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16日報導美媒稱,去滅絕指的是重新創造出屬於已滅絕物種或極其類似已滅絕物種的生物的過程,這種科學方法是通過使用例如克隆或人工選殖等基因編輯技術成為現實的。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1月14日報導,儘管一些科學家質疑這種做法在進化方面沒有益處,並指出去滅絕的資源可以被用來更好地保護現存物種,但去滅絕在生物科技和保護界仍得到許多人贊同,以下是正在考慮可能進行去滅絕的四種候選動物:
袋狼——這種有袋目哺乳動物是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土生動物,是袋鼠和樹袋熊的親緣動物,但長得像狼。到20世紀30年代,人類捕獵已經使袋狼絕種,最後一隻袋狼於1936年在牢籠中死亡。2008年,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安德魯·帕斯克博士發表文章詳細說明,他的團隊如何從保留下來的袋狼標本中提取DNA並把其中一部分管理骨骼發育的Ⅱ型膠原纖維α1基因注入到老鼠胚胎中,胚胎正常發育。這是已滅絕物種的DNA第一次在活體動物體內發揮應有的作用,該實驗使科學家再次對最終復活袋狼擺脫滅絕的命運感到了希望。
胃育蛙——這種蛙類在1985年前後滅絕,很可能是由於汙染和疾病。這種蛙類是澳大利亞的土生動物,以其獨特的繁育方式出名:母蛙會把自己的胃變成子宮,吞下自己的卵,在6周的妊娠期間不吃東西,然後以「推進式嘔吐」的方式生出下一代。2013年,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試圖克隆這種蛙類,他們把從死亡的胃育蛙身上獲取的細胞核植入另一種青蛙的活卵內。邁克·阿徹教授希望繼續採用這種方式實驗,直到製造出可以存活到蝌蚪階段的胚胎。
白氏斑馬——據信白氏斑馬在1883年由於過度捕獵而滅絕,但系譜學技術1984年揭露,白氏斑馬實際上是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也就是說它們具有同樣的DNA。這兩個物種有同樣的基因型,儘管它們的表現型(也就是能夠看到的特點)不同。創建「白氏斑馬項目」是想通過人工選殖平原斑馬的方式復活白氏斑馬。該項目取得一定成功:第一隻長得像白氏斑馬的駒子於2005年1月出生,第五代駒子於2013年12月出生。科學家希望持續的人工選殖最終可以得出數代幾乎與滅絕的白氏斑馬一樣的平原斑馬,然後再把它們放歸大自然。
北美松雞——這種鳥類曾經在美國東北部很常見,很有可能是早期移民1621年感恩節的桌上美食。在接下來的300年裡,人們大量捕殺這種鳥類當做食物,儘管有些地方採取了保護措施,最後一隻北美松雞還是在1932年死亡。來自博物館標本的大量可用DNA使北美松雞成為去滅絕的候選物種。斯圖爾特·布蘭德和瑞安·費倫創建的自然資源保護團體有興趣通過基因技術「復活」這種鳥類,布蘭德2016年曾說:「北美松雞可能成為用基因手段拯救許多瀕危或可能已滅絕鳥類的途徑。」