食性動物,但在毛利人到來後遭到大量捕殺。恐鳥和哈斯特鷹總是一併被提起,因為恐鳥的主要獵食者就是哈斯特鷹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大猛禽。在公元1400年左右,恐鳥滅絕,失去了食物的哈斯特鷹也逐漸絕跡。
誰也不知道真正的雙門齒獸到底長什麼樣(圖為繪製想像圖),不過可以肯定,它們的樣子一定足夠怪異。雙門齒獸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有袋類動物,高度超過3米,體重超過3噸。在現存動物中,你找不到與雙門齒獸類似的動物。它於160萬年前出現,並於4萬年前的更新世消失,推測原因可能是氣候轉變、獵殺及棲息地消失。
再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會像渡渡鳥這樣,滅絕得如此具有代表性,讓人扼腕不已。這些胖乎乎、不會飛的鳥兒,當時在島國模里西斯和平安逸地生活著,直到探險者們的到來。自此渡渡鳥不只是遭到人類捕殺,還要面臨入侵的天敵和競爭者。據記載,人們最後一次在野外看到渡渡鳥是在1662年。
這種巨型動物於漸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到達了演化的顛峰,包括巨犀屬及副巨犀屬。它們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高度超過5米,體長超過8米,體重達18噸,大象、猛獁象以及後面提到的其它哺乳動物都與之相形見絀。它們只生活在亞洲中部,當時那裡是大片的低地,與印度次大陸的撞擊及喜瑪拉雅山的隆升引起了全球寒冷化、沙漠化及森林的消失,令這種巨型動物滅絕。
曾經生活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平原上(而不是叢林裡),又名美洲劍齒虎,體型超過現存最大的獅和虎,能用鋒利的吠齒插入獵物的咽喉或靜脈,讓獵物大量失血而亡,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它們的吠齒會如此的長。所有劍齒虎都是生存於3370萬年前至9000年前。
曾經生活在北美洲的大草原上,是食草動物。雄性的巨角犀在鼻端上有兩個鈍角,科學家相信它們是群居的動物,並以角互抵來吸引異性。在求偶的季節,巨大的撞擊聲振聾發聵。
這種頂級掠食者生存於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滅絕於4.6萬年前,並不算很久遠。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動物,體型與雌性的獅子或老虎相當,但從親緣上來講跟獅子關係可不大,作為有袋類,它與考拉和袋鼠的關係倒是更近些,儘管它那些鋒利的裂齒及強壯的顎肌,可以從獵物身上撕開一大片的肉。
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作為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復活候選物種,袋狼的滅絕年代不長,而且外形既像狼,又像老虎,還很像袋食蟻獸。袋狼曾廣泛生活於澳洲和紐幾內亞,直到5000年前,澳洲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生惡鬥,袋狼漸漸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草原消失,最後一隻袋狼死於1936年。
11. 披毛犀(Woolly Rhinoceros)
披毛犀是當時洞穴壁畫的一個流行「模特」,因此應該成天在草原上跑來跑去。它們生存於更新世,並在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擁有一隻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推測滅絕原因是遭到早期人類的獵殺。
非常有魅力的一種動物,也經常出現在早期洞穴的壁畫上。它們大約在4000年前至6000年前才消亡,而現今人類保留了它們冷凍的軟組織。 (來源:北京日報)
搜 狐大連社區推薦閱讀:解密航空業 "要客部":讓重要旅客的飛機先飛
[電信手機在濱海路上徒步 算漫遊] [自來水發黃 領導說沒毒親自來喝]
[說說在大菜市的 不愉快購物經歷] [1.5米高的大鳥在街上橫逛 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